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有沒有讓別人看懂作品的義務?

趙洋覓藝


並沒有。我覺得

能雅俗共賞地去看一部作品,本身就是一種高雅。現代社會的文化無非就是俗文化與雅文化,俗文化是單純地描述我們生活的現狀,雅文化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想象;“俗”可以透露小人物身上的“精英氣質”,他們往往生活層次不高(玩高雅的人他生活不會差),但身上卻透著對生活哲理的現實感悟,活得出滋味,所以看作品會更樸實,也會發現樸實的東西;而所謂“大雅之士”,他們去欣賞一部作品時難免沾染上銅臭味兒,是否認真考慮這部作品本身所蘊含的創作訴求難以成為真正的目的。所以藝術家無法做到讓買得起作品的人真正看得懂,不過我相信藝術家都是能行走在大俗與大雅之間的,他們可以在商業元素和藝術元素上尋找平衡點,所以我認為藝術家是可以做到讓人看懂作品的,但是沒有這個義務。


小張是個影迷


讓別人“看懂”藝術品,這個真的不是由藝術家打包票能說了算,而且更不能以“義務”來綁架藝術家的靈性創造力!

因為,藝術的“產出”如同自然力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外力過分干涉只能“降格”其水準,變得已不成其為藝術。

真正的藝術家都是用生命、靈性、心血來創造藝術品,比如米開朗基羅、梵高、高更,徐渭、張大千、徐悲鴻等無不如此!可以說,藝術家在創造時,根本就忘了讓世人看懂這會事兒。

所以這樣問,說的都是“外行話”,但也表達出了一種普遍的要求。我們都想能理解看懂大師的天才之作,分享他的藝術靈感,提升自己的素養。這種困惑主要是由於現代、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出現導致的。

傳統古典時期的藝術,已為我們普遍熟悉,無論是宗教題材,還是風景畫、風俗畫,往往一看就知道,畫的是什麼,想表達什麼。中國的山水畫、花鳥畫,甚至那些略帶抽象的寫意畫也不難理解。

難理解的繪畫,大都屬於西方現代藝術之後的作品,從印象派開始就開始非寫實化、朦朧化,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畫更是“天馬行空”,沒有藝術基礎,不明白新的繪畫語言、現代藝術理念的人,根本看不懂。而人家“大師”才不管你能否看懂,你得去理解他們。

所謂後現代主義藝術,已經是一種廣義的、“泛化的”藝術,各種藝術門類界限消失,以及藝術的生活化,工業、電子、遊戲的創意,模糊了藝術邊際。一些裝置藝術,及後來的抽象藝術就更難理解了。

比如,超級寫實畫,其實你不必刻意去理解它,只要你能感受,獲得印象、視覺衝擊就行了。這是鑑賞現代藝術品與古典美術的不同之處。所以,“看不懂”也很正常,我就看不懂趙無極的抽象畫,但能感受到一種“自然力”,對東方山水畫的迴歸!

樂活給大家分享,一些鑑賞現代藝術的“路徑”,比如一些具象畫,看到後,無須問畫家畫的是什麼,像不像,要注重自身的觀感、印象、視覺生成。根據接受美學原理,藝術品的意義價值,是取決於接受者的審美機制,延伸出來的一系列“效果”,都是該作品的一部分。藝術品的解釋權被下放給了審美主體的“人”,這是藝術觀的自由和進步。通俗的說,就是“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而抽象畫,你就只看它的色彩、肌理等,這些“有意味的形式”,裝飾感、甚至喜慶感、壓抑感,或音樂性的韻律感,有情調就可以,不要老想著看出“意思”來。好的抽象藝術甚至有“禪”的意境效果,產生陌生化新異效果,隔斷世俗庸常世界,治癒焦慮創傷,修復心靈達至“休歇處”,澡雪精神。

這就是藝術的“超越性”功能!

這是我的一些個人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請欣賞大師的超級寫實油畫

冷軍老師畫的“美人魚”

有些畫,可以看就是,不必刻意追求理解。

趙無極的抽象油畫作品

關注樂活,分享對現代藝術的理解,樂活談藝錄,一家之言,共勉!


樂活光陰


藝術家有責任、有義務讓觀眾看懂藝術作品。藝術是自由的,它可以隨心所欲、暢所欲言地表達創作者的內心情感,藝術家通過特定的藝術形式,詮釋思想,表現觀念,是積極主觀的行為。主觀願望要符合大眾審美眼光,創作出的藝術作品要讓大眾看懂,深明其意,藝術才有存在的價值。

藝術家有責任、有義務讓觀眾看懂藝術作品。藝術是反映生活的直接體現,藝術反映生活,還寫照生活,非常客觀地記錄生活、表達生活,離開生活的藝術,如空中樓閣,如海市蜃樓,一晃過眼雲煙,沒有觀眾欣賞,看不懂的藝術,就是沒有生活。


藝術是人類的精神體驗,藝術家創作作品,述說自己的情感體驗,要讓大眾能看懂、能感知,才會產生藝術共鳴。

讓別人看懂作品是藝術家的義務。


陳莊水墨畫家


藝術若是叫所有人都看得懂,那叫通俗。

越往陽春白雪頂上走越是叫高雅,下里巴人之流的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媚俗。

高雅、通俗到媚俗都是藝術品展現的境界。

重點是藝術家的創作究竟是為何而做?

