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等都要求是35岁及以下?

零Ling柒


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思考一下

一、管理难题

新招考的一般都是职场萌新

假如某个部门新招了一位已经30多岁的人

你是这个部门的领导,也才30来岁

也就是说部门来了一个比你岁数大的萌新

如果这个萌新比较谦虚,不那么好面子

那么你们相处可能还算可以

你布置的工作在他这里不会打折扣

不会有啥阻力

如果这个萌新比较跩

那么他就很难和部门领导处理好关系

无形当中就给单位工作制造了困难

二、成本收益

招人是要花成本的

如果招一个人已经快40岁了

也就是说,工作年龄剩下不到20年

接近40岁的人到了新岗位

一切都要从头学

接近40岁的人

一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

学习新技能从时间到心态上都不如年轻人

学起来比较慢

另一方面

尽管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和55岁

但是各单位都是一般50岁以上的人

如果不是领导

都会安排到辅助岗位上

也就是说

如果招40岁左右的人

那么他的实际工作年龄可能也就10年左右。

三、从宏观考虑

35岁以上(40左右)的,一般都是原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还是领导。

如果这些人跳槽了,会给原单位带来较大的损失,所以社会也不希望这批人跳槽。

总之,一般情况下,35岁以上,40岁左右的人,自身再找新工作的意愿不高,接收单位的意愿也不高。


平民记者


为什么一般企业招聘,都要求招35岁以下的?

企业对于招聘员工在年龄上的限制,一般都是处于以下几方面利益的考虑:

1.效率和精力。年龄小的,刚步入职场的新人,一般能更有干劲。初生牛犊不怕虎,体力好,精力好,熬夜加班不怕老。

年龄大点的,30多岁的有了家庭、孩子,难免会有些牵绊,在时间上,精力上可能就会无法付出过多给公司。公司当然是想要能多给它干一小时,就多干一小时的最好啊,而且最好要又效率,要快。

2.学习接受事物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人在20多岁时,和在30岁多岁时,学习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理解是不一样的。

年轻人一般能更快的学习,更快的融入,容易有新的想法,有创新。而年龄大点的,过了三十几岁的,你的反应,学东西的速度肯定要相对慢一些了。

3.成本。每个企业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控制成本,节省开支。为什么企业都爱招刚大学毕业的呢,工资不高嘛!比如,程序员这个工作,到了30多岁你工资上去了,但是又不能再突破什么了,企业当然想用成本低点的毕业生啊。

4.激励晋升的套路。几乎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鼓励年轻人努力工作,多干活,会跟你说做的好几年几年能晋升什么的,没错吧?他们鼓励你,希望你有竞争精神,希望你们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那鼓励竞争,规划未来蓝图,对什么样的人说最好呢?就是20多岁的小白啦。30多岁的人能留存在企业的少数人,肯定就得是做到管理岗位了啊,还怎么鼓励,还有什么积极性!

所以,一般企业基于这些原因,就都想招35岁,或者最好是30岁以下的人。

30岁之前,多做打算,多为自己增加技能和可能性吧。





小镇老大哥


先说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现在公务员这些有严格的年龄要求,35岁是个分水岭,你能上就上了,不能上就只能原地踏步了,如果是在一般企业,还有的协调,但在公务员这些里,这是个死规定,真的是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至于一般企业,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年纪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在本行业应有一定的人脉和社会资源积累,而且个人心性基本已经定下来了,不像年轻人一般动不动就辞职,相对来说较稳定且有毅力和坚持干事,至于说35岁,主要是根据公务员的规定来定的,只不过不是死要求,对于一些特别有能力的人,也可以放宽年龄要求。


一声再见一生不见


这个主要从单位角度考虑的,你想想,人家招聘人的目的是干什么呢?为什么公务员都要求大学毕业呢?说白了,当然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从以上原因不难分析,招聘来的人,需要单位好好培养,然后有所作为。不是招聘来养的。人在35岁左右基本算是一个分水岭了,即使60岁退休,那么也就再工作25年。如果招聘一个45岁的,再培养成领导级别的也得三五年吧,并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年龄大了,精力有限,未必会有更多精力去投入工作中去。并且,人年龄大了,临近退休了,很少有人再有上进心了。

第二个角度,我觉得可能也从身体角度考虑,人到了中年,身体就多病了。工作中生病是既耽误工作,又得开工资。

当然了,如果你有能力,年龄不是问题。比如招聘博士就不限制35周岁了。钟南山院士80多了,各地不仍然需要他老人家吗?所以,想要打破常规,得到重视,首先得使自己羽翼丰满,努力学习奋斗,不要想歪歪。加油!!!


小张老师的分享


天真无邪好画饼,年轻力壮好耕田!

