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殺孫嘉誠後為什麼雍正就開始動年羹堯了?

鶴嘯鳳鳴


對於雍正時期的孫嘉誠這一個官員,其實要說印象的話,只有在《雍正王朝》這個電視劇之中。但是不得不說,他這個人實在是太虎了,就他在影視劇中的那種表現,遲早都會成為這個下場。



那麼,為什麼從這個之後雍正皇帝就要開始去動年羹堯了呢?因為,通過這一次的事情,很明顯他年羹堯是在明目張膽的威脅皇權。


他處理孫嘉誠這個事情就是一種十分大膽的挑釁。而且這個就等於告訴雍正皇帝,自己不在乎。甚至還把刀架在了雍正皇帝的脖子上。

天子的威嚴是不可以挑釁的。因為他不僅僅是代表著個人,更是代表著國家,代表著神。所以年羹堯必須要為他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因為天子威嚴受損,這一件事情真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不處理年羹堯,日後,他雍正絕對無法避免面對著更多的挑釁。



所以,年羹堯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因為他一個人的命,比不上大清國的安定。


是阿維啊


孫嘉誠是棋子,是底線,這對雍正和年羹堯雙方都心知肚明,雍正在試探年羹堯,年羹堯也在試探雍正,但是皇權的權威如何容你挑戰?終究是年羹堯動了自己。

1、派孫嘉誠去西北前線是雍正在“敲打”年羹堯,此時的年羹堯已經做事相當放肆了,如果這個人還能聽得進勸說就不會派孫嘉誠這麼倔的人去了,雍正希望孫嘉誠能夠打動年羹堯,孫嘉誠帶著的是雍正對年羹堯的最後一點苦心去的,但是年羹堯辜負了,聖意叵測。

2、殺了孫嘉誠雍正也保不住年羹堯了,孫嘉誠死後在京的那些清流文官便放不得年羹堯了,若年羹堯對不起雍正,雍正念在主僕幾十年會饒他一命,但是年羹堯偏偏要得罪歷來的文官集團,這是士林階級豈會畏懼你年羹堯的權勢,士林是統治階級官僚基礎,向來以衛道自居,即是天子也不會去得罪這個階級。

3、孫嘉誠逼著年羹堯去動自己。孫嘉誠、年羹堯、雍正都知道這趟西北行是幹什麼的,年羹堯不會輕易給自己惹麻煩,但是孫嘉誠逼著年羹堯殺了他,就是為了絆倒這個不可一世的權臣。

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孫嘉誠在《雍正王朝》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像張廷玉、鄔思道等人,不管怎麼樣,還是有點私心的,而孫嘉誠不一樣,他的心裡只有國家與百姓、公義,完全不顧個人的安危。

在鑄新錢的事情裡,孫嘉誠以一個小小的戶部主事,就敢跟戶部尚書扭打起來,然後打到御前,可見孫嘉誠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完全不會想到自己的前程與性命。

而年羹堯成為撫遠大將軍,又得勝歸來,在當時,是一個如日中天的人,連雍正都要給他幾分面子,而孫嘉誠卻敢站出來,然後直斥年羹堯目無君主,恃驕而寵。

雍正顯然對年羹堯是不滿的,但是在西北戰事上面,他沒有其他的人選,只能由年羹堯去,當然西北打嬴之後,雍正是能找到嶽鍾琪這個替代者的。

雍正讓西北的將士卸甲的時候,那些將士竟然只聽年羹堯的命令,讓雍正十分生氣,也不好發作,只能把這份氣撒在年妃身上,他無法讓這些將士“卸甲”,只能讓年妃“卸甲”了。

為什麼雍正會讓孫嘉誠去求雨呢?他也知道,孫嘉誠並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個人估計,雍正可能早就從專業人士那邊打聽到必下雨,然後以孫嘉誠的名義去求雨,然後為後面的事情作了鋪墊,是天要亡年羹堯,不是雍正要滅年羹堯。

