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有人說,明朝是個無名將,無名相,無名士的三無朝代?

用戶68204986925


這個問題待商榷。應該來看看在某些人心目中的名將、名相、名士是什麼標準。我記得好像影視作品中名將韓信對名將白起和蒙恬進行過評價:認為兩個人指揮打仗不算高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名將、名相、名士有通常標準,但是名將、名相、名士在具體每個人心目中又有一個看法,也得看名將、名相、名士怎麼來衡量,與誰來比較。

我以前常聽別人稱讚漢、唐,對明朝評價一般,說明朝統治集權黑暗,如果研究明朝史料,明朝也是有可取之處的。

我認為按照通常標準來看,享國276年的明朝應該不乏名將、名士,只是明朝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沒有名相一說還有情可源,但是明成祖朱棣搞的內閣制度權力逐漸加強,萬曆年間張居正也非常有權。內客首輔也近似於丞相。

明初徐達、常遇春、馮勝、傅友德、藍玉等將領打仗是非常厲害的。徐善長、劉基、宋濂等治國水平,詩文也是很有水平的,只是這些人不少被朱元璋清洗陷害了,也不給平反,影響了這些人功績知名度。

元末明初的小說家施耐庵、羅貫中等名氣不小吧,唐詩宋詞元曲有名,明清小說也一樣有特色。

高啟、解縉、楊慎、于謙、戚繼光、喻大猷、譚倫、顧炎武,“吳中四才子”的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李定國、袁崇煥等等也是很有名的。


大白白野


這是高曉松的“著名”觀點,對於這樣的觀點,你是信你就輸了。

一、高曉松的“荒謬”結論

高曉松本是知名的音樂人,家庭裡面有很多名人,都畢業於高等學府。

近年來高曉松參與制作了一些文化類型的脫口秀節目,如《曉說》、《曉松奇談》等,在裡面暢談中外歷史。

對於這樣的節目大家當作娛樂節目看就行了。

在某一期節目中,高曉松曾這樣評價明朝:

“明朝是個什麼朝代,大家各有說法。我個人認為,明朝是古代這十幾個朝代以來,我最不好意思說的一個朝代,最臊眉耷眼。我把明朝總結成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二、他是從狹隘的例子中得出狹隘的結論

為了證明的自己 的結論,高曉松一一解釋道:

“無名君——明朝的皇帝從開國皇帝一直到崇禎,都是說不出幾個。毛主席也寫詩寫到,唐宗宋祖、秦皇漢武,從來沒說出一個明朝皇帝怎麼樣當一個標榜。”

這段基本算是高曉松的原文,你看到他得出明朝無明君的話中就看出,是以常人說不出幾個來證明的,更是以“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來衡量的,按這個標準無明君的朝代多了去了。

再看無名將:

“無名將,大家都知道啊,明朝到了內憂外患的時候,全是一幫文人在指揮打仗,這邊打清兵的袁崇煥,一文人,那邊打李自成的是洪承疇,一文人,沒有名將。所以明朝歷史上無名將,是和歷朝都不能比的。”

他是從文人打仗來否定明朝無名將的,彷彿徐達、藍玉等開國名將都被他有意忽視了。

再看無名士:

“無名士,沒有大名士,沒有大文豪,沒有大知識分子。”

“你看《古文觀止》也好,唐宋八大家也好,各種光輝的名字在那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宋朝也有一大片,清朝也有一大堆。明朝沒有,明朝最出名的大文人,留下點詩詞的就是唐伯虎。”

高曉松太會舉例子,拿唐宋八大家和唐詩宋詞來找證據。,

他說明朝最出名的是唐伯虎,還順口說“唐伯虎真正出名是因為周星馳的電影。”

