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在意別人說的話是種什麼心理?

蝸牛愛上泡泡魚


心理彥究員認為:太在意別人說的話,也就是活在別人的嘴裡,別人說我好我就高興,別人說我不好我就不高興,自我評價的按鈕操縱在別人的手裡。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不自信和自我價值感低的表現。


不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表現是由內部的認知系統決定的,認知包括一個人的人格和三觀。面對同樣的人和事,人格健全度和三觀不同的人,他的情緒和外在行為表現不同。而自信就是人格五要素中的重要一元,因此高自信和低自信的人,他們的外在行為表現大為不同。

“大五人格理論”指出:

人格五要素包括:內外向、情緒穩定性、安全感、自信和自尊化程度。

那自信的人和不自信的人,他們的外在行為表現有什麼不同呢?

自信的人更開放,敢於挑戰高難度的事情,願意跟強者競爭與合作;不自信的人有畏難情緒,遇到難度大的事或比自己能力強的人,他往往會自卑和退縮。所以,自信的人越走越高,不自信的越走越低。

自信的人更勇敢,他不怕失敗,失敗了他還能爬起來,並且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越挫越勇,直到成功;不自信的人害怕失敗,不敢面對失敗,每次失敗都會讓他更加地不自信。

自信的人更享受做事的過程,不太關注事情的結果,他在為自己做事,所以不管成功與否,他都始終很開心很快樂;不自信的人非常在意結果,可是,即使成功了他也未必會快樂,因為他的自我評價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他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好的評價做事,也就是說他是在為別人做事,是否成功和快樂由別人說了算。

不自信的來源

不自信對一個人的外在情緒和行為有這麼大的影響,那麼不自信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心理彥究員認為:一個人的不自信與他小時候的撫養人有關。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撫養人的撫養方式,第二個是撫養人本身的自信程度。

  • 撫養人的撫養方式

如果撫養人只注重結果,不注重孩子的感受和過程,那麼就會導致孩子不自信。

比如,孩子考個好成績,父母就高興,除了誇獎還會給予物質獎勵;如果孩子沒考好,沒有達到父母的標準,父母就生氣,接下來就是苛責、批評和懲罰。

這樣一來,孩子要麼很頹廢要麼很努力,但是這個努力不是發自內心的心甘情願的努力,而是為了那個結果而努力,為了討好父母而努力,為了父母的好臉色或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所以努力的過程他很壓抑很痛苦,而那個好結果非常短暫,所以他的快樂也很短暫。

這樣的孩子,就會活在爸爸媽媽的嘴裡,爸爸媽媽誇他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很好很有價值;爸爸媽媽罵他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很沒有價值。而且這種錯誤的認知還會泛化到其他人身上。

  • 撫養人本身的自信程度

如果撫養人本身就不自信,對外畏手畏腳,不敢挑戰,遇到困難就逃,嫉賢妒能,事業上沒有成就,也沒有好的人脈;對內不接納自己,自我評價低,活得不開心,沒有好的情緒,那孩子也會習得撫養人的模式,越來越不自信。

提高孩子自信的辦法

既然不自信與小時候撫養人不良的撫養方式和撫養人自身的自信程度有關,那麼,對於未滿18歲的孩子,父母可以通過改批評為鼓勵、改關注結果為關注過程、提高自己的自信等方法來提高孩子的自信。關於父母如何提高自己的自信可以參考下一部分內容,這裡為大家介紹如何通過鼓勵和接納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

  • 鼓勵積極的一面

父母要練就一雙發現真善美的眼睛,敏銳地捕捉過程中孩子的優點、努力和進步,而不是隻去關注那個結果。如果孩子沒有考個好成績,但是,只要孩子在過程中努力了,孩子進步了,孩子表現出了一些好的習慣和品質,父母都要及時的進行鼓勵和表揚。

比如:“這次沒考好,沒關係。雖然沒有考好,但是媽媽看到了我兒子的誠實和勇敢,沒有因為自己沒考好就故意不告訴媽媽或者欺騙媽媽,媽媽覺得,這些優秀的品質遠比考試成績要重要得多。”

再如:“兒子,這次考試數學成績比上次提高了5分,太棒了。媽媽很好奇,你是怎麼做到的?”

