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城市經濟是在哪個歷史時間段興起的?

過往2576235178


戰國晚期至秦代,蜀郡郡府郡守李冰治親自領導,治理和修好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後,成都平原就開始了發展的輝煌,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

成都距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




菜鳥班長


新中國成立以來,成都市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幅躍升。來自成都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4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僅4億元、1958年突破十億元、1987年突破百億元、1999年突破千億元、2014年突破萬億元,2018年達到1.5萬億元,經濟總量位列副省級城市第三位。成都用70年的時間,實現了經濟總量成千倍的增長,實現了經濟總量向萬億元的跨越。

  2018年,在四川區域發展史上首次被定位為全省“主幹”的成都,不但跑出加速度,還頻繁與兄弟市州互動,承擔起“主幹”的引領帶動使命。數據顯示,70年來,成都充分發揮首位城市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持續為全省經濟發展貢獻成都“主幹”力量,對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穩定器”和“增長極”的突出作用。2018年,全市土地面積1.4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5342.77億元,以全省2.9%的國土承載19.6%的人口、創造37.7%的經濟總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佔全省比重由1952年的9.8%提高至2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比由18.7%提高至37.3%;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佔比由21.2%提高至48.2%。

  成都正應時而謀、順勢而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堅持把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推動城市戰略轉型的重大抉擇,作為重塑城市競爭優勢的關鍵之舉。


look世間百態


戰國晚期秦惠文王二十二年(前316年),張儀滅蜀,公元前311年,張儀、張若興築成都、郫城、臨邛三城,並按秦國都城咸陽的格局和建制來規劃成都城。

當時,城市已規劃為大城和少城。少城為商肆區,大城為民舍區,大城是後發展起來的區域。這是成都最早的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

秦國設“市長”管理少城市場,這“市長”一職最早也產生於少城商業區。到戰國晚期,成都城已有規整的城垣,有規範的街道佈局,有初步的城市區域功能分工,有鹽鐵官與市官市長管理稅收和市場。

這套規範化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按《華陽國志》的記載,叫做“與咸陽同制”,是完全仿照當時秦都咸陽城的規劃和設計以及城市管理制度來操作的,表明最早的成都古典城市的功能和結構已達成熟水平。

到秦統巴蜀後,隴蜀兩地長途販運的商人多遷於蜀,張儀專門修築成都少城來安置這些商賈。經過累代的經營,成都遂成為專門的手工業者和商人聚集之所,發展成為秦漢時代有名的商業都市。

到西漢末年,成都更成為全國除長安以外的商業五都之一,設“五均”管理。

成都市民階層的出現應在戰國至秦漢時期,這是成都市民階層最早見諸文獻記載的開始,故公元前311年興築成都是成都築城有確切紀年之始,是成都早期城市建設史。

成都因水而興,因水而居,因水而富。都江堰、錦江及沙河是成都城市發展的搖籃。

成都水系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徵是無壩自流灌溉,它是歷代蜀人勤勞治水的結果。早在鱉靈時代,就鑿金堂峽、開離堆,開始了都江堰水系的治理。到戰國時期秦國時,蜀守李冰開都江堰和穿成都二江,成都城市的經濟和文化因此而發展起來。

錦江是岷江中游的幹流和重要水系,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延伸,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錦江對於推動成都城市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錦江是平原蜀人古江源文化的誕生地,是成都對外聯絡的通道。錦江賦予成都水綠天青的自然環境,併為發展優越秀冠的人文環境提供了條件。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成都的自然美,成都的天生麗質,素來為人們所稱道但這種美離不開錦江“水綠天青不起塵,風光和暖勝三秦”的優良自然條件。錦江造就了富有文化意蘊的遊賞習俗。文人在錦江之濱的雅集與唱和,留下了歌頌成都的華麗詩文。

成都市東邊的沙河,古稱“鳳凰水”、“昇仙水”,對成都城市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戰國秦漢時期,李冰、文翁治水以後,沙河,即古昇仙水成為二江的重要輔道。同時,它在軍事上也有著重要的北向防禦地位。沙河自古即是城市的洩洪道,是蜀人獨有的“眠山導江,東別為沱”的治水方法的產物。



蜀都那些事兒


歷史底蘊源於三國蜀都之繁華 九十年代續寫改革開放輝煌篇章,科技、汽車製造、遊戲、酒業、大數據、旅遊等產業迅猛發展,到了2019年已然躍居次一線城市,成都——都成已然讓世界矚目!