真是想到那裡就說到那裡,毫無顧忌。

高曉松並不是專業的歷史學者,你的節目只是娛樂性質的節目,毫無歷史的嚴謹性。

不排除是為了節目效果而有意這麼說的,畢竟很多節目都需要“炒作”。

但是隨意點評歷史起碼要立足史實,娛樂人物還是不要隨意“跨界”的好。


微史春秋


三無朝代這話是高曉松說的。

我想到兩點:第一、有的人不瞭解明朝,自然容易產生這種看法。第二、有的人覺得很瞭解明朝,自然容易片面化。

第一、

論名將,春秋戰國,帶甲百萬;匈奴未滅,封狼居胥;貞觀開元,便要萬國來賀。

論名士,東周列國,百家爭鳴;建安風骨,竹林七賢;唐中宋始,便獨佔八斗風流。

在名將、名士方面,明朝自然不及哪些鼎盛時期,但卻也不差。

看看吧,開朝名將,抗倭英雄,與努爾哈赤對峙的哪些北部長城。

看看吧,劉基徐渭,唐寅陽明,與一朝八十七位首輔內閣。

對於第一種,不妨多去了解一下明朝。

第二、

高曉松會產生這種想法不過是想以歷史制高點來評價明朝,主旨類似於柏楊先生的歷史醬缸。

但是不去親身經歷那段歷史,從現代人的角度對歷史指手畫腳是否合理呢?

歷史帶給我們最大的瑰寶就是經驗和教訓,而不是讓我們用現代的思想去批判古人的存在。



歷史那些事1


拜某位音樂人所賜,明朝成了“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起初,這也只是音樂人的一家之言,在某些隱秘力量的推動下,竟也有了一定的市場。當然,只要不違反法律,對人怎麼評價都行;只是,正確的認識必須公正客觀,這點也毋庸置疑。

那麼問題來了,明朝究竟是不是一個“三無朝代”?

明君,怎樣的皇帝才算是明君?如果說明君一定要擁有英明神武的模樣,舉手投足之間還必須有所謂的王霸之氣,那明朝還真沒有“明君”。雖然從現代的職業觀來看,明朝有幾任皇帝確實不太稱職,但是任性不聽勸的皇帝還真沒有。

也許是因為草根出身的緣故,明太祖朱元璋幾乎就沒折騰過百姓,喜歡折騰官員倒是真的。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在嚴格的權力制衡基礎上,皇帝想外出遊玩,官員都敢各種聲討各種勸阻,也不擔心皇帝會發怒砍他們腦袋。那麼,這種皇帝是明君嗎?

名士,怎樣的人才稱得上名士?如果是泛指知名人士,不知道徐光啟算不算?他的成績也不算多,只是在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均有研究而已。顧炎武算不算?清學“開山始祖”的身份高不高?李時珍算不算?好像他被稱作“藥聖”?

如果說名士要有氣節,那明朝更不缺了——中國自古就講究“忠臣不事二主”,明末抗清的力度遠遠大於某些朝代,自縊殉國、立戰而死的官員不計其數,僅可考據的人就多達八千與人!當年崇禎抱怨百官不上朝,是因為他不知道他的忠臣們早先他一步自殺了。

名將,怎樣的將軍才是名將呢?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北伐”成功並統一天下的王朝,明朝趕走了當年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如果說明朝沒有名將,不知道當年的蒙古軍隊會怎麼想?蒙古鐵騎弱嗎?當時的歐洲人估計會豎起中指吧?

要說個人的勇武算不得什麼,明朝火器的威力也不是沒有載入史冊——在明人唐順之的《武編》一書中,記載了一種叫“水底雷”的武器,後在此基礎上改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漂雷,該武器的最好戰績是炸沉了一艘日本的大型戰艦。

明朝是不是“三無朝代”,結果已經很明顯了。不管怎麼說,至少“明朝是‘四不朝代’”的觀點大概無人質疑——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





孤獨的修路郎


題主,你好。這個說法是某個歌手在裝名士的時候胡說八道,估計他就看了《明史》,或者是想語不驚人死不休。明朝說將有徐達、常遇春、戚繼光,其實最好的武將是朱棣;說名相,明朝無宰相,大學生就是宰相,于謙、張居正不知道算名相否?說無名士,王陽明、顧炎武算不算名士?請問一下那個歌手我說的人哪個不是?


風的節奏


也別用什麼“有人說”了,這話想來多數人也知道是“名士”高曉松說的,他在節目上侃侃而談,說明朝是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的“三無朝代”。

可是,你信嗎?

他在節目上抓著鄭成功的母親是東瀛人,父親鄭芝龍曾為“海商”這一點,直言不諱,不對,應該是大言不慚地說鄭成功是如假包換的倭寇。

可是,你信嗎?

他去印度旅遊,說什麼一踏上印度的土地,就感覺被什麼濃濃的佛教氣息給包裹了。

可是,你信嗎?

印度人信仰佛教的人不足1%,哪來什麼濃濃的佛教氣息?如果沒有孫悟空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讓佛教在中國找到了生存的土壤的話,有幾個人知道釋迦牟尼是哪個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高曉松原本是玩音樂的,後來可能是到了江郎才盡了,然後抓住了互聯網時代的風口成功打入了屬於他的“娛樂”時代。

看清楚,是娛樂!

