为何长江沿岸的城市总在北岸?

最凉的凉


是吗?我看并不如此。长江南岸分布有大量的城市,尤其是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南岸地势平坦,水分配阳光充足,集聚大量的人口,形成了很多城市。




我们以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和上海为例,看江北城市更多还是江南城市更多?长江北岸的城市有安庆。滁州虽然也在长江北岸,但市区并不靠江。长江南岸的城市得多得多,有池州、铜陵、芜湖和马鞍山。4:1,你说是长江南岸城市多,还是长江北岸城市多?

再来看江苏。长江北岸的城市有扬州、南通和泰州。长江南岸的城市有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5:3,长江南岸的城市还是多于北岸。


另外,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位于长江南岸。整个上海市只有崇明岛是位于长江北岸入海口地区。

就是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有大量的城市位于长江南岸,包括九江、岳阳、宜宾。但确实存在南岸的城市,不如北岸的城市,规模庞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武汉以西的长江,主要的长江支流主要分布于长江北边。支流和长江干道将会处,往往会形成冲击平原,或者地势相对平缓的河谷平原。因此,这里就能聚集更多的人口新城,更多的城镇。


但是到了长江中下游就不一样了。湘江和赣江两条直流都是位于长江南岸,河流的交汇处形成了面积广阔的冲击平原。因此在这里形成了岳阳、九江,等位于长江南岸的城市。

所以,长江沿岸的城市总在北方的论断是错误的。


财经知识局


长江沿岸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我们看一张沿岸港口分布图:

笔者统计了一下,从四川宜宾一直到长江口总计有40个左右城市。九江下游河段城市多分布南岸,南岸13个,北岸6个,南岸比北岸多了一倍还多;中上游南岸11个,北岸20个,北岸比南岸多近一倍。

总体上南岸 24个,北岸26个,南岸与北岸几乎持平,相差不大,但河段内城市分布却极不匀衡,下游与上中游出现了明显的差别。题主的说法不是很准确,为什么长江沿岸城市这样分布呢?

一般来说,沿河城市的形成,水源问题容易解决,人类生存发展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消费用水,都离不开便捷的水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活动,也没有人类的一切。而河流恰恰是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而河水方便易取,往往影响着城市的分布。

其次还与航运有关,在人类初期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水平较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较差,那个时候没有飞机和高铁,人类的交通运输多依赖的内河航运,陆地上交通多依靠马车、牲畜,但运力较差。而水运比较方便,货物运输能力也很高。因此沿河也可以作为城市布局的首造目标之一。

长江河段水文特征不同,城市功能需求有差异,导致南北两岸分布却有了差别。

从下游城市形成来看,多与航运有关,因此南岸城市分布多。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年径流量高达9600亿立方米,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展开、宽阔,水流平缓,从中上游搬运的泥沙多在下游堆积,形成沙洲,河口易形成三角洲。

上图,由于地球自转作用,要产生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对于长江而言,河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侵蚀右岸(南岸),泥沙堆集在左岸,这对于修建港口来说,右岸比较适宜,而左岸(北岸)建港口容易被淤平,这在河口处非常明显,这才形成了大上海,并且成为了我们国家最大的港口城市。

地转偏向力是一种随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不舍昼夜,分分秒秒在进行,这对河口泥沙淤积产生很大影响,世界上很多大河如恒河、尼罗河等也是向右偏,这对城市的形成有制约作用。下图

长江下游九江以下,还有很多城市如南京、马鞍山、芜湖、池州、铜陵等城市,多分布在南岸。除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侵蚀南岸,易形成港口外,这里的城市兴起,还与地势有关,因为这里多是丘陵地貌,长江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历害,容易摆动,沿岸城市往往受洪水累及,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是为了躲避洪水灾害,从而发展起了南岸城市带。这些城市的属性=港口+地势。下图:

虽然南岸受侵蚀,河道要往南偏,但我们通过一些设施,修建拦河坝,沿江大堤,来抵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减少河道南偏,对城市起到保护作用。

而长江中上游九江以上的城市多分布在北岸,这段河流水文特征是流速急,下切侵蚀力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同样也冲刷南岸,淤积北岸,但这些城市的形成初期更多考虑的是安全,安全是城市的发展首位,泥沙淤积北岸,北岸地势要高一些,这便是城市初期的首选,港口为次要。如荆州、江陵、洪湖等。

长江三峡上面的中小城市,河道窄,港口功能不大,布局多是因为支流与长江交汇处,这与北方城市形成很类似,这恐怕是人类城市发展最初期形成方式:河流交汇处地低平,水源易取,土壤肥沃,适于农耕生产。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一些城市又增添了新的功能。长江因为三峡水库的修建,上游城市可以直通长江入海口,过去这些城市受三峡航道影响,港口职能弱化,如今逐渐会加强起来,所以说城市的发展因为某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但一个城市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兴起的,得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只能根据长江的变化来推知城市的初期形成,这个过程就是根据长江水文特征不同而影响沿岸城市分布的。


地理纵横


此问不通,应该说,为什么长江边的城市,上游大多在江北,下游大多在江南。

以武汉为界 :