一是好哄。我把这个原因排在第一,是因为每个单位都是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给年轻人随便灌点迷魂汤,它可以为你冲锋陷阵,死而后已。

二是好用。领导给老油条安排事情,它不会拒绝你,但是她能把事情拖到她退休,年轻人不一样,事情交办给他,基本上可以按质按量完成。

三是好说。年轻人一般来说都不太会拒绝别人,只要是找它帮忙,一般来说没什么问题,也就是责任心强。

以上3个优点,哪个单位不喜欢?哪个领导不爱?最后我想说的是,领导们,悠着点,年轻人真不容易。


专业公考解答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用工成本2工作热情3管理难度

1用工成本

首先,应届大学毕业生或5~6年工作经验者与工作经验丰富的20几年的老员工企业工资支付水平是不一样的,不能同日而语的。

2工作热情

在工作热情上面,35岁以下的年轻人比较活跃,精力旺盛,能适应各种挑战。35岁以上的人家庭责任较重,兼顾老人孩子事情较多,基于国家对老员工的一些保护政策,企业不得不付出更多。

3管理难度

35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带着一种虔诚的学习态度和热情工作,比较易于管理。而35岁以上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多年职场磨练,业务精湛同时跟领导打太极的本领也很高超。在管理上领导会觉得不如年轻人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3点就是为什么国内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等都要求35岁及以下的原因。



杯罐勺子


因为35周岁大概是一个成年人的初步成熟阶段,此时或者之前上岗都大有可为,可谓一个人人生阶段重要的分水岭,接下去还能至少工作20年。但是如果招聘一个55岁的,再培养适应还需时间,而且,年龄大了,精力有限,学习能力下降,不能有更多精力去投入工作中去。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员肯定不希望这样的人上位,而且这些单位很多情况下50以后基本不怎么从事一线工作了,这样无疑会加大年轻干部的负担,因此领导更喜欢年轻人。


做就做了吧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

  很多企业(包含公务员 事业单位)在招人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或许会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说:如果你工作了十几年还没有掌握一些让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被淘汰就是活该。

  这话听起来正确得像真理一样,只希望说这话的人自己到了35岁的时候真的能够成为无法被年轻人代替的人。


宫小丁


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等为何年龄要求35岁及以下?作为体制过来人,我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年轻人更好塑造

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习惯,年轻人尚未成型,能够随着工作的需要,不断锻炼和完善自己,直到能够完全地胜任工作。而年龄大的同志,即使在外面很成功,但那也只是企业的模式,并不能适用于机关单位的工作模式。要适应就需要他重头学习,而改变他的固有模式会困难重重。所以,培养一个年轻人,远比改变一个中年人来的容易。

二、避免考生“一考到老”

现今社会上,有的学生对公务员之类的十分痴迷,一心想进入体制内,不仅在学校逃课复习,而且毕业后无心上班,只是复习各种体制考试。如果没有限制,这类人群会把希望一直押在考试上,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上。这样一方面考试会消耗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另一方面一旦他考上了,他很可能觉得自己之前付出了太多,进体制内了好好休息,工作变得懈怠。所以,年龄的限制,能够告诉押宝体制考试的学生们机会有限,如果实在不适合,还是要努力寻求其他出路才行。

三、保持队伍的层次性和稳定性

例如合格的公务员需要大量的基层锻炼和实践,培养起一定的群众基础才行。而年纪大的同志进到体制来以后,已经有了家庭,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基层锻炼,同时自身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也没有年轻人强,加上领导可能比自己的年龄还小很多,这样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些不适应。

如果不设置年龄限制,一个50多岁的人员考进来,刚刚学习两年,能适应岗位了,却又马上要去领退休工资了。这样不仅浪费培训的资源和经费,也是对纳税人的不公平。设定年龄限制,才能保证队伍的层次性和稳定性,减少流动频率,使整体队伍有朝气和活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对于吐槽年龄限制的网友,我想说,人们常说机会不等人,我们平时上班都可能因为晚起了几分钟,而赶不上早班的地铁了。当你在外企工作和带小孩时,是有大把的机会可以报考的。如果你真的想考,就该早做打算,而不是一时兴起时,却发现被拦在门槛外了,就开始抱怨国家制度不够好。这就和迟到却抱怨地铁为什么不等自己一个道理了。毕竟,每个人都年轻过,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不过我觉得,公务员的遴选,倒是可以适当放宽点年龄限制,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拔基层综合性和专业性的人才。


圈内小公


公务员是一种编制,事业单位也是一种编制,他们俩有本质上的区别。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人,在谈论此话题时,往往混为一坛。当然也不怪大众误解,现在无论单位性质(只要不是民营),是领导的都是公务员。退休年龄男60,退休年龄女55(处级以上或高级职称,可到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