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字好在哪裡?

鵬友程


出家後,做弘一法師,習的是佛家持戒最嚴的律宗,所寫的字,逐漸刎去了形式美的稜角,只留一分別無所念,獨守內心的樸拙,字也成了這個樣子。

我覺得究竟清涼這四個字,是李叔同由花花公子蛻變成清涼絕塵的弘一法師後的內心寫照,這字也姑且可稱之清涼體。

我喜歡後者,喜歡那種鉛華洗盡後無拘無束的灑脫,這字寫的是自已的心,而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眼,這種字,當拍案叫絕,好。

可能有人會覺得前期字好看,後期這字自家三尺娃兒寫得差不多,憑什麼叫好?這其實就是叫好的真實原因,孩童即赤子,他所寫出的字,就是內心理解的樣子,沒有半點取媚於人的功利之心,當一個墜入紅塵的成年人,最難捨棄的就是這份功利心,書法高手把字寫得跟孩子一樣,就是捨棄功利,返樸歸真,找回那顆曾經的赤子之心。


梅里一了


李叔同是我國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我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著名的畫家、漫畫家豐子愷就是他的門下弟子,我們要欣賞他的書法,要大體瞭解他的平生,這樣才能看出作品背後的一些深意。

這幅書法作品,類似問主配的圖,剛開始一看,我心裡是這樣想的:這也算書法作品嗎?書寫隨意,緊湊不夠合理,“交”字的撇捺頓筆再連筆,似乎不怎麼出眾。“集”字上下不協調,“觀”字可以說算是寫得太擁擠了。這應該是他練習的一副手稿吧。

上面的劉叔同的這一副作品,看起來有云淡風輕的從容,“勞”“慧”字的化筆,為他的書法增添一份美感。學生時代的他他在寫作文課,感到紙短文長,就在一格中改書兩字交卷,博得了“李雙行”的美稱。


這一副作品,很多人都看出來劉叔同先生並不在意筆畫橫的提筆以及筆畫豎的收尾。他書法作品的特點就是隻要你一看到,就印象深刻,多數你看起來隨意的筆法,卻是作者的追求,自然的美,另類的美。

李叔同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自然)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沖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成之後的稚樸,恰如李叔同自我的表白:“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這是其他行家給他極高之評價。




看他的書法作品,如果不是為了學習,我們可以忽略那些構字的技巧,從字行間感受充溢的淡雅和寧靜之味,真乃墨香撲鼻!

個人看法,難免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的批評。


阿亮的月亮


我來回答一下。

李叔同先生出家後法號弘一。先生的書法,分為出家前和出家後兩個階段,即勁健與平淡兩種格調。為僧以前,弘一書法有絢爛之致,為僧後書法欣賞以平淡為主,書風突變,棄之崢嶸圭角,行之以藏鋒稚拙,轉入禪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

為僧以前,弘一習書始於少年,初學篆書,從津門名士唐敬嚴學習書法篆刻,打下了紮實的功底。再寫隸書,後入楷、行、草諸體,尤對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認真臨寫,形成他勁健厚重的書風。

有人將弘一書法風格演變分為三個階段:初由碑學脫胎而來,體勢較矮,肉較多;後肉漸減,氣漸收,融入楷意;再後來字變修長,呈瘦硬清挺之態。諸藝俱疏,唯有書法一事未能讓弘一割捨,伴他直至圓寂於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餘年的生命歷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動。由此可見,書法在他心目中佔有的地位了。

這種鉅變,來源於觀念上的變化,亦即是人的變化,在俗是李叔同,離俗則是弘一法師,書寫的目的發生了質的改變。隔斷塵緣的弘一,不再自視為藝術家,作為“寫心”的書法藝術,在其觀念中自然亦異於以往;握管寫字,首先是一種“廣結善緣,普傳佛法”的宗教活動和需要,而作為藝術的書法已退居其次,書法不再是藝術的自覺產物,而是宗教中的藝術品。

弘一在致許晦廬的一封信中曾說:“朽人剃染已來二十餘年,於文藝不復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嘗誡人云,‘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即此義也。”修身重於修藝,修藝賴於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將人生、藝術、禪修,有機自然地統一起來。

