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算不算伪君子?

上将荆道荣


小时候,喜欢刘备,觉得刘备是善,曹操是恶。大一点的时候,觉得曹操满腹才华,心狠手辣,是当世枭雄,而刘备,丧家之犬,屡战屡败,假仁假义,虚伪至极。现在的话,真的还是欣赏刘备,人人都觉得虚假的“仁义” ,人家坚持了一辈子,人人说他虚伪。他听闻关羽死讯,起兵攻吴,功败垂成,陨落白帝。

刘备前半生,白手起家,屡败屡战,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用仁义坚持下来了三足鼎立。当我们发现自己什么都坚持不了的时候,才会觉得刘备虚伪,才能说明刘玄德真正的厉害!

和孙曹相比,刘备虽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但他更想当一个英雄,所以才有了夷陵之败。但是在起势之初,这种英雄气概也吸引了众多英雄豪杰。所谓成也英雄,败也英雄。他这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君子,真实的就好像我们这些“小人”,可偏偏就是这个小老百姓偏偏天生就自带仁君气质。

曹操攻破荆州,刘备仓皇出逃江夏,居然带着数万百姓一起逃。这是收买人心吗?妻儿性命都不保的状态下,利己的人会不先考虑最基本的需求保障,反而还在考虑收买人心吗?对比当年跑路的刘邦,他老人家可是直接把儿女踢下马车的!

他只有在自己性命保障的前提下才会在关中约法三章展现仁义收买人心,这才是利己主义者的本质特征,先谈个人饱暖再谈理想苍生,然而刘备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候,依旧在践行保护苍生的所谓收买人心的理想主义,刘备的事迹传了近两千年了,多少王公贵族、平民百姓、儒生、帝王不断争论了上千年的时间盖棺定论的一个仁君形象。

刘备一辈子没干过坑杀百姓的事,人到老年方成一方诸侯,他配得上这样脸谱化的形象!

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多多指正!


好史之徒儿


刘备,一个实实在在的伪君子!因家庭出身背景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便以此来“炒作”自己,利用自己的皇叔之名来笼络人心。

最终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挣得了一席之地。刘备以皇叔之遵,在东汉末年以匡扶汉事为己任,从表面迹象和打出的旗号来看,刘备确实是一个君子。但刨之细思,则多有伪君子之嫌!

当初,大耳贼刘备被曹阿瞒打的仓慌逃窜之际,那是连老婆孩子都无暇顾及。后来赵云带着他的犬子刘阿斗,在敌军阵营里几进几出险些丧命,救出阿斗后刘备来了个摔子报恩!表面上爱惜赵云,实际上更是为了笼络人心。

在来看看刘备白帝城托孤!你刘备打拼了半辈子才折腾下那三分之一的地牌你就真心愿意拱手让人?托孤就托孤呗!让诸葛亮好好辅助一下你家小儿也没有什么不可的吧?人家诸葛大爷跟随了你半辈子你还来个试探。说觉得阿斗不行你就取而代之,你当真愿意?我都不敢想当时诸葛大爷要是满口答应了跪在那儿还能不能有起来的机会!

刘备到处宣传自己是匡扶汉室的,其结果还不是为了让自己也混出个名堂,最终的梦想不是也想在有生之年做一回皇帝,过一把终极权利的瘾?倘若让刘备“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恐怕汉献帝刘协估计也做不了蜀国的皇帝了吧?估计早就成了刘备的刀下鬼了吧!不管怎么说,在此本人到觉得刘备妥妥的一个伪君子!


