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冠状病毒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青云助力 共渡疫情#

鸡冠状病毒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冠状病毒病,人有(SRAS、新冠),猪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鸡也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很多人不知道,冠状病毒最早是从鸡身上分离出来(1937年),比起从人身上分离出的第一株冠状病毒早了28年。本文研究鸡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先看看概况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冠状病毒病,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该病在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现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给养鸡场带来了较大损失。本病主要有4大类型:呼吸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生殖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养鸡人最不希望看到的是生殖型,因为会产生“假母鸡”现象,母鸡产蛋率会大幅下降,甚至不下蛋,只能淘汰,会给鸡场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养鸡人需要高度重视本病的防治工作。

再了解下流行病学

这个病毒比较忠诚,仅发生于鸡,不感染其他家禽。本病冬春季节多发,夏季很少发,同“新冠”一样,传支病毒也怕热。不同年龄阶段的鸡都能发病,这点和人一样。不同的是传支在雏鸡多发,死亡率也要高一些。而“新冠”则是老年人多发,并且死亡率高一些。

病鸡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在病鸡粪便中可存活12-56天。病鸡的粪便、口鼻分泌物、呼出的气体,污染空气、饲料、装备和饮水,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给易感鸡。另外,鸡群拥挤、通风不良、鸡舍湿度过高或者过低,会促使本病发生。


鸡冠状病毒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再看看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因受害器官不同主要分为4型,病鸡通常会出现饮食大减或废绝、羽毛蓬松、怕冷聚堆等临床症状。另外,不同类型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也有自己的特异性症状。

呼吸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这种类型的传支,病鸡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死亡率5%-25%。幼雏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咳嗽、甩头,有“咕噜”音,尤以夜间最清楚。随着病情发展,全身症状加剧,病鸡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羽毛松乱、翅下垂、昏睡、怕冷,常拥挤在一起。产蛋鸡感染后产蛋率下降25%-50%,同时蛋的品质下降,会有软壳蛋、畸型蛋或砂壳蛋。

解剖时可见气管充血,内有水样或粘稠透明的黄白色渗出物,黏膜增厚,呈灰白色,严重者看见气管交叉处有白色或黄白色干酪样物阻塞气管。产蛋鸡可见输卵管子宫部水肿,卵泡变形、出血。

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肾型传支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秋冬和冬春换季时多发,10-30 日龄易感。

病鸡频繁拉稀粪,粪便呈石灰乳样,死亡率5%-30%。剖检时会发现肾脏肿大2-3倍,肾及输尿管中积有大量尿酸盐沉积物。

卵巢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这种类型的传支会催生“假母鸡”现象。感染病毒后,雏鸡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较低。成年鸡也无明显症状,但鸡冠发红,部分鸡的腹部会有肿胀下垂。剖检会发现输卵管存在液体渗出,堵塞输卵管,可见输卵管发育不全或者前端萎缩,导致成熟卵泡不能顺利进入到输卵管中形成鸡蛋,母鸡出现产蛋障碍。

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这种类型的传支,病鸡主要表现流泪、眼肿、极度消瘦、拉稀,并伴有呼吸道症状,发病率很高,严重时能高达100%,死亡率30%-40%。剖检时会发现腺胃肿大,腺胃壁增厚。


鸡冠状病毒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最后讲讲最重要的防治方案

1、预防方案


一是选择优质鸡苗。如果鸡苗出了问题,其它再怎么努力也是无效。所以,要从靠谱的种鸡企业进鸡苗,哪怕贵点也是划算的。当然,不能说优秀种鸡企业的鸡苗百分百没有问题,但可靠率要明显胜出。

二是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避免鸡群拥挤,注意温度、湿度变化,避免过冷、过热。加强通风,防止有害气体刺激呼吸道。及时清除粪尿污物,集中消毒、发酵处理。合理配比饲料,避免维生素A缺乏,以增强鸡群机体的抵抗力。

三是定期消毒。卫可嘉是不错的消毒剂,鸡舍喷洒时,1:30倍稀释使用;器具浸涤时,1:(100-150)倍稀释使用。进鸡前鸡舍要彻底消毒,并空舍1-2周。

四是适时接种疫苗。关键点有两个:一是严格按照兽医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二是使用优质疫苗,而非便宜疫苗。另外,建议7日龄首免,不宜1日龄首免。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旦发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增强体质,饮水中补充电解质,防止继发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肾变期时需要使用利尿消肿和析解排泄肾脏输卵管尿酸盐的药物。另外,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舍温;饲料中降低1-2个百分点粗蛋白质含量、增加适量多维。

总之,虽然冠状病毒对养鸡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不可怕,养鸡人只要认识到传支的破坏性,改善饲养管理,重视预防,选择优质疫苗接种,坚持“全进全出”,就能有效避免传支带来的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