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考中进士时,和珅才一岁,为何他的职位没有和珅高?

小龙谈历史


公元1805年,85岁的宰相刘罗锅寿终正寝。根据历史的记载,他是清朝之中难得的清官在处理贪官,和珅的事情上出了很多的力,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昏庸官员。甚至还有人说它是和珅的小跟班,那么刘墉到底是扳倒和珅的勇士,还是溜须拍马的和珅小跟班呢?

其实这些和刘墉当时所处的官场中的环境还有与他的为官智慧都有很大的关系。公元1719年,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公元1751年中进士,被乾隆皇帝所看中,后来担任过太原知府,一直到内阁学士,他当官期间一直清正廉明,被百姓所称赞,而且刘墉在书法上的造诣非常的深厚。在刘墉的前半生之中根本就和和珅没有存在丝毫的关系,两人甚至连认识都不认识,因为刘墉足足的比和珅大了30多岁,刘墉中进士的时候,和珅还没有出生。应该来说游泳是个官二代,他的祖父和他的父亲在清朝都担任过很高的官职,他的仕途之路顺风顺水,应该也出于这些,公元1755年刘墉遇到了一件事。

公元1755年,刘墉的父亲在办理军务大事之上得罪了皇帝 ,面对敌人的进攻,刘墉的父亲首先向乾隆皇帝建议先撤退,而这件事被乾隆皇帝所猜疑,认为他和别人有勾结,于是非常的愤怒,就将刘墉一家逮捕关了起来。两年之后,乾隆皇帝才想起他们,才将他们放得出来,而刘墉也因为这件事被降职,在此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就是外放官员。

公元1782年,刘墉被乾隆皇帝召集回到京城,而此时的刘墉已经63岁了,在这一年里他和和珅相见,而此时的和珅30多岁受到当时乾隆皇帝的宠爱。后来发生了山东巡抚徇私舞弊的案件,乾隆皇帝就同时派出了和珅、诺穆亲和刘墉三个人前往查询此案。一向清廉的刘墉发挥了自己嫉恶如仇的聪明才智,很快就将贪污案子查得水落石出,还将山东巡抚贪污的事情上报给了皇帝,而这位山东巡抚就是国泰,那么这位国泰又是谁呢?他和和珅两人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国泰除了是和珅的党羽以外, 他还是皇上,嫔妃的伯父,而且还是刘墉父亲的上级。乾隆皇帝之所以派出他们,无非就是要将这位山东巡抚保住,皇帝的心思和珅肯定是明白的,但是刘墉却不知道,他就傻乎乎的彻查了这位山东巡抚,甚至在回朝以后她还将和珅包庇国泰的事已禀报给了乾隆皇帝,刘墉本想借这次机会将和珅扳倒,没想到皇帝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根本就没有深查此事。

这时刘墉才明白和珅之所以能够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就是因为他知道乾隆皇帝的心思,于是刘墉就想起了多年前父亲的那场飞来横祸,他明白只有和皇帝站在统一战线上才会 平安无事。于是刘墉就写了两份字亲自送到了和珅的面前,在此之前和珅几次想要向刘墉讨几幅字,但是都被刘墉所拒绝,如今刘墉亲自送上门,这里面的意思和珅自然知晓,于是两个人就达成了默契。后来发生过考场舞弊案,当时和珅在朝廷里就如同一个二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朝廷里大臣们都知道和珅贪污,但是刘墉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没有向皇帝弹劾他,也没有在其他的场合说过一句话,可以称得上是和珅的实实在在的小跟班。对于刘墉是扳倒和珅的勇士还是和珅的跟班不言自明,但是处于这样的朝局之中,刘墉这样也只是为了活命而已。




声屏障钢立柱铁件加工


刘墉的资历固然胜过和珅许多,才华与和珅也相差无已。但在官场上,资历才华高低并不是升迁的决定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二人履历:

刘墉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其间,乾隆三十四年,刘墉因失察之罪被罢免,几乎论死,幸得乾隆恩诏,才得赦免。

乾隆四十六年,刘墉正式步入中央,任左都御使,两年后,又出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此时刘墉官位已正式成为当朝一品,位极人臣。不过此后刘墉政绩乏善可陈,还数次被皇上批评,同僚排挤。