為了生存,必須捨棄高雅,趨於通俗和媚俗。

為了實現自我,肯定得選擇高雅,或者也可以選擇不拘一格,連高雅的邊也不沾,只搗鼓自個喜歡的便可。

沒高雅,沒通俗,亦沒媚俗。

這時候的藝術家作品就是完全為自已而創作。

有的是畢其功於一役,有的是量變到質變,涅槃重生。

把自已所有的才華,毫無顧忌的呈現,綻放,我想這才是藝術家最大的追求。

至於別人看得懂,看不懂,那真的不需要去考慮,沒有那個義務。

一家之言,僅供交流。


鴻哥iouyh福小鋪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



做為一個影視的忠實粉絲來講,我個人覺的不想讓觀眾看懂得藝術作品的藝術作家,不是好作家。現如今的藝術家都說知音難覓,可能真的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找問題了。


有些作品除了自己誰都不知道其中的意義,這樣的作品最中只能走上被埋沒的道路。在我所瞭解的電影領域的作者都希望觀眾能夠看懂,原因主要有一下兩點。

一、從電影作品本身的角度出發

電影作品的主要功能就是娛樂人、傳遞文化信息,既然是傳遞文化信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觀眾能看的懂。觀眾看得懂這就達到傳遞文化信息的目的。然而觀眾所看不懂的作品將會面臨被淘汰的可能。我不否認有些電影之前並沒有人看得懂,經過人們的發掘,懂得欣賞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所以說想要實現電影的最主要的功能,還得讓觀眾看得懂。

二、從投資方的角度出發

製作一部電影的成本非常的高,比如說演員費、場地費、道具費、化妝師的費用、後期製作、後期的電影宣傳等等。


這些雜七雜八的費用加一起,可以說是非常昂貴的開銷。所以電影的拍攝需要有贊助商的贊助,投資方的投之等。無論是贊助方還是投資方,他們共同點都是商人。都說“不以賺錢為目的商人不是好商人”,所以說商人很定是希望越多人看懂越好。因為越多人看懂,他得到的回報也就越高。

無論是從電影作品本身出發還是從投資方出發,都不允許作品讓觀眾看不懂的情況出現。所以我個人覺得影視作品是有讓人看懂得義務的。


劇敢想


藝術是人與生俱來的生命境界,是藝術家個體生命在人世間的體現與彰顯。為此,作為個體的藝術人來說,在他的藝術創作中,只要把自我的生命境界與自我的生命意識,通過藝術這種形式展現出來,至於讀者讀懂與否,那則是讀者的事情了。


但在中國,大多數讀者,都是喜歡庸俗藝術的。尤其在現在的網絡時代,人人沉溺於手機,對手機強大的搜索功能而得心應手,還有各大門戶網站,不斷的在首頁給人們推出色情、媚俗、血腥與洗腦的內容,使人沉溺其中,不得自拔。



而在我周圍,認識或知道一大幫文藝青年或市井小民,在一些場合中,只要見面,只見他們都非常喜歡看手機上的那種玄幻、魔幻或神異的內容,看的津津有味。而許多文藝青年也喜歡那樣的寫作,而那樣的寫作,在中國有很多受眾,但是對讀者的生命境界沒有很大的提升,反而有很大的危害,使許多讀者沉溺於意淫之中,不能自已。


這些在複製舊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作者,內心之中大多隻有慾望,只有貪婪,沒有人的信任與愛心,因之,在寫作上,失去了自己的靈魂,並在出賣靈魂的過程中,成為魔鬼的幫兇。而一個有著生命自覺的讀者,是會用心看懂一些不予流俗的藝術作品的,他們的心靈是在與大師的對話中,以卓越的思考能力,獨來獨往的身心獨立,才會在真正的藝術作品中,讀出藝術家的心聲。而只有對生命真正認知的人,才能寫出讓當下人覺醒的文字與藝術作品。


而大多數人喜歡的那些所謂的名人,實際上只是造糞機器。


所以,藝術是小眾的,藝術家並不是為媚俗讀者而來的,而是為自我的靈魂的提升而做出自我對生命的認知。為此,一個不予流俗的藝術家,才會以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創作出真正啟迪人靈魂的、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


用戶62081517873


藝術的確是應該為大眾服務的,藝術作品當然最好是能讓普通大眾都看得懂。當然,有些大眾看不懂的作品也不能盲目否定其藝術價值。畢竟,藝術也有大眾藝術和小眾藝術之分。

舉個例子說,羅中立先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兩幅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一幅是《父親》,另一幅是《春蠶》,是表現一個老母親形象的。直到今天,這兩幅作品還是被視為中國寫實主義油畫的經典作品,備受推崇。巧的是,聽說羅中立的這幅《父親》這段時間要來長沙展出了,這是老百姓非常歡迎的藝術表現形式,一定會再次喚起很多人的回憶和共鳴。