  • 接納不足的一面

什麼是接納?接納就是,不管孩子成績好還是不好,不管孩子做對了還是做錯了,不管別人怎麼評價孩子,我都一樣愛他,我既接納孩子優秀的一面,也接納孩子不足的一面,把“愛”給足孩子,不斷地給孩子做“愛的確認”。

可能有的父母會有疑問:接納優秀的一面很容易,那怎麼才能做到接納不足的一面呢?

接納不等於放縱,接納不等於討好,接納不等於無視孩子的錯誤和缺點。

父母接納孩子,首先能帶來穩定的情緒。父母情緒穩定,孩子就沒有壓力和恐懼;孩子沒有壓力和恐懼,他就不會設防;孩子不設防,就有力量傾聽父母。這時父母可以跟孩子做有效的溝通,糾正孩子錯誤的認知和行為。

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建議父母採用“善解+感受+事實+期待”溝通四步驟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要求,做出正確的示範。

比如:“寶貝,你昨天晚上吼了媽媽,媽媽理解你,你是因為擔心寫不完作業,心裡很著急,所以才對媽媽發脾氣的。但是,你這樣很不禮貌,媽媽很生氣。其實媽媽催你是心疼你,想要讓你早點睡覺,並沒有批評你的意思。以後,當你累的時候或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彆著急,你慢慢跟媽媽說好嗎?就象媽媽現在這樣,把你的想法和需求都表達出來。”

父母通過鼓勵、接納和示範,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哪裡需要堅持,哪裡需要改正。讓孩子知道:我所有的好都是我自己努力得來的,我所有的不好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正。同時我也知道我該怎麼努力,我有變得更好的能力。當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時,他就算遇到失敗也不怕了,他的自信就提升了。

成年人提高自信的方法

成年人就不能依靠父母來提升自信了,成年人更有力量,完全可以自己鼓勵自己,自己接納自己,自己愛自己,通過自我鼓勵、自我接納來提高自信。

  • 自我鼓勵不能盲目鼓勵

不辨真偽的盲目鼓勵,就是盲目自信,這是不可取的。那怎麼辦呢?建議成年人為自己制定一個較大的目標,先將大目標分解成中低等難度的一個個小目標,然後一個個攻破,最終實現大的目標,並在實現每個小目標的過程中進行自我鼓勵。

攻克一個小目標,就象打遊戲完成了一次升級,每升級一次都及時地總結自己在這次升級過程中的經驗和進步,並給予自己一次小獎勵和一次積極的自我肯定。“這次我的某某能力有所提升,太棒了,我做得很好,我朝著我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 自我接納有句式

這個自我接納的句式是:“雖然(不好的一面)+但是(好的一面)+相信自己”。

比如:“雖然這次我沒有按時完成任務,有點拖延,但是也比上次完成任務的時間快了一整天。沒關係,下次我再比這次提前一天,那我就能按時完成了。我一定可以做得到。”

再如:“雖然這次我又沒控制住情緒,跟孩子發火了,但是我通過學習知道怎麼處理孩子的創傷了,我現在馬上就去安撫孩子,讓這次傷害最小化。以後我要好好地覺察自己,不被情緒控制,我一定可以做得到。”

  • 堅持正確的行為,承諾做到

我們有了方向,有了方法,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做到了。堅持做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個信得過的監督人,最好就是你身邊的家人,你當面做出承諾,讓他們監督。

總之,成年人的自信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給自己的,只要我們有改變的意願,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可靠的監督機制,提高自信也不是很難的事。

總結一下:太在意別人說的話是不自信的表現。自信是人格健全的關鍵要素,一個人想要人格健全就必須提高自信。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提高自信都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是心理彥究員,希望我的回答對你幫助。


心理彥究員


太在意什麼,往往就是小時候原生家庭我們所缺失的內容。

這也是在學習心理學後,進行自我剖析之後的所獲。

太在於別人說什麼,核心有兩點:得不到重視、做事沒主見。

原生家庭裡,從小你得不到關注,沒收到足夠的重視

我從小就是這樣,在我六歲之前,父母親有兩年沒在身邊,期間是跟著奶奶生活,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又是在外婆家裡,從小跟父母接觸的時間不是很長。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一點都不假,就算在親的關係,總有一種感覺,就是做什麼事情總感覺好看別人的臉色,總是先實現剋制一下自己的感受。