反观和珅,乾隆三十七年为三等侍卫,因得皇帝赏识,第二年便晋升库管大臣,四十年任满洲镶蓝旗副都统,四十一年任军机大臣,四十三年因被弹劾而降两级听用,而两年后,和珅便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此后二十年,直至和珅被赐死,和珅一直官运亨通,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可以说有清三百年,和珅的官职权力已然登峰造极了。

和珅之所以用二十余年时间位极人臣不外乎三个原因:

一:才华出众,和珅文才斐然,才华出众,精通诸子百家,通晓满,汉,回,蒙,藏,英数种语言。可以说单论才学,和珅在乾隆一朝也是名列前茅,不亚于刘墉,纪晓岚。

二:能力杰出,容貌俊美。和珅长得一表人才,而他的上司乾隆爷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颜控,再加上和珅长于迎合,办事得体,乾隆帝下江南,修全书,十全武功这些事务许多经由和珅之手,并办得尤为出色。这些成绩是刘墉所无法比拟的

三:出身满洲,皇帝信赖。清政府毕竟是满洲王朝,相较于刘墉这种汉人出身官员,和珅这种满洲出身的人才天生优势更加明显,加上乾隆帝民族意识较强(配享太庙的四人皆为满人可看出),所以和珅这种本族人才被提拔太正常不过了


大话史说


刘墉智斗和珅,历来都广为流传。实际上,刘墉根本没有与和珅叫板的实力,更没有与和珅真刀真枪的对着干过。一是因为刘墉经过挫折后,处事变得圆滑,唯皇命是从,完全失去刘统勋刚正不阿的风范;二是因为他虽然年长和珅三十多岁,但职权远不及和珅。

刘墉进士出生,当过知府、学政、道台、内阁学士……一路磕磕绊绊;和珅咸安宫学毕业,侍卫出生,被乾隆看中后,一路高歌猛进。刘墉出道很早,为什么职位却不如后辈和珅呢?

两人的身份不同,导致刘墉奋斗多年,也只是人家的起跑线

刘墉是汉人,和珅是满人,两者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清朝以少数民族问鼎中原,历代皇帝表面上满汉一家亲,骨子里都重满轻汉,尤其在重要岗位的人事安排上,往往都是满人优先。

在入关前后,入旗比较容易,只要投身大清的事业,就能拥有旗人身份,比如投降大清的“三顺王”。后面归顺的明朝士兵,也只能纳入绿营,待遇就差了一大截。随着清朝定鼎中原,旗人的身份特权加重,含金量越来越高,入旗也越来越难,甚至几乎不可能。雍正年间的岳钟琪,战功赫赫,做到了大将军,才拥有入旗的机会,但他却不懂得珍惜。

刘墉的汉人身份,在朝廷眼里,就好比一个编外员工,而且几乎没有转正的机会;和珅是满洲正红旗,是满清自己人,属于编内员工。他们两人,即使在其他因素对等的情况下,乾隆皇帝也会更青睐和珅。

刘墉有才华,受乾隆信任;和珅有才能,受乾隆宠信

刘墉出生于书香门第,又是进士出生,在儒学方面的功力自然比较深厚,要不也不会被人称之为“浓墨宰相”。可能正是因为刘墉在四书五经方面花的时间过多,限制其才能的发挥,纵观其一生,政绩亮点并不多。

与其说刘墉是官员,倒不如说他是文人。吟诗作画可以一枝独秀,搞点文字玉也还行,做起事来懒懒散散,还经常被领导批判。当主考官,随意录取不合格者,被罚俸禄;教皇子读书,结果旷工七天,还被皇帝降职。

和珅虽没考上举人,但才华丝毫不逊于进士,甚至更加突出。比如,他会满、蒙、汉多种语言,科举出生的人就没有这项才能。在清朝官场,懂满汉双语是一项重要技能,因为皇帝是满人,朝廷众多的机密都是用满语表达,不会满语,很多事情就参与不了。再比如,与马戛尔尼出现礼仪之争,其他人搞不定,和珅就能顺利摆平。

在处理与乾隆的关系方面,和珅“吹溜拍马”的功夫,堪称教科书级别,这一点,其他人还真没法学。他能时刻将皇帝放在心里,忧乾隆之所忧,急乾隆之所急。

乾隆要银子,和珅立刻就能“变”出银子,而且自己还能捞一把;内务府亏空,没关系,和大人一出手,马上扭亏为盈;乾隆不方便说、不方便做的事,和珅都能为之代劳;甚至乾隆放个屁,和珅瞬间就能脸红……像和珅这么贴心又有才干的员工,乾隆不用他用谁?