縱觀弘一遺墨,清靜似水,恬淡自如,實是禪修的結果。“刊落鋒穎,一味恬靜”,清逸的線條泯滅了個性,是禪心的跡化,是期於一種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恆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極致。 弘一書法由在俗時的絢爛到脫俗後的平淡,是修心的結果,是心靈境界的昇華。


王興衛書法藝術


字若其人,書法作品融入書寫者的內心世界,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一幅自己喜歡的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可以體會奔放之勢、連貫之氣,可以感悟蒼松遒勁或清新雋永之意。

李叔同(1880~1942),作為一代國學大師,對世俗的理解、對生活的追求,有其獨到之處,體現在他的作品中,足以見其柔中帶剛,清新雋永的風格。

由於每個人的審美存在差異,對於同一個人,同一幅作品,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文化自古以來就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紅藍推演


上回說過叔同出家的原因,這次講講他書法的特點。

叔同幼時經過十年的傳統文化訓練,他的國學各項都達到很高水準。年輕時,他的書法以魏碑為基礎,受北魏影響較大,表現為剛勁厚實,古拙有力,蒼樸雄健,圓滿耐看。



中年時風格為之一變,由剛勁厚實而變秀雅清麗,筆勢收放自如,結構疏密停勻,整體看上去仙骨秀逸瀟灑出群。

出家後,書法風格為淡而清,由於禪宗修行越加精深,書法更為平淡恬靜,用筆輕慢,行氣疏朗,在右上下互為相通,融為一體,給人一種疏而不散,肅穆高古寧靜淡遠的佛禪氣息。


我是伍洋


李叔同的書法好在可以隨從自己的心。這樣說有點玄,我們下面分出家前後來說。

李叔同在沒出家前,他的書法已經非常好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他的書法還是在法度裡,博古觀今,遊刃在法度的邊際。

隨著他的追求更好的境界(這裡不是書法的境界而是心的境界),為了更高的境界看破世俗他出家了,出家後他的書法就是心畫了。

書法不過是載體,本質是境界,思想,心。


墨海書童


李叔同先生,二十文章驚海內,是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音樂,戲劇於一身的藝術大師。特別出家之後的書法藝術,“樸拙圓滿,渾若天成”,代表了歷代佛系書法的最高成就。

他出家之前的字可不這樣。李先生早年學書取法魏碑,於《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用功最勤。寫出來的字厚重結實,勇猛剛毅,好似廟裡看大門的哼哈二將,怒目黑臉,虎視眈眈,非常威嚴。

出家之後,書風大變。磨平了威嚴,滅卻了震懾,一味恬靜平和,一派自然天趣。讓人看了心火頓息,心生歡喜。 從技法層面分析,李叔同先生早期書法方筆為主,稜角分明,出家之後一任圓轉,樸實圓融。

從方折到圓轉,李叔同的字其實並不是轉了一下筆,而是轉了一下心。 李叔同出家前,夫妻恩愛,感情篤厚,生活質量也非常人可比,倆人還有孩子,這種狀態下,沒有毅然決然的決心的人是做不到的。他為了修佛,竟然甘願放下這一切,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他沒敢回家親口訴說,只用平靜但決絕的語氣去了一封信,裡面有這樣幾句話:

做這樣的決定,非我寡情薄意,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我必須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間累積的聲名與財富。這些都是過眼雲煙,不值得留戀的。

放下二字說說容易,不能從心念上做根本的扭轉,辦到何其艱難?可是李叔同放下了。正因著放下,才成就了以前的李叔同成為現在的弘一法師。

我一直認為李叔同跟弘一法師不是一個人,是兩個人,一個是榮耀加身的公子哥,一個是藍袍蔽體的苦行僧,除了長相全然不同。

中國哲學裡面有兩個詞談到心,非常有深意。一個是境隨心轉。有毅力的人不會心為物役,即不會讓環境奴役自己,左右自己。他們會聽從自己內心的安排,力排眾議,勉勵修行。

一個是心外無物。有一則著名的小故事,說三個和尚看到旗杆上旗子在飄動,其中一個就問,你們看到底是什麼在動?一個說是旗在動,另一個說,不對,是風在動,發問者搖搖頭說,你們說的都不對,是心在動。

