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考中進士時,和珅才一歲,為何他的職位沒有和珅高?

小龍談歷史


公元1805年,85歲的宰相劉羅鍋壽終正寢。根據歷史的記載,他是清朝之中難得的清官在處理貪官,和珅的事情上出了很多的力,但是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昏庸官員。甚至還有人說它是和珅的小跟班,那麼劉墉到底是扳倒和珅的勇士,還是溜鬚拍馬的和珅小跟班呢?

其實這些和劉墉當時所處的官場中的環境還有與他的為官智慧都有很大的關係。公元1719年,劉墉出生于山東諸城,公元1751年中進士,被乾隆皇帝所看中,後來擔任過太原知府,一直到內閣學士,他當官期間一直清正廉明,被百姓所稱讚,而且劉墉在書法上的造詣非常的深厚。在劉墉的前半生之中根本就和和珅沒有存在絲毫的關係,兩人甚至連認識都不認識,因為劉墉足足的比和珅大了30多歲,劉墉中進士的時候,和珅還沒有出生。應該來說游泳是個官二代,他的祖父和他的父親在清朝都擔任過很高的官職,他的仕途之路順風順水,應該也出於這些,公元1755年劉墉遇到了一件事。

公元1755年,劉墉的父親在辦理軍務大事之上得罪了皇帝 ,面對敵人的進攻,劉墉的父親首先向乾隆皇帝建議先撤退,而這件事被乾隆皇帝所猜疑,認為他和別人有勾結,於是非常的憤怒,就將劉墉一家逮捕關了起來。兩年之後,乾隆皇帝才想起他們,才將他們放得出來,而劉墉也因為這件事被降職,在此後的2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就是外放官員。

公元1782年,劉墉被乾隆皇帝召集回到京城,而此時的劉墉已經63歲了,在這一年裡他和和珅相見,而此時的和珅30多歲受到當時乾隆皇帝的寵愛。後來發生了山東巡撫徇私舞弊的案件,乾隆皇帝就同時派出了和珅、諾穆親和劉墉三個人前往查詢此案。一向清廉的劉墉發揮了自己嫉惡如仇的聰明才智,很快就將貪汙案子查得水落石出,還將山東巡撫貪汙的事情上報給了皇帝,而這位山東巡撫就是國泰,那麼這位國泰又是誰呢?他和和珅兩人是站在同一戰線上的,國泰除了是和珅的黨羽以外, 他還是皇上,嬪妃的伯父,而且還是劉墉父親的上級。乾隆皇帝之所以派出他們,無非就是要將這位山東巡撫保住,皇帝的心思和珅肯定是明白的,但是劉墉卻不知道,他就傻乎乎的徹查了這位山東巡撫,甚至在回朝以後她還將和珅包庇國泰的事已稟報給了乾隆皇帝,劉墉本想借這次機會將和珅扳倒,沒想到皇帝在得到這個消息之後根本就沒有深查此事。

這時劉墉才明白和珅之所以能夠得到乾隆皇帝的寵愛,就是因為他知道乾隆皇帝的心思,於是劉墉就想起了多年前父親的那場飛來橫禍,他明白只有和皇帝站在統一戰線上才會 平安無事。於是劉墉就寫了兩份字親自送到了和珅的面前,在此之前和珅幾次想要向劉墉討幾幅字,但是都被劉墉所拒絕,如今劉墉親自送上門,這裡面的意思和珅自然知曉,於是兩個人就達成了默契。後來發生過考場舞弊案,當時和珅在朝廷裡就如同一個二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朝廷裡大臣們都知道和珅貪汙,但是劉墉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既沒有向皇帝彈劾他,也沒有在其他的場合說過一句話,可以稱得上是和珅的實實在在的小跟班。對於劉墉是扳倒和珅的勇士還是和珅的跟班不言自明,但是處於這樣的朝局之中,劉墉這樣也只是為了活命而已。




聲屏障鋼立柱鐵件加工


劉墉的資歷固然勝過和珅許多,才華與和珅也相差無已。但在官場上,資歷才華高低並不是升遷的決定因素。

首先我們來看二人履歷:

劉墉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其間,乾隆三十四年,劉墉因失察之罪被罷免,幾乎論死,幸得乾隆恩詔,才得赦免。

乾隆四十六年,劉墉正式步入中央,任左都御使,兩年後,又出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此時劉墉官位已正式成為當朝一品,位極人臣。不過此後劉墉政績乏善可陳,還數次被皇上批評,同僚排擠。