两人的经历不同

在很多单位,越没底线,往往混得越好。刘墉家世代进士,他是个比较纯粹的文人士大夫,做起事来,即使偶尔不光彩,整体上还比较有底线,有几分忠君报国的情怀;和珅就不同了,从小就父母双亡,饱受冷嘲热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贪起钱财毫无节制可言,完全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想法。

刘墉出道后,多数时间都是在外地,山高皇帝远,可以打酱油,但也很难被皇帝注意到。他能出头,很大程度还得益于刘统勋,此外,他自己也办过一件拿不上台面的文字玉。

和珅出道前,已经是咸安宫学的学生,相当于“选调生”,岳父又是内务府大臣英廉,前途一片光明,出道就能混到御前侍卫。当上侍卫后经常在皇帝面前转悠,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旦被赏识就能青云直上。

直到1781年,刘墉才被调回京城,担任从一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而那一年的和珅,三十出头,已经与乾隆定下娃娃亲,成了皇亲国戚。君臣关系越近,乾隆越离不开和珅,和珅的表现机会也多,加官晋爵的概率自然越大。

此外,不管正史还是野史,都有记载,和珅是一位帅哥,颜值比刘墉高。和珅步入仕途时,是小鲜肉,而当时的刘墉已经成了老腊肉。从乾隆选人、用人的历史来看,明里暗里带有以貌取人的倾向。

秋媚说:从仕途成就来看,刘墉比和珅有差距;从人生结局来看,刘墉的智慧高出和珅;从发展角度来看,刘墉的历史名声好过和珅。活着的和珅胜过刘墉,百年后两人已不可同日而语。


秋媚读史


刘墉足足比和珅大了30岁,刘墉考中进士时和珅年仅1岁,而且刘墉的父亲乃是乾隆重臣,而和珅却因父母早逝而早年极为贫困,刘墉的政治资源也要比和珅强很多,那么为何终乾隆一朝,刘墉的职位却始终没有和珅高呢?

满汉亲疏问题,和珅拥有天然优势

自满清入关以来,为了统治的需要,虽然一直标榜满汉一家,然而在实际上,满汉仍然存在亲疏有别,尤其是在官员的任用方面,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

纵观整个清朝,虽然自顺治至咸丰时期,汉族官员的地位一直在缓慢上升,但满人的势力仍然始终是主体。满人在中央和地方官职上均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从军机处和内阁官员构成不难看出,大权始终在满人手中,朝政一直都是满族大臣主持。即使是著名的汉臣张廷玉,在上书房和军机处的排名也都在满人之后。

而在乾隆时期,虽然一直强调满汉一家,但纵观整个乾隆朝的军机处,虽然也有汉族官员,但领班军机大臣,从鄂尔泰到讷亲,再到傅恒,再到来保,以及后来的阿桂、和珅,全都是满人当家做主,虽然刘统勋和于敏这些汉臣也曾成为领班军机大臣,但时间却都很短。

由于满汉亲疏有别,满族官员的提拔显然要比汉臣简单,在双方才能相当的情况下,满族官员更容易受到重用和提拔,而汉臣除非特别出色,否则很难坐到位高权重的位置。

和珅经常陪在皇帝身边,刘墉长期在外为官

从和珅和刘墉的官宦生涯来讲,和珅从入朝为官开始,便一直在皇帝身边任职;而刘墉除了前期短暂担任京官外,却长期在外为官。

刘墉虽然早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便考中进士,虽然此后也曾担任过一段时间京官,但却是在翰林院这个清闲衙门任职,想要干出成绩极为困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二十多年,刘墉便长期在外为官,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这才再度入京为官,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