其實雍正還做最後的讓步與試探,就是問年羹堯,能不能減少些士兵,減少些銀兩開銷,然後實行火耗歸公,全讓年羹堯拒絕了,這時候雍正對年羹堯其實是徹底的失望了。

雍正派孫嘉誠,是認為孫嘉誠能夠監督年羹堯嗎?這個當然不可能,就像孫嘉誠說他肥脾氣是不會改的,而年羹堯也表示,他也不會改,兩個人就是針尖對麥芒。雍正很清楚,孫嘉誠此去必死。

但只有孫嘉誠的死,才更激起朝中大臣對年羹堯的憤怒,然後雍正被迫對年羹堯下手。但其實,這個就是雍正設下的局,以一個孫嘉誠換一個撫遠大將軍年羹堯,所以雍正在等孫嘉誠一死,立馬就對年羹堯下手,雍正早做好準備了。


歷史簡單說


先簡單介紹一下前提,隨後再回答正題:

按兵不動的年羹堯在鄔思道的暗示下,終於下定決心,跟叛軍主力在法輪寺展開了決戰,並大獲全勝。

回京後的年羹堯更是意氣風發,風頭甚至都蓋過了雍正帝,隨後出現了孫嘉誠彈劾年羹堯事件,再然後雍正帝安排孫嘉誠去西北協助年羹堯,也埋下了孫嘉誠之死的伏筆。

那麼雍正帝前面都容忍了年羹堯,為什麼這次他殺了孫嘉誠,卻不能容忍了呢?

一、

雍正帝的為難之處:

其實在年羹堯回京的種種表現中,雍正帝是對年羹堯有極大的不滿的,而且這種不滿完全出乎雍正帝的意料,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因為事先沒有預料到年羹堯會如此飛揚跋扈,這也導致雍正帝最終選擇了容忍。

雍正帝可以容忍年羹堯,是因為畢竟兩個人還有主僕關係在其中,而且雍正帝代表的是整個國家,年羹堯代表的只是他的一個臣子而已。

但是孫嘉誠就不同了,他是言官,說白了,就是找茬的一個主,並且是清流一派的領袖人物。

他也代表著朝廷中的清流一派,如果他不說話,勢必會讓其他人瞧不起的,況且從他性格來講,他必然會站出來。這也是孫嘉誠的本職所在!

只是他選擇的時機不太恰當,對於雍正帝來講,處理起來非常棘手,本想通過求雨方式為難一下孫嘉誠,這事就過去了,結果沒想到,老天爺竟然幫了孫嘉誠。

由此,本來是兩方對一方的矛盾,變成了三方互相之間的矛盾了,分別是年羹堯跟雍正帝之間的矛盾,雍正帝跟孫嘉誠之間的矛盾,孫嘉誠跟年羹堯之間的矛盾。

於是雍正帝打算從年羹堯處突破,利用請他吃飯的機會,提出了三個條件,包括消減軍隊,減少開支,推行新政等,但是被年羹堯一一否決!

於是雍正帝拿出了第二套方案,那就是派孫嘉誠去西北協助年羹堯推行新政。

二、

雍正帝對年羹堯的真實態度:

其實雍正帝對年羹堯的態度也是一直飄忽不定的,雖然每每立功,可是總是有一些附加條件在其中,讓雍正帝猶如吃了蒼蠅一樣難受。

但通過詳細的指標考量過後,雍正帝都是選擇的功大於過,也就是俗話說的年羹堯瑕不掩瑜:

比如年羹堯血洗了江夏鎮,並且獨吞了江夏鎮的財物,這是一個大罪,但是年羹堯也成功的幫老四胤禛報了當年下馬之辱,而且順利地拿到了《百官行述》和太子胤礽信函。

比如年羹堯拜訪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甚至還給張廷玉送過禮,但這些老四胤禛都能容忍,因為年羹堯在後面遏制老十四胤禵的大軍中立了功,保證了老四胤禛的順利即位。