馨晨复语


都说三国时期曹操最为奸诈,常被他人称作曹贼,而实际上,刘备也是披着仁义外衣的伪君子。不说别的,仅从当年刘备入蜀川时就可以看出刘备的为人。

当时的刘备早已和刘璋手下的法正与张松勾结在一起。刘备借出兵助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璋讨伐张鲁为由,率军进入蜀川。当时刘璋是送粮草辎重,也送兵马,可谓夹道欢迎。刘璋如此坦诚以待,刘备却想着占别人的地盘。只不过碍于夺益州太操之过急,只怕得不到益州门阀士族的支持,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刘备没有采用庞统的计谋,当场与刘璋翻脸,也为后来庞统之死埋下了隐患。

直到张松不小心败露了刘备的野心,让刘璋心灰意冷,不仅除掉了张松,更是出兵阻击刘备。只可惜刘备只肯用庞统的中策,先杀掉刘璋手下杨怀高沛两员将领,随后让白水军反水,对成都发动围攻之势,最终取得益州。可以说,刘备以诈力的手段赢得蜀川,为世人所不齿。

当然,孙权与刘备两人也可以算得上是半斤八两。本来前期刘备势弱时,两人还能合作愉快。毕竟当时刘备不能对孙权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因此孙权不建议伸出援手,帮助刘备。因此当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兵败后,孙权不惜出兵攻打淮南,吸引曹操的注意力,更是让周瑜出兵攻打南郡,使荆州南部四郡尽归刘备之手。后来两家为了各自发展,又互换半郡,使刘备在入蜀川时有了地理优势。若无孙权牵制曹操,刘备当年岂能在曹操的觊觎下拿下荆州?从这一点来看,孙权前期对刘备还是很有帮助的。

只可惜刘备在取得益州后,对刘备颇有帮助的孙权并没有得到刘备的回报,于是他提出要荆州三郡,刘备不仅不给,反而出兵与孙权争锋相对。在这样的情况下,孙刘两家的联盟名存实亡。后来关羽坐镇荆州,更是对孙权恶语相向。多方因素下,促成了孙权与曹操结盟,针对关羽作出布置,最终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

当时孙权忽然反水,从荆州背部偷袭关羽,一样属于欺诈,不过从战略规划上来说,孙权此举并没有什么错,反而准确无比。毕竟当时孙权偏居东吴,实力不足,只能靠着稳定基业,逐步发展,才能与从未元气大伤的曹魏阵营一较高下。

说到底,虽说曹操,刘备,孙权为人都比较奸诈,但如果是品性纯直之人,在乱世之中早被吃得骨头都不剩了,又怎么能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呢?


历史的波澜壮阔


刘备究竟算不算伪君子,这个问题就看你是从狭义的来看还是广义的看。

要了解刘备先得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是黄巾起义,接着十常侍乱政计杀大将军何进,随后便是董卓带着他的西凉虎狼之军进京讨伐十常侍,此举无异引狼入室,之后董卓渐掌大权,废少帝立献帝,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汉室江山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刘备作为刘姓传人,中山靖王之后在汉末粉墨登场,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怒摔阿斗,携民渡江,三顾茅庐,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这一个个著名的典故全方位的记载了刘备的生平为人,处事,以及性格特征。刘备作为三国三巨头之一那就免不了总被拿出来被人比较一番。曹操最早在朝廷任职,因为家世的原因成为了西园八校尉之一,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有权谋,有胆魄,生性多疑,求贤若渴,这些个特点很符合传统的乱世奸雄之特征。孙权有了父亲和哥哥替他打下的基业,虽没有再建什么北伐之大功,倒也守业有成,为人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也不失为一代豪杰。刘备起家之时虽顶着个中山靖王以后得名号,但是手中无一兵一卒,在朝廷和各方势力中也无一丝的关系可以利用,可以说他的发家应该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励志的。恰恰就是这一层原因使他陷入了伪君子的争议之中。

三个人中刘备势力最小,他就不得不本着更为谦逊的态度求贤纳士,用最仁善之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将军,士兵还是百姓,这样才能感化众人,使大家甘心追随于他并为之效力。这其中眼泪就起了大作用,每每到了危急关头,亦或是不得已分别之时,刘备总是会滴下他的那些所谓的虚伪的眼泪感动他人。这些眼泪虚伪也好,真情流露也罢都恰好从另一面反映出了刘备的不易与所处的不利的环境所给他带来的危机感。他不像曹操是个官二代可以豪横, 也不能像孙权家底那么厚实能够任性,他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在依附与逃跑中渡过,他所仰仗的只能是身边的那些忠心追随之人,他没有更多的犒赏,惟有真心以待之,如果刘备真是伪君子,日久天长也会被人识破渐渐离他而去,他最终也无法称帝三分天下。

