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微粒子病可对蚕茧产量下降50%以上,7项防治措施需养殖户重视

在农村种桑养蚕,成了很多地方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多地蚕茧价格超过20元/斤,一张蚕种产出的蚕茧量按120斤计算,那么一张蚕种带来的收益为2400元以上,所需时间只有一个多月,比种植一些粮食作物,投入与产出还是高出不少。不过养蚕想要获得不错的收益,蚕茧的产量上就得有保证,如果产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养蚕收益就会打折扣,很多时候跟是否发病有关,养蚕过程中一旦出现蚕病,该季蚕茧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相对较轻的减产20—30%,严重的会减产80%以上,有的甚至会绝收,对养殖户的影响可以说非常明显。


蚕病的种类比较多,像蚕脓病、白僵病、蝇蛆病、曲霉病等是养殖户比较熟悉的,实际上还有一种蚕病同样发病率较高,而且也是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目前是蚕种生产企业必须要检疫的对象,这种蚕病就是微粒子病。在小蚕期出现该蚕病后,容易出现迟眠蚕或者不眠蚕,发病严重的蚕会出现死亡现象;在大蚕期中招该蚕病时,容易出现不蜕皮蚕、封口蚕等,后期上蔟也会有异常情况,比如薄皮茧、不结茧等;在蛹、蛾阶段有该蚕病时,容易出现羽化推迟,产卵量偏少,不受精卵偏多,这样的蚕种往往难正常孵化成蚁蚕。那么家蚕微粒子病究竟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呢?通常情况下,主要有以下5种途径。

家蚕微粒子病可对蚕茧产量下降50%以上,7项防治措施需养殖户重视


一、桑叶上含有微粒子孢子
桑叶是目前养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属于蚕的粮食,如果桑叶出现了异常,比如含有微粒子孢子,那么蚕进食后也容易出现问题,后期出现家蚕微粒子病的概率就很大。当然桑叶上含有微粒子孢子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因为桑叶上有一些虫卵、病虫尸体等;有的是因为蚕沙直接用在桑园中当肥料;还有的是因为水源中含有微粒子孢子。无论哪种介质中含有微粒子孢子,只要蚕进食了不干净的桑叶,那么微粒子孢子就会在蚕体中繁殖发育,到了一定时期微粒子病的相关症状就会表现出来。
二、蚕种质量不达标或者后期运输环节异常
蚕种质量的高低,有时对养蚕是否成功,可以说有着决定性作用,如果蚕种中本身含有微粒子孢子,那么后期想要不出现该蚕病的难度就非常大,养殖户无论怎么预防,恐怕都难以避免,这也正是为何蚕种生产企业,必须要对蚕种微粒子孢子进行检测的主要因素。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比较容易使得蚕种异常的,那就是蚕种下发的运输环节,出厂时蚕种是达标的,但出厂后送到养殖户手里需要多个环节,中间过程如果感染了微粒子孢子,同样会使得蚕种异常。


三、病蚕、蛹等体内含有微粒子孢子

通常情况下,发病的蚕体中会有多种病菌,微粒子孢子也是其中之一,如果养殖户没有及时将病蚕与健康的蚕隔离开,或者没有及时将病死蚕妥善处理,那么病蚕体内的微粒子孢子就容易向周围扩散,健康的蚕也容易中招。还有就是蚕上蔟后,在化蛹阶段,如果其体内也被微粒子孢子感染,那么蚕茧的质量就容易受到影响,养殖户将蚕茧出售后发病,对养殖户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如果是在还未将蚕茧变现时发病,那么蚕茧的价格会有较大影响。

家蚕微粒子病可对蚕茧产量下降50%以上,7项防治措施需养殖户重视


四、蚕粪、蚕尿等传播微粒子病
在养蚕时,蚕沙是需要及时进行清理的,蚕在1-3龄阶段,由于桑叶的进食量相对较少,蚕的生长发育也相对偏慢,除沙的次数相对少些。进入4-5龄蚕期后,蚕体大小会有明显变化,蚕粪、蚕尿等数量明显增多,如果蚕沙中含有微粒子孢子,而养殖户又没有及时将蚕沙清理干净,那么后期诱发家蚕微粒子病的概率就大增。正常情况下,蚕沙中是不会含有一些病菌的,有时蚕房内温湿度异常,会诱发一些蚕病。
五、野外的昆虫进入蚕房
微粒子病不是家蚕特有的,这种微粒子孢子在自然界很多昆虫身上都可以寄生,比如说野蚕、桑毛虫、菜粉蝶等。如果室外的一些昆虫飞进了蚕房,而且恰好这些昆虫体内含有微粒子孢子,那么健康的家蚕也容易被感染上,这就看养殖户是否有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通常情况下,蚕房的门窗是需要有纱窗或者门帘的,通风换气时也要注意外部因素干扰,不能把外面的昆虫放进来,有时蚕房内部的预防措施比较到位,如果外部飞进来的昆虫身上含有相关的病菌,在特定环境下容易诱发一些蚕病。

家蚕微粒子病可对蚕茧产量下降50%以上,7项防治措施需养殖户重视


家蚕微粒子病对各龄蚕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发病后蚕茧产量和品质会有明显的下滑,当然会直接影响养蚕收益,因此养殖户要引起重视,掌握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该蚕病带来的影响。家蚕微粒子病是属于一种慢性传染病,微粒子在蚕体内繁殖新的孢子需要4—8天的时间,因此该蚕病跟其他蚕病相比,更有一定的隐蔽性,而其影响力不低于蚕脓病、白僵病等。当然,只要养殖户认真落实一些防范措施,家蚕微粒子病也同样是可以减少或者避免的,个人认为可以把以下7个方面逐一落实。