而和珅虽然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才开始入朝为官,在参加科举落榜后,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珅被授予三等侍卫,并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此后便一直在乾隆身边任职,很快便受到了乾隆的重视开始受到重用。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更何况是经常在皇帝身边晃荡,又颇有才学的和珅。这种情况下,和珅与乾隆的关系显然要更加亲近一些,自然也就更容易受到提拔。

刘墉宦海沉浮,和珅青云直上

刘墉虽然入仕较早,但却曾两次因罪而遭到贬斥,导致其提拔速度极慢;和珅虽然入仕较晚,但却因为乾隆的宠信而得以迅速青云直上。

刘墉一生曾两次遭到贬斥,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统勋因办理军务被下狱,刘墉因此得到牵连,被降职为翰林院编修。被外放之后,刘墉又长期在难以做出政绩的学政衙门任职,好不容易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担任山西太原知府,后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升任冀宁道台,结果次年便因失察之罪而被发配军台效力赎罪,后因父亲刘统勋的缘故才被重新任命为江宁知府。

与刘墉不同,和珅为官堪称青云直上,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和珅还在担任管库大臣,负责管理布库。而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和珅便被擢升为乾清门侍卫,次月又升任御前侍卫,并被任命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和珅又升任户部左侍郎,三月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四月又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又调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任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珅又任户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十月又兼任步军统领。这个提拔速度,根本没人能够比得上。

从两人的仕途来讲,刘墉显然较为坎坷,等到刘墉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新入京为官时,和珅已经是如日中天,刘墉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结果又因多次犯错而遭到皇帝责备,很难再进一步。


香茗史馆


中进士的先后以及年龄的大小,和职位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何况清朝还有特殊情况。

众所周知,满清人少,所以为了保证满清的绝对统治,整个清朝,满臣的升迁都要比汉臣容易,重满轻汉是实际存在的现象,金字塔的最上方,始终是满清。

如果某位汉臣和某位满臣能力相当,朝廷升迁时首先考虑的是满臣,甚至满臣能力稍有不足也会被忽视;如果某个职位空出来,朝廷的第一选择也是满臣,满臣实在不行了才会考虑汉臣,越往上,汉臣也难。

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臣集团才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崛起,成为清廷的重要力量。

刘墉、和珅的年代,还没有太平天国,八旗的腐化也还没那么厉害,清廷对汉臣没有后来那么倚重。何况,就算抛开满汉之别,和珅的能力也不弱于刘墉。

和珅是满州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和大部分堕落的满清子弟比起来,他从小就很有上进心,考上了咸安宫宫学(清廷为八旗子弟开设的学校,雍正七年设立,每次只招九十人),熟读四书五经,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

当然了,和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汉臣比起来,和珅在学识上还是差一些,科举没中。如果他是汉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埋头再考,但他是满人,就有了另外的机会,承袭了祖上留下的三等轻车都尉之爵,后来又被授三等侍卫,选为补粘杆处侍卫。

这让他终于走到了乾隆皇帝面前。

几乎每位清朝皇帝,面对上进的满清子弟时都是欣喜的,看他们自带滤镜。而和其他子弟比起来,和珅无疑是优秀的。

乾隆深受汉文化影响,和珅对汉文化也有很深的理解(教过他的吴省钦、吴省兰两位老师对他都很欣赏),和乾隆对得上话,吟个诗作个对什么的不是难题。

和珅还有一样好处,极善于察言观色、猜度人心,乾隆和他相处起来很舒服。为什么再贤明的皇帝身边都有几个小人?因为皇帝需要这样的人来放松心情。

试想,正直的大臣们说的虽然都是忠言,却难免逆耳,听多了是会反胃的;而小人之言,却总是谄媚甜蜜的,哪怕知道他们说的不一定是真的,皇帝也会听上一听。听多了,皇帝就成昏君了。

并且和珅不只会奉承上意,他也能做实事,极有才干。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云南按察使海宁揭发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嫌贪污,乾隆派和珅及刑部侍郎喀宁阿、御史钱沣(云南昆明人,清廉之臣)去云南调查。

此案中和珅立功颇多,掌握了证据坐实李侍尧的罪行,迫使李侍尧认罪。之后和珅就被升为户部尚书,升任御前大臣,补镶蓝旗满洲都统,成为乾隆的心腹重臣。

也是在此案中,和珅得到了李侍尧的一大份财产,从此走上巨贪之路,为后来的命运埋下伏笔。

总之,刘墉有大才,情商也很高,在清廷的职位其实并不算低。但如果要论皇帝的“圣心”,显然不如和珅,这是由清朝的特殊情况决定的。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这话说的……难道说年龄大就一定官做的大吗?这二者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