他追求的是流量,是利益,所以對於他在節目上講到的很多東西,他並不在乎是真是假,他只在乎能不能製造噱頭,只在乎能不能一語驚人。

高曉松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說出了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這樣的謬論,可實際上卻經不起推敲。

拿“無名氏”來說,他說明朝沒有出名的文人,唯一一個有名的唐伯虎還是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推出來的,所以明朝沒有名士。

可是他後來又來了一句,《金瓶梅》是偉大的文學。

這本書是誰寫的?蘭陵笑笑生,蘭陵笑笑生是哪朝哪代的人?是明朝人,一邊說明朝無名士,一邊又這麼誇一個明朝文人寫的書,我實在無言可對。

為什麼他說明朝沒有出名的文人,只有一個從電影裡面聽來的唐伯虎呢?因為他根本不瞭解,哪怕他只說一個王陽明,我都能原諒他。

方孝孺不是?解縉不是?徐渭不是?楊慎不是?那個力挽狂瀾的于謙不是?

拿“無名將”來說,明朝真的沒有名將?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估計天上老是掉餡餅,所以一路打一路撿。

撿到了最後,撿到了一個皇位。

徐達一生戰功赫赫,朱元璋的第一號大功臣,誰敢說他不是名將?

常遇春不是名將?“常十萬”可不是吹出來的。

戚繼光不是名將?

鄭成功不是名將?

被評為“傳庭死而明亡矣”的孫傳庭不是名將?

袁崇煥不是名將?

哪怕是于謙和王陽明這兩個名士,也能算得上是半個名將。

拿“無明君”來說,明朝難道真的沒有明君,只有一籮筐的昏君?這樣的明朝卻傳了16個皇帝,存續了276年之久。

這不讓人懷疑?看看上一個東家,才多少年。

朱元璋不是明君?可能會有人說他動了很多功臣,這是實情,沒什麼好說的,但他之所以會這麼做,恰恰是因為他太“明”了,他太清楚哪些人和哪些組織結構會對自己的家產有威脅了,所以才會一一拔除。

朱棣難道不是明君?別以為有個靖難之役,就能抹除這位爺的歷史功績。

被清代史家極力推崇的“仁宣之治”,也就是明仁宗和明宣宗這兩位爺,你哪怕說他們稱不上百分百的明君,說他們是半個明君不過分吧?明仁宗也就是隻當了十個月的皇帝,真讓他在為時間長一點,成就絕對不低。

後面的便不說了,總之一句話,明朝雖然出了好幾個奇葩的皇帝,但是他們卻是懶而不昏,或者是庸而不昏。

明君,明朝當然是有的。

高曉松之所以會說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說來說去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對歷史不太瞭解,或者說只是看過歷史劇。

可是當前關於明朝的歷史劇,雖說不少,但和某朝比起來,絕對是少得可憐,更重要的是沒有火起來,估計他沒怎麼看過,所以導致了他對明朝歷史不太瞭解。

既然不瞭解,卻還要強說硬道,那就只能胡謅亂語了。

人生建議:看高曉松說歷史可以,但是不能信他說的,至少絕大多數不能信,真要看到了自己喜歡的那部分的話,可以自己找資料看。


流浪的侯爵


如果嚴格意義上說明朝無名相還是說得過去的,那怕張居正再厲害畢竟他不是名符其實的相。明自太祖朝胡惟庸案之後,丞相一職永世取消,後世只有內閣首輔,尊稱閣老。如果說明朝無名將,那麼請問:徐達、常遇春、沐英、熊廷弼、餘大猷、戚繼光、李如松、袁祟煥、盧象升等算什麼?這還沒把王明陽這神人算在內。至於說名士:編纂《永樂大典》就有三位,楊慎、解縉、徐謂,于謙、王明陽誰又敢說達不到名士資格?李時珍、徐霞客雖然當世之人知之甚少,後世如何?以唐寅、祝枝山為代表的四大才子至少也算一方名士吧。


靜以修身4169760


大明王朝國運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朱元璋時期名相: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名將較多,相對由名的為:“常勝將軍”徐達,李文忠,常遇春,湯和,傅友德,沐英,藍玉,馮勝。(胡惟庸是最後一個宰相,之後明朝不設宰相,名士:劉伯溫就舉一些有名的大臣吧!)。