如何能称之伪要看这个人的处事在达成目的之前之后是否变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极端的做法就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但纵观刘备的一生他的处事方式始终没变,哪怕就是在称帝后也并没有表现异于往常之行为,做好事难,做一辈子好事更难,同理,做伪君子容易,做一个让身边人都能接受的伪君子才是更难。所以说这个所谓的伪只是他性格的使然和他行为处事的一种方式,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伪。





飞哥带你品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一个概念,什么叫伪君子?

伪君子

伪君子,由“伪”和“君子”构成。表面上道貌岸然,满嘴道德仁义。其实口是心非,内心阴暗自私。有可能会有一时,甚至很长时间的君子行为,但最终会暴露他真实、卑鄙的目的想法,并且事实上做出了和平时给人印象相差巨大的小人行径。

通俗点来讲,就是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中说到: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非常有辩证思维的,现在我们都知道王莽是个伪君子,但是他一开始所言所行都是君子一般,要是没篡位时就死了,那他不就是个真真正正的君子了?

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伪君子,要把时间拉长来看。

刘备伪君子的说法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及《三国演义》时说到:

  • 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这是刘备伪君子说法比较早的记载了。当然,这是针对《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正史中的昭烈大帝,能力抛开不说,论功绩确实不如曹公,但论人品还没怕过谁。

  • 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 以先主之宽仁得众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 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所以我们就把正史排除了,这个问题应该问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我们就从演义来说。

刘备

演义中刘备的事迹

为什么演义中刘备会让许多人觉得虚伪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事件

  1. 三让徐州

陶谦病死后,把徐州托付给刘备,刘备推辞了三次才接受。

有人读到这里,就会觉得刘备虚伪,刘备既然想建功立业,为什么还要推辞,徐州不香吗?直接接受不好吗?

2.携民渡江

曹操攻破荆州,百姓流离失所,他们都觉得刘使君仁义,就拖家带口跟随刘备。简雍等人劝刘备先走,刘备说“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

带着十数万百姓,一天走十几里,曹操五千精骑急追,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史载“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可谓狼狈至极。

有人会说,刘备太假仁假义了,带着百姓走,自己命都不顾了。肯定是收买人心。

3.摔阿斗

这个不多说了,相信大家都知道。

4.白帝托孤

刘备夷陵之败后,在白帝城弥留之际,给诸葛亮托孤,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有人就说刘备这是收买人心啊,太会说漂亮话了。

这四个比较典型的事例,我们逐个来分析一下。


  1. 三让徐州

为什么刘备要三让徐州?

我觉得一方面是考虑现实,当时徐州是四战之地, 淮南袁术,兖州曹操、吕布都觊觎着这块肥肉。刘备兵微将寡,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块烫手的山芋,真的这么好吃吗?

事实证明,刘备没能消化掉,还是被袁术、吕布赶走了,妻儿都数次被俘虏。

另一方面是源于中国固有的传统,可以说是礼仪,而讨厌的人会觉得是陋习。古人主宾见面,主人三揖,宾客三让。亦有泰伯三让天下的盛德。

并且,三让徐州并没有损害天下百姓,而与刘备的仁德不符。

所以,我觉得三让徐州不是刘备伪君子的表现。

刘备

2·携民渡江

有人就说了,你祖宗(刘邦)为了逃命,几次把儿女踢下车,你这逃跑还要带着百姓,收买人心,太假了。

刘备为什么对老百姓这么好呢?因为古代地广人稀,尤其是战乱时候,人口就是最大的财富。伟人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刘备要匡扶汉室,就少不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所以他爱民如子是可以理解的,携民渡江是与他一贯的仁义形象是相符的。

PS:人民心中都有一杆秤,是跟屠城吃人肉的人混好,还是跟爱民如子的仁德之君混好,大家心里清楚。

3.摔阿斗

摔阿斗是有收买人心的嫌疑的,事实证明也很有效:

  • 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这个能说明刘备是伪君子吗?那我还见过更伪的:

  • 又设祭祭典韦,操亲自哭而奠之,顾谓诸将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宛城因为一句著名的“城中有妓女否”,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都死了。曹操祭奠典韦时说了那句话。是儿子、侄子死了心痛?还是爱将死了心痛?

