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厚重的中华大地上,有一条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相媲美的道路,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当下,尤其是袁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以来,谈论和研究浙东唐诗之路越来越成为时髦的话题,我非专家学者,说不上研究,只是参与谈论又体验,所以来个体谈。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一、浙东唐诗之路既是一条山水之路,更是一条心灵之路。

⊙⊙唐朝诗人们大多从长安出发,乘船经大运河、钱塘江,折入浙东运河,抵西兴驿观潮,再乘船入会稽、曹娥江、剡溪,之后上岸步行,大多走台越驿道,最后到达天台山。浙东唐诗之路,山河壮丽,风光旖旎,人物俊朗,美不胜收。唐朝诗人们载歌载酒,水一程山一程诗一程,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淳朴的浙东风土人情与深厚的地域文化,悠哉游哉,心灵得到自由放飞。我觉得,谈论和研究浙东唐诗之路,必须亲历亲为体验一番。前年和去年,我就多次走访过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新昌班竹村和横板桥村,今年6月15日、6月29日,我又两度分别和周孝阳、卢雷勇一起,对浙东唐诗之路进行考察了解。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第一站:西兴

⊙⊙西兴古称固陵、西陵,是钱塘江南岸的一座千年古镇,现为杭州市滨江区一个街道。西兴是浙东运河(西晋时期开辟的自萧山至宁波的河道)的源头,因而又是浙东唐诗之路之头,西兴过塘行码头是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不过,西兴对浙东唐诗之路似乎淡于宣传,整个古运河、古街,仅看到一首张祜写的《题樟亭》诗,而历史上有上百位唐朝诗人写过上百首有关西兴的诗。特别是李白同志这首《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把西陵与天台连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第二站:绍兴

⊙⊙绍兴古称会稽、山阴、越州,春秋时越国定都于此,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唐朝许多诗人到过这里,可谓浙东唐诗之路上一个重要旅站。这是镜湖,又称鉴湖。唐诗中赞美镜湖的很多,如:杜甫写过“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道“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德高望重的贺知章老先生是镜湖人,告老还乡后曾面对故居前的一方湖水,感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今日鉴湖与柯岩、鲁镇景区连成一体,景区设施完备,景色宜人,游人可乘船或步行,非常便捷舒适。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名山会稽山,山不高,但从文化底蕴来说,可入中华文化名山之列,因为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开国之君大禹封禅、娶亲、记功、归葬这四件大事都发生在这里。山顶竖立着20米高的大禹铜像,雄姿英发,气宇轩昂。唐朝元稹曾说“天下风光数会稽”,这虽然有点夸张,但至少说明会稽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盛唐之前就已经有口皆碑了。白居易曾赞曰“休吟稽山晚,更咏秦城旦”;孙逖说“稽山碧湖上,势入东溟尽。”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大禹陵是一个精神的朝拜地,肃穆庄严,处处彰显后人对大禹的敬仰。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他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崇高精神仍然在当今光照辉煌!我是第一次到这里拜谒,恭恭敬敬向伟大的大禹神像鞠了三个躬!“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这是魏晋风流的文化符号,中国士大夫心目中的精神高地和千年以来经久不衰的中华书法圣地,与其说来此地参观,不如说我是前来瞻仰,向一个伟大的人物致敬!永远的兰亭,永远的兰亭集序!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第三站:上虞

