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人類流浪到天倉五星系,開啟了基建狂魔模式

小說:人類流浪到天倉五星系,開啟了基建狂魔模式

聚變彈產生的幾萬度高溫瞬間讓五號行星燃燒起來,強大的破壞力讓五號行星彷彿被巨大的犁翻耕過一樣,一波一波的聚變彈投下去,直到把整個五號行星都徹底燃燒了一回。這還不算,艦隊還發射了上百枚動力鑽地聚變彈,這些聚變彈通過高速旋轉直達五號行星內部,然後引爆,讓內核大量的岩漿湧上地表。

科技的力量真是讓人膽顫,僅僅一個處於恆星級初期的流浪文明幾小時內就能讓一顆行星徹底改變原來的外貌,胡宇之所以這樣做,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五號行星是開採礦產的重要行星,許多科技人員都將在行星的基地內生活,現在建造任務刻不容緩,不能再花幾個月的時間進行探索研究,只能進行全面的高溫清洗,以保證後期登陸人員的安全。在幾萬度的高溫下,不可能有任何微生物或者細菌病毒存在。

第二個原因就是讓五號行星內部的岩漿流到地表,五號行星存在有強烈磁場,所以這些岩漿金屬含量非常高,經過簡單的冶煉就可以投入建造使用,非常適合艦隊初期物質匱乏的局面。

第三也是由於艦隊缺乏大型機械,隨艦攜帶的小型開採機械力量有限,用聚變彈進行深耕和高溫去雜,也對後期的開採有很大幫助。

耕地完成,北極星號無法直接降臨到任意一顆行星上面,胡宇馬上派遣登陸艦進行人員實地考察,選取最合適的基地建造點和礦場開採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員和物資被輸送到五號行星表面,

幾座簡易的冶煉塔從艦隊運輸到五號行星,並且優先被搭建起來,這幾座冶煉塔將是一切的開始,艦隊空間有限無法攜帶更大更多的設備,但是有了這幾座冶煉塔,就能慢慢冶煉出鋼鐵,有了鋼鐵,才能製造更多更大的設備,重新建造更大的冶煉基地,而有了更大的冶煉基地,就會有更多更優質的鋼鐵產出,這樣才是一個良性循環。

五號行星還需要忙碌一段時間才能進入正軌,胡宇把相關人員和設備統統放下去以後,帶領艦隊去到了天倉五的二號行星和三號行星,這兩顆行星位於天倉五的宜居帶上,胡宇想去看看有沒有改造的可能。

二號行星距離天倉五大約0.7個天文單位,三號行星距離天倉五1.2個天文單位,從距離上來說,二號行星有著更適宜的距離,因為天倉五的質量只有太陽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但是二號行星並沒有大氣層,三號行星卻有著一個非常稀薄的大氣層。可能二號行星原來也是有大氣層的,只是日久天長,被天倉五的輻射風給剝離了。所以二號行星的溫度在200度到零下180度左右,三號行星有了稀薄的大氣層保護,溫度始終保持在80度到零下50度之間,從這點上看,三號行星更加有利於作為人類短時間的居住基地。

而且三號行星上很有可能存在地下水,這一點是艦隊最需要的,艦隊對水的需求實在太大了,雖然儘可能的對水資源進行循環使用,但是依然無法阻止儲存水量越來越少的局面,以至於到現在,民眾想要美美的洗個熱水澡都很難實現。

所以到達天倉五,尋找水資源將是和建造任務同等重要的事情,畢竟水是人類耐以生存的基礎,沒有水,生存都成問題,還談何發展,連洗個澡都不能保證,還談什麼戰鬥力,人類只有在一個舒適的條件下才能更加專心的工作,效率也才會更高。

除了這兩顆行星,科考隊還對一號行星和四號行星進行了詳細的考察,一號行星是一顆環境極其惡劣的行星,火山地震不斷,彷彿是一顆剛剛形成不久的行星,這一點讓科學家們非常困惑,按理說經過了幾十億年的演化,即使有火山地震,也不至於如此頻繁和猛烈,一號行星就像一顆不會變老的行星,永遠保持著年輕的狀態。

四號行星則是一顆巨大的氣態行星,這一點和太陽系倒是頗為相似,怪不得兩個世紀前人們就對天倉五有著非常大的興趣,一度認為天倉五可能演化出智慧生命,這顆氣態行星幾乎全部由氫和氦組成,有了氦,艦隊的能量問題就不用再擔心了。

幾天後,大概的考察結果出來,整個天倉五不存在任何生物跡象,連最基本的蛋白質都沒有,更嚴重的是沒有找到任何水資源,這一點讓大家既有些失望又頗感欣慰。失望的是沒有生物,也就意味著人類要想在天倉五安家落戶,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水的問題也急需得到解決,欣慰的是人類可以不受外星微生物的影響,可以安全的進行殖民行動。