上中游宜宾、泸州、重庆、万州、宜昌在江北,涪陵、岳阳在江南。

中间武汉江南江北皆有城(北有汉阳,南有江夏,当然这是古称,未用现在汉口汉阳和武昌之名,只是说明城市如何兴起)。

中下游九江、芜湖、南京、镇江、江阴在江南,而安庆、扬州、南通在江北。

古代城市的兴起,一般在两水交汇的地方,因为交通方便、贸易方便,而且取水方便。如宜宾是金沙江与岷江交汇,之后称长江。泸州是长江与沱江的交汇。重庆是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涪陵是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宜昌有黄柏河,岳阳有洞庭湖,武汉有汉江,九江有鄱阳湖,芜湖有青弋江,南京有秦淮河,镇江有大运河。

上游地形,北有青藏高原,故北高南低,水往南流,支流大多在江北。下游江南多山,水往北流,支流大多在江南。

城因水兴,城因市兴。


又见阑珊


一个主要原因,大家都知道,在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地的作用,由西向东的长江水流对南岸冲刷作用比北岸强烈,导致长江的南岸多陡峭,北岸多平缓,且有不少冲积扇!古代城市建设条件不行,只能选择长江北岸筑城墙生存!如果在南岸筑城,一是城墙、堤坝容易遭到江水冲刷,二是江河的运输能力不能充分利用。

另一个原因,长江的支流多在北边,古代城市讲究交通与城防,两江夹角最好,这也是长江北岸城市多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千百万年以来,长江一直在整体“南移”,导致南岸多山(移不动了),农业条件不好,而北岸相对平缓些,农业条件好得多,人口密集,这也方便在北岸筑城。

至于历史上若干个江阳(小本的家乡泸州古称江阳),这只是城市已选址后形成,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泸州小本


如果把省会搬到赣州来江西GDP最少再翻一倍!南昌离周边的省份的省会太近了并且影响力最差!省会搬到赣州将成江西广东湖南福建四省的中心城市!周边辐射能力特别强!赣州作为省会区位优势是最佳的!并且赣州基础设施完善,地大物博!离珠三角发达地区和台海经济圈更近更容易发展!这样江西大有发展! 江西南昌并没有辐射周边城市的能力!赣州做省会可以辐射湖南郴州、福建龙岩及广东河源、梅州、韶关、个惠州,江西的吉安、抚州等!希望在赣州,赣州周边四百公里范围之内没有实力超过赣州的城市,但是南昌距离长沙武汉合肥实在太近根本竞争不过武汉长沙对人才产业资本的吸引力都无法超过武汉长沙合肥所以赣州的成功崛起十分正常不过的事情。近几年对各种产业和科技企业的以及各种制造业的深深吸引也说明了一切,估计不用三年时间超过南昌也不是不可能!迁省会的社会效应和广告效应和经济效益巨大!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全国各省第一次发生迁省会之事影响力巨大!类似于迁首雄安!本人站在中立立场说明问题!


深圳老上海


问这个问题脑子是不是有坑?长江南岸城市比北岸至少多一倍,长江南岸的城市富有,长江北岸城市贫穷。南岸城市: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九江、黄石市、鄂州、岳阳、宜宾。两岸城市:武汉、重庆。


顺我者昌00


这个问题本来不存的,就长江中下游而言,主要城市在南岸,非北岸,九江以下地级以上市(市政府所在靠长江)有九江、池州、同陵、芜湖、马䯃山、南京、镇江、上海,而江北岸仅有安庆、南通。为什么,因为长江下游泥沙往北堆积(无法形成相对深水港),航道在中线偏南,主要港口也在南岸。所以其实南通地理位置与上海差不多,但上海是特大城市,而南通中等城市的重要原因,所以明显看出长江(下游)南岸有大城市,而北岸没有


杜志高758


中国的国土大部分都在长江的北面,绝大多数人口也都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在过去过江困难的情况下集聚在长江北岸发展成城市顺理成章。唯独只有南京在长江南岸,原因就是长江以北地区经常发生战乱和饥荒,大量逃难的难民希望能逃避战乱,想尽办法度过长江,长江天险又把军队隔在了北岸,南岸就比较安全,所以南京成了中华儿女的避难所。


俗不可耐151798807


北半球大多数城市都坐落在河流的左岸。

这跟法国人科里奥利发现的一个现象有关。他首先发现北半球运动物体都有向右偏转的倾向,对右边物0体有力的作用,这个力称为科里奥利力。

河水是运动物体,对右岸有力的作用,冲刷右岸,河流右移。而左岸泥沙迂积,面积增大。所以选择左岸建城。

也有例外,南京就建在长江右岸。原因是南京的北部是石质性河岸,抵得住河水冲刷。


辛福先


这个问题十分有趣,益阳市,在益水之阳,凡有阳市的,应该都是北岸。汉阳,在长江之北。为什么?我看了前几位的理由,似乎都不成立。资水边上的城镇几乎都在北面。我觉得,这可能与古人的风水观念有关,按阴阳理念,城镇为阳,乡村为阴,江北为阳,江南为阴。所以,城镇应该建在江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