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段譽對書畫裝裱的審美,反映的藝術情趣

《天龍八部》裡有這樣一段前因後果,大理段譽和鍾靈兒大鬧神農幫,鍾靈兒為救段譽,不惜出動“閃電貂”襲擊神龍幫弟子,因為“閃電貂”自幼食毒蛇長大,其毒無比,神農幫眾皆性命堪憂,司空玄給段譽服下斷腸散,逼鍾靈兒拿出解藥,無奈段譽只能充當取藥使者,去鍾靈兒所居“萬劫谷”求藥。

段譽到了“萬劫谷”見到了鍾夫人,其間有一節段譽喝茶的情景,有這樣一段描述:段譽喝了兩口茶,見東壁上四幅屏條,繪的是梅蘭竹菊四般花卉,可是次序卻掛成了蘭竹菊梅;西壁上的四幅春夏秋冬,則掛成了冬春夏秋,心想:“鍾姑娘的爹孃是武人,不懂書畫,那也怪不得。”

段譽在武功上確實不通,可是在書畫審美上,文學造詣上來說,他也算是一個雅士,那麼從這段話管中窺豹,中國古代的書畫裝裱也是有著獨特的審美意識的。就比如說現代的家居裝飾風格,有歐式奢華、中式典雅、日式清新等等各具特色的家居審美,而在中國古代“室雅”之趣,也是一門深深的學問

一、書畫裝裱的歷史發展

中國書畫歷史悠久,在世界藝術史上綻放著歷久彌新的灼灼光華,因為書畫作品的藝術性,也被人們作為裝飾品來使用。

中國的書畫作品一般都是作於易碎的宣紙或絹類物品上,所以裝裱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是保護書畫不受到損傷,二是增添了書畫作品的美感,良好的裝裱藝術,會延長書畫的壽命,使書畫的審美價值提高一個層次。俗話說,“

三分畫,七分裱”,短短六個字,透露出的信息反映了裝裱的重要性。

《歷代名畫》中記載:“晉代以前裝裱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裱。”也就是說,晉代以前的裝裱藝術並不發達,到宋代時范曄把裝裱發展成了一種藝術。

在早期並沒有裝裱藝術成型,繪畫、書法都是鐫刻到石頭、金屬等器物上的,所以裝裱藝術沒有生長的土壤。夏商周時期,出現了縑帛,由於其質地柔軟、易於卷放的特點,使裝裱技術有了啟發性的開始。

我們現在能接觸到的最早的裝裱畫來源於湖南長沙,從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就是古代書畫裝裱的雛形,二者上緣都繫有竹條,當中繫有細繩,用來懸掛,在這裡人們已經看到畫作接近裝裱的樣式。

《天龍八部》:段譽對書畫裝裱的審美,反映的藝術情趣

人物龍鳳帛畫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經濟高度發展,藝術在這個時期也有了明確的分科,包括壁畫、漆畫、畫像石、畫像磚、木板畫、木筒畫、帛畫等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發現的“T”型帛畫,全長205釐米,上部寬92釐米,下部寬47.7釐米,向下四角綴有穗形飄帶,頂部邊緣裹有竹棍,兩端繫絲帶用以懸掛,雖然此時的裝裱畫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已經初具形象。

人類的發展,總是和時代息息相關,不管是思想、文化還是藝術的發展,時代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南北朝時期,裝裱畫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的時代背景是息息相關的。

魏晉時期壁畫發展繁榮,而書畫並沒有走進普羅大眾,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者對書畫藝術非常欣賞,在這種上層階級的審美影響下,書畫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於此同時,湧現了大量優秀的畫家,如張僧繇、顧愷之、曹仲達、楊子華等為代表的書畫名家,在眾多畫作中,首選《洛神賦圖》

為箇中翹楚,當然這些作品當時的裝裱技術不成熟,很多其實已經不是原品。

隋唐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足,此時各種藝術發展如火如荼,書畫藝術在此間煥發了蓬勃的生機,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對書畫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書畫藝術發展的同時,裝裱藝術也漸漸的浮出水面,為書畫提供全面的保護,同時也以另外一種審美,進入大眾的視野。

隋唐朝的書畫又與前代不同,不再是“卷軸”這種形式了,而是衍生出“掛軸”和“書頁”兩種裝裱形式,唐朝的書畫裝裱為後來的裝裱藝術提供了模板。

而《天龍八部》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北宋哲宗紹聖年間,宋代書畫藝術的發展再一次走向高潮,特別是宋徽宗更是把繪畫藝術帶入了另一個高度,宋代統治者對於書畫藝術的重視,也使書畫裝裱藝術興旺起來。宋代的裝裱藝術又回到了“卷軸”時代,北宋的宣和年間又出現了“宣和裝”。宣和裝始創於宋徽宗宣和年間,又稱

