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戶談合作,從不在乎價格

報不報價?報多少?要不要降價?降多少?

但凡和“價格”這兩個字沾邊的問題,彷彿都和“To be or not to be”一樣充滿了神秘的哲學主義色彩。

選擇A,似乎有一定的道理;選擇B,其實也還說得過去。

於是乎,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客戶還在等著答覆,而我卻糾結成了一個二愣子。

所以這種情況,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呢?

這裡選用門徒圓桌中一位盟友提供的案例,來幫助大家理清思路:

丹牛你好,我有個關於價格的問題,想向你請教。

事情是這樣的,前段時間,有個印度的客戶來我們工廠拜訪。

客戶當時就表達了他的採購訴求,我們也給他展示了幾款熱銷產品。

但客戶表示,自己目前還不確定具體的採購數量,讓我們先給他樣品以及報價。

我沒有多想,直接報了一個22美金的價格。

但過了一段時間,客戶卻找到我說,15美金1000臺,同意就下單。

那麼問題來了,我到底是應該直接同意,還是從中間價開始和客戶磨一磨價格呢?

我的考慮點如下:

1、直接同意價格的話,相當於是一下子從22美金掉到了15美金。

這會讓客戶感覺我們之前的報價是有水分的,而且萬一他只是來壓價的呢?

2、從中間價開始磨的話,客戶可能會覺得我們並非是誠心要和他合作。

如果臨時起意,取消了原本要下給我們的訂單怎麼辦?

所以,丹牛你的建議是什麼呢?

在開始我的分析之前,大家可以先針對這個案例,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關於這個案例,大家的分析思路是怎樣的呢?

我猜想大家在分析這個問題時,很可能會從客戶的角度來進行,譬如:

“印度佬都是價格導向的吸血鬼,既然降價還有錢賺,那就給他咯。”

“如果我們一還價,客戶就不下單了,說明他也沒有多少誠意嘛。”

“先不答應,測試一下客戶的誠意,如果反應激烈,就順勢答應;如果勉強同意,那就血賺。”

但今天,針對這個案例,我想從一個比較高層次的角度來作分析。

那就是,一直以來都很容易被業務員們忽略的【經營思維】。

什麼意思呢?

如果用專業術語來描述的話,經營思維指的是,懂得從收益、成本、風險的角度去看待工作。

當有一個目標在前時,懂得尋求最大利益、最小成本和最低風險的結合點。

基本上,是否具備【經營思維】,決定了你是否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決策者。

舉個簡單的例子:

你給老闆提建議,請求公司參加展會,擴寬開發客戶的渠道。

最後卻被老闆無情地拒絕了。

你暗中抱怨,覺得老闆有錢不賺是煞筆。

但你知道老闆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嗎?

首先,參加展會這種推廣方式,確實有可能帶來客戶和訂單。

但具體能帶來多少呢?概率多大?需要投入多少?

假如把這筆錢投放到其他渠道,有可能帶來哪些收益(也就是機會成本)?

可能存在什麼風險?風險一旦發生,將會帶來什麼影響?

假如以上這些你都沒有考慮好,只是一股腦地跑去給老闆提建議。

那麼,你最多隻會收穫一句“好的,我知道了”。

因為你絲毫沒有站在決策者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問題,自然也就無法推進決策了。

回到這個盟友的案例,如果今天面對降價要求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老闆。

各位認為,他會如何去思考這個問題呢?

自然是如何決策,才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了:

“我是一個萌新小業務,只關心能不能拿下訂單,老闆怎麼想和我有什麼關係。”

會有這種想法,也是能夠理解的。

畢竟我當年還是一隻菜鳥的時候,想的也是“反正老闆有錢”和“與我無關”。

但如果你能學會用“經營思維”去思考決策問題,在“向上溝通”的時候,才不至於雞同鴨講。

當然,以上這些都屬於是一個職場人的基本修養。

大客戶談合作,從不在乎價格

退一萬步講,即使沒有向上溝通這一步,就意味著你不需要具備這一思維了嗎?

看我口型,Nooooo!

恰恰相反,只有當我們開始具備這一思維時,才能夠更加理解客戶的採購決策,並引導客戶的決策。

什麼意思呢?

在日常的社群交流中,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大家往往會認為,“價格”是客戶決定下單與否的重要決定性因素。

客戶如果下單了,是因為我的價格最便宜;如果沒有,那一定是有比我更便宜的小婊砸上位了。

但事實上,在B2B領域,客戶在做出採購決策(尤其是貨值高的產品)時,往往不會這麼“膚淺”。

決策者並不會只考慮價格、質量和規模這些細節,而是會從經營層面的利益、成本和風險去考慮。

這也意味著,身為銷售,你至少得知道,擁有經營思維的他到底在想什麼吧。

那麼,客戶在決策的時候,到底在想什麼呢?

接下來,我將結合尼爾·雷克漢姆的採購三段論來簡要地給大家分析一下。

大客戶談合作,從不在乎價格

基本上,客戶只有處於第一和第三階段時,會就“價格”問題發問。

No.1

第一階段:需求確認

在這一階段,客戶提及價格的原因是,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採購。

也就是說,如果我的預算只夠我買一斤豬肉,我還吃什麼海鮮啊?

要知道,擁有經營思維的人,對於【預算】兩個字是非常看重的。

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在每年年底的時候就早早地做好了第二年的預算計劃。

這個時候,你指望他們一時興起,挪用其他項目的預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回到盟友的案例,如果這個印度客戶處於第一階段。

他在看廠結束後,經過確認發現,自己的預算範圍只有15美金左右。

那麼,你磨蹭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失去訂單。

No.2

第三階段:風險評估

當客戶的採購進入到第三個階段時,這意味著,他已經把你列為了潛在供應商。

這個時候,他又是如何考慮問題的呢?

對於擁有【經營思維】的人來說,在臨近決策的時候,他們對於風險和成本的敏感度會急劇飆升。

“採購這家工廠的產品,真的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嗎?”

“這個決策可能存在什麼風險?萬一發生了怎麼辦?”

“當前供應商給我的已經是最好的價格嗎?”

因此,如果客戶已經進入採購的第三階段,很大概率他只是在考慮自己的【投資回報率】。

而這時候的場景,就比較有意思了,客戶更多是在為了降低自己的【決策成本】而壓價。

就像是你花了5W美金採購一批貨物,如果最後賣不出去,你將損失5W美金。

但如果你只花了4W美金,損失的數目也就降低了。

簡單來說,這時候他最關心的還是“風險”兩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