沐楓雨林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

金沙遺址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吞併蜀國、巴國。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

三國時期

成都在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蜀漢(西元221年~263年),又稱季漢,三國之一。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漢室宗親劉備在軍閥混戰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蜀漢後期擁有益州、漢中、南蠻等地(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後被曹魏所滅。

武侯祠

隋唐時期

唐朝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有數的大城市(長安、洛陽、成都、太原),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蜀繡”為全國三大名繡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為唐玄宗幸蜀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杜甫草堂

宋元時期

宋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藥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蒙元政府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後簡稱“四川省”。

明清時期

明蜀王陵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佈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滿清康熙年間,滿清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民國時期

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滿清時期擔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1911年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佈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民國十一年(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這一時期,四川大學、華西聯合大學等一些現代教育機構在成都設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成都成為川西行署區的駐地。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各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後,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2007年6月,成都市獲批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1月,中央文明辦授予成都市“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這是反映中國大陸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綜合性最高獎項。2012年,成都市實現國民生產總值8138.94億元人民幣,位列中國大陸城市第8位,省會城市第2位(僅次於廣州)。2013年6月,第12屆財富全球論壇在蓉成功舉辦。

成都文化街有哪些?

成都的文化主題街區有幾個比較大,除了你說的《錦裡》還有《寬窄巷子》,額外就是《文殊坊》。

文殊坊是一依託的文殊院這個千年古剎新建的旅遊文化街區,現在在舉辦廟會,有很多傳統的東西,包括吃得,玩的,最近新建了一個文物市場經營文物古玩。有很多有特色的小店,喜歡成都歷史與民俗的可以去。

最近無論寬窄巷子還是錦裡,還有文殊坊我都去了,其中文殊坊和寬窄巷子離我家很近,以前我家老房子就在在巷子。有什麼需要我會答覆你的,我的空間裡面有很多關於老成都的,其中寬窄巷子,錦裡,文殊坊為主,因為太熟悉了。


老五說房


通俗的講,在08年地震前,成都市區(二環內)就是東部二、三線城市水平。隨著震後重建和西部大開發,大批資金湧入,才逐漸發展起來。怎麼定義“興起”各有主張,但近10多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


上籃絕殺


成都與其所在的巴蜀地區,在秦通蜀地之後才與中原地區緊密的聯繫起來。成都平原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形勢,必然成為中國西南部之政治經濟中心。秦惠王滅蜀之後,也將其視為控制西南區域的核心區域,方派遣張儀依照咸陽之制大築成都城。司馬遷所作《史記·貨殖列傳》當中便述及巴蜀物產相當豐饒。但由於複雜的地理環境且上古交通不便,使得蜀中與當時其他地區的交流十分不暢,溝通蜀地的艱難便成為唐代成都人關於上古記憶的重要一環。同時,這也是蜀中由“化外”到“化內”身份的重要轉換,正如揚·阿斯曼解釋文化記憶時所提到的:“正是因為藉助文化而形成並制度化的社會記憶,人死後依然存留在他生前所屬的集體之中,每個人與自己的祖先保持著聯繫,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記憶,一個人的所思所想不侷限於自己從生到死的基礎數據,而是超越這個限度,確認自己在上下數千年的時間長河中的具體位置。

”成都人在溯本源流、緬懷上古的時候,築城以前的歷史自然成為其焦點,作為一個獨立的地方邦國,古蜀國無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先代蜀王作為蜀人所追憶的先世祖先成為蜀人的集體記憶,由於歷代對於上古歷史的不斷追憶和文獻資料的積累,就有了這樣的描述:“蜀始王曰蠶叢,次曰伯雍,次曰魚鳧。又曰:蜀王杜宇,自號望帝。”蜀地之人對於地方歷史的書寫也尤為重視,在唐代成都人心中仍佔有著重要地位。自東漢常璩撰《華陽國志》,其治史傳統更為蜀人所留存,據統計,漢宋之間蜀中人所編巴蜀地方史志不下三百餘種,惜大多亡佚。

至於唐代,蜀中修史之風不絕。如盧求在《成都記序》中對其編次《成都記》原由與其志向做了很好的說明:先是西蜀圖經甚備,朝野之士多寄聲寫錄,主茲務者,不勝其煩,遂盡削而潛焚之。長吏至,即據顯者集為一軸以獻,繇是百不書一。大中八年,戶曹參軍藺宏宗甚好學,且目睹司徒相國之異績,願付以傳於示後。然不以文自任,翦截疏長,蕪言不略。相國乃屬於小子,令刊益之。且曰:‘不以淹徐疾速,歸於流佈,以為不朽之事’。求受命震怖,又不欲以圖經為目,乃搜訪編簡,目為《成都記》五卷,經與圖之附益。願終宏宗之職,庶以此為助也。





八零後ak


成都跟沿海城市比並不發達。古時有段時間比較發達吧,就是井鹽和官錦比較值錢,主要還是相對封閉。


阿榮132178281


成都現代經濟的發展應該還是從西部真正大開發才開始告訴發展的吧!成都有地,有工業基礎,有好的交通地理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