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要劝皇帝杀了年羹尧?

且听风吟无痕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死可谓是惊天动地,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雍正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虽然剧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纠结的样子,但并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在年羹尧之死的问题上,有好几个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孙嘉诚、比如李绂、比如李卫。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达处死年羹尧命令的,却是张廷玉!

那么一向谨小慎微的张廷玉,为什么在面对年羹尧的去留问题上,明确表态处死他呢?

一、

雍正帝对年羹尧起了杀心,这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进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发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个不杀年羹尧的理由,也有一百个得杀年羹尧的理由,只不过最后权衡利弊,痛下杀心。

不杀年羹尧的理由太多了,毕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尧立过大功,可以说是力挽狂澜,西北战事胜利,雍正帝才坐稳了皇位;再有,年羹尧并无反意,不过是骄奢淫逸了一点,对皇上仍然忠诚,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镇。

但雍正帝还是杀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杀驴,是过河拆桥,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尧居功自傲、功高盖主、目中无人、违法乱纪等导致被杀;亦可以更胜一步理解,年羹尧跟雍正帝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尧显然成了拦路石……

而面对雍正帝的犹豫,张廷玉无疑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虽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但是作为最后一朵雪花,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下,张廷玉为什么会这样说?

要知道张廷玉以往都是谨小慎微,除了康熙朝举荐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确表态举荐废太子。以及八王议政逼宫时,情况危急,他站出来跟老八胤禩有一番激烈争辩外,其余的事情上,大都表态模糊,甚至装聋作哑:

比如老八胤禩夜审肖国兴,连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折,被他一把火烧了,回头还说自己没见过什么奏折;比如雍正朝铸造新币,他明知道提升铜铅比例的弊端,但是却没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张廷璐科场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后凶手是谁,结果还是犹豫半天,最终上书弹劾张廷璐……

二、

要解释清楚张廷玉为什么要当着雍正帝的面,说年羹尧坏话,那么就必须从两个人的不同谈起:

在剧中张廷玉其实跟年羹尧并没有什么交集,张廷玉当上书房大臣的时候,年羹尧应该是个参将,后来回京才被举荐为四川提督。

他们俩只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年羹尧升四川巡抚后,奉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去江夏镇,顺便拜访了一下张廷玉。年羹尧深谙送礼之道,精挑细选了四件礼物送给张廷玉,分别是橘子、扇子、蜀锦和天麻。

四种礼物各象征着不同的寓意,橘子是四川土特产,下级给上级送特产,无可厚非。同时年羹尧也是在投石问路,橘,吉也,象征着平安,意思就是向张廷玉问候平安的同时,也问问自己是否平安。

扇子是文人雅士之物,只有好朋友之间才会这么送,其实就是套近乎,你我都是同一年进士,又是我老师,可否指点一下迷津?

蜀锦,这个也是特产,象征着前程似锦,意思就是问张廷玉,自己还有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最后一个是天麻,是一种药材,意思就是说自己如果有问题,还望张廷玉能指正一下,如果进一步提升的话,还望出个药方。

在这件事情上,张廷玉实际上是说了几句忠言的,且最终收下了天麻,意味着给年羹尧指出了问题:

“希望你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之所以张廷玉跟他说这些话,是因为年羹尧在四川的所作所为有点差强人意。他是利用了一年的时间,剿灭了全省的土匪,这个业绩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人难以相信,也可以想象,四川是经历了怎么一场血风腥雨……

这是两个人在剧中唯一的交集,从此之后,分道扬镳,再无明显的交集。而年羹尧根本就没把张廷玉的良言放到心上,回头就血洗了江夏镇,又少了一点仁心,多了一点戾气。

三、

在真实历史中,这俩人实际上一开始交往密切,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又同在翰林院工作。只不过两个人并没有好多久,因为后来的张廷玉刻意疏远了年羹尧,就因为张廷玉父亲的一句话:

“是儿音洪而厉,目炯而怒,纵使功名显达,亦难免祸,汝其远之!”

或许剧中的张廷玉就谨遵父亲的这句教导,对年羹尧一直是比较疏远的,直到年羹尧西北大捷回京。

年羹尧这次回京的所作所为,为日后自己的被杀,埋下了伏笔,这次回京他犯了好几项错误:

首先是对百官跪迎,熟视无睹,一方面确实是老八胤禩在使坏,另一方面这未尝不是雍正帝的授意;其次面对雍正帝时,毫无人臣之礼,尤其是在面见将士时,竟然说出“他们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大逆不道的话来;再有就是“绑架”雍正帝,让他为“年选”人员买单,同时大结年党;最后,雍正帝请他吃饭,席间提出三个请求,结果被年羹尧一一拒绝。

百官跪迎时众人是有怒不敢言,除了孙嘉诚在那里跳着脚骂街以外,连年羹尧的亲家隆科多都骂了一句:

“什么东西?”

作为书房大臣之一的张廷玉,此时的心情跟大家是一样的,对年羹尧讨厌至极!