⊙⊙我们浙江人对曹娥江非常熟悉,此江原名舜江后因孝女曹娥(129—143)而改名曹娥江。曹娥的故事并非传说,而是有真实的历史记载。据《后汉书》记载,她是东汉时期上虞人,母早亡,其父在端午日迎海神(伍子胥)时溺江而亡,曹娥时年十四,为寻父尸沿江号哭十七昼夜后投江自尽,孝行感动天地。后人为纪念她,在江边建起了曹娥庙。我在参观曹娥庙时,一方面感动于孝女烈行令人叹息,另一方面也在想:作为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好好地活着,因此子女投江自尽绝非父母所愿,也为世人不忍心看到,是故曹娥之义举可能称不上大孝。这并非我对曹娥的大不敬,而是认为其孝可赞,其行不可取也。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想不到这块“人伦之光“是蒋介石先生所题。在唐代,曹娥庙、碑已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个亮点,不少诗人前来游览,并赋诗留念。例如李白有“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诗句,贯休有《曹娥碑》诗:“高碑说尔孝终难,弹指端思白浪闲。堪叹行人不回首,前山应是苎萝山。”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关于曹娥碑,成语“绝妙好辞”即来源于此。说的是魏武帝曹操曾经途经曹娥碑下,杨修随行。石碑的背面题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一下子说出了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直叹自己才不及杨修。正好碰上了曹娥庙会,只见庙里庙外人山人海,绝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经了解,曹娥庙会历史悠久,当地民众感其孝德,每年于曹娥投江自尽的前十天(农历5月13日至22日),自发到庙里或唱念佛经或烧香火纪念她,庙会由此形成。这是我从来沒看到过的风俗:排队揩脸。许多人排了长长的队,轮到时一个个走上暖阁,递上新的毛巾。里面有个老年男人,用毛巾轻轻地替曹娥“揩”了脸。给曹娥揩脸,这一揩,带回的是幸运、平安和祝福!曹娥本是普通少女,现在已变成了一个地方的神仙,民间百姓虔诚地称她为“曹娥娘娘”。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上浦闸曹娥江,宽阔清澈,唐朝诗人扬帆经浙东运河,折入曹娥江到这里附近,然后再上岸访曹娥庙和东山景区。上虞东山景区,成语“东山再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晋书·谢安传》:“安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东晋王谢,门弟显赫,人才辈出,是世家大族的典型代表。事有不顺,处于事业低谷的朋友,可以到此寻找精神力量,也许会如你所愿“东山再起”哈!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镌刻在山壁上的李白《忆东山》诗,证明这里确实是浙东唐诗之路无疑。站在章镇东沙埠村大坝上望剡溪,这段水路正好与曹娥江相接,地势平坦而且水面宽阔,唐朝诗人们扬帆乘舟到达这里,欣赏九曲剡溪美景并即兴赋诗。当然,唐朝诗人们也并非千篇一律走水路,有的也是从会稽循陆路到达剡县。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第四站:嵊州

⊙⊙嵊州古称剡县,后称嵊县、嵊州。唐诗笔下著名的剡溪穿境而过,剡中即是指现在的嵊州以及新昌的一部分。位于嵊州城关东北艇湖山巅的艇湖塔,古时山下有一片云水空濛的湖泊水域,南来北往均用小艇过渡,故名艇湖,为剡溪故道。就在这里,上演过魏晋风流中著名的“雪夜访戴”故事。据《晋书 .王徽之传》:东晋名士戴逵不愿为官,从谯郡来剡隐居,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居山阴。一日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他独自酌酒咏左思《招贤诗》,忽忆戴逵。遂乘棹雪夜访戴逵。至戴逵家门口又不敲门进去。童子不解,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足矣!回艇处即在山下。这个故事反映了东晋名士那种潇洒适性的放旷情怀。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嵊州市三界镇嶀浦村山壁上李白诗句“此行不爱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104国道嵊州三界至仙岩路段,一些村庄宣传的剡溪唐诗。诗画剡溪,唐诗吟诵,剡中风光,宜人芬芳。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第五站:新昌