宋式裱、宣和裱,適用於扁寬畫心,也是較複雜的一種裝裱形式,需要多種顏色的鑲料。

宋代的裝裱藝術自成體系,“宣和裝”為代表的裝裱藝術極具美感,它的特點是美觀、大方、典雅、和諧、端正,極其符合中國傳統的中和之美。它的出現為後來的裝裱藝術做了樣本,成為立軸式裝裱的楷模。

《天龍八部》裡的屏條,最早也是從北宋開始的,作為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被後世所向往。屏條畫身狹長,為四尺或五尺宣紙對開,能裝裱成屏條形式。屏條單獨掛的稱“條屏”(又稱屏條),四幅並排懸掛的稱“堂屏”或“四季(春、夏、秋、冬)屏”。所以段譽在“萬劫谷”鍾靈家看到的屏條,應該就是這樣裝裱起來的四副畫身狹長的裝飾畫作。

《天龍八部》:段譽對書畫裝裱的審美,反映的藝術情趣

屏條樣式

宋代之後的元代統治者,也設計了書畫院,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保存完好,歷久彌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元代設置有專門保管畫作的機構。

而明清的裝裱藝術,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著名的“吳裝”,吳裝亦稱“吳家樣”,其裱件平挺柔軟,鑲料配色文靜,裝制切貼,整舊得法。有史料《裝潢志》曰:“王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裝潢”明代胡應麟《少寶山房筆叢》有吳裝最善,他處無及”。

中國書畫裝裱伴隨隨著書畫的發展,經歷慢慢歷史長河,逐漸的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審美風格,在典雅、優美之中反映了藝術的和諧、統一之態。

二、古代的書畫裝裱工藝

1、 宣紙裝裱藝術

中國的書畫藝術,必定會用到紙,而書畫紙是書畫的藝術載體,在悠久的歷史中,書畫紙上大放光彩藝術作品不斷湧現。

書畫要保持得長久,和紙張、裝裱藝術等因數密不可分,古語曰: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書畫要保存得長久必然需要裝裱,只有裝裱得當,書畫的壽命才能延長。

在中國傳統的包裝藝術上,“一色裝”、“二色裝、”“宣和裝”佔據了書畫裝裱的半壁江山,這三種裝飾風格契合中國的傳統審美,色澤高雅、歷久彌新。

《小兒畫譜》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裝潢非筆墨家事,而俗手每敗壞筆墨,不可不慎。”這段話透露出的信息是裝潢對於畫的重要性,不管你的畫作如何優秀出色,如果沒有裝裱的畫龍點睛,再好的畫作也會被毀於一旦,失去美感。

l

《天龍八部》:段譽對書畫裝裱的審美,反映的藝術情趣

宣和裝裱畫

所以裝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裝裱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審美,如果是一個俗不可耐的人,也會毀掉畫作的美感,所以裝裱與書畫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裝裱的第一步是看,觀察書畫的品質、紙張、尺寸、大小等等,根據材料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裝裱方法,以期達到預想的美感。為了防止出現暈墨、飽墨的問題,在裝裱之前就要做足功課,選擇合適的託紙,同時需要確定託紙與畫心的質地、厚度、硬度等等客觀因素。

一副完美的裝裱畫,需要靈機應變,不同的畫作用不同的手法,托墨色比較重的畫心,需要避重就輕,其中的手法變化需要操作者在大量的實踐經驗中找到答案。

託心過程需要保持乾淨整潔,手法利落,這也非一日之功。在書畫裝裱中,手法的輕重緩急也非常重要,總之一副好的書畫裝裱,要考慮整體美觀與色彩的和諧統一,這種技藝不是一蹴而就的,沒有長期的經驗,就達不到畫與裝飾的和諧之美。

2、畫心託裱工藝

託的傳統技法都是把畫心背面託上一層宣紙,增加畫心的厚度,如果畫作太薄,不利用裝裱的操作,這是在之前就必須做好的功課。

要完成一個完美的裝裱工序,必須具有獨特的審美,高超的技藝,還有長年累月累積下來的經驗,可以說沒有捷徑可走。

3、繡品的裝裱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巧娘們都會用自己的一雙妙手繡出栩栩如生的繡品,當然光繡出來是不行的,當然要把它掛起來,或者裝裱起來。

而繡品的法又與宣紙的託法有差異,操作者首先要了解繡品的是什麼材料做成,再根據繡品的底料選擇需要的背紙與用漿,繡品的託心最後是在繃子上進行,這樣操作主要是保證繡品不受到損害,保持它的本來面目。