但是,张廷玉也很清楚,自己是外臣,人家是内臣,雍正帝的容忍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年羹尧就不用说了,举几个李卫的例子:

李卫在巡抚衙门门口摆戏台,违反现任官不能出入戏院的规定,被人举报,雍正帝反而表扬他学习精神,成了奉旨听戏了;不仅仅听戏,他还违反规定,跟歌姬小媚仙鬼混,雍正帝也不过是批评了几句;再后来李卫脱掉官服,跳到大牢里痛揍曾静,雍正帝表面上批评,实际内心爽得很……

四、

更重要的是,李卫见到雍正帝喊的是“主子”,张廷玉能这么喊吗?

在科场舞弊案上,也是李卫带兵包围的贡院,牵扯出了张廷璐。而雍正帝明明知道这不是幕后主谋,但还是给张廷璐定了死罪,还要求张廷玉必须过来观刑。

张廷璐犯的罪可比年羹尧要小得多,顶多算个从犯,可还是被雍正帝毫不留情的杀掉了,还是当着张廷玉的面,所以不要觉得张廷玉不记仇,他记着呢!

所以,他最后说年羹尧该死,就是要雍正帝杀掉年羹尧,告诉他,你的内臣,也不过如此。

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张廷玉要为孙嘉诚报仇:

我们仔细看剧,会惊讶地发现,在整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只有一个好朋友,他就是孙嘉诚!

康熙朝,张廷玉没有党派,甚至因为举荐新太子一事,跟同是上书房大臣的佟国维和马齐闹掰,佟国维甚至大喊“张廷玉是奸臣”。在雍正朝,一开始张廷玉甚至实话都不敢说,因为他不确定雍正帝到底是怎样的人,所以才出现“天下第一巡抚”的闹剧,才出现铸钱风波……

正是由于孙嘉诚的出现,让张廷玉惊讶地发现,雍正帝原来真的是被蒙蔽了,这才挺了孙嘉诚,顺着他的话题给雍正帝交了底:

“皇上这里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国家开矿铸制铜钱,可奸商们却把铜钱,收了去铸成铜器,制钱自然就少了……他们只需上缴国库一两,另一两多便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随后又依照雍正帝的指使,夜访孙嘉诚,封他为监察御史,这样一来,张廷玉就有了所谓的门人,他就是孙嘉诚。

五、

在科场舞弊案上,张廷玉一直在纠结,因为那天他上早朝,无意中碰见了张廷璐跟三阿哥弘时并肩走路,蹊跷的举动必然引起张廷玉的怀疑,等到科场舞弊案一发,他就明白谁是幕后主使了。

之所以在弹劾张廷璐问题上迟迟不表态,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跟雍正帝表态,难道告诉他你儿子是主使?此时的张廷玉是异常的纠结,到底该怎么办,他并没有主意。

也是孙嘉诚上门救了他,这其实是清流派首任领袖跟张廷玉的一次交流,也让张廷玉看到了希望。牺牲了张廷璐,获得雍正帝的信任,同时也笼络到了清流派。

清流派真正施展实力就是在年羹尧回京的时候,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派联名弹劾年羹尧。这件事背后,其实也有张廷玉的默许在里面,以他跟孙嘉诚的关系,完全可以劝一劝的,但是他并没有。

在雍正帝跟孙嘉诚争辩的时候,张廷玉一直在旁边给孙嘉诚助攻。这个细节估计大家没注意到,那就是雍正帝扔掉笔,让孙嘉诚年羹尧的罪状,孙嘉诚拿起笔就要写,张廷玉一看孙要中计,马上阻止:

“孙嘉诚,这笔是你能用的吗?”

只是张廷玉没有想到,雍正帝被清流派吓到了,采取了瓦解他们的策略,把孙嘉诚派往了西北,并最终被年羹尧处死,而这个账,张廷玉记到了年羹尧头上。

张廷玉知道雍正帝要冲清流派下手了,所以他唯一的好朋友孙嘉诚的死,他没有第一时间去祭拜。雍正帝问他为什么不去拜时,他回答是本来想去,但人多,就没去。

他不能去,他一旦去了,就会被默认为清流派领袖,是要替孙嘉诚讨回公道的。后来清流领袖陆生楠和谢济世的下场就是警示,显然,张廷玉逃过了这一劫。

逃过是逃过了,但是报仇是要报的,如果当初他去了,那么讨伐年羹尧,替孙嘉诚报仇就是首要任务。而雍正帝的视角却不在年羹尧身上,而是结党上面,那时候不仅杀不了年羹尧,还惹得一身骚。

等这件事冷静了下来,时机也差不多了,张廷玉才跳出来替孙嘉诚报仇:

“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李绂折子上说的一段话,至为透彻,年羹尧现在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即使最后一击,张廷玉还是打着李绂的话为挡箭牌,成了就报仇了,失败了,好歹有人担罪……

