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城市经济是在哪个历史时间段兴起的?

过往2576235178


战国晚期至秦代,蜀郡郡府郡守李冰治亲自领导,治理和修好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后,成都平原就开始了发展的辉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成都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菜鸟班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跃升。来自成都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仅4亿元、1958年突破十亿元、1987年突破百亿元、1999年突破千亿元、2014年突破万亿元,2018年达到1.5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成都用70年的时间,实现了经济总量成千倍的增长,实现了经济总量向万亿元的跨越。

  2018年,在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被定位为全省“主干”的成都,不但跑出加速度,还频繁与兄弟市州互动,承担起“主干”的引领带动使命。数据显示,70年来,成都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持续为全省经济发展贡献成都“主干”力量,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稳定器”和“增长极”的突出作用。2018年,全市土地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以全省2.9%的国土承载19.6%的人口、创造37.7%的经济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比重由1952年的9.8%提高至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由18.7%提高至37.3%;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占比由21.2%提高至48.2%。

  成都正应时而谋、顺势而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坚持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作为重塑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


look世间百态


战国晚期秦惠文王二十二年(前316年),张仪灭蜀,公元前311年,张仪、张若兴筑成都、郫城、临邛三城,并按秦国都城咸阳的格局和建制来规划成都城。

当时,城市已规划为大城和少城。少城为商肆区,大城为民舍区,大城是后发展起来的区域。这是成都最早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秦国设“市长”管理少城市场,这“市长”一职最早也产生于少城商业区。到战国晚期,成都城已有规整的城垣,有规范的街道布局,有初步的城市区域功能分工,有盐铁官与市官市长管理税收和市场。

这套规范化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按《华阳国志》的记载,叫做“与咸阳同制”,是完全仿照当时秦都咸阳城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城市管理制度来操作的,表明最早的成都古典城市的功能和结构已达成熟水平。

到秦统巴蜀后,陇蜀两地长途贩运的商人多迁于蜀,张仪专门修筑成都少城来安置这些商贾。经过累代的经营,成都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之所,发展成为秦汉时代有名的商业都市。

到西汉末年,成都更成为全国除长安以外的商业五都之一,设“五均”管理。

成都市民阶层的出现应在战国至秦汉时期,这是成都市民阶层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开始,故公元前311年兴筑成都是成都筑城有确切纪年之始,是成都早期城市建设史。

成都因水而兴,因水而居,因水而富。都江堰、锦江及沙河是成都城市发展的摇篮。

成都水系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征是无坝自流灌溉,它是历代蜀人勤劳治水的结果。早在鳖灵时代,就凿金堂峡、开离堆,开始了都江堰水系的治理。到战国时期秦国时,蜀守李冰开都江堰和穿成都二江,成都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因此而发展起来。

锦江是岷江中游的干流和重要水系,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延伸,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锦江对于推动成都城市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锦江是平原蜀人古江源文化的诞生地,是成都对外联络的通道。锦江赋予成都水绿天青的自然环境,并为发展优越秀冠的人文环境提供了条件。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的自然美,成都的天生丽质,素来为人们所称道但这种美离不开锦江“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的优良自然条件。锦江造就了富有文化意蕴的游赏习俗。文人在锦江之滨的雅集与唱和,留下了歌颂成都的华丽诗文。

成都市东边的沙河,古称“凤凰水”、“升仙水”,对成都城市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秦汉时期,李冰、文翁治水以后,沙河,即古升仙水成为二江的重要辅道。同时,它在军事上也有着重要的北向防御地位。沙河自古即是城市的泄洪道,是蜀人独有的“眠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治水方法的产物。



蜀都那些事儿


历史底蕴源于三国蜀都之繁华 九十年代续写改革开放辉煌篇章,科技、汽车制造、游戏、酒业、大数据、旅游等产业迅猛发展,到了2019年已然跃居次一线城市,成都——都成已然让世界瞩目!