⊙⊙新昌古属剡县,五代吴越国时分台割剡才置新昌县至今。新昌居剡东之地,山川秀美,吸引了不少唐朝诗人们的眼光。位于县南二里的石城,向为天台山的西门,有寺,在唐时称石城寺,即今之大佛寺。隋智者大师在天台山禅修22年后圆寂于此。孟浩然有诗句“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许浑有诗句“石城花暖鹧鸪飞,征客春帆秋不归”等等。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过石城、拔茅到达沃洲山。东晋高僧支遁曾隐居沃洲山,留下“支遁买山”、“支公放鹤”这两个典故。唐诗写到沃洲山以及这两个典故的很多,许多诗人就是冲着支遁隐居地而来。李白的“五松何清幽,胜景美沃洲”、刘长卿的“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孟浩然的“支遁初求道,深公笑买山”、皎然的“山居不买剡中山,湖上千峰处处闲”、贯休的“支公放鹤情相似,范泰论交趣不同”等等。但是,今日的沃洲山,在沃洲村边上,山峦不高又平平淡淡,看不出有什么奇异之处,这可能与山下建起沃洲湖,部分景点已被淹沒有关。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沃洲山与班竹山相连,班竹山下有台越驿道上著名的驿站——班竹驿。班竹古街保存的比较好,路上或挂或贴或刻的唐诗很多,可以说在整条浙东唐诗之路上,它的诗路文章做的最好,游人络绎不绝。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写到“谢公宿处今尚在”,谢公即谢灵运,我分析当年的“谢公宿处”就是现在的班竹,后来李白两游天台山曾宿过此地;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在游记中写到宿过班竹。诗路古驿横板桥村,位于新昌县儒岙镇至关岭的台越驿道上。该村村中有太白庙,村南有天姥寺遗址,有5里古道保存的较好,诗路宣传做的不错。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第六站:天台

⊙⊙天台是立县1800多年的浙东名邑,梁立新先生首提“六地天台”,其中一地指的就是“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计不完全统计,唐朝有四百多位诗人到过或写过天台,共写下1300多首有关天台的诗,真可谓是: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在这些诗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地名有:天台、桃源、赤城、玉京、华顶、石桥(石梁)、琼台、桐柏、国清等等,以及琪树、瀑布泉、刘阮等等与天台有关的景观和人名。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是中国唐朝诗人内心深处所开辟的山水之路,更是心灵之路。东晋时期,会稽成为浙江的文化中心,大批名士聚集于此,他们俊采风流、率性旷达、清淡玄学以及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对后世的唐朝诗人们影响很大。可以说,浙东唐诗之路是唐朝诗人们做了中国精神史上极具魅力的一次心灵远行:向外,他们发现了山川自然之美,以诗讴赞;向内,他们发现了心性自由之美,尤其是到达天台山后都是朝圣般的虔诚,心灵得到洗礼。故李白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叹;孟郊看到天台的云和月后,明心见性,说“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张籍非常想在天台住下,期待得道成仙,说“选得天台山下住,一家全作学仙人。”当然心灵最彻底放飞的是我们敬爱的寒山大士,一到天台就再也不走了,隐居寒石山长达七十年,写下三百多首寒山诗。打造“云端唐诗小镇的石梁镇。应该说,在天台里面,石梁镇是目前最重视诗路宣传的一个乡镇。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二、为什么说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

⊙⊙天台,神山秀水,佛宗道源,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人为她神往而折腰,并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如果说有“诗与远方”,那这个远方在我眼里就是我的家乡天台。正如梁兄立新在《神奇的天台山》一书中写道:“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是当时的诗人们以朝圣般的心态跋山涉水执着寻访的目的地。”讲的真好,我们鼓掌!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说天台是目的地,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四:一是由于受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的影响。孙绰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第一次向世人绘声绘色了天台山的神奇风光,在当时“掷地有声”,成为网红热门文章。后来到了唐朝,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等诗人都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了此文,影响极大。

二是由于刘晨阮肇桃源遇仙的爱情故事,让天台成为仙女出没、能让才子诗人们期待艳遇的神秘地方,故天台历来有“神仙之窟宅”之称,唐诗中写到天台的地名、人名中数“桃源”、“刘阮”最多,有上百首之多。例如刘长卿诗曰“应向桃源里,教他唤阮郎。”曹唐有《刘阮洞中遇子》诗。

三是由于天台是佛宗道源,佛教第一个中国化的宗派天台宗在此发祥,唐朝高道司马承祯开创了天台仙派(北宋后道教南宗在此创立),这是真正的“佛国仙山”,成为唐朝诗人们追求心灵宁静、身心和合的神圣之地。许多高僧、高道长期隐居于此,许多诗人们也为了寻访他们而来到天台,如李白之于司马承祯。