每个人都精明到这个地步,你说说我们这样的到剧中,到底能活几分钟?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在康熙年间就位居尚书房首辅,深谙为官之道。他平时只对皇帝负责,很少拉帮结派,与年羹尧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尧被雍正赐死的过程中,张廷玉却起到了一剑封喉的效果。


年羹尧的行为让张廷玉有理由,也有职责公事公办

在西北打仗期间,年羹尧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河南运粮官因大雨延误一日,他说杀就杀。甘肃巡抚范时捷因与年羹尧发生工作纠纷,年羹尧说罢就罢;军中探子被杀的不计其数……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全部超了他的职权,属于越俎代庖。

年羹尧在西北耗费甚大,掏空了国库,但是大多数银子都被他给贪了;每天运往中军行辕供其享用的蔬菜,都要一千多人的专用运输队.朝廷和全国勒紧裤带过日子,年羹尧却在西北铺张浪费。

得胜还朝后的年羹尧没任何收敛,反而贪得无厌。百官跪迎,他目中无人,连马都不下;朝堂之上,只有军令不知政令,打雍正的脸;推举一大批自己人搞“年选”,挤占朝廷的人事任免权。

年羹尧的行为罄竹难书,已经严重破坏官场的正常生态。张廷玉是百官之首,清理年羹尧,他责无旁贷。

张廷玉已经洞察到年羹尧的结局,他在顺水推舟

早在康熙年间,年羹尧任四川提督,一年就清理了境内所有土匪。针对这个事,张廷玉已经侧面提醒过年羹尧,要他尽量少用雷霆手段。年羹尧当时点头,事后马上就忘了,转过身就灭了江夏镇。在西北,年羹尧的杀伐之心更重。最后,连孙嘉诚(雍正的监视器,张廷玉的门人)也被杀了。以张廷玉的眼光,不会想不到年羹尧的下场。

被贬后的年羹尧依旧不知悔改,到了杭州还大讲排场,生活奢侈,睡觉翻牌子。雍正对他一贬再贬,他死不悔改,穿着黄马褂招摇过市。清流党与八爷已经形成了默契,联手要求将年羹尧正法。这个时候,张廷玉要是不弹劾年羹尧,就是自绝于百官,所以他要顺势而为。

对于一个明显竞争对手,张廷玉肯定会提防

年羹尧是进士出身,有地方任职的经历,又有从军的经验,平定西北叛乱的军功,可谓是文武双全。不管是履历、功劳、魄力还是与雍正的私人关系,张廷玉都不及年羹尧,首辅的位置都有被替代的可能。

即使年羹尧被贬到底,将来西北有事,雍正还是会夺情起复。只要年羹尧活着,就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只有年羹尧彻底消失,张廷玉才有高枕无忧。

朝廷内外,倒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张廷玉不管是对公还是对私,已经到了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的境地。最后,张廷玉借李绂的奏折,送了年羹尧一道催命符。


秋媚读史


正史中,年羹尧被赐自尽,并没有张廷玉什么事,是雍正一手安排的。至于在雍正王朝中,为什么张廷玉要劝雍正除掉年羹尧,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

1,年羹尧确实该死。其他的罪名,什么骄横,什么贪污,什么乱杀人,都不足以处死年羹尧,而真正乱了雍正法度的罪名,是朋党。《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若干次提到了朋党对王朝和政权的打击,其中包括,清流闹事,八王议政等等。这些朋党作祟的事件,张廷玉无不铁腕支持雍正。那年羹尧有了明显朋党的意思,张廷玉当然要劝雍正处死年羹尧了,难道非要朋党长大了,才去收拾吗?难道非要再闹出类似清流鼓动罢考的朋党事件,再去收拾吗?张廷玉也是痛恨朋党为奸的人。

2,张廷玉是个完人。《雍正王朝》中塑造的张廷玉,是一个完人,是一个忠臣,是智慧的政治家,是廉洁的大员,是一心向民的好官。这样一个清官,好官,在发现年羹尧明显破坏法度时,怎么会不提醒雍正呢?

3,雍正杀掉年羹尧需要一把火,需要一个替罪羊。年羹尧再怎么该死,也是作出惊天功绩的大官,不是说杀就杀的。某种角度讲,雍正也并不是不想杀年羹尧,雍正可能比张廷玉更想杀年羹尧。但雍正深知,年羹尧是杀也不对,不杀也不对。不杀吧,难平公愤,杀了吧,后世不可避免给雍正戴个杀功臣的帽子。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人,一个话语权重的人,点一把火,这个人就是张廷玉。这一把火,不仅能够让雍正下决心杀了年羹尧,还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后世给雍正带高帽子。大不了一句话:朕本不愿杀功臣,但迫于张廷玉等人压力,为了维护朝廷团结,不得不杀之。

总之,我觉得,不是张廷玉劝雍正杀了年羹尧这么简单,说完整了,应该是:年羹尧搞朋党,严重触犯了雍正底线,雍正想杀,但雍正又考虑年羹尧是有大功之人,不好迅速下手,鉴于张廷玉的一贯表现和权威,于是要求张廷玉劝自己杀了年羹尧。