难怪曹昂母亲丁夫人要和曹操离婚,这话也太伤人心了。可惜安民父亲死的早,不然不知道听了曹操这话啥感想。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儿子死了还可以再生,大将没了可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不过侄儿不亲啊?

子龙单骑救主

我觉得摔阿斗确实有收买人心的嫌疑,但收买人心不是君主该做的吗?和刘备的仁义形象冲突吗?并没有,所以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伪君子。

4.白帝托孤

刘备托孤的时候,说的是,如果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不行了你自己上。

什么算是不行呢?我觉得刘备说的是夏桀、商纣那种荒淫无度的昏君。国家眼看要亡在他手里了,那就让诸葛亮行伊尹、霍光故事,再立贤君,刘备毕竟好几个儿子呢。

如果几个儿子都不行,总不能败坏自己辛苦一辈子打下的基业吧!

这个我能理解,大汉是他奋斗一辈子的结果,在他心里比子女重要的多!与其在儿子手里亡国,他更愿意有人能发扬光大!而且这样对自己、后代都有好处。

刘备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觉得他没必要在家信里撒谎的。

最后,我站昭烈大帝,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子,不是伪君子。


煮酒放歌


有人说:“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那么刘备真的是伪君子么?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如果是装的,那么假如他能够装一辈子,那也算是真的了。有人坚持认为刘备是伪君子,假设刘备真的是装出的君子,装了一辈子,那也算是真的。

至于说刘表收留刘备,刘备却谋取荆州,那就更荒谬了。刘备谋取了荆州么?曹操南征,关键时期刘表病逝,荆州官吏束手无策,是刘备坚持替刘琮抵抗曹操,虽然因为实力悬殊,最终也没能阻挡曹操的铁骑,但是至少人家尽力了,刘表之长子刘琦,害怕受到蔡夫人迫害,还是诸葛亮给他出谋划策避难江夏,避难江夏的刘琦不但脱离了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而且为刘表抵御了江东孙权的侵袭,孙权打败黄祖以后不能全占江夏,正是因为刘琦及时赶到江北布置好防线。如果没有刘备默许,诸葛亮能够给刘琦出谋划策么?刘表统治荆州时期,刘备为刘表北御曹操东拒孙权,于荆州不但无过而且有功,并没有做对不起刘表的事情。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中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三国志

至于刘表去世以后,刘备也没有谋取荆州,而是替刘琮抵御曹操。刘琮不占而降,刘备败退到襄阳之时,拒绝刘备入城,此时可谓“十万大军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连刘表的儿子刘琮都把荆州拱手相让了,只有刘备依旧坚持抵抗,替刘表守护者荆州基业,当刘备经过襄阳,诸葛亮提出乘机进攻刘琮,夺取荆州之时,刘备居然说:“我不忍心这样做。”刘备因为感激刘表的收留之恩,居然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失去了夺取荆州的最好时机,这难道不能证明刘备是真君子么?

原本这时候是天赐良机,刘备在荆州的威望是很高的,荆州人心涣散之际,如果刘备站出来,一定会有很多义士响应刘备的。从后来携民渡江可以看出来,刘备得民心到了多大程度,而且刘表的长子刘琦还是支持刘备的。刘备如果采纳诸葛亮的建议,完全可以擒拿刘琮,之后迎接刘琦入襄阳,来个“挟刘琦以令荆州”,可是刘备没有这样做。因为,刘备根本无意窃取荆州,他只是想替刘表,守住荆州基业而已。

随后面对曹操虎豹骑的追击,宁愿抛弃妻子也不愿意抛弃百姓,如果没有赵云长板坡救下阿斗,刘备的亲儿子都没了,如果没有张飞的勇猛断后,刘备自己都很难活着逃到江东。为了保护百姓险些牺牲自己,这样的刘备难道不是真君子么?