反觀和珅,乾隆三十七年為三等侍衛,因得皇帝賞識,第二年便晉升庫管大臣,四十年任滿洲鑲藍旗副都統,四十一年任軍機大臣,四十三年因被彈劾而降兩級聽用,而兩年後,和珅便被任命為戶部尚書。

此後二十年,直至和珅被賜死,和珅一直官運亨通,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其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正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可以說有清三百年,和珅的官職權力已然登峰造極了。

和珅之所以用二十餘年時間位極人臣不外乎三個原因:

一:才華出眾,和珅文才斐然,才華出眾,精通諸子百家,通曉滿,漢,回,蒙,藏,英數種語言。可以說單論才學,和珅在乾隆一朝也是名列前茅,不亞於劉墉,紀曉嵐。

二:能力傑出,容貌俊美。和珅長得一表人才,而他的上司乾隆爺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顏控,再加上和珅長於迎合,辦事得體,乾隆帝下江南,修全書,十全武功這些事務許多經由和珅之手,並辦得尤為出色。這些成績是劉墉所無法比擬的

三:出身滿洲,皇帝信賴。清政府畢竟是滿洲王朝,相較於劉墉這種漢人出身官員,和珅這種滿洲出身的人才天生優勢更加明顯,加上乾隆帝民族意識較強(配享太廟的四人皆為滿人可看出),所以和珅這種本族人才被提拔太正常不過了


大話史說


劉墉智鬥和珅,歷來都廣為流傳。實際上,劉墉根本沒有與和珅叫板的實力,更沒有與和珅真刀真槍的對著幹過。一是因為劉墉經過挫折後,處事變得圓滑,唯皇命是從,完全失去劉統勳剛正不阿的風範;二是因為他雖然年長和珅三十多歲,但職權遠不及和珅。

劉墉進士出生,當過知府、學政、道臺、內閣學士……一路磕磕絆絆;和珅鹹安宮學畢業,侍衛出生,被乾隆看中後,一路高歌猛進。劉墉出道很早,為什麼職位卻不如後輩和珅呢?

兩人的身份不同,導致劉墉奮鬥多年,也只是人家的起跑線

劉墉是漢人,和珅是滿人,兩者之間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清朝以少數民族問鼎中原,歷代皇帝表面上滿漢一家親,骨子裡都重滿輕漢,尤其在重要崗位的人事安排上,往往都是滿人優先。

在入關前後,入旗比較容易,只要投身大清的事業,就能擁有旗人身份,比如投降大清的“三順王”。後面歸順的明朝士兵,也只能納入綠營,待遇就差了一大截。隨著清朝定鼎中原,旗人的身份特權加重,含金量越來越高,入旗也越來越難,甚至幾乎不可能。雍正年間的嶽鍾琪,戰功赫赫,做到了大將軍,才擁有入旗的機會,但他卻不懂得珍惜。

劉墉的漢人身份,在朝廷眼裡,就好比一個編外員工,而且幾乎沒有轉正的機會;和珅是滿洲正紅旗,是滿清自己人,屬於編內員工。他們兩人,即使在其他因素對等的情況下,乾隆皇帝也會更青睞和珅。

劉墉有才華,受乾隆信任;和珅有才能,受乾隆寵信

劉墉出生於書香門第,又是進士出生,在儒學方面的功力自然比較深厚,要不也不會被人稱之為“濃墨宰相”。可能正是因為劉墉在四書五經方面花的時間過多,限制其才能的發揮,縱觀其一生,政績亮點並不多。

與其說劉墉是官員,倒不如說他是文人。吟詩作畫可以一枝獨秀,搞點文字玉也還行,做起事來懶懶散散,還經常被領導批判。當主考官,隨意錄取不合格者,被罰俸祿;教皇子讀書,結果曠工七天,還被皇帝降職。

和珅雖沒考上舉人,但才華絲毫不遜於進士,甚至更加突出。比如,他會滿、蒙、漢多種語言,科舉出生的人就沒有這項才能。在清朝官場,懂滿漢雙語是一項重要技能,因為皇帝是滿人,朝廷眾多的機密都是用滿語表達,不會滿語,很多事情就參與不了。再比如,與馬戛爾尼出現禮儀之爭,其他人搞不定,和珅就能順利擺平。

在處理與乾隆的關係方面,和珅“吹溜拍馬”的功夫,堪稱教科書級別,這一點,其他人還真沒法學。他能時刻將皇帝放在心裡,憂乾隆之所憂,急乾隆之所急。

乾隆要銀子,和珅立刻就能“變”出銀子,而且自己還能撈一把;內務府虧空,沒關係,和大人一出手,馬上扭虧為盈;乾隆不方便說、不方便做的事,和珅都能為之代勞;甚至乾隆放個屁,和珅瞬間就能臉紅……像和珅這麼貼心又有才幹的員工,乾隆不用他用誰?