四是从唐诗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天台是众诗人向往的神秀之地。据《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收载的2200余名诗人中,先后有400多人、留下1300多首吟诵天台的诗歌。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当然,我们说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也不能自话自说,要看唐朝诗人们自己怎么上台演说的。看,李白第一个上台,说出了我们天台家喻户晓的名句“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又补充说“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好好,台下掌声如潮!接着,许多诗人也上台了。元稹说:“仙驾初从蓬海来,相逢又说向天台。”刘长卿:“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张籍:“选得天台山下住,一家全作学仙人。”皎然和尚:“他时画出白团扇,乞取天台一片云”……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诗人们纷纷都兴奋地嚷着、说着、约着到天台去,到天台去,仿佛沒有到过天台,你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游遍天下看遍美景!可以说,那时候的天台,是:未到天台终生憾,天台归来不看山!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道士、僧人纷纷前往天台修道修禅,这样一来,送他们到天台去的临别诗作也就多起来了。例如唐明皇李隆基也不甘寂寞,写了《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一诗送给高道司马承祯,还有贯休《送道士归天台》、孟郊《送超上人归天台》、贾岛《送僧归天台》、李频《送僧入天台》……至于送谁谁谁游天台的诗那就更多了,随处可见,在此不再赘述。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我心里在猜度:唐朝诗人们如果在诗中沒有写到天台,似乎诗就沒有含金量拿不出手;似乎品诗的人也把有无在诗中写到天台作为诗作佳劣的标准之一。你说天台不是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那谁是目的地?当然,我们说天台是目的地,不是说诗人们游了天台以后就不再游其他地方了。事实上,有的诗人游过天台,欣赏了天台美景之后,还兼游了隔壁的临海、宁海、仙居等地。这就象我们出游的目的地是去黄山,结果游了黄山以后我们再去附近的齐云山转转是一样的道理。由此可知,浙东唐诗之路亦并非说终点站是天台,它还延伸到临海、宁海、仙居、四明山、雁荡山等地,但这些延伸地方毕竟不是主要线路,只是支线。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三、浙东唐诗之路从新昌进入天台,绝大部分走的是陆路台越驿道。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浙东唐诗之路是诗人们乘舟从剡溪,溯源至天台石梁。不少人持这一观点,对此我是不赞成的。持这一观点的人,一种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思想;二种是没有实地踏看,信口开河;三种是沒有系统看过写浙东尤其是天台的全部唐诗。曹娥江的上游是剡溪,剡溪的上游是新昌江,新昌江源出天台县石梁镇境内海拔923米高的大兴坑。这是长诏水库(沃洲湖)及高高的大坝,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长诏村至沃洲村,海拔升高几百米,很难想象在唐朝能乘舟或坐着竹筏溯源而上能够到达这么高的地方,更不用说再溯源高高低低能到达天台石梁,倒是顺流而下是可以的。所以,按我的分析研判,唐朝诗人们是扬帆经曹娥江、剡溪,然后上岸到达新昌石城,其后绝大多数走陆路台越驿道,游天姥山,再经关岭到达天台。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新昌县大市聚镇黄坛村溪坑。且不说山间溪水有枯水期和丰水期之分,如果碰上枯水期,你根本无法撑船。新昌县大市聚镇上百菊村溪坑。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此地人烟稀少,旅途无法提供给养,诗人们绝不会选择这条所谓的水路。天台大竹园村,一位89岁的老者对我说:做长诏水库前,放竹排可以从天台慈圣村上撑落,直到嵊县,竹排回来时是用绳吊腰上拉了。船逆水是开不上来的,要说能开,是日本东京没有下沉,绍兴没有冲积胀起来前的事,也不知道是多少年了。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有专家学者用孟浩然《舟中晓望》诗来论证这条水路当年的繁华以及溯源至天台石梁的必然性:“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这里,“舳舮争利涉”指的是首尾相接的商船很多,往来频繁,不可能出现在剡溪以上水路,而是指大运河或钱塘江水运繁忙。其次,这首诗讲明孟浩然出游的目的地是到天台石桥即石梁,而没有讲到直接从水路抵达石梁。再次,这首诗最后一句讲到他是先到赤城山看到了红霞满天,明显证明他是先乘水路再陆路到达天台赤城山,当然最后是要访游石梁。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我可以这么说,翻遍安祖朝老师编注的《天台山唐诗总集》(上、下),发现写天台山的所有唐诗中沒有一首写到过诗人是从沃洲山出发乘舟溯源到达石梁。倒是唐诗中有大量写到天姥山、关岭、桃源(天台白鹤镇境内、刘阮遇仙地),充分说明走的是陆路即台越驿道。台越驿道是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于424-429年领徒众数百人,自嵊州三界伐木开径,直至临海,开通越州至台州古道,故又称“谢公道”。顾况《从剡溪至赤城》诗,讲的是先乘船到剡溪,然后再到赤城山,那肯定走的陆路啰。我说绝大部分走的是陆路台越驿道,为什么没有讲全部呢?因为也有几位唐朝诗人写到新昌清凉寺,而从清凉寺越过腾空岭就是天台万年山的地藏寺,虽然在唐朝时还没有地藏寺,但这条通道早已存在,不能排除有的唐朝诗人游了清凉寺后再经过腾空岭来到天台山的可能。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这是台越驿道重要站点——关岭铺,又称虎狼关,老百姓俗称关岭头,是自古到今越州(绍兴)与台州的分界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朝拾得和尚有诗句曰:“天姥峡关岭,通同次海津。”许浑有《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一诗,均可说明台越驿道是唐朝诗人们来往剡县与天台的主要通道。在一些唐诗中写到“台岭”,台岭即台越驿道的其中一段,例如李郢“独寻台岭闲游去,岂觉灵溪道里赊。”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做优诗路文章。