那時候外婆和舅舅家住在一個院裡,經常和表妹、表弟一起吃飯,總感覺我想吃什麼不是那種像表弟表妹那麼自然從容,雖然外婆也慈祥,帶我很親。

總感覺我的感受、我的存在不是那麼重要,有什麼事情就總覺得忍一忍就過去了,經常壓抑下自己。

長大了,回憶下雖然當初也很美好,但是還是有一些心理問題,特在意別人怎麼看我。

和父母待在一起也是這樣,老媽很注重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於是也是這樣要求我的。

成長環境,沒有主見

老在意別人說的話,一定程度上是沒有主見的表現,自己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就很容易活在別人的話語中。

這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來源原生家庭,還有一部分原因來源於學校教育,85後的一代,那時候的課本知識純粹為了考試,很是僵硬,死記硬背,思考套公式。

一句話,學習就是為了考試,上好學校。

好學校固然重要,但是太過狹隘,以至於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孩子的天性,做事沒有主見,照本宣科,好學生整的呆頭呆腦。

綜上所述:想要改變,首先要清楚這事看著簡單,其實是長期的過程,只能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心理有個準備。其次就是多看書,增強知識,明辨是非,判斷力提升了就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畢竟謠言止於智者。


----結束語---

因為分享,所以更強!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分析


太在意別人說的話是單純的體現,沒自信不成熟,我年青時就是這樣的,世界上所有的缺德話我都聽到過,甚至氣得自殺。後來在我35歲生了兒子後,一切都改變了,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知道感恩,一切都改變了,雖然年青時我就愛讀書,但是還不成熟,後來我一切都逐漸好起來了。兒子培養成才,老人照顧的好,工作有熱情,生活很幸福,那些說我損話的人嘴都閉上了,因為她們就是素質差,妒能嫉賢的小人,永遠不會好的。人自己和親人活好最重要,為什麼要在意別人幹啥?說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嫉妒,一種是性格缺德的人,何必拿他們當回事兒,來折磨自己,干擾自己的情緒和生活,難道是為了他們活著?值得嗎?你要不理睬,她們就不說了。你越在意,她們會更氣你。為小人活著不就是傻嗎?


黃鬱8


凡事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的人,你自己也會活得很累。我們每個人都是個獨立體,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思考能力,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格魅力。只要你不做傷害他人的事或者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你行的正坐的端就不怕他人背後的閒言碎語。

內向的人比較自卑,也容易受他人的干擾和影響。因為性格孤僻的人他的性格比較內向,比較怯弱膽小,自己沒什麼主見,往往別人怎麼說他就按照怎麼做,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自己也從不考慮是否正確,對或與錯。這種人往往當他自己去思考事件的對與錯的時候他很難抉擇,內心比較容易煩躁,最後也容易放棄,覺得還是按照他人的意見和看法做事比較好。

但是這樣的人如果是在職場上的話你絕對活不過一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職場規則上本來就是取強棄弱殘酷的地方,職場這個地方心機重的人數不勝數,每個人都是隻看重自己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而相愛相殺,性格太弱的人在裡面很容易被別人利用和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成為了別人手中一把殺人的刀。

內向的人性格可以改變的,如果你是一個不愛社交不喜歡講話的人,你可以嘗試做一段時間的銷售來改變自己,別小看銷售,做銷售可是一件非常能鍛鍊人的一項工作。

做銷售首先你得大膽的開口和客戶說第一句話或者是介紹你自己,賣出自己的第一件商品。這樣累積下來你就有信心了。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謝謝採納


2020想創業


你好,太在意別人說話是一種什麼心理,我認為這是過於在乎外界的肯定,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在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狀態叫做自卑心理。

