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無為”怎麼理解?老子的《道德經》你真的讀懂了嗎?

“反智”、“無為”怎麼理解?老子的《道德經》你真的讀懂了嗎?

今天借《微觀國學》這本書,說說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思想和理念。

01 “反智”,反對的是自身的智慧嗎?

“反智”、“無為”怎麼理解?老子的《道德經》你真的讀懂了嗎?

說起老子的《道德經》,很多人以為老子在其中表達了一個重要思想:反智。

很多人沒有深究老子的思想,斷章取義以為老子反對的是我們自身擁有的智慧。事實並非如此,老子的“反智”並非反對“智慧”。

從他的《道德經》中可以看到,老子對知、智、明三個字的用法是有區別的。

“知”指的是“瞭解”、“知道”。這不是老子要否定的,他否定的知是人的慾念。

所謂“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裡的智才是老子強烈質疑和反對的,這裡的智指的是小聰明而不是智慧。

至於智慧,老子一般用“明”來表示,是指“道”和“常”的最高智慧。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老子的“愚”也不是指愚昧,而是樸實無華的意思。

“反智”、“無為”怎麼理解?老子的《道德經》你真的讀懂了嗎?

顏回

不僅是老子反對小聰明,孔子也是如此。雖然孔子弟子很多,但他最喜歡的卻是老實的顏回。

當今社會不乏聰明人,正因為很多人覺得自己聰明,因此張狂、投機、勢力,追求一夜暴富,三五年有成,或畢其功於一役。大部分人忽略了腳踏實地,勤奮的價值。

但遺憾的是,無論是孔子還是老子,他們反對的這種小聰明在中國大行其道,以至於蘇東坡、鄭板橋等人都說“難得糊塗”。

因此,我們的人生之路有很多選擇,但既要有生命的大智慧,又得有生活的經驗支撐。

02 “無為”,是指無所作為,徹底消沉嗎?

如果要問《道德經》最重要的思想是什麼,很多人的估計會不約而同地回答:無為。

但人們真的理解老子所謂的“無為”嗎?不少人按字面上的理解,以為老子提倡的是徹底消極地讓人們無所作為,顯然這是個誤解。

“反智”、“無為”怎麼理解?老子的《道德經》你真的讀懂了嗎?

老子

老子的無為是主張人的活動順應道之自然,而不應該任憑自己的主觀意志恣意妄為,這樣就能因道之力而有所作為,取得最圓滿的效果。

老子的無為思想可以當作一個標準,去觀察社會的眾多領域。不僅治國、經濟政策上應該聽取老子的教導,就是法律、醫學、金融等領域也可以從老子的無為中得到啟示。

某些積極有為的干預是災難性的,在社會經濟和醫學等領域尤其顯著。2008年西方經濟危機的主要來源就是以格林斯潘為首的決策者們出臺旨在消除“經濟繁榮與衰退”的週期這些舉措時,卻適得其反地引爆了危機。

而在醫學領域有一個術語叫做“醫源性傷害”,即對患者進行“天真的干預”所造成的傷害和災難。

“反智”、“無為”怎麼理解?老子的《道德經》你真的讀懂了嗎?

這些例子都說明人們忽視了老子的“無為”思想,無視自發運作和痊癒的存在,當我們不懂得事物發展的規律時,不妨等等看,事緩則圓,要懂得抵制和延遲干預。

03 理解真正的“無為”,學會閒散地生活

老子的教導在今天既有社會意義,也有個人意義。具體到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當中,“無為”更應是消解現代性異化的一劑良藥。

如果我們能徹底理解老子的無為,就能收穫完全屬於人的生命,完全屬於自己的生活。因為無為而治的人生是要我們學會無所事事,閒散地生活。這不是說讓我們一直閒散地生活著,而是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在名著《歷史研究》中,研究了歷史上很多偉人,發現在他們的一生中,幾乎都曾有過一個閒散的時期,因此,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時期,學會閒散地生活才能有所收穫。

“反智”、“無為”怎麼理解?老子的《道德經》你真的讀懂了嗎?

在西方國家就有間隔年,指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間隔年期間學生離開自己國家旅行,通常也適當做一些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工作。

間隔年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又能讓他們學習生存技能,增進自我瞭解,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會。

反觀我們現代人被各種成功學激勵著,要珍惜時間,創造財富,結果適得其反,我們本身的幸福感並沒有增強。

“反智”、“無為”怎麼理解?老子的《道德經》你真的讀懂了嗎?

正如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的那樣:“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

這和西方的一些思想不謀而合,美國作家福克納曾說:“有那麼多工作要做的人是可恥的。”德國諺語也認為只有魔鬼才匆匆忙忙。

因此,我們別忘了在工作之餘學會閒散地生活,享受生活才是人生的第一樁大事。

結 語

學習最忌諱淺嘗輒止,斷章取義。不管是老子的“反智”還是“無為”,若不深究恐怕都會對他的思想造成誤解,從而人云亦云。

唯有抱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態度,才能挖掘古人思想背後隱藏的深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指引我們的生活和行為。


文/紫竹凌:多平臺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