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發展差別很大,家長應引起重視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發展差別很大,家長應引起重視

每個家庭有不同的相處方式,有的父母比較暴躁,連著孩子也是個急性子,而有的家長比較溫和,孩子也性格比較溫吞,但是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仍然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準則,導致經常毆打孩子的行為出現,這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有著很大的不良影響。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發展差別很大,家長應引起重視

鄰居有戶人家經常能聽到打罵孩子的聲音,孩子每次撕心裂肺的哭聲都讓人感到揪心,有一天孩子回家晚了,在門外敲門時,父親就在屋子裡喊:再晚點就別回家了,開門的時候看到孩子就對著他踢了一腳,然後在樓道里罵罵咧咧的,甚至威脅孩子不讓他吃飯。偶爾在小區裡看到這一家人,也會發現孩子總是唯唯諾諾的,不敢吭聲,一點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活潑可愛。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發展差別很大,家長應引起重視

另一個朋友對待孩子一直都是心平氣和的樣子,有一次孩子在學校做錯了事情,老師打電話叫上家長去學校處理,家長到達學校瞭解了情況之後,拉著孩子和老師道歉,並且和孩子一起承擔了責任,之後回家還和孩子好好的講道理,孩子在那以後在學校幾乎沒有犯過錯。可以說朋友對待孩子一直是非常溫柔的,孩子做錯了事,第一反應也不是打罵孩子,而是安撫孩子。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發展差別很大,家長應引起重視

其實在平時生活中看到兩個孩子就會發現差距很明顯,朋友的孩子總是一副自信的樣子,不管做什麼事情,待人接物都非常的有禮貌,而鄰居的孩子總是唯唯諾諾的樣子,有的時候在和小朋友玩耍時還會無故發火。這兩個孩子一個從不捱打,另一個經常捱打,已經養成了不同的性格,未來的發展差別也會很大,父母應當引起重視。

那麼父母的暴力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發展差別很大,家長應引起重視

作為孩子,他們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父母,如果父母並不能在家庭中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他們就會逐漸開始不信任父母,當父母也開始傷害孩子時,他們就會對父母產生討厭怨恨的心理,作為孩子是無法接受自己愛著的父母親動手打他們的,當他們做錯事情時,其實心裡已經很內疚了,這時候父母打罵只會讓他們更加難過,如果頻繁使用暴力,孩子就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之後父母的管教與孩子而言,也是沒用的。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發展差別很大,家長應引起重視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性格也會變得很極端。

孩子在家庭中經常被打罵,他們的情緒一直是壓抑著的,並不能得到釋放,這時候孩子會選擇其他的途徑,釋放自己心裡的壓力和不滿,有些孩子會變得和父母一樣暴力,而有些孩子會選擇把自己內心的憤恨和不滿一壓再壓,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來說有非常多的不良影響。對於孩子來說,不管是他們的性格暴力偏激,或者是性格過於膽小懦弱,這些對於他們的成長和發展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發展差別很大,家長應引起重視

通過打罵的方式讓孩子聽話,並不能教會孩子如何處事。

很多父母在打罵孩子之後,孩子因為不想再遭受痛苦和折磨,都會屈服於父母的棍棒之下,父母認為自己的打罵起到了效果,其實不然孩子只是嘴上說了福氣,而心裡並不認為父母的行為是正確的,甚至在父母的打罵過程中還是因為恐懼,根本就沒有聽清父母的話語,這對於孩子學會如何為人處事,沒有絲毫的好處。表面上看孩子已經服從家長了,犯錯的頻率也減少了,但其實孩子的服從只是表面服從沒做錯事,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向父母隱瞞了自己的錯誤,這些事情一旦被掩蓋,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來說有很大的影響。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發展差別很大,家長應引起重視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再盲目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而不是為了讓他們屈服而動用棍棒,屈打成招一直都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