再之后刘备与江夏太守刘琦汇合,撤退到江东,赤壁之战以后,刘备表刘琦为荆州牧,总算为刘表收复了荆州大部,刘琦是刘表长子,理应继承荆州基业,至于刘琦死后,是因为刘琦没有儿子,刘备才被迫继承荆州牧的位置,替刘表守护荆州基业。

退一步说,荆南四郡,是刘备从曹操手上抢过来的,南郡,是借的孙权的,刘备从未谋取过刘表、刘琮、刘琦的荆州,反而一直坚持守护者他们的荆州,至于刘琦早逝,这是变数,刘备也想他活得久一点。刘备和刘表都是汉室宗亲,多少有点亲缘关系,刘琦逝去以后,刘备继承,是最正常不过了。

因此,从刘备夺取荆州的过程看,刘备是真君子,并非伪君子。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阿辉看历史


刘备是当然的伪君子。

从《三国志》开始,就已经开始尊崇蜀汉、贬抑魏吴,这是因为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是蜀汉的旧臣,而《三国演义》继承了这个传统。

尽管作者罗贯中极力维护刘备的正统地位,可是仍然无法掩盖刘备的虚伪。

刘备的出身就很可疑。刘备还没有成气侯的时候,向人自我介绍,一定是“我本汉室宗亲,乃中山靖王之后”。后来干出了点成绩,终于有机会见到汉献帝,与皇上攀亲戚。汉献帝处群雄虎视眈眈之际,好不容易见到一个姓刘的,也需要认个亲戚,充实自己的阵营,于是刘备就成了“刘皇叔”,算是有了朝廷认证。

刘备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吾不忍也。”

诸葛亮劝他攻刘表、取荆州,他认为刘表是汉宗室,“吾不忍也。”

庞统劝刘备取西川、杀刘璋,他认为刘璋也是俺同宗,“吾不忍也。”

嘴上说“吾不忍也”,实际上,荆州、西川最后都被他收入囊中。尽管欲迎还拒,忸怩作态,但诸葛亮装神弄鬼:“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刘备也就心安理得了。

北方,曹操已成气候;东南,孙权久据江东。这两个地方都已经没有刘备的立足之地了,他只好将目光转向西川。

刘备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取西川,可是整个过程一脸的仁义道德。

最先接待西川来使张松时,即以最高规格欢迎张松。先是派赵云去远道相迎,接着是派关羽去热情接待。最后是自己亲自出马,领孔明、庞统一众谋臣武将,日日饮宴,夜夜欢歌,把张松众星拱月般供着。

张松在故主刘璋那边哪有这待遇啊,把张松感动得屁滚尿流,早已把身上的使命抛诸脑后。这时的张松心中已暗生情愫,想投靠刘备。席间,张松不断试探,刘备则是各种忸怩,绝口不提西川之事,把张松急得不行。最后张松掏出西川的地图,刘备如获至宝,立马封官许愿:“他日事成,必当厚报!”真相跃如了。

攻下涪关之后,胜利在望,让刘备喜不自胜。于是乎,犒赏三军,酒酣耳热之际,刘备得意忘形,环顾群臣:“今日之会,可为乐乎?”这时候的刘备全然不记得刘璋是他的同宗了。

刘备取西川,让我们看到的是,刘备似乎是被手下一班谋臣将士裹胁着,极不情愿地带着他的军队直扑益州。最终,刘璋投降,得遂心愿。刘德还出寨相迎,紧紧握住刘璋的手直摇晃,流着眼泪说:“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

这不是鳄鱼的眼泪吗?