擁有自卑心理的人,在日常的交流當中往往表現為缺乏主見。

擁有自卑心理的人,內心並不是沒有想法和觀點,但是為什麼不能形成自己的主見,因為他缺乏自信,他的觀點通常希望得到別人的印證和認可,然後他才能確認這是一個對的事情。

在日常交流中,就會特別在意他人說的話,希望從他人的觀點中找到與自我觀點的契合點,希望通過外界找到自我的信心。

當別人說的話,符合心理預期和他的觀點剛好吻合,這時會非常有信心,他才有勇氣把他的觀點去表達出來。相反,如果他能表達的觀點或說的話,和你的意見是不相同的,那麼在這種時候,很有可能會壓制自己的觀點不發表,強迫自己去認同他人的觀點。

要避免這樣的情況更多的發生,你可以學著這樣做:

1.增強知識儲備,拓寬自己的認知:學習是無往不勝的法寶

當你懂得越多,你的內心會慢慢變得更加強大,當你的認知更加寬廣,對於事物,你會擁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就會更加自信,你對於他人說的話和發表的觀點,也能更好的去辨別對錯,不會盲目跟從。

2.尋找自己身上的發光點,建立自信:沉默的我能更加獨立的思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身上的缺點,有時候優點也是缺點,缺點也會變成優點。

我是一個特別內向的人,不善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就算朋友之間的聚會聊天,我也很少說話。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不善於交際(缺點),也有人把我理解為成熟冷靜(優點)。

3.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因為夜的黑,才讓煙火顯得格外耀眼。

因為你把自己化成了黑夜,所以他人的言語和觀點就成了你的煙火,讓你格外在意。你應該成為他人黑夜中的煙火。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而我們生命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完善這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如果你特別在意他人說的話,你將會失去自我,失去了獨一無二,他人的觀點只能作為參考,過於在意將失去自我。

並不是要去屏蔽與自己一切不同的觀點,而是要權衡自己與生活的平衡,保留自我在社會當中的獨立人格,通過社會和他人的反饋,修改和完善自我的認知,綻放自己應該有的光彩。

我是心理洞察官,學習心理學,更好的做自己。

心理小學堂


老學究的話就不多說了,直接來點乾貨,從實際去說下。

我們身邊總是有那麼一些很在意周遭人言行舉止的人,他們對於別人的一言一行反應十分敏感,甚至你的某個自以為無關緊要的行為或者言語,都會被他們認為是在踐踏他們的靈魂,這類人統一體現為性格內斂,容易過激,自尊心極強,容易產生報復性心理,不接納自己的缺點。

另外這類人還擁有一個行為特徵,那就是過分追求群體,一旦自身脫離了群體,他們就會產生自我懷疑,並且一步步將自己逼進死衚衕。


夢三更


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活,或多或少會在意別人說的話,屬於正常現象。因為人與人之間溝通,你若不注意理解對方給你傳達什麼信息,溝通就會出現問題,因此,適當的在意別人說的話是正常的。比如,妻子穿了一條裙子,自己覺得很好看,但是丈夫說,加條毛衣鏈更好看,那妻子就可以考慮要不要加。又或者,丈夫說,你準備寫小說,有人給你建議說慎重考慮,因為不是那麼容易,你想了想,先不寫了,也屬於正常範圍內。

但是,如果一個人過分在意別人說的話,就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了。基本上,太在意別說的話,是基於以下幾種情況的。

1.自卑。從小沒有得到過肯定,或者很少得到肯定,有的甚至是被打壓著長大的。這樣的環境成長的人,內心比較缺乏自信。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得認同和肯定。我曾經有一位朋友就是這樣。別人今天說她什麼,她要打電話問我怎麼辦,明天再說她什麼,她又要打電話問我怎麼辦,最後,我給推薦了名心理諮詢師。一次兩次是正常範圍內,但次數多了,就需要去尋找自己內心自卑的根源。雖然說別人說的是別人說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面對。

2.公眾人物。公眾人物其實活得很累,因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大家的關注,如果言行上有什麼不當,他們就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要他們不在意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他們還要討生活。比如說那些明星,表面上光鮮亮麗,其實內心壓力很大。最典型的,每次有什麼災難,他們捐多少往往成了很多人關注的焦點,一旦有人嫌少了,他們就趕緊追加。所以有一句話說,“當名人累死”。