負責基建的人員和設備也已經輸送到三號行星,基地的建造其實非常簡單,只需要把艦內的居民樓拆掉然後運輸到到三號行星重新搭建起來就可以,這是在艦隊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的,這些居民樓全部採用模塊化設計,密封條件和防護能力完全可以在三號行星使用,艦內富餘的居民樓雖然不是特別多,但是搭建幾個基地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先把一部分人放下去,剩下的慢慢來。

等到五號行星的第一批鋼鐵出爐,屆時也會在三號行星建造冶煉塔,三號行星雖然金屬含量少,但是不代表沒有,已經探知的幾個礦點的金屬總量也達到了幾十萬億噸,即使沒有五號行星,三號行星的金屬也是差不多夠用的,只是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開採和冶煉。

三號行星由於有著合適的溫度,普通居民樓搭建的基地就能讓人類居住,所以在未來大部分生產線都會在三號行星搭建,而環境惡劣的五號行星只能作為一個純粹的礦場,三號行星需要搭建的工廠將會在十萬個左右,用於生產各種各樣的設備和零件。

十萬個看似非常多,但是對於艦隊而言這還是經過了幾輪篩選後保留下來的缺一不可的工廠,或者說生產線,這些生產線有大有小,大的生產線可能需要幾平方千米,小的則只需要幾平方米就可以了。

十萬個工廠需要的工作人員多少不一,有的需要人工較多,有的則只需要極其少量工作人員,甚至幾個工作人員就能負責十幾個工廠的運行,人員的問題在艦隊起航的時候就開始培訓了,現在正是用武之地,只不過還要等等,等待五號行星的鋼鐵出爐。

兩個月後,焦急等待的人們終於等來了五號行星第一爐鋼鐵出爐的消息,這是三十萬噸品質極好的鋼材,為此五號行星還舉行了一場小規模的慶祝會,以後的鋼鐵產量也將保持每天三十萬噸左右。

有了鋼材,就有了發展的基礎,很快,一批大型的開採設備被簡易工廠製造出來,而電路則是艦隊存儲的,這樣快捷了不少。隨著大型工程設備的投入,鋼鐵產量也不斷提高,直到小型冶煉塔達到飽和,不過不要緊,日產千萬噸超大型的冶煉爐早已經在建造當中,用不了多久,生產出來的鋼鐵就能運往三號行星,開展更多的建造任務了。

按照航行時擬定的方案,長度達到300米的新型戰艦將要生產最少50萬艘,而空間更大環境更優美的居住型飛船將會達到20公里長,這種居住型飛船也需要最少建造兩百艘,隨著人類的最少百萬年壽命的基因改造,人口呈爆炸式增加是無可避免的,而進入到宇宙時代,沒有個幾百億幾千億的人口,怎麼能控制和利用足夠多的星系,而且人口基數越大,科技人員也會越多,科技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快,這也是一個良性循環。

但是無論是300米的戰艦還是20公里長的居住艦,都無法在行星表面生產製造,第一是行星的引力會對如此大的飛船有很強的作用力,導致製造精度受影響,第二是戰艦本身的質量也會大到一個恐怖的級別,導致無法正常起飛離開行星表面。

要建造這種大型飛船,就必須在太空零重力條件下或者在小行星開闢基地建造,胡宇命令搜索隊飛遍了整個天倉五也沒有發現一顆合適的小行星,沒辦法,胡宇只得命令超過80艘北極星號相互靠近,然後用鋼鐵連接起來,再在上面搭建各種設備,改造成一個個太空船塢,這樣,十五個大小不同的太空船塢就在天倉五的五號行星軌道建造出來。

還剩下的幾艘北極星號則被當成了運輸艦,用於把五號行星冶煉出來的大批量鋼鐵運往三號行星,到達三號行星的軌道後,再用小型穿梭艦送到地面。

建造任務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兩年後,所有的基地都建造完畢,幾十座百米高使用聚變能量的超大型冶煉塔佇立在五號行星表面,滾滾濃煙從塔頂噴出,散發到空中,由於五號行星沒有大氣層,這些微型顆粒組成的濃煙只擴散了到非常小的區域就會落回地面,鋼鐵的產量更是一躍達到日產千萬噸。

有了鋼鐵的保證,幾百個大型基地在三號行星拔地而起,這些基地裡面是各種各樣的機器設備和生產線,無數的工作人員如同螞蟻一樣在裡面忙碌著,他們無一不滿懷著飽滿的熱情和動力在辛勤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