建文帝時期名士:齊泰,黃子澄,方孝儒,名將:徐輝祖。

明成祖朱棣時期名士:解縉,姚廣孝,名將:張玉,朱能,陳亨,張輔。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過一年,大致和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相同。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名士:楊榮,楊士奇,楊溥(史稱三楊內閣),夏原吉,金幼孜。

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名士:楊士奇,楊榮,楊溥,李賢,王翱。

明代宗朱祁鈺時期名士:于謙

明憲宗朱見深時期寵信宦官

明孝宗朱佑樘時期名士:李東陽,謝遷,劉建

明武宗朱厚燳時期名士:焦芳, 楊廷和 ,王陽明

明世宗朱厚熜時期名士:夏言,張璁,嚴嵩,徐階

明穆宗朱載垕時期名士:高拱,陳以勤,張居正,名將:李成梁,戚繼光,譚綸

明神宗朱翊鈞時期名相: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名將:鄧子龍,熊廷弼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僅1個月。

明熹宗朱由校時期名士:楊漣,左光斗,趙南星,高攀龍 ,名將:孫承宗,熊廷弼。

明思宗朱由校時期名將:袁崇煥,史可法。

盤點大明的明相、名士、名將我實在不明白怎麼會把一個“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大明說的如此不堪?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明朝還是有名將:如徐達,籃玉等,只是朱元璋擔心他們犯上作亂,殺的殺,貶的貶,從不大書特書他們!

名相:張居正還算一個!其它確實不咱地。

名士:也有如於謙,陸象聲,王明陽等還可以!

老朱農民出身,經歷磨難,從一個農民到做皇帝確實不易,這樣的人有極自大和極自卑的雙重心理,所以總擔心自已皇位有人竊取,象劉幫一樣殺功臣名將,以為殺完,皇位安全。

他本人文化不高,所以也仇視清高的文化,他的後代亦如此!

但是老朱特體恤農民,減租稅,興農業等。


狐羊樹


Hello,大家好。我是專注於頭條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歷史的塵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歷史方面的學者,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特別喜歡中國的古代史與近現代史,現在也是一線高中歷史教師。人們說得好,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夠喜歡,如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筆者認為,這句話我覺得就有點黑明朝了。

首先我們來說下無明君一說法。

這個明君的定義在哪裡?沒事去江南兜幾圈的?舉手投足都是道貌岸然,英雄楷模的?

我們來看下明朝的體制,在朱棣時代,落實了“五復奏”死刑制度,即使是貴為皇子皇孫,甚至是天子,也是不能為所欲為的。要是在明朝,有皇帝大搖大擺的去江南遊玩,一定會有大臣在沿途擋著 ,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去勸諫皇帝回去,為啥?你出來玩,沒事啊?可是勞民傷財啊。那我們來看下,挨著明朝最近的清朝嘛!清朝,用一句話說,就是:磕頭多少說話。大家在一起就是開心,集體貪汙,一個和珅貪的鉅款就相當於國家財政幾年的收入。

其二就是說的“無名士”的說法。要說名士,這個我們就得嘮嗑嘮嗑了。清朝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是誰??學點歷史的都知道,林則徐啊!可是你知道,外國人怎麼評價的嗎?說他有生理毛病,腿還不是直的。這名士,也不盡然啊!我們來看明朝,徐光啟,牛吧!他翻譯了《幾何原理》,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代數幾何。隨後,還掀起了明朝大規模引進西方學說的浪潮。那他算不算“名士”呢?

第三就是無名將了。這種說法更是滑天下之大稽,我想問下,沒有名將,那個強大到歐洲都差點被他滅的蒙古是怎麼被明朝滅完的?不是說著搞笑嗎?肯定有人說了,元朝後期黑暗,騎兵衰弱了。那麼我們來看 明朝的軍事革新,線形火槍設計戰術,就是我們說的近代歐洲的“排隊槍斃”打法,這種打法不是歐洲人首創,而是明朝沐英首創。步騎火炮合擊戰術,也是當時明軍三大營首次採用,散兵線步兵戰術,更是明朝戚繼光首先探索,近代海軍梯次攻擊戰術,明朝完虐日本的露梁海戰上,就已經用到熟練。這三位不算名將?我想問下什麼人才算?

說以,說明朝是個無名將,無名相,無名士的三無朝代,有失偏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