1、 确保蚕种质量达标
养殖户在选用蚕种时,既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所养的蚕期,又要考虑蚕种的质量、价格等。有的养殖户没有那么多考虑,觉得价格便宜的就用哪种,认为蚕种质量差不多,实际上这就为后期埋下了隐患,有的蚕种可能是小厂生产的,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出厂检测,蚕种的抗病能力偏弱,或者蚕种中本身含有微粒子孢子,后期出现家蚕微粒子病的概率就比较大。养殖户在预订蚕种时,尽可能选用大企业生产的,集中预订时要有相应的合同、票据等,对于一些来路不是很清楚的蚕种,不要随意使用。
2、各阶段消毒环节要彻底,合理选择消毒方式及药剂
家蚕微粒子可以在多个场所存活,遇到合适的寄主,会进行繁殖发育,产生出新的孢子,新的孢子一旦出现在蚕的体内,就比较容易诱发家蚕微粒子病。为了降低微粒子孢子出现的概率,养殖户就得做好消毒环节,对蚕房、蚕具、蔟具等消毒是必须的,同时还要重视各龄蚕期的卫生消毒,蚕种进入蚕房开始,到最后蚕茧出售结束,这整个过程都需要落实好卫生消毒,每次消毒时要非常彻底,不能留有死角。同时在消毒方式上不能过于单一,有的需要多种方式并用,消毒的药剂也同样要搭配使用,防止出现抗药性。

家蚕微粒子病可对蚕茧产量下降50%以上,7项防治措施需养殖户重视


3、妥善处理病、死蚕,及时清理蚕沙
很多时候,病、死蚕体内是含有多种病菌的,有的腐烂后还会有恶臭味,如果养殖户没有及时将病蚕、死蚕处理好,周围一些健康的蚕,也容易中招一些蚕病。养殖户发现部分蚕有发病症状时,要及时将异常蚕隔离,观察其长势情况,一旦无法存活的,要先用药水浸泡12小时以上,然后再异地填埋。对于一些蚕沙,养殖户不可直接将蚕沙喂食家禽或者鱼类,更不能堆放在蚕房周围,也不能直接用在桑园中当肥料,需要完全腐熟后才能当肥料。


4、及时淘汰发育不良的蚕
理论上来说,同样的养殖方式,同一批蚕发育情况应当大体相同,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有的是外部因素干扰,有的是养殖户自身管理不当,导致部分蚕出现异常。对于一些发育不良的蚕,比如说有大小蚕现象,在除沙环节时,就要将大小蚕分开,然后区别对待,明显偏小的蚕,哪怕暂时还没有发病,也要舍得淘汰。很多时候,发育不良的蚕暂时没有发病的症状,只不过是潜伏的病菌还没爆发出来,往往其体内已经含有某些病菌了,留着只会增加隐患。被淘汰的蚕,不可随意丢弃,需要跟病、死蚕一样处理,这样有利于减少蚕病出现的概率。
5、做好桑园病虫害防治,同时防止户外昆虫进入蚕房
只要养殖户家里养蚕了,无论什么时候,桑园的管理都不能松懈,因为桑叶是蚕宝宝的“粮食”,如果桑叶上含有一些虫卵或者病菌,蚕进食后就比较容易中招蚕病。桑园的病虫害防治,往往是需要多种方式综合利用,比如杂草要及时清理,粘虫板、诱捕灯等也同样要利用起来,还有周围有其他农作物时,要注意农药使用情况。在做好桑叶保护的同时,还要重视蚕房的管理,不能让外面的昆虫混进蚕房中,窗户要装洞孔较细纱窗,人员进出较多的门需要装2层门帘,这样可有效减少含有微粒子孢子的昆虫进入蚕房。

家蚕微粒子病可对蚕茧产量下降50%以上,7项防治措施需养殖户重视


6、谨慎从外地采购桑叶,注意了解其他蚕区发病情况
有的养殖户对自家桑叶情况估算不到位,或者因为天气因素,导致蚕种数量与桑叶量不匹配,在5龄蚕期出现缺桑叶的现象,这就需要从其他地方采购桑叶。如果自家桑叶实在不够时,应当尽可能从本地采购,对于外地的桑叶,要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更是不要随便用别人家的桑叶,有的养殖户之所以多出很多桑叶,很有可能是蚕发病较多,桑叶上可能含有一些病菌,一旦给蚕进食后也容易诱发蚕病。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周边养殖户或者其他蚕区发病较多时,要提高警惕,增加卫生消毒次数和等级,喂食桑叶前先进行少量投放,未发现异常后再正常喂食。


7、使用蚕药进行预防
针对家蚕微粒子病,也是有一定的药物可以预防的,可以使用适量的防微灵,兑水喷洒在桑树上,喷药后2-3天就可以用来喂蚕。正常情况下,药效持续的时间可达5—7天,如果喷药后4小时内出现了较强降雨,那么等天气转好后要重新喷洒一次,否则药效会明显下降。当5龄蚕需要用桑叶时,可在4龄蚕喷洒该蚕药,如果桑叶是准备用在4龄蚕期的,那么需要在3龄蚕时做好准备,适当提前喷洒药物,取得的效果会更好。当然在使用药物防治时,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量,不可过量,否则容易起反作用;也不能用量过少,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家蚕微粒子病可对蚕茧产量下降50%以上,7项防治措施需养殖户重视


总之,家蚕微粒子病传播途径较多,并且潜伏期较长,对于养殖户和蚕种生产企业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养殖户引起重视,提前落实好相关防范措施。当然该蚕病也不是没有办法应对,经过养殖户不断地摸索,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只需要养殖户在实际养殖时,认真对待相应环节,家蚕微粒子病还是可以避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