兩人的經歷不同

在很多單位,越沒底線,往往混得越好。劉墉家世代進士,他是個比較純粹的文人士大夫,做起事來,即使偶爾不光彩,整體上還比較有底線,有幾分忠君報國的情懷;和珅就不同了,從小就父母雙亡,飽受冷嘲熱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貪起錢財毫無節制可言,完全沒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想法。

劉墉出道後,多數時間都是在外地,山高皇帝遠,可以打醬油,但也很難被皇帝注意到。他能出頭,很大程度還得益於劉統勳,此外,他自己也辦過一件拿不上臺面的文字玉。

和珅出道前,已經是鹹安宮學的學生,相當於“選調生”,岳父又是內務府大臣英廉,前途一片光明,出道就能混到御前侍衛。當上侍衛後經常在皇帝面前轉悠,近水樓臺先得月,一旦被賞識就能青雲直上。

直到1781年,劉墉才被調回京城,擔任從一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而那一年的和珅,三十出頭,已經與乾隆定下娃娃親,成了皇親國戚。君臣關係越近,乾隆越離不開和珅,和珅的表現機會也多,加官晉爵的概率自然越大。

此外,不管正史還是野史,都有記載,和珅是一位帥哥,顏值比劉墉高。和珅步入仕途時,是小鮮肉,而當時的劉墉已經成了老臘肉。從乾隆選人、用人的歷史來看,明裡暗裡帶有以貌取人的傾向。

秋媚說:從仕途成就來看,劉墉比和珅有差距;從人生結局來看,劉墉的智慧高出和珅;從發展角度來看,劉墉的歷史名聲好過和珅。活著的和珅勝過劉墉,百年後兩人已不可同日而語。


秋媚讀史


劉墉足足比和珅大了30歲,劉墉考中進士時和珅年僅1歲,而且劉墉的父親乃是乾隆重臣,而和珅卻因父母早逝而早年極為貧困,劉墉的政治資源也要比和珅強很多,那麼為何終乾隆一朝,劉墉的職位卻始終沒有和珅高呢?

滿漢親疏問題,和珅擁有天然優勢

自滿清入關以來,為了統治的需要,雖然一直標榜滿漢一家,然而在實際上,滿漢仍然存在親疏有別,尤其是在官員的任用方面,可謂體現的淋漓盡致。

縱觀整個清朝,雖然自順治至咸豐時期,漢族官員的地位一直在緩慢上升,但滿人的勢力仍然始終是主體。滿人在中央和地方官職上均佔有絕對的優勢,而從軍機處和內閣官員構成不難看出,大權始終在滿人手中,朝政一直都是滿族大臣主持。即使是著名的漢臣張廷玉,在上書房和軍機處的排名也都在滿人之後。

而在乾隆時期,雖然一直強調滿漢一家,但縱觀整個乾隆朝的軍機處,雖然也有漢族官員,但領班軍機大臣,從鄂爾泰到訥親,再到傅恆,再到來保,以及後來的阿桂、和珅,全都是滿人當家做主,雖然劉統勳和于敏這些漢臣也曾成為領班軍機大臣,但時間卻都很短。

由於滿漢親疏有別,滿族官員的提拔顯然要比漢臣簡單,在雙方才能相當的情況下,滿族官員更容易受到重用和提拔,而漢臣除非特別出色,否則很難坐到位高權重的位置。

和珅經常陪在皇帝身邊,劉墉長期在外為官

從和珅和劉墉的官宦生涯來講,和珅從入朝為官開始,便一直在皇帝身邊任職;而劉墉除了前期短暫擔任京官外,卻長期在外為官。

劉墉雖然早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便考中進士,雖然此後也曾擔任過一段時間京官,但卻是在翰林院這個清閒衙門任職,想要幹出成績極為困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二十多年,劉墉便長期在外為官,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劉墉這才再度入京為官,出任左都御史,在南書房行走。

而和珅雖然從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才開始入朝為官,在參加科舉落榜後,以文生員承襲三等輕車都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珅被授予三等侍衛,並被挑選為補粘杆處侍衛,此後便一直在乾隆身邊任職,很快便受到了乾隆的重視開始受到重用。