3.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對別人說的話在意的方面也不一樣。以最常見的表演型人格障礙為例,你如果把他往好的方面說,他就會往好的方向走,這是因為表演型人格障礙內心就是個三四歲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幹嘛,只知道表演,把生活當舞臺,因而很容易受到暗示。他們所在意的,是自己表演完能不能得到表揚。而偏執型人格障礙就不一樣了,因為腦子裡滿是陰謀論,所以,他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尋找別人害他,歧視他的證據,活得很痛苦。


裡外雅堂


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自卑心理。

在意別人說的話本身沒有問題,我們作為社會中的個體,是需要通過別人的反饋來不斷修正,改善自己的行為的。但太在意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了。

太過在意別人看法的人一般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較低,需要通過他人的認可來提升自我的價值感,認為只有優秀才可以得到他人的的喜歡。

因為“太”在意,導致無法客觀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正確性,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被潛意識提升到了權威的層面,總是想要順從別人的觀點,認為不順從就得不到認可。


產生這種心理,常常與原生家庭有關。

在孩子幼年時,父母常用“你不。。。我就不喜歡你了”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會使兒童產生自我價值是需要通過得到別人讚賞來實現的想法,當這種觀念延續到成年後,就會使個體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認為自己的價值是通過別人的認同產生的。

這種心理會耗費我們的精力,並進一步降低自我價值感。

當產生了這種心理,我們會趨向於忽視自身的感受,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做迎合他人期望的事情,以此得到別人的認同,長此以往,真實的自己被壓抑,也許可以通過別人一時的認同提升自我的價值,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永遠也無法做到讓每個人滿意。在不同的人的看法中撕扯真實的自己,不僅無法真正的提升對自己的認同感,更會對自己陷入深深的懷疑。


這種情況該如何得到緩解?

1.將自我價值感的來源從他人身上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學會接納自己。

要認識到,只有自己才是自我價值的來源,沒有人能夠做到讓所有人喜歡,我們無需迎合每個人的觀點,當別人對自己產生質疑的時候,先去思考這件事情如果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你會對這件事情產生質疑嗎?用自己的觀點替代別人的觀點,將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建立在自己身上。

2.寫情緒日記

主要記錄兩件事情,

①今天什麼事情影響了我的心情,起因經過,我當下的感受是什麼?

②今天我做了什麼很棒的事情?(類似於做了一頓很好吃的飯這樣的小事都可以)。

同時每天回顧一週前的日記,做兩件事,

①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當時影響我情緒的那件事情,客觀的評判,這時的你經過一週,應該能從旁觀者的的角度重新判斷自我的價值。

②回顧讓你有成就感的那件事,不斷強化,建立對自己的認同感。

結束語: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內心強大是需要修煉的,能夠在意別人的看法,從而改進自己固然是一件好事情,但在此同時,不要忘了你自己也是很優秀的,並不是只有別人重要,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蔚來說


太在意別人說話和評價的人往往自尊心比較強,比較愛面子,這種人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外在的東西上的,比如賺錢能力,名次,別人的看法等上面。否則就會否認自己,不認可自己。這種人的自信心是比較脆弱的,他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如果外界沒有給他信息反饋,他會懷疑自己。其實這種人不夠自信,不夠成熟的變現,他對自己還沒有形成穩定的認識,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豐富,不斷變得成熟起來。變得成熟有主見了,自然就不那麼在乎別人的說法和看法了。

另外太在意別人說話和一個人的認知風格也有很大的關係。

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偏愛的信息加工的方式,也稱認知方式。認知風格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它有多方面的表現,個體間有較大的差異。迄今為止,認知風格方面研究得較多的有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思考型與衝動型,以及概念系統的具體一抽象水平。

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

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的概念最早是由威特金提出的。在二次大戰期間,威特金為了研究飛行員怎樣依據身體內部的線索和外部儀表的線索調整身體的位置,專門設計了一種可以傾斜的座艙,艙內置一把可以調節位置的座椅,要求被試當座艙傾斜時調節座椅,使身體保持與水平垂直。威特金髮現,有些被試主要利用外部儀表的線索來調節座椅;另一些人則主要利用自身內部的線索。

