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户谈合作,从不在乎价格

报不报价?报多少?要不要降价?降多少?

但凡和“价格”这两个字沾边的问题,仿佛都和“To be or not to be”一样充满了神秘的哲学主义色彩。

选择A,似乎有一定的道理;选择B,其实也还说得过去。

于是乎,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客户还在等着答复,而我却纠结成了一个二愣子。

所以这种情况,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呢?

这里选用门徒圆桌中一位盟友提供的案例,来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丹牛你好,我有个关于价格的问题,想向你请教。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有个印度的客户来我们工厂拜访。

客户当时就表达了他的采购诉求,我们也给他展示了几款热销产品。

但客户表示,自己目前还不确定具体的采购数量,让我们先给他样品以及报价。

我没有多想,直接报了一个22美金的价格。

但过了一段时间,客户却找到我说,15美金1000台,同意就下单。

那么问题来了,我到底是应该直接同意,还是从中间价开始和客户磨一磨价格呢?

我的考虑点如下:

1、直接同意价格的话,相当于是一下子从22美金掉到了15美金。

这会让客户感觉我们之前的报价是有水分的,而且万一他只是来压价的呢?

2、从中间价开始磨的话,客户可能会觉得我们并非是诚心要和他合作。

如果临时起意,取消了原本要下给我们的订单怎么办?

所以,丹牛你的建议是什么呢?

在开始我的分析之前,大家可以先针对这个案例,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关于这个案例,大家的分析思路是怎样的呢?

我猜想大家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很可能会从客户的角度来进行,譬如:

“印度佬都是价格导向的吸血鬼,既然降价还有钱赚,那就给他咯。”

“如果我们一还价,客户就不下单了,说明他也没有多少诚意嘛。”

“先不答应,测试一下客户的诚意,如果反应激烈,就顺势答应;如果勉强同意,那就血赚。”

但今天,针对这个案例,我想从一个比较高层次的角度来作分析。

那就是,一直以来都很容易被业务员们忽略的【经营思维】。

什么意思呢?

如果用专业术语来描述的话,经营思维指的是,懂得从收益、成本、风险的角度去看待工作。

当有一个目标在前时,懂得寻求最大利益、最小成本和最低风险的结合点。

基本上,是否具备【经营思维】,决定了你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决策者。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给老板提建议,请求公司参加展会,扩宽开发客户的渠道。

最后却被老板无情地拒绝了。

你暗中抱怨,觉得老板有钱不赚是煞笔。

但你知道老板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吗?

首先,参加展会这种推广方式,确实有可能带来客户和订单。

但具体能带来多少呢?概率多大?需要投入多少?

假如把这笔钱投放到其他渠道,有可能带来哪些收益(也就是机会成本)?

可能存在什么风险?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什么影响?

假如以上这些你都没有考虑好,只是一股脑地跑去给老板提建议。

那么,你最多只会收获一句“好的,我知道了”。

因为你丝毫没有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自然也就无法推进决策了。

回到这个盟友的案例,如果今天面对降价要求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老板。

各位认为,他会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呢?

自然是如何决策,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了:

“我是一个萌新小业务,只关心能不能拿下订单,老板怎么想和我有什么关系。”

会有这种想法,也是能够理解的。

毕竟我当年还是一只菜鸟的时候,想的也是“反正老板有钱”和“与我无关”。

但如果你能学会用“经营思维”去思考决策问题,在“向上沟通”的时候,才不至于鸡同鸭讲。

当然,以上这些都属于是一个职场人的基本修养。

大客户谈合作,从不在乎价格

退一万步讲,即使没有向上沟通这一步,就意味着你不需要具备这一思维了吗?

看我口型,Nooooo!

恰恰相反,只有当我们开始具备这一思维时,才能够更加理解客户的采购决策,并引导客户的决策。

什么意思呢?

在日常的社群交流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大家往往会认为,“价格”是客户决定下单与否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客户如果下单了,是因为我的价格最便宜;如果没有,那一定是有比我更便宜的小婊砸上位了。

但事实上,在B2B领域,客户在做出采购决策(尤其是货值高的产品)时,往往不会这么“肤浅”。

决策者并不会只考虑价格、质量和规模这些细节,而是会从经营层面的利益、成本和风险去考虑。

这也意味着,身为销售,你至少得知道,拥有经营思维的他到底在想什么吧。

那么,客户在决策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呢?

接下来,我将结合尼尔·雷克汉姆的采购三段论来简要地给大家分析一下。

大客户谈合作,从不在乎价格

基本上,客户只有处于第一和第三阶段时,会就“价格”问题发问。

No.1

第一阶段:需求确认

在这一阶段,客户提及价格的原因是,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采购。

也就是说,如果我的预算只够我买一斤猪肉,我还吃什么海鲜啊?

要知道,拥有经营思维的人,对于【预算】两个字是非常看重的。

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在每年年底的时候就早早地做好了第二年的预算计划。

这个时候,你指望他们一时兴起,挪用其他项目的预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回到盟友的案例,如果这个印度客户处于第一阶段。

他在看厂结束后,经过确认发现,自己的预算范围只有15美金左右。

那么,你磨蹭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失去订单。

No.2

第三阶段:风险评估

当客户的采购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时,这意味着,他已经把你列为了潜在供应商。

这个时候,他又是如何考虑问题的呢?

对于拥有【经营思维】的人来说,在临近决策的时候,他们对于风险和成本的敏感度会急剧飙升。

“采购这家工厂的产品,真的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吗?”

“这个决策可能存在什么风险?万一发生了怎么办?”

“当前供应商给我的已经是最好的价格吗?”

因此,如果客户已经进入采购的第三阶段,很大概率他只是在考虑自己的【投资回报率】。

而这时候的场景,就比较有意思了,客户更多是在为了降低自己的【决策成本】而压价。

就像是你花了5W美金采购一批货物,如果最后卖不出去,你将损失5W美金。

但如果你只花了4W美金,损失的数目也就降低了。

简单来说,这时候他最关心的还是“风险”两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