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更何況是經常在皇帝身邊晃盪,又頗有才學的和珅。這種情況下,和珅與乾隆的關係顯然要更加親近一些,自然也就更容易受到提拔。

劉墉宦海沉浮,和珅青雲直上

劉墉雖然入仕較早,但卻曾兩次因罪而遭到貶斥,導致其提拔速度極慢;和珅雖然入仕較晚,但卻因為乾隆的寵信而得以迅速青雲直上。

劉墉一生曾兩次遭到貶斥,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劉統勳因辦理軍務被下獄,劉墉因此得到牽連,被降職為翰林院編修。被外放之後,劉墉又長期在難以做出政績的學政衙門任職,好不容易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擔任山西太原知府,後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升任冀寧道臺,結果次年便因失察之罪而被髮配軍臺效力贖罪,後因父親劉統勳的緣故才被重新任命為江寧知府。

與劉墉不同,和珅為官堪稱青雲直上,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和珅還在擔任管庫大臣,負責管理布庫。而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和珅便被擢升為乾清門侍衛,次月又升任御前侍衛,並被任命為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和珅又升任戶部左侍郎,三月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四月又被任命為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又調任鑲黃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十二月任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珅又任戶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十月又兼任步軍統領。這個提拔速度,根本沒人能夠比得上。

從兩人的仕途來講,劉墉顯然較為坎坷,等到劉墉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新入京為官時,和珅已經是如日中天,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結果又因多次犯錯而遭到皇帝責備,很難再進一步。


香茗史館


中進士的先後以及年齡的大小,和職位高低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何況清朝還有特殊情況。

眾所周知,滿清人少,所以為了保證滿清的絕對統治,整個清朝,滿臣的升遷都要比漢臣容易,重滿輕漢是實際存在的現象,金字塔的最上方,始終是滿清。

如果某位漢臣和某位滿臣能力相當,朝廷升遷時首先考慮的是滿臣,甚至滿臣能力稍有不足也會被忽視;如果某個職位空出來,朝廷的第一選擇也是滿臣,滿臣實在不行了才會考慮漢臣,越往上,漢臣也難。

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臣集團才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崛起,成為清廷的重要力量。

劉墉、和珅的年代,還沒有太平天國,八旗的腐化也還沒那麼厲害,清廷對漢臣沒有後來那麼倚重。何況,就算拋開滿漢之別,和珅的能力也不弱於劉墉。

和珅是滿州正紅旗人,鈕祜祿氏,和大部分墮落的滿清子弟比起來,他從小就很有上進心,考上了鹹安宮宮學(清廷為八旗子弟開設的學校,雍正七年設立,每次只招九十人),熟讀四書五經,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

當然了,和眾多文化底蘊深厚的漢臣比起來,和珅在學識上還是差一些,科舉沒中。如果他是漢人,唯一的辦法就是埋頭再考,但他是滿人,就有了另外的機會,承襲了祖上留下的三等輕車都尉之爵,後來又被授三等侍衛,選為補粘杆處侍衛。

這讓他終於走到了乾隆皇帝面前。

幾乎每位清朝皇帝,面對上進的滿清子弟時都是欣喜的,看他們自帶濾鏡。而和其他子弟比起來,和珅無疑是優秀的。

乾隆深受漢文化影響,和珅對漢文化也有很深的理解(教過他的吳省欽、吳省蘭兩位老師對他都很欣賞),和乾隆對得上話,吟個詩作個對什麼的不是難題。

和珅還有一樣好處,極善於察言觀色、猜度人心,乾隆和他相處起來很舒服。為什麼再賢明的皇帝身邊都有幾個小人?因為皇帝需要這樣的人來放鬆心情。

試想,正直的大臣們說的雖然都是忠言,卻難免逆耳,聽多了是會反胃的;而小人之言,卻總是諂媚甜蜜的,哪怕知道他們說的不一定是真的,皇帝也會聽上一聽。聽多了,皇帝就成昏君了。

並且和珅不只會奉承上意,他也能做實事,極有才幹。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雲南按察使海寧揭發大學士兼雲貴總督李侍堯涉嫌貪汙,乾隆派和珅及刑部侍郎喀寧阿、御史錢灃(雲南昆明人,清廉之臣)去雲南調查。

此案中和珅立功頗多,掌握了證據坐實李侍堯的罪行,迫使李侍堯認罪。之後和珅就被升為戶部尚書,升任御前大臣,補鑲藍旗滿洲都統,成為乾隆的心腹重臣。

也是在此案中,和珅得到了李侍堯的一大份財產,從此走上鉅貪之路,為後來的命運埋下伏筆。

總之,劉墉有大才,情商也很高,在清廷的職位其實並不算低。但如果要論皇帝的“聖心”,顯然不如和珅,這是由清朝的特殊情況決定的。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話說的……難道說年齡大就一定官做的大嗎?這二者之間是沒有什麼必然聯繫的。