⊙⊙浙江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浙东唐诗之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古今中外山水文化在此交融,是我们“诗画浙江”大花园的标志性工程,是文化浙江建设的一张“金名片”。生活在一千三百年前唐朝诗人们咏赞咏叹的这片大地,我们深感荣幸。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做优诗路文章,我觉得关键是要做好“四个紧密结合”文章。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一是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这一带湖光山色、古道悠悠、山水灵异、生态优良,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一条黄金旅游线,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沿路各地既要开发好规划好自身的旅游资源,又要强强联合、和合共建,共同推出这条精品线路。尤其要注重山水生态呵护。天台、新昌、嵊州这三地是茶叶基地,茶叶产量和茶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依托青山绿水、优质空气质量,村村是花园,全域可旅游,发展民宿和开发文旅工艺品潜力很大,是开展研学、度假、康养的绝佳胜地。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二是要与沿路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浙东唐诗之路集合了运河文化、会稽文化、书画文化、名人文化、慈孝文化、越剧文化、茶文化、天台山文化等众多文化,加上沿线有许多古村落、古桥、古庙、古街、古镇、古道等古迹,以及神话传说、成语典故和传奇故事众多,可以说是国内最具密集型的文化长廊和最具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宝藏,是其他任何诗路所不能相提并论的。沿路各地既要挖掘利用,更要重在保护修复,以推动“浙东唐诗之路”申遗工作。另外,还要重视宣传。应该说沿路各地政府部门都通过各自渠道各种形式也在大力宣传,例如我们天台。但光从沿路外观来看,诗路氛围远远不够浓厚,各地宣传力度明显不一,新昌嵊州为大,天台上虞次之,绍兴西兴再次之。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三是要与徐霞客古道的挖掘利用紧密结合。天台是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徐霞客一生三次游览天台,也在宁海、新昌留下踪迹,各地对徐霞客古道申遗的积极性很高。浙东唐诗之路与徐霞客古道,虽然在时间形成上跨度很大,但有的路段是重合的,两者都值得申遗,相关沿路地方政府部门可结合起来研究,捆绑宣传,扩大对外推介,进一步提高浙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四要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研究紧密结合。大唐盛世时期,浙东盛产茶叶、丝绸和青瓷,唐诗之路成功连接起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当今,我们要探索浙东唐诗之路与“一带一路”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关联,把浙东唐诗之路研究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服务。人间有路入仙家。让我们放开脚步,走在浙东唐诗之路上,浸润着山水,自由着心灵!

人间有路入仙家——体谈浙东唐诗之路

作者:卢益民,号江南一庐。浙江省天台县白鹤镇上卢人氏,现任职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人称"卢霞客",喜文编诗集善写游记,泛交友好吹萧,天台山一代名流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