沐枫雨林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

金沙遗址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吞并蜀国、巴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

三国时期

成都在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蜀汉(西元221年~263年),又称季汉,三国之一。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蜀汉后期拥有益州、汉中、南蛮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后被曹魏所灭。

武侯祠

隋唐时期

唐朝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有数的大城市(长安、洛阳、成都、太原),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为唐玄宗幸蜀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杜甫草堂

宋元时期

宋朝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朝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蒙元军攻占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蒙元政府在成都设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后简称“四川省”。

明清时期

明蜀王陵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灭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国政权,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皇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满清康熙年间,满清朝廷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气,省会也又迁回成都。清沿明制,设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皇帝另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率兵入川,攻成都失败,清军诱俘之,在成都城内科甲巷将其凌迟处死。

民国时期

1911年6月,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满清时期担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因镇压民众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发民众起义,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1911年11月27日,立宪党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脱离清朝,成立大汉军政府并担任都督。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改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后废道复省,成都仍为四川省会。民国十一年(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这一时期,四川大学、华西联合大学等一些现代教育机构在成都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成都成为川西行署区的驻地。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各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后,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2007年6月,成都市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月,中央文明办授予成都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反映中国大陆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最高奖项。2012年,成都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138.94亿元人民币,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8位,省会城市第2位(仅次于广州)。2013年6月,第12届财富全球论坛在蓉成功举办。

成都文化街有哪些?

成都的文化主题街区有几个比较大,除了你说的《锦里》还有《宽窄巷子》,额外就是《文殊坊》。

文殊坊是一依托的文殊院这个千年古刹新建的旅游文化街区,现在在举办庙会,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包括吃得,玩的,最近新建了一个文物市场经营文物古玩。有很多有特色的小店,喜欢成都历史与民俗的可以去。

最近无论宽窄巷子还是锦里,还有文殊坊我都去了,其中文殊坊和宽窄巷子离我家很近,以前我家老房子就在在巷子。有什么需要我会答复你的,我的空间里面有很多关于老成都的,其中宽窄巷子,锦里,文殊坊为主,因为太熟悉了。


老五说房


通俗的讲,在08年地震前,成都市区(二环内)就是东部二、三线城市水平。随着震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大批资金涌入,才逐渐发展起来。怎么定义“兴起”各有主张,但近10多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上篮绝杀


成都与其所在的巴蜀地区,在秦通蜀地之后才与中原地区紧密的联系起来。成都平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形势,必然成为中国西南部之政治经济中心。秦惠王灭蜀之后,也将其视为控制西南区域的核心区域,方派遣张仪依照咸阳之制大筑成都城。司马迁所作《史记·货殖列传》当中便述及巴蜀物产相当丰饶。但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且上古交通不便,使得蜀中与当时其他地区的交流十分不畅,沟通蜀地的艰难便成为唐代成都人关于上古记忆的重要一环。同时,这也是蜀中由“化外”到“化内”身份的重要转换,正如扬·阿斯曼解释文化记忆时所提到的:“正是因为借助文化而形成并制度化的社会记忆,人死后依然存留在他生前所属的集体之中,每个人与自己的祖先保持着联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记忆,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不局限于自己从生到死的基础数据,而是超越这个限度,确认自己在上下数千年的时间长河中的具体位置。

”成都人在溯本源流、缅怀上古的时候,筑城以前的历史自然成为其焦点,作为一个独立的地方邦国,古蜀国无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先代蜀王作为蜀人所追忆的先世祖先成为蜀人的集体记忆,由于历代对于上古历史的不断追忆和文献资料的积累,就有了这样的描述:“蜀始王曰蚕丛,次曰伯雍,次曰鱼凫。又曰:蜀王杜宇,自号望帝。”蜀地之人对于地方历史的书写也尤为重视,在唐代成都人心中仍占有着重要地位。自东汉常璩撰《华阳国志》,其治史传统更为蜀人所留存,据统计,汉宋之间蜀中人所编巴蜀地方史志不下三百余种,惜大多亡佚。

至于唐代,蜀中修史之风不绝。如卢求在《成都记序》中对其编次《成都记》原由与其志向做了很好的说明:先是西蜀图经甚备,朝野之士多寄声写录,主兹务者,不胜其烦,遂尽削而潜焚之。长吏至,即据显者集为一轴以献,繇是百不书一。大中八年,户曹参军蔺宏宗甚好学,且目睹司徒相国之异绩,愿付以传于示后。然不以文自任,翦截疏长,芜言不略。相国乃属于小子,令刊益之。且曰:‘不以淹徐疾速,归於流布,以为不朽之事’。求受命震怖,又不欲以图经为目,乃搜访编简,目为《成都记》五卷,经与图之附益。愿终宏宗之职,庶以此为助也。





八零后ak


成都跟沿海城市比并不发达。古时有段时间比较发达吧,就是井盐和官锦比较值钱,主要还是相对封闭。


阿荣132178281


成都现代经济的发展应该还是从西部真正大开发才开始告诉发展的吧!成都有地,有工业基础,有好的交通地理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