简单and复杂


张廷玉是《雍正王朝》一个特殊的存在,日慕乡关之前曾撰文论证,张廷玉是《雍正王朝》中最为聪明的官员。

张廷玉的为官之道看似高深莫测,蜻蜓点水,但大道至简,归纳起来只有一点:无限忠于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张廷玉不结党,不站队,无论是太子还是八爷,他都毕恭毕敬,不得罪也不亲近,纵然是老狐狸佟国维也对他这种做法不得其解,在被康熙抛弃后大呼张廷玉欺世盗名,是个奸臣。

但张廷玉这种聪明的做法却赢得了康熙的绝对信任,在立储这件事情上,只有张廷玉一直伴随在康熙身边。例如康熙启用隆科多做九门提督,留下的密诏就只有张廷玉一人知晓。

雍正继位后,张廷玉继续得到重用,一则是他能力高强,雍正需要他;二则是他做官做人有独到之处,纵然不是雍正的嫡系,依旧得到雍正信赖。

年羹尧是雍正嫡系,与李卫邬思道等人皆出自雍正潜邸,说是从龙大臣也不为过,加之早年立有大功,雍正对他十分宠爱,曾一度放话,两人要做君臣的典范。

但年羹尧却辜负了雍正的厚爱,在西北大捷后腐败退化,不再信守君臣之礼。此前雍正指望派去孙嘉诚制衡年羹尧,给他一个迷途知返的机会,但年羹尧不思悔改,杀了孙嘉诚。

孙嘉诚的死,可以看做是年羹尧与雍正摊牌的一种手段,让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快速激化,年羹尧手握重兵,一旦有不臣之心,就是朝廷心腹大患,千钧一发时刻,雍正派遣张廷玉联系岳钟琪,缴了年羹尧的兵权,才把局势控制住。

搞笑的是,年羹尧在此过程中,全然不觉大难将近,依然醇酒美人,享受自己最后的荣光。

而在此过程中,张廷玉再次扮演了皇帝的救命稻草角色,与康熙密旨有异曲同工之妙。

年羹尧被贬官以后,各路官员纷纷上折子弹劾年羹尧。

面对海量的奏折,雍正初时选择隐忍不发,其实他自己也很矛盾,作为潜邸的奴才,年羹尧有拥立大功,杀年羹尧,情感上无法接受。再者,众多官员弹劾年羹尧也并非完全出于公心,公报私仇大有人在,明处是对付年羹尧,暗处是借年羹尧向雍正发难。

但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的确不容与天下,纵然为了安抚百官情绪,雍正也无力再保护年羹尧,更何况,年羹尧目无君父,自绝于雍正。

张廷玉也是看到这点,才主动推波助澜,助雍正下定决心,处死年羹尧。

张廷玉的表态,可以看做是大势已成后的随大流,纵然他不劝谏,年羹尧也非死不可,适时表明立场,还能与年羹尧切割,避免被拉下水。

可以说,张廷玉的政治智慧,比年羹尧强的太多。



日慕乡关


张廷玉自身是个相当谨慎的人,无论是跟着康熙,还是跟着雍正,从来不主动提出自己意见,不主动与人结怨。

但是,在处理年羹尧的问题上,可以说张廷玉的一套组合拳把年羹尧彻底干死!

我个人认为张廷玉出手弄死年羹尧,应该有以下两点:

一、张廷玉在很早就规劝过年羹尧,年羹尧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年羹尧在血洗江夏镇前,请见皇上时,是张廷玉接见的。破例收了年羹尧送的天麻,以湖笔回赠,并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规劝年羹尧少些戾气,年羹尧说“中堂的金玉良言,下官谨记”,刚转脸就屠了江夏镇。张廷玉知道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后,对年羹尧的厌恶可想而知了。

二、替孙嘉诚报仇,有点牵强,别急,咱们慢慢聊。孙嘉诚撕打户部堂官,顶撞八爷后,雍正派张廷玉去宣旨升孙嘉诚为都察院御史,孙嘉诚的奏对令张廷玉刮目相看,也对其有了好感和私交。孙嘉诚在年羹尧得瑟回朝后,当庭就参劾了年羹尧,雍正扔御笔让孙嘉诚把他的胡言乱语写下来的时候,孙嘉诚说写就写,张廷玉说“孙嘉诚这笔也是你能用的?”及时制止了孙嘉诚的僭越之罪。孙嘉诚求雨的时候又积极参与“皇上,起风了,上云了”的对话。规劝孙嘉诚不要再参劾年羹尧,并去西北监督年羹尧的人正是张廷玉,是从宝亲王嘴里说出来的。到此,孙嘉诚的死虽说是年羹尧杀的,但是是他张廷玉送去的,张廷玉岂有不恨之理!