不過,羅中立後來的作品幾乎都是些抽象主義的繪畫形式了,一般大眾很難看懂。這種創作方向的變化應該跟他取歐洲留學的經歷有關係,他在國外現場看到西方當代藝術的全貌,除了在美術館博物館看到藝術的歷史,也親眼看到了西方藝術的變革過程。不用說,這樣的經歷對於羅中立畫風的改變起了很大作用。

於是,一度畫出最親近普通大眾油畫作品的羅中立,開始畫一些大家看不太懂的作品了。站在藝術的角度,羅中立先生的作品在創作思維和表現技法方面都有了很大突破,應該承認其藝術追求和取得的新的藝術成就。不能說他的作品大家不太接受了,就沒有盡到一個藝術家的義務。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大家看得懂,也喜歡看,我們說達芬奇是油畫大師;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被稱為立體主義繪畫里程碑式的作品,但是普通大眾卻不一定能接受。雖然如此,畢加索同樣被視為屈指可數的藝術大師。

現在的繪畫界,流行利用照片來創作作品,就連全國美展這樣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活動也不例外。近段時間關於全國美展的爭議非常多,最大的爭議就是說現在的美術作品大多是在畫照片,已經喪失了繪畫作品應有的藝術魅力了。

從藝術的角度說,這些繪畫作品的藝術價值的確是大打折扣了。但是這些作品無疑也是很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的,老百姓就喜歡看這種寫實的作品,越寫實越好,這也是那些超寫實作品非常受歡迎的原因。

還是那句話,藝術是應該為大眾服務的。但是,藝術沒有必須讓大眾都能看懂的義務。我們應該尊重不同的藝術風格和不同的藝術追求。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從根本上講,這不是簡單的"有沒有義務"的問題,而是藝術創作中思想方法和藝術表達水準、方法的問題。

事實上,可以說藝術家們是在一生中的每一時刻都期盼著知音的到來。

從實踐出發,藝術家真正糾結並思考的是:聽從內心的指引,用怎樣的形式詮釋和呈現作品,才能不喊口號、不貼標籤而又能表達自己心底的思想,震撼到更多的心靈。

儘管我在網上看到過這樣有趣的回答:

“這要看你做的是什麼藝術。

僅僅是為了取悅自己,玩得開心,

當然沒有責任讓任何人看懂。

假如想靠藝術謀生,想賺錢,

那當然有義務讓別人看懂。”

我想:

“取悅自己、玩的開心",並不是藝術的目的;

“為謀生賺錢而讓別人看懂"當然與藝術追求相悖離。

過於現實、隨興的答案,已然完全看不到藝術的本來模樣。

生計為生存,無可非議,亦有普及美育大眾的意義;

但不忘藝術追求的初心是對每個人的考驗。

我們換一個視角來看這個問題一一

興起於上世紀60年代的接受美學的主要理論觀點也許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迪:

一一藝術作品,不是由創作者單方面完成的,它還需要欣賞者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一一藝術作品是開放的,它是創作思維與欣賞期待之間的互相交流與認同。

一一任何一個藝術家在創造作品時,都渴求將自己的體驗傳達給欣賞者,至於有沒有欣賞者能夠理解和欣賞作品,這是審美體驗傳達的結果,而不是創作者的初衷。

做為一名藝術實踐的受益者,我想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分享給朋友們:

一一藝術從不祈求受眾百分之百的擁躉,

一一藝術永遠珍視:哪怕是絕無僅有的心靈共鳴!




盤友俱樂部焦立廷


要說義務就畫好自己的畫,要說責任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誠實。如果習慣了謊言自然看不懂真如,何須解釋。



小貓長成了老貓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藝術當然有義務讓觀眾看懂,這是由藝術的本質和藝術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

藝術產生於人類的社會生活,從藝術誕生的那一天起,藝術就具有面向大眾的社會屬性。藝術的本質是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以藝術的形式弘揚和傳播生活中的真善美,藝術的這一本質決定了藝術有義務讓觀眾看懂。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普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眾的藝術審美需求和藝術審美能力也有了普遍提升,這時藝術作品就更有義務讓觀眾看懂了。

不能否認,藝術作品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有的帶有前瞻性,有的比較“高深”難懂,會出現在一定時期很多人看不懂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曲高和寡”的情況,這也是正常的,而且符合藝術多元化多樣性的發展要求。但是這跟藝術作品有義務讓觀眾看懂並不矛盾,它更加說明宣傳推介普及藝術的重要性。

作為真正的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讓觀眾欣賞,這樣才能體現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意義。應該說沒有哪一個藝術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們看懂,雖然很多藝術家有自己獨特的審美理念和藝術表現形式手法,可能有些不一定和大眾的審美取向相一致,但是藝術家還是由衷的希望能有更多的觀眾能夠看懂理解他的作品。創作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使命和責任,讓觀眾看懂作品同樣應該是藝術家的使命和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