藝術,特別中國書畫藝術,更多的不是描摹外界,而是作者心緒情感的流露。 修佛是寂寞之道,以出世為歸,以嗔痴怒為罪,以斷舍離,別紅塵為旨,故而心平氣和,氣息絕俗是出家人應有的自然狀態。

說回到書法。對於基本功紮實的人,寫不出來風格不是缺少技法,而是缺少想法——怎麼寫才是他們所重視的。因此我說弘一法師的書法由方到圓不是技法的轉化,是心的轉化。

說的具體一點:弘一法師的字,不假外求,皆為心造,瞭然於胸,落紙成跡。 他出家後的字就像慈眉善目的佛菩薩,以一顆平淡之心觀望著世間苦海,芸芸眾生。這也是他的字之所以境界高遠的原因,他的字與他的人高度統一,是他整個人人格、修養、氣質、精神的外化。

齊金曰: 我在寫字,字裡有我。 希望死臨碑帖的書者能有所啟發! 阿彌陀佛。




齊金論書


李叔同,做人的時候做的非常成功,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做的非常完美,可以說是名利雙收!他的朋友就曾經說過,李叔同做人是最認真的!所以他前半部的書法,是他有所追求,刻意而為,有心所作,就顯得有所擁擠和刻板,就像他前半部的人生一樣,一步緊跟著一步,別人看了風光無限,箇中滋味以是他自知。

同樣,弘一法師,他做的也是最認真。一夢醒來,舍下了一切富貴榮華和姣妻愛子,斷離了一切紅塵,皈依佛門,潛修佛法,迴歸內心,活出了圓滿佛性。他的書法自是另自一體,是出自內心自性的自然流露,沒有做人時的刻意修飾,無為而為,是順流而下的山泉,是迎風而起的舞動,是隨心而來的禪音,像空中隨意飄動的白雲,像林間自由開放的小花,像輕鬆飛翔的小鳥,又像自在飄落的雨滴,孩童般的內心世界,簡單,純粹,順暢,沒有了攀比,沒有了奢華,是洗盡鉛華後的清心寡慾,又佛法無邊......隨意,流暢,輕鬆,自在,簡單,空間無限。

這是我個人的所見所感。因為每個人的眼界、境界和維度不同,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安福佳



於兒


李叔同是一個傳奇一樣的人物,留學日本接觸過很多西方國家的文學、美術以及音樂,成為了早期引進西方文化藝術的神一樣的存在,他的字被廣大人民所喜愛,書法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喜歡。我非常喜歡大師的書法作品,現在談談我對李叔同書法的認識和理解。





壹-前期書風

李叔同未出家之前的字主要吸收了魏碑的筆法與結構。整體字形矮而穩固,結字嚴謹。魏碑取法《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等,氣勢宏大,線條沉著冷靜。其功夫之深厚,氣韻之高古,臨摹之準確,在我所聞所見清代以來的書法家裡面,當屬第一。




貳-中期書風

這個時期主要是指李叔同剛剛出家後的風格。這個時期大師的書法作品風格中正平和,優雅工整,柔和細膩但又不失剛正勁健。 筆法流暢自然細膩,亦剛亦柔和諧寧靜。 有時候也常常帶著紅塵的情緒和痕跡。



如“放下”二字,結字嚴謹,筆法講究,線條有力,雖言放下心無掛礙但字的火氣還在,到底放下還是放不下引人深思。







這個時期的書法作品在技術與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十分喜歡。



叄-晚期風格

弘一大師晚年書法風格大變,除去了俗世塵滓,只剩一片乾淨。



心境寂靜無聲,不在意筆法,稚嫩簡淡,絕假純真,從字面上看到的是一顆返樸歸真的心。



但無法勝有法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我們俗世之人很難領略其中奧妙。我只是欣賞這種風格,但不太喜歡一般人學習臨摹這種風格,沒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和純粹的精神生活,學也學不到精神。



肆-總結

李叔同的字早期多見臨習之作,中期逐漸糅合雜家於一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內容多佛教經文謁語,晚期出現脫胎換骨的變化,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李叔同的字好就好在他的傳統功夫極深,又能消而化之為己所用,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深摯的情感,加上他本人傳奇的一生,極其認真的性格,最終形成了大師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