比如年羹堯回京後飛揚跋扈,面對跪迎的百官視而不見,甚至在大殿上還放出“士兵不知道有皇上”的狂悖之言,雍正帝也能忍,因為他打贏了羅卜藏丹津,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

所以,年羹堯殺富寧安,雍正帝還安慰老十三胤祥,說什麼“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有時候也不得不這樣做”的話來;年羹堯殺運糧官,雍正帝也只是催各地儘快籌糧,甚至還派李衛抄了幾個大官的家;年羹堯上書一系列人員名單,雍正帝也是照單全收,不顧其他大臣所言的“年選”諷刺。

這一切都說明,雍正帝跟年羹堯的主要矛盾並不在這裡,而是另有原因!

三、

雍正帝的真實用意:

這就回到雍正帝派孫嘉誠去西北的真正原因了,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一次,雍正帝派孫嘉誠去西北其實就是為了讓他送死,一方面殺殺清流一派的威風,另一方面也敲打敲打孫嘉誠和年羹堯,並給予自己一個拿下年羹堯的理由。

當然,如果孫嘉誠去了西北以後沒有被年羹堯殺害,這其實對雍正帝來講是上上策!

而派孫嘉誠去西北,其實還有一個前提的:

那就是年羹堯直接拒絕了雍正帝提出的三個請求!

表面上年羹堯拒絕的是雍正帝的三個請求,並且拒絕的理由都比較充分,我們前面一篇文章也分析過了。只是,年羹堯的大方向出現了問題,他拒絕的並不簡簡單單三個請求,而是拒絕了雍正帝即將大力推行的新政。

雍正帝有三員虎將的,分別是年羹堯、李衛和田文鏡。

而雍正帝要推行的幾項新政分別是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和整頓旗務。攤丁入畝歸了李衛在江蘇負責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由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剩下的火耗歸公和整頓旗務,雍正帝是打算由年羹堯在西北推行的。

但年羹堯竟然拒絕了!

這就等於,年羹堯把自己放到了雍正帝執行新政的對立面,這是雍正帝對待年羹堯有關生死問題的底線。

四、

雍正帝為何要撤年羹堯的職?

我們再回過頭來仔細分析雍正帝即位以後的所作所為,都會發現一個明顯的目標,那就是力行改革,革除弊政,刷新吏治,這是雍正帝即位以後一直遵守的執政方針,不會因為任何人的阻攔而放棄。

而只要底下的官員們能按照既定方針和目標進行工作,即使有點小毛病,對於雍正帝來講,也可以既往不咎。比如李衛偷偷夜見妓女,比如劉墨林的逛妓院,比如田文鏡處事的太過強硬,甚至年羹堯在西北的一切作為。

雍正帝把孫嘉誠派往西北,就是表明一個態度:

你年羹堯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新政必須要推行,你不願意推行,那我派孫嘉誠去推行,你要敢殺他,我就拿掉你!

在雍正帝派出孫嘉誠去西北後,他還給了年羹堯一份硃諭:

“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

其實,雍正帝根本不擔心年羹堯會造反,最擔心的是他不能跟自己同目標前進,不要依仗功勞,就能抵消抵制新政的過,這樣做的話,別怪我反恩為仇。

只是年羹堯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他大力推行新政,即使殺掉了孫嘉誠,雍正帝也可以不怪罪於他。

而正因為推行新政,觸動了年羹堯到手的奶酪,所以他才迫不及待地殺掉執行新政的孫嘉誠,只是他從來沒有想過,此時的孫嘉誠代表的並不是一個人,也不是清流,更不是對手,而是新政的象徵。

只要影響到了雍正帝的大局,不管你是誰,諾敏夠清官了吧?影響了雍正帝追繳戶部欠款的大方針,還不是砍了;老八胤禩一夥厲害吧?還是自己的親兄弟呢,反對旗務整頓,還不是被圈禁了;彈劾田文鏡的那群清流厲害吧?雍正帝寧可留下滾滾罵名,也要砍死幾個帶頭的;甚至自己的親兒子弘時,也是擔心弘曆不能順利即位,從而影響到新政的推行,也是殺之。