最夸张的是,曹操大军南下,荆襄士众跟着刘备逃难,“同行军民共数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负者不计其数。”这情形,无疑严重影响了军队的行动。有人劝他赶紧丢下这些人,自己逃命要紧,他说:“吾何忍弃去!”看到自己的军队之外,还有许多人“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刘备急得想投江自杀。

投江自杀!这操作!这理由!令人无语。难怪后世有人不厚道地认为,刘备这是拿荆襄百姓当肉盾啊。

与曹操、孙权相比,他出身卑微,织席贩履之徒,没有父辈的基业可以依靠,他只能极力炫耀他的“皇叔”头衔,贩卖他的“仁义”。

鲁迅先生评点《三国演义》,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然而,近代李宗吾并不认为刘备的“厚”是“长厚”之“厚”,而认为是“厚黑”之“厚”。


历史的犄角旮旯


刘备算不算伪君子?

现在很多人说,刘备为了自己的事业或者说为了自己的性命做了很多虚伪且不守信用的事情。所以有人说刘备是伪君子。

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和实际情况来分析刘备是不是伪君子?

一: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点比较流行。

真是这样吗?

真实的历史当然不是这样,其实荆州是汉朝13州之一,包括今天湖南、湖北等地。刘备与东吴之间确实又有关系,荆州是一个很大的地方,但刘备真的没有借整个荆州。

在赤壁大战之后,曹操率领军队返回了北方,同时他留下曹仁等将领镇守荆州北部地区。当时荆州的中部和南部已经成了无主之地,就是谁都没有中部和南部的主权。

那个时候,实力单薄的刘备趁机占领了长沙、桂阳等地。但当时荆州南部是比较贫穷的,人口和耕地都不如荆州北部。

东吴名将周瑜与曹仁苦战一年,最终占领了荆州北部的江陵等地,这一位置至关重要。向西可以进攻巴蜀,向北可以进攻中原,向南则可以收拾刘备。

刘备虽然占领了南部4郡,算是有了最基本的立足之地,但毕竟家底太薄。而且自己的位置不行,无法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如果刘备如果想扩大地盘,就必须向孙权借地。最终,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反对,前往东吴与孙权谈判。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孙权同意将江陵地区借给刘备。当时,周瑜全力反对,可孙权没有接受。

其实,孙权当时考虑的是此地土地贫瘠,也怕面对强大的北魏守不住,不如落个人情,由刘备去守护。还不用自己掏一分钱。

特别说明,荆州当时中部和南部都是无主之地,刘备取得南部四郡是合理性和正当性的。

刘备得到江陵地区之后,就等于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的渠道。也证明刘备具有政治家远大治家的远光。在此同时,恰好西川地区的刘璋开始向刘备求援。

原来西川的刘璋为了应付汉中的张鲁,只有求同属同宗的刘备来共同对付张鲁,那时,曹操也在染指汉中,张鲁认为只有取得西川才能立足之地!所以才有刘备入西川。

以后,双刘发生矛盾,发生战斗,三年后,刘备万全占领西川,马超归附刘备。

刘备占领西川后,东吴孙权要求刘备归还在荆州所占之地,刘备认为,南部四郡是我自己的力量得来的,要还也是江陵地区,说真心话,刘备连江陵地区也不愿还给东吴的,为什么?刘备想,我们辛苦守了这么几年,也不能白白就给你呀!

但是,东吴方面,胃口大开,连南部四郡一起要,所以就发生后来的荆州大战,关羽命丧荆州大战!

所以说弄清楚了当时的原委,就不能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当时,天下大乱,各路英雄豪杰所得地盘没有几个正当理由,何况刘备自己取得的南部四郡当然不会给东吴,东吴雀此借口珍荆州空虚发生战事,夺取荆州南部和中部地区!

二: 刘备摔啊斗,收买人心

长坂坡一战,赵子龙孤战敌营,几进几出,血染战袍,寻得刘备的夫人抱着镪袍中的阿斗坐在屋角在哭泣,在赵子龙把阿斗绑在自己身上时,抬头发现夫人往傍边的枯井跑去,等将军来救时,已经来不及了,夫人以跳井枯井。

刘备的夫人糜夫人氏确实是一个壮主,为了不连累赵子龙将军分心,全心保护好阿斗,宁愿死了自己性命。

赵将军推倒枯井的墙填埋枯井,洒泪夸上战马,护着怀里的阿斗,杀出重围寻到刘备时,已是白袍成红袍了,血染全身,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凶险才护得阿斗来到刘备的身边。

刘备接到赵子龙跪送上的儿子啊斗,那时的心情是悲从喜来,喜从悲去,看到自己的爱将为了寻找自己的夫人和儿子差点丢了性命,不管怎么说,任何人此时的心情都是复杂的!