刘墉和和珅都算是清朝比较有名的官员,而我们了解刘墉大多是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而了解和珅则是在《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宰相刘罗锅》中。我们对于刘墉是比较喜欢的,而对于和珅就比较厌恶了。

但是抛开我们的好恶来说,刘墉的职位没有和珅高的关键原因便在于能力没有和珅强。

看到这里可能已经有许多人要喷我了,什么鬼?学富五车的刘墉居然能力没有一个大贪官强?开什么玩笑?

但无论我们愿不愿意相信,事实就是如此。和珅能做到位极人臣,自然是有其过人之处的,不然又怎么会深得乾隆的信赖和器重呢?乾隆又不是傻子,喜欢和珅自然是有其理由的。

有能者居之,这是自古以来都适用的法则,和年龄其实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只有到了二人能力相当或者对等的时候才开始审视资历。

假如和珅没有能力,只会拍马屁,就光凭这点小破手段就能成为大清的权臣?那简直是想瞎了心在做白日梦啊。

和珅职位比刘墉高原因有三:

一,办事能力强

和珅的能耐绝不仅仅是拍马屁那么简单。在乾隆时期,有许多重要的事务都是他帮助乾隆决断的,而且乾隆交给和珅的事情和珅都能非常圆满的完成,简直就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好榜样。再加上嘴甜,就更讨人喜欢了。

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混的很好,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文学素养好

我们都知道刘墉是一个造诣很深的学者和书法家。殊不知和珅的文学素养绝不亚于刘墉,甚至在有些方面是要远远超出的。

首先和珅熟练掌握满、汉、蒙、藏四族语言,这种能力放到现在也是大大的人才,就更别提满清时期了。

而且和珅写的一手好字,模仿乾隆的字体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可见和珅书法的造诣。能随便就能模仿他人字迹的人其本身的书法水平早已登峰造极。

三,更贴心

和珅能准确的把握乾隆的喜好,并且能和乾隆唱一个好双簧,以此尽力满足乾隆几乎所有的想法和要求,这个能力可不是刘墉所具备的。

我们普通的人还更喜欢能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满足自己要求的人,就更不要说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帝国的统治者皇帝了。

所以和珅受宠,官职更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年龄绝不是决定一个人职务高低的重要要素,如果这样,那么只要年龄大就可以做大官,岂不是让古代的官僚体系难以为继了?这肯定是万万不可取的。


历史消消乐


和珅特别的会做人,非常了解乾隆皇帝的一些心理上的想法和需要,换句今天的话讲就是善于揣摩领导的意图,乾隆几次出巡,朝中的一些大臣明面上不敢反对,但是背后都出工不出力,所以乾隆几次出巡实际上都是囊中羞涩的,和珅了解到乾隆的内心想法,然后主动的献言献策,充当得罪人的红脸人四处为乾隆皇帝弄钱弄银子,这在当时境地的乾隆看来和珅这就是大大的忠心呀这就是自己人这个奴才大有可为!

最后和珅所有搜刮的金银财宝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独吞,和珅是一个善于分享和善于打造自己圈子的人,和珅把自己的弄来的钱一部分给了乾隆皇帝,然后一部分分给了和自己同样位置的一些军机大臣,和朝中的众多大臣形成了攻守联盟,即使最后乾隆知道了和珅的所作所为为了朝局的稳定也不敢妄动和珅不知道一旦动了和珅会牵扯出来多少人。加上和珅这个人忠心耿耿,又会讨乾隆喜欢,所以做官才会做大



小丑说历史


一代新人换旧人,年纪大也不代表官职高,和珅是乾隆后期的最宠信的臣子,他们的官都不小,只是和珅更靠近帝王心一些。


power


其实和珅是个很有才能的人,文武双全,相貌堂堂,会满,汉,藏,蒙几种语言,饱读诗书,还写一手好字,最关键是善于揣摩圣意,被乾隆喜欢是有道理的


小豆豆发苗


因为和珅是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