张廷玉弄死年羹尧的组合拳以前说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咚喃嘻呗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他喜欢埋着头干、冷静地看,极少做那些拉仇恨的事。

但是,自从他参与了剥夺年羹尧兵权的事后,他就一直主导着把年案往纵深里办、往死里整。 多少年的从政经验告诉他:如果他一把制不死年羮尧,等到年羹尧缓过气来,死的那个人就一定是他!

第一,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



年羹尧取得了青海大捷,在客观上帮助雍正坐稳了朝局。按照正常的爵以赏功的做法,年羮尧加封太子太保、一等公都无可厚非。

然而雍正在君臣之别的尺度没有把握好,在明折上夸年羹尧是“朕的恩人、大清国的恩人”,还说“朕与汝一体”。这些言辞是很乱分寸的话。

另外,雍正在西北官员的任免上,每每与年羮尧商议,这也为后来令吏部头疼的“年选官”埋下伏笔。

雍正是个很究讲君臣分际、强调君权不旁落的人,但是在对待立功以后的年羹尧,好得却象穿一条裤子的哥们。这些,雍正不是一时的脑瓜发热,他有着自己的考虑。

1,雍正要向外界表明:他看人眼光精准,年羹尧是他的代理人,年羹尧的胜利就是他的胜利。

2,雍正要借青海大捷来压制十四阿哥的军功。打赢青海大捷的年羹尧已经被拔高到大清的恩人,那么允禵的西藏平叛之功自然就相形见拙了。

3,年羮尧不仅雍正的门人,还是年妃的哥哥。他不仅在雍正夺嫡的过程中出过大力,如今又打赢了稳定朝局的关键一仗,出于感激之情,雍正对他进行了部分的放权。在雍正看来,年羮尧在朝中能够立足的根本在于自己的身上,自己要掌控年羮尧还是十分容易的。

年羹尧得胜回朝演兵,士兵听到他的命令方才卸甲,这让雍正对他动了猜忌之心。随后,年羹尧再次回朝面圣,雍正和张廷玉等人已经做好了剥夺年羹尧兵权的铺垫,但仍旧放年羹尧回到西北行营。

那么,问题真的来了!

既然雍正准备对年羹尧下手,为什么不在京城拿下他,而要放虎归山,让他重回西北行营呢?

分析原因有两点:

1,年羹尧干的坏事,例如:僭越无礼、贪污腐败、阻挠新政、搞小圈子,这些雍正都曾经听说过。作为皇帝,雍正可以提点教育年羹尧的这些缺点。他不确定的是,年羹尧对他是否有反心。他放年羮尧回西北大营,就是要给年羮尧最后一次机会。只要你不反我,看在以前的情份上,我对你网开一面、稍加磨砺后,再行重用。

2,到了雍正朝,清廷对军队的管理制度已经十分成熟。士兵的兵籍和兵饷的发放统统收归在兵部,将领无法直接去统兵,兵卒平时都分派到各地作为差役,战时才临时分发给将领。直正做到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在这种情况下,年羹尧是没有机会把国家军队变成自己的私兵的。这也是雍正敢于放虎归山的底气。

综上所述,年羹尧僭越擅权、胡作非为,都是他恃宠而骄、被雍正惯出来的毛病。即便如此,雍正还不死心,仍旧放他回西北行营,只为试探他到底有无反心。这种亲情关连再加君臣之谊,真的会令所有“倒年”之人深深地忌惮!

第二,年羹尧为人残暴

1,年羹尧为了昩掉刘八女的私财,不惜血洗江夏镇700余口。



2,青海大捷后,雍正本来要搞个午门献俘的仪式,然而年羹尧杀尽数万俘虏,最近只得改为辕门演兵。

3,十名御前侍卫和年羹尧的亲兵冲突后打架,年羹尧一声令下“去手”,他的亲兵不加多想地一起砍断左手。

4,孙嘉诚坚持原则,年羹尧觉得他挡路,一声炮响,孙嘉诚人头落地。

年羹尧的这些行为,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千万别挡我的道,挡我者必死!

第三,张廷玉穷追猛打



年羹尧的残暴令张廷玉不寒而栗,究他的本心,是真不想与年羹尧为敌。然而,雍正既然下了命令要剥夺年羹尧的兵权,他不得不去执行。

张廷玉建议使用岳钟琪接掌年羹尧西北行营的兵权,同时,用调将不调兵的方法瓦解年部。为了预防年羹尧的反叛,他甚至在青海和甘肃西部调驻了一支部队。

当年羮尧部和岳钟琪部在没有火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交接,他不由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然而,雍正后面的话却又把他的心提了起来。

雍正说:“他肯听命,朕不为己甚。”雍正还说:“……过而能改,则无过矣……”。

雍正觉得年羹尧没有反心,还有磨砺后再用的意思。然而,张廷玉知道自己这次是往死里得罪了年羹尧,就只能对他穷追猛打到底。

年羹尧是十分狡猾的,他彷佛看透了雍正的心思。在赴杭州将军的路上,他用四百多辆马车装载搜刮来的财物。他这样做,就是向雍正表明:自己只是个求田问舍守财奴,而不是“犯上不规”的权臣。

年羹尧的心机瞒不过张廷玉的眼睛。为此,他每天向雍正呈递近百条奏章节略,全部是控告年羹尧在任上横行不法的事。这样一来,就把雍正的火拱得往上一冲一冲的。

盛怒之下,雍正颁布明昭:

着杭州将军年羹尧降十八级听用。

直到现在,雍正仍不死心,他问张廷玉:“年羹尧真的该死吗?”