威特金稱前一種人的知覺方式為場依存方式,後一種人的知覺方式為場獨立方式。以後的研究表明,場依存性與場獨立性是兩種普遍存在的認知方式。具有場依存方式的人,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外部的線索為依據。具有場獨立方式的人則常以自己內部的線索(經驗、價值觀等)為依據。場依存性的認知活動易受周圍背景的影響,尤其是受權威人物的影響,往往不易獨立地對事物作出判斷,而是人云亦云;後者的信息加工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能在更抽象的水平和分析的水平上進行,從而獨立地對事物作出判斷。場依存性的人的行為是以社會定向的,社會敏感性強,對他人有興趣,愛好社交活動;場獨立性的人的行為是非社會定向的,社會敏感性差,不善於社交,關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喜歡獨處。

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與學生的學習傾向和特點有關係。在學科興趣方面,場獨立性者較傾向於喜歡自然科學,而場依存者則喜歡社會科學;在學科成績上,場獨立性者自然科學成績好,社會科學成績差;而場依存性者自然科學成績差,社會科學成績好;在學習策略上,場獨立性者往往採用獨立自覺學習,其學習由內在動機支配;場依存性者則易受暗示,學習欠主動,其學習由外在動機支配;在教學偏好上,場獨立性者偏好結構不嚴密的教學,場依存性者則偏好結構嚴密的教學。

兩種認知風格各有優缺點。如果您的認知風格屬於場依存型,就更容易在意別人的看法,這類人對別人的情緒比較敏感,人際交往的時候往往更受歡迎。也不要刻意的改變自己,接納自己,發揮其感受被人情緒的能力,和別人更好的相處。


心理諮詢師張銀玲


【木林談心理】觀點:不論是心理學研究,還是個人生活中體會,我都感覺到,凡是太在意別人說話的人都有個兩個特點:一個是強烈的自卑心,一個是嚴重的玻璃心。

這兩個特點,很多來自於自己童年成長的不良經歷,更多的是父母的數落、指責、同學的嘲笑、老師的責罵等。讓內心填滿了各種負能量,直到把自己給淹沒了。

1、自卑心,別人都比自己有價值感,沒有例外

自卑的表現很多,比如不敢在他人面前發表自己的言論,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敢參加很熟悉領域的考試等等。都是內心裡,不認可自己,害怕自己會搞砸。

①一個自卑的人的內心是痛苦的。他人不用說話,可能就是一個眼神,都會讓自卑的人難過很久。覺得自己是不是得罪對方了,會不會以後會被“穿小鞋”?

②自卑的人內心中是沒有太多自我價值感的。比如家庭中,一個女人很自卑。那麼她的老公、父母、公婆的地位都要高於她,甚至連老公的兄弟姐妹地位都要高於她。

造成這種現場產生的,就是自卑者無法直視的童年經歷。大多是小學階段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或者經常被人欺負、指責、奚落,從而喪失了自我價值感。



2、玻璃心,所有痛苦都埋在心裡,一碰就碎

自卑的人,會不會對讓自己痛苦,讓自己難過的人發火呢?我想會的,但是程度會很小,甚至那點兒火氣發完之後,自己更痛苦。

自卑的人,都有一顆玻璃心。不敢表達對他人的不滿意,但是自己又無法做到不在意,所有的痛苦都放在自己的心底裡,不斷地發酵。

我所在的城市今年過春節的時候,有個上四年級的孩子,因為晚上寫作業沒有寫完,被他媽媽數落了。等到夜裡家人發現他從樓上跳下去了。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身體上的傷痛,總有好的時候。但是心理上的傷痛,有可能是陪伴一輩子的。



如何解決這樣的現狀?從自我價值恢復開始

自卑的人,問題出在了自我價值感上面,那麼想要走出這個陰影,就離不開價值感的恢復。

價值感不一定來自自己的能力,有的人是心理上認為自己沒能力,很害怕別人指點。也有人是自己本身就沒能力,怕別人說短。

所以,恢復自我價值,必須要找到兩方面的人,才能讓自己找到成就感。

①不如自己的人。

在他們的身上有著很明顯不如自己的人,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獲得成就感。

②積極正能量的人。

多向正能量的人靠近,他們鼓勵和安慰的話語,會讓你覺得其實就算是丟臉了,也根本不是什麼大事。




我是【木林談心理】,喜歡探討生活中的心理學,通過文字給您帶來溫暖的感覺,陪您一路前行,我們一起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