在託心之前,要調整好繃子上的畫面,以免出現錯誤,導致繡品損壞。然後去掉多餘的線頭以及雜物,避免線頭受溼,顏色發暈,影響整個繡品的美感。

《天龍八部》:段譽對書畫裝裱的審美,反映的藝術情趣

宋代刺繡藏品

書畫裝裱技術繁複多樣,它考察的是操作者的耐心與審美,更有時光留下來的永久技藝。

三、裝裱的形式審美

1、對聯與屏

對聯是我們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有大的節日與儀式之前,人們習慣於在門口貼一副對聯,而我們今天講的是“室雅之趣”,那麼這個對聯就是來自中堂的兩側。

看古裝劇時,在正堂中,總是能看到一副對聯,比如:上聯清風挺松柏,下聯逸氣上煙霞。這樣的對聯就是貼在堂屋中間的,而且很能反映主人的審美情趣,在農村還可以在堂屋中間看到對聯,比如:上聯富強由勤儉做起,下聯幸福從奮鬥得來,這樣的對聯是在長期的勞動中形成的理念,所以中堂的對聯也是很能反映家風的。

中堂的對聯又叫“楹聯”,把這種書法裝裱起來後,不僅僅起到家風警世作用,更有獨特的審美性。對聯只能成對出現,不可能出現單獨的條幅,而在高鶚續寫的《紅樓夢》中,就出現過單聯出現的錯誤。

屏又叫屏口、屏扇,它的功能是起到遮擋作用,在古代的室內裝飾中,屏不但起到了美化的作用,還有其實用價值。

屏的正面用來粘貼絹畫,在絹畫畫心處有畫綾起到裝飾作用,幾副畫作排練懸掛在一起,顯得古樸典雅,而裝飾牆壁的,就是屏條了,《天龍八部》裡段譽看到的那副錯亂的裝飾畫,在元朝的時候,屏條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牆皮畫”。


《天龍八部》:段譽對書畫裝裱的審美,反映的藝術情趣

屏條款式

另外一種屏風叫“通景屏”,也稱“ 海幔”、“海棠”。畫家將四幅畫連成一幅,內容是一個能合在一起的整體,是由山巒河川跨幅連接。過去也有人把一幅大畫裁開,分成四幅或六幅改裝而成。其裝裱與 屏條類似,只是中間兩幅的左右邊和外側兩幅畫的內邊,僅僅鑲一條約0.5釐米窄絹邊,隱在畫的背後,起保護畫的作用。

2、立軸

立軸,也稱掛軸。中稱“ 畫心”(一名“畫身”,又名“蕊子”,上稱“天頭”,下稱“地腳”)上下又有“隔水”。

按照書畫比較的長寬比例,特別窄的叫“琴條”,形式比較修長的叫“條幅”,懸掛在堂屋中央比較大的立副叫“中堂”。

四、書畫裝裱的和諧之美

書畫作品在裝裱過程中要獲得美感,必須與裝裱的鑲料達成一致,如果色彩造成衝突,書畫的美感就會大打折扣。

一副書畫從誕生開始,到裝裱過程,都是一次藝術的再造,書畫家創作了書畫,而裝裱之人把這種藝術推向了另一境界。裝裱的鑲料也是多種多樣的,有花綾、錦綾、棉綾等等材料,根據畫作適合的方式選擇材料的搭配。

當然色彩的分類也更加豐富,有暖色系的黃色、咖啡色、駝色等等,有冷色系的淡青色、淺藍色、綠色等等,每一副畫都有它各自的顏色“物語”。色彩的統一,是和諧之美,是自然的融合,使畫作的美感再一次得到昇華。

《天龍八部》裡提到了屏條,那麼這種屏條有什麼講究嗎?段譽認為梅蘭竹菊的順序錯誤,因為他看到掛成了蘭竹菊梅,當然以段譽的審美觀來看,這種掛法肯定是不合審美的。

四副屏條就是四副獨立的書畫作品,從而又組合起來的一個完整意境,四屏條要求極高,首先每幅作品相互完整,其次是四幅作品又相互關聯;一般是由左向右排列,但也有由右向左排列的,根據要求創作。三屏條,六屏條,八屏條等也是一樣。一般是雙數組合,也可單數。

《天龍八部》:段譽對書畫裝裱的審美,反映的藝術情趣

當然也可以不按照章法來掛條幅,但是總會被看得懂的人質疑審美情趣,這也不會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其實在中國古代,對書畫的關注多是上層階級,書畫作為一種審美,滿足了上層階級的精神追求。而普通民眾在生活之餘,並沒有太多的經歷投入書畫這件“陽春白雪”裡。

古代的裝裱藝術,經歷過漫漫的歷史發展,形成獨特的審美,與中國的古典畫作相得益彰,以不同的色彩與表現力形成了強大的視覺傳遞,給欣賞者創造了一個更加深刻的審美內涵。從藝術加工與再創造的角度來看,裝裱藝術不但和畫作互為雙生之子,而且它的作用又被加深了一層,在藝術美感的昇華過程中,裝裱技藝又延長了藝術品的生命週期,使書畫作品穿越千年,依然璀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