张廷玉答道:“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沾污。”

当初,年羮尧立功,雍正说他是自己人;现在,年羹尧犯过,张廷玉说他沾污圣名。

张廷玉官场浮沉几十年,这是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手法,逼得雍正对年羹尧痛下杀手。


链天绝


我个人认为是张廷玉看出了年羹尧的狼子野心,会对雍正的帝位造成影响,也有可能也是为了自己。

首先,年羹尧在初期并没有和张廷玉有来往,而且更没有什么交际,一个当时还在杭州将军底下做参将,一个已经是朝廷的一品大员时常在皇帝身边,所以他们几乎不可能有往来,偶尔可能会因为朝廷的事会照个脸,但这只是谋面,并不代表认识。所以在年羹尧没有进京之前是不会猜疑他的,也不会关注他,而张廷玉第一次知道他的是在帮着雍正办事期间,因为有功劳,被派往四川做提督,在提督任上因为剿匪有功,被提拔为四川总督,这相当于一方诸侯了,可是由于之前从未有什么交际,但从他的功劳来看,认为他还是有才的,可能会是个好官,可是在张廷玉和他见面的时候,年羹尧确做出了让他意想不到的事,给他行贿,送了很多价值连城的好东西,这让张廷玉大为震惊,一个刚做提督没几年的人,确有这么大的手笔,每件东西都不可能是他自己的,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是他贪污的,所以对于张廷玉来讲,派他再去四川做总督,那年羹尧就更贪得无厌了,对于以后来讲,就是个麻烦事,可是他自己知道,皇上并不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去说,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得罪四王爷,想了想还是算了,记在心里,以后再说,从这开始,张廷玉心里就一直再观察他,果然,后来在当大将军王的时候,原形毕露,每天花天酒地,在朝廷最困难的时候,不知为朝廷着想,反而更加大笔大笔花钱,每天吃的从四川拉的新鲜蔬菜,奢靡浪费成风,让朝廷苦不堪言,差点导致雍正皇帝坐不稳,后来,年羹尧终于得胜归来,可是回来后又给朝廷出了个难题,要优先安排和他打过仗的人,而且在召见他们的时候,尽还说出只知道自己不知道皇上等大逆不道的话,这些张廷玉都看在眼里,回想起之前他贿赂自己,贪了那么多,现在因为地位不同,又统着朝廷二十万兵马,如果不赶紧采取点措施,以后对朝廷都是一种威胁,尤其在这个时候,所以张廷玉就明里暗里,建议雍正杀掉他,以除后患。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在《雍正王朝》里,张廷玉与年羹尧的交集并不多,但是在年羹尧的最终结局上,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张廷玉的那几句话。

张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尧秉性和结局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从年羹尧奉命赶到江南,向康熙述职的时候。康熙命张廷玉代为接见年羹尧。张廷玉当时说的话,直中肯綮,张廷玉让年羹尧多一点仁心,少一些戾气,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势头上升的年羹尧并没有读懂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在江夏镇为了几百万两银子,竟然将江夏镇600多口屠戮得干干净净。此刻的年羹尧可谓利欲熏心。为了中饱私囊,他可以滥杀无辜,可以向胤禛隐瞒实情,可以和胤禩眉来眼去。

雍正用年羹尧是看中他的办事能力;而年羹尧接着雍正的势去做事,是为了每件事情背后的利益。而看清这一点的,还有雍正、邬思道和胤祥。

而张廷玉在年羹尧尚未得势的时候,就看出来此人的品性。但是,他从未对年羹尧做任何评价,并与之有所交集。

但是张廷玉和与孙嘉诚关系默契,而且两人可谓”生死之交”。

当初孙嘉诚因为新钱案,当着雍正的面让户部和廉亲王胤禩下不来台。雍正碍于形势,表面批评了孙嘉诚。但是晚上便让张廷玉去传雍正的口谕,去安抚孙嘉诚。


张廷玉对孙嘉诚有知遇之恩,孙家成对张廷玉有救”命”之恩(这里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身陷囹圄。而张廷玉亲情国法左右为难,一直都无法抉择。而就在此刻,正是孙嘉诚主动上门说服张廷玉上书弹劾张廷璐,从而拯救了张廷玉。因为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张廷玉的态度。