在此危急关头,刘备集团所有人的危险没有解除,四周危机重重,刘备当时兵少将寡,所有的将军几乎是连续作战,没有替换没有休息,,能用的也就是那几个人!

刘备把阿斗放在地上赶紧扶起跪在面前的将军也就人之常情了。

这证明将帅之间确实有感情,不然,赵子龙杀出了重围发现不见了糜夫人后,又再杀进敌营这一点就看出来他们的感情确实很深。

刘备摔阿斗之说只是后人的加工之说,如果刘备在这个时候摔阿斗又怎么对的起经过死亡线出来的赵子龙?

刘备和汉高祖刘邦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刘邦为了摆脱项羽的追杀,把和他同车逃跑的妻女推下车去,自顾自的逃命去,亲眼看着自己的妻女落入敌人之手。

刘备此主动是真的爱将如命,绝不是收买人心,其实,赵将军的心早就属于刘备,长坂坡一战中,曹操百般劝降将军都没成功。

多数人以上两点说刘备比较虚伪的由来都不成立!

其实,刘备恰恰和此观点相反,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爱将如命的主公!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才有隆中对,刘备为了为关羽和张飞复仇,差点断送自己的事业和性命!事实也是如此,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后,死在白帝城!这都不是虚情假意做得到的!










现代人看历史


儒家思想里的君子,只能做一个陶渊明、李白、杜甫式的人,一生追求名利,而又求之不得,为什么?不肯折腰,既然不肯折腰,我要你何用?

现在很多人年轻人自诩怀才不遇,责怪领导没识人之明,没眼光,只喜欢“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辈,看不到他那匹千里马。

问题出在哪里?自己把自己当“君子”了,又有道德洁癖,不肯摧眉折腰,不懂人情世故,凭什么提拔你?

刘备,一个底层人,寒门出身,他想做人上人,想做皇帝,在一个世家大族当道二代有理的时代里,如何脱颖而出?做谦谦君子?如果是那样,他的成就不过是一个穷酸秀才。

他没有选择,只能依附于权贵,然后一步步往上爬,

如果他跟曹操一样,父亲是太尉,爷爷是大宦官曹腾,那他自然可以做个谦谦君子,至少做出君子的样子。

如果他跟王羲之一样,家族实力比皇帝还大,他也可以做君子,

但是他没得选,除非他甘于平庸,一辈子默默无闻,他的出身注定了他的命运,他不甘心,他想做皇帝。

他的一生,跟曹操、袁绍、孙权并没有什么道德上的高低,只是出身不如人,你甚至可以认为,刘备比他们都厉害,因为刘备是白手起家,而他们是把家族势力扩大了而已,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儒家意义的君子,是不可能有成就的,你认为有成就的君子,只是因为他们成功了,把自己塑造成君子而已,其实跟跟小人没区别,君子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凡打天下的人,都没有道德上的洁癖,打天下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干干净净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先不择手段的成功,成功之后洗白自己,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南朝居士


首先明白伪君子的概念

伪君子就是善于颠倒黑白将自己不道德的行径披上一层道德的外衣的人。一种表面上得体大方,高尚,处处退让,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而保持风度,实际上是虚伪、出尔反尔、恬不知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

在三国那种兵慌马乱的年代,刘备这种枭雄,要做一个纯粹道德高尚的人是活不长的,有些虚伪和谎言是生存的必要。

刘备不管是前期的四处征战,还是后期作为一方霸主,对朋友,重情重义,不离不弃。对属下宽容厚道,没有乱杀过一个人,对敌人,做事也留有余地,不赶尽杀绝。

所以,刘备在三个霸主中是最仁慈宽厚的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