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在臺灣遭遇慘敗,上百俘虜被處決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雖然清政府整體失敗,甚至丟失港島,但在臺灣卻收穫了罕見的勝利。

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關閉中英貿易通道,觸怒了大英帝國,英國內閣批准“報復”,隨即出兵。總的來講,英軍所向披靡,但是在臺灣卻碰到了“大釘子”,不僅未能佔領臺灣一處地方,還損失多艘艦船,被俘上百人。

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在臺灣遭遇慘敗,上百俘虜被處決

臺灣抗英鬥爭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9月30日,英軍雙桅炮艦“納爾不達號”向基隆(雞籠)轟擊,參將邱鎮功指揮開炮還擊,英艦被擊傷、觸礁沉沒 ,英軍陣亡32人,被俘133人,武器、地圖被基隆守軍繳獲。

10月19日,英軍一艘三桅兵船攻擊三沙灣,登陸後被守軍擊退。

1842年3月11日,英軍三艘三桅兵艦駛入大安港,其中“阿恩號”被當地守軍引誘至礁石灘擱淺,數十人被擊斃,49人被俘(其中包括5名充做嚮導的廣東漢奸)。臺灣守軍繳獲11門大炮等戰利品。

由於準備充分、作戰巧妙,臺灣抗英戰鬥獲得勝利,令中國軍民士氣大振,臺灣總兵達洪阿、兵備道姚瑩受到清廷嘉獎,道光帝也稱讚這幾次戰鬥“可稱大快人心”。

5月,臺灣兵備道姚瑩奉道光帝聖旨,將“阿恩號”船長典林與另外8名英國高級軍官關押留審,其餘仍然活著的139名俘虜悉數處死(此前有30多名英軍在獄中染病死亡)。此後英軍不敢再來冒犯臺灣。

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在臺灣遭遇慘敗,上百俘虜被處決

姚瑩(1785年~1853),姚鼐侄孫,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清代最早睜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之一

可惜,局部的勝利不能挽回整個戰局的頹勢。1842年8月,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港島、賠償軍費、開5口通商,並與英人商議關稅細則。受此影響,臺島一地的抗英勝利也變得微不足道。

《南京條約》簽訂後不久,英軍代表璞鼎查繆稱已被“正法”的英國官兵本是“漁民”,只因船隻在臺灣海峽遭到颱風,這才漂流到了臺灣,卻被臺灣軍民當作交戰的敵軍殺害,要求清政府懲辦臺灣抗英官員。

與此同時,此前遭到清廷打壓的投降派官員,也紛紛落井下石,對姚瑩、達洪阿羅織罪名。

清政府戰敗,導致朝野惶恐,便將姚瑩、達洪阿等人革職下獄。因為達洪阿是旗人,下獄後不久即被推恩開釋、重獲重用;而姚瑩為漢人,待遇懸殊,此後歷經折磨。

蒙冤下獄後,姚瑩在詩中寫道:“海外功名泡影如,群公網豈漏游魚。”以此表達他的無奈之情,並對朝廷“群公”予以嘲諷。

關於姚瑩含冤下獄一事,道光帝深知隱情,因為當初處決英軍俘虜之令便是由他下達。所以,道光帝在見到姚瑩下獄以後所寫的“供辭”時說:“臺灣事,朕已知之,毋庸閱也。”

道光帝這麼說,是指他清楚地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 “供辭”中的內容自己根本不用看。

但是,經過曠日持久的交戰之後,他早已被戰爭嚇破了膽,根本不敢違背英國侵略者的意願。最後,道光帝還是作出了荒唐的決定,將姚瑩下獄。

姚瑩下獄激起了愛國官員和臺灣人民的憤怒。在各方壓力下,道光帝不得不將姚瑩“赦免”出獄。但是又為了使英國人滿意,於是將他降職發配到四川。儘管這樣,清廷內部的投降派官員還不滿足,後來又令他屢次往返川藏之間,讓他受盡折磨。

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在臺灣遭遇慘敗,上百俘虜被處決

姚瑩所著《康輶紀行》,最早發出了英國覬覦西藏的警報

正是川藏之行的艱苦經歷,促使姚瑩寫成《康輶紀行》,系統介紹了所經地區的山川、地形和風土人情,並將英國人對藏地的覬覦發出了警報。這部書和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畲《瀛環志略》一起,開啟了中國近代思想早期啟蒙的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