孙嘉诚的死是年羹尧悲剧结局的导火索。


孙嘉诚是第一个弹劾年羹尧的,弹劾年羹尧的原因和时间节点恰恰当时,正好是年羹尧功成名就之时。但是这一次却让雍正为难了,年羹尧此时刚刚建立了大功,理论上胜利者是不接受批评的。

但是年羹尧竟然无动于衷。这就让雍正比较难处了,于是雍正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将孙嘉诚和年羹尧放到一起去。让孙嘉诚去西北去推广“火耗归公”。

而恰恰正是这个”火耗归公”,动了年羹尧的奶酪。年羹尧请示都没有请示,就把孙嘉诚给杀了。孙嘉诚的死,让雍正彻底陷入了“亲者痛,仇者快”、无论如何都是损失的局面。

当胤禩鼓动满朝文武,去给孙嘉诚上香,去叫撞天屈的时候,张廷玉反而变得极其的冷静。


他对孙嘉诚的死未着一词。反而是雍正问他,你为什么不去上香?张廷玉说”本来是打算去的,但是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按说张廷玉是应该最急切要为孙嘉诚报仇的。但是张廷玉选择了按兵不动。那是因为张廷玉知道此刻的年羹尧死不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胤禩希望雍正杀年羹尧。所以雍正此刻想杀年羹尧的心理上又多了一层抗性。更何况年羹尧的兵权尚未被解除。


而如果此刻张廷玉自己跳出来,为孙嘉诚上香喊叫天屈。这样有三不利。

一来没有为雍正的处境考虑;

二来过早的暴露了自己,引起年羹尧的仇视;

三来会让雍正认为自己是不是和胤禩是一伙的。

所以这样一来,不单为孙嘉诚报不了仇,还会导致自己身陷囹圄。宦海浮沉多年的张廷玉,之所以能够堪称国器,这点是不会考虑不到的。

所以张廷玉在等,他在等时机成熟。

张廷玉一直等到年羹尧彻底失势,到杭州去守城门。各地巡抚,封疆大吏,纷纷站出来弹劾年羹尧的时候,张廷玉才发出了致命的一击。

”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460万两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这些都不会要年羹尧的命。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沾污。”这句话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雍正不得已安排李卫去让年羹尧自尽。

大仇终于得报,孙嘉诚可以安息了。



炒米视角


因为雍正皇帝早就想杀了飞横跋扈的年羹尧,年羹尧到了后期拥兵自重,雍正不得不对他心生忌惮。


张廷玉最后做到了三朝遗老,是官场中的老狐狸,怎么会不知道皇帝心中想啥(而且他自己也想杀了年羹尧),他只是在最恰当的时机用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说出了雍正心中所想而已,一招顺水推舟,既能博取皇帝好感,又能维持自己的地位(前期是怕他造反,后期是斩草除根,让他那些党羽余孽死心),何乐而不为呢?


唐国强演的雍正太好了,仔细看电视剧的话,应该能看出他演的雍正是个什么想法。

如果他需要大臣劝才知道要杀了年羹尧,那这个皇帝就不叫雍正了!


可能有一些网友不理解,那为啥一开始不杀了呢?这就是老谋深算的雍正高明之处了。年羹尧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包衣奴才,而且为自己的登基立下了汉马功劳,如果一开始就杀了年羹尧,难免手下会有想法。雍正顾虑到这一层,而且知道年羹尧不得民心,墙倒肯定会众人推。所以就对年羹尧一贬再贬,一方面对朝野/民间表示,你看我很仁慈吧,是年羹尧罪大恶极,不满他的人太多了,不停地上奏折参他,为了平民愤,我只好对其一贬再贬。而对年羹尧来说,难道不知道皇帝要杀他吗?仔细看电视剧的网友肯定知道答案


娱乐猫小臭


张廷玉看问题还是很透彻。但是,作为一向谨小慎微,遵循“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张廷玉,在年羹尧的问题上如此“旗帜鲜明”还是很令人诧异的。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张廷玉是一个话不多但是每次都能起到关键作用的“老成谋国”的干臣。作为三朝元老,张廷玉在雍正朝得到了雍正的空前信任和重用,在雍正朝他的地位可以说是百官之首,所以他说话的分量很重,也是正因为如此,张廷玉表态非常慎重。

但是,在年羹尧的问题上,张廷玉却罕见的明确表态:年羹尧非杀不可!他给出的理由是:年羹尧一日不杀,皇上的圣明就一日受到玷污!张廷玉这句话非常重,意思是雍正要做圣明的皇帝,就非杀年羹尧不可!张廷玉为什么那么坚决?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张廷玉表态的背景,以及张廷玉和年羹尧的过往,大概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从雍正还是四阿哥胤禛的时候,关系就挺微妙的。年羹尧是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更是四阿哥胤禛的第一得力干将。对于这一点四阿哥胤禛知道,年羹尧也清楚。所以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是重用,重赏加教训敲打。但是雍正的敲打还是非常有限的,他其实也很害怕“好不容易调教出来的的年羹尧”会弃他而去。所以,多数时候他对年羹尧其实是放纵的,袒护的,但实在是不放心,所以他派了既忠心耿耿有聪明机灵的李卫到年羹尧身边监视他。