劉墉和和珅都算是清朝比較有名的官員,而我們瞭解劉墉大多是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而瞭解和珅則是在《鐵齒銅牙紀曉嵐》和《宰相劉羅鍋》中。我們對於劉墉是比較喜歡的,而對於和珅就比較厭惡了。

但是拋開我們的好惡來說,劉墉的職位沒有和珅高的關鍵原因便在於能力沒有和珅強。

看到這裡可能已經有許多人要噴我了,什麼鬼?學富五車的劉墉居然能力沒有一個大貪官強?開什麼玩笑?

但無論我們願不願意相信,事實就是如此。和珅能做到位極人臣,自然是有其過人之處的,不然又怎麼會深得乾隆的信賴和器重呢?乾隆又不是傻子,喜歡和珅自然是有其理由的。

有能者居之,這是自古以來都適用的法則,和年齡其實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只有到了二人能力相當或者對等的時候才開始審視資歷。

假如和珅沒有能力,只會拍馬屁,就光憑這點小破手段就能成為大清的權臣?那簡直是想瞎了心在做白日夢啊。

和珅職位比劉墉高原因有三:

一,辦事能力強

和珅的能耐絕不僅僅是拍馬屁那麼簡單。在乾隆時期,有許多重要的事務都是他幫助乾隆決斷的,而且乾隆交給和珅的事情和珅都能非常圓滿的完成,簡直就是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好榜樣。再加上嘴甜,就更討人喜歡了。

這樣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混的很好,這是毫無疑問的。

二,文學素養好

我們都知道劉墉是一個造詣很深的學者和書法家。殊不知和珅的文學素養絕不亞於劉墉,甚至在有些方面是要遠遠超出的。

首先和珅熟練掌握滿、漢、蒙、藏四族語言,這種能力放到現在也是大大的人才,就更別提滿清時期了。

而且和珅寫的一手好字,模仿乾隆的字體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可見和珅書法的造詣。能隨便就能模仿他人字跡的人其本身的書法水平早已登峰造極。

三,更貼心

和珅能準確的把握乾隆的喜好,並且能和乾隆唱一個好雙簧,以此盡力滿足乾隆幾乎所有的想法和要求,這個能力可不是劉墉所具備的。

我們普通的人還更喜歡能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滿足自己要求的人,就更不要說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帝國的統治者皇帝了。

所以和珅受寵,官職更高,也就不難理解了。

綜上,年齡絕不是決定一個人職務高低的重要要素,如果這樣,那麼只要年齡大就可以做大官,豈不是讓古代的官僚體系難以為繼了?這肯定是萬萬不可取的。


歷史消消樂


和珅特別的會做人,非常瞭解乾隆皇帝的一些心理上的想法和需要,換句今天的話講就是善於揣摩領導的意圖,乾隆幾次出巡,朝中的一些大臣明面上不敢反對,但是背後都出工不出力,所以乾隆幾次出巡實際上都是囊中羞澀的,和珅瞭解到乾隆的內心想法,然後主動的獻言獻策,充當得罪人的紅臉人四處為乾隆皇帝弄錢弄銀子,這在當時境地的乾隆看來和珅這就是大大的忠心呀這就是自己人這個奴才大有可為!

最後和珅所有搜刮的金銀財寶都不是自己一個人獨吞,和珅是一個善於分享和善於打造自己圈子的人,和珅把自己的弄來的錢一部分給了乾隆皇帝,然後一部分分給了和自己同樣位置的一些軍機大臣,和朝中的眾多大臣形成了攻守聯盟,即使最後乾隆知道了和珅的所作所為為了朝局的穩定也不敢妄動和珅不知道一旦動了和珅會牽扯出來多少人。加上和珅這個人忠心耿耿,又會討乾隆喜歡,所以做官才會做大



小丑說歷史


一代新人換舊人,年紀大也不代表官職高,和珅是乾隆後期的最寵信的臣子,他們的官都不小,只是和珅更靠近帝王心一些。


power


其實和珅是個很有才能的人,文武雙全,相貌堂堂,會滿,漢,藏,蒙幾種語言,飽讀詩書,還寫一手好字,最關鍵是善於揣摩聖意,被乾隆喜歡是有道理的


小豆豆發苗


因為和珅是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