年羹尧也很清楚,“四爷”大概是离不开他这个“奴才”。那些脏活累活并非是个人都能干,而他几乎是从来也没有失过手。所以他为他的主子卖命是需要回报的,至少要默许他自己找回报。直到年羹尧被贬去看城门,雍正给他的特权和特殊地位都没有被剥夺——照样穿着御赐的黄马褂,想让谁跪让谁跪。

而雍正登基之后对年羹尧的信任和倚重就更加厉害,年羹尧在控制十四阿哥胤禵的十几万大军方面卓有成效,让他顺利的坐稳了皇位,而雍正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的让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平定西北的叛乱,并且将西北五省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年羹尧,这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信任而是“赌博”了。雍正押的赌注很大,他把自己的皇位都押上去了——假如年羹尧不能取得平叛的决定性的胜利,雍正的皇位大概率不保。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当年羹尧取得“西北大捷”之后雍正亢奋的心情和过分的语言和举动。他赏了年羹尧所能赏的一切,若不是因为祖制,他会毫不犹豫的赏年羹尧一个“亲王”。当然,那些勾肩搭背肉麻的奉承和煽情,也是雍正在亢奋之下的“情不自禁”。

雍正的这种亢奋和情不自禁,带来的是年羹尧的忘乎所以,他更加坚信雍正离不开自己。于是年羹尧的峙功自傲是毫无顾忌的。放肆到了随意僭越目空一切的地步。

这个时候,雍正就比较尴尬了,年羹尧的肆无忌惮和目空一切已经包括了不把他这个皇上放在眼里的地步。

一句“只知军令不知皇上”让雍正感到了几乎不能忍受的羞辱,如果不是通过让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卸甲”的发泄找回一些平衡的话,雍正几乎要爆发。

在年羹尧进京期间,雍正几乎是陪着笑脸外带陪着小心,然后压着怒火忍着屈辱。但是这一切真的是他自找的,也是他过度亢奋和情不自禁的代价。

尽管如此,雍正依然不想杀年羹尧,他还是想通过敲打和教训能让年羹尧老实一些,继续为他所用 。因为这个年羹尧实在是“太好用”。他寄希望于年羹尧遭受到处罚之后能想明白。所以就是把他一路贬了十八级但仍然没有动他的家产,没有“抄家罚没”,甚至连黄马褂都没有收回。

但是,年羹尧的飞扬跋扈却实实在在的惹恼了朝廷百官乃至王公贵族。以孙嘉诚为首的京官开启了“死磕年羹尧”的模式,而雍正的和稀泥却让那个“清流领袖”孙嘉诚死在了年羹尧的手里,年羹尧的跋扈和狂妄彻底激怒了百官,就连隆科多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什么东西!

这个时候,雍正就必须做出选择,究竟是为了年羹尧而失去众多的官员们的支持和拥戴,还是顺应百官的要求杀了年羹尧以平息百官的愤怒。

雍正在雪片般的弹劾年羹尧的折子和罗列的九十二条大罪面前感到了压力,他问张廷玉:年羹尧非死不可吗?张廷玉做出了坚决的回答:是的,他非死不可。年羹尧活着,皇上的圣明会遭到玷污!

张廷玉才是百官弹劾年羹尧的“幕后主使”。他告诉雍正的其实是:年羹尧不死,白鹳就会最终迁怒于皇上你本人,没有了百官的支持和拥戴,皇上您的圣明就无从谈起,没有人会认为皇上是“圣明”的。雍正总算清醒过来,舍年羹尧,维护皇上的圣明。

从张廷玉本人来看,他和年羹尧之间,从来都没有过相互的信任和赞赏,张廷玉对年羹尧几乎是没有一点好感,如果不是碍于雍正的面子,张廷玉是不齿于和年羹尧交往的。作为饱读诗书,遵从圣贤之道的张廷玉,对于年羹尧的凶残和狠毒是非常的反感,甚至是厌恶,对年羹尧的人品也是十分看不上。

张廷玉未必是一个“拒腐蚀永不沾”的廉政清洁的模范,但是他在年羹尧第一次正式拜见他的时候就坚决的拒收年羹尧的并不算丰厚的“见面礼”,他对年羹尧的判断是:这家伙早晚要出大事。早早的就躲得远远的。

说到底,他和年羹尧不是一路人。所以在年羹尧和朝廷百官(清流)之间,张廷玉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官员们一边。作为百官之首,他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维护年羹尧的意思。

同时,张廷玉此举也的确是为雍正着想,他提醒雍正:不能再让年羹尧拖累您了!必须迅速切割止损,保全自己的圣明。同时,他通过这个旗帜鲜明的表态,也保全了自己百官之首的地位和文人领袖声望。

张廷玉是有卓越的政治智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