更何況你一個小小的府邸包衣奴才?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在雍正王朝當中,年羹堯在西北軍營中下手殺人一共有四次,三次成功一次未遂。

第一次是初到西北接管整個西北地區軍權時,年羹堯遭到了原西北滿洲名將富寧安公開的抵制,最後利用富寧安作戰失敗,將富寧安公開處決,一舉威震整個西北,年羹堯敢這麼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富寧安是十四爺的人!在年羹堯接管西北的初期,其本人就已經得到了雍正的默許,對待西北軍營中不服者,可直接軍法從事,甚至雍正與十三爺對話時,也提到必要情況下,可以犧牲一部分屬於八爺和十四爺勢力的軍隊,以徹底穩固年羹堯和雍正對軍隊的控制,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年羹堯縱容富寧安孤軍前進峽谷,最終全軍覆沒,因為殺人之前年羹堯已經得到雍正的認可,所以這次處決年羹堯毫不猶豫,可算得上是雷厲風行。



第二次殺人是在西北大營中,接待從北京來訪的九爺和十個大內侍衛,因十個大內侍衛是雍正計劃安插在西北大營的釘子,又全部是皇親國戚,這十個人完全不把年羹堯放在眼裡,態度過於囂張並且觸犯軍營規矩和軍法,年羹堯不顧他們是皇家侍衛並且是皇親國戚的特殊身份,執意要在軍營中處決這十個人,但非常有意思的是,當自己下達了殺人的命令再次展現出自己雷厲風行的風格後, 卻給自己的親信桑成頂遞去一個眼神,示意他趕緊找九爺報信讓九爺過來求情,隨後九爺趕來求情年羹堯順勢下坡又放了那十個大內侍衛。



從這一點上來看,在西北戰爭沒有結束之前,仍需要皇上鼎力支持的年羹堯,對皇上派來的親信還是存在一定的顧忌,並且在大敵當前的時刻也需要與皇上聯合,在這一環節沒必要有皇上選擇交惡,所以年羹堯需要立威,但沒必要殺人。

第三次是在圍攻叛軍的戰鬥中,因為某省一位三品高官押送糧草延遲,年羹堯以直接影響作戰為由直接將該省級高官處決,年羹堯敢這麼做,一方面因為被殺者只是地方官員,背後勢力不強;一方面要送物資延遲的確觸犯軍法;但更重要的一點圍攻叛軍的戰鬥當時已進入最高潮階段,一旦獲勝雍正也會達到執政以來的最巔峰狀態,這個時候一旦有人誤事,年羹堯完全可以大下殺手, 不旦得不到皇上的怪罪,反而能借機震懾其他地方勢力。

從這一時期來看年羹堯雖然殺人無數,有些也是為了樹立個人威信,但同時也是為了促進西北戰事能夠更加順利的解決,這也是關乎雍正在朝野當中的威望,因此雍正不旦選擇默許反而暗中給與支持,在君臣雙方選擇合作的情況下,年羹堯雖然雷厲風行但也存在一定顧忌,所以也是有選擇性的殺人。

但在孫嘉誠的問題上,年羹堯卻徹底觸碰的底線,先不說之前在京城大擺功臣派頭,甚至不將皇權放在眼裡,朝堂之上毫無人臣之禮,這一時期由於年羹堯在西北已經獨攬整個大權,同一時間西北大捷所帶來的榮耀,年羹堯此時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甚至這一時候的她,已經忽視了他本人與雍正的關係身份,在他的眼中西北已經成為了他自己的獨立王國,雍正已經無權干涉做好自己的皇帝就可以了,所以在那次著名的火鍋談話中,面對雍正所提出的各項改革,年羹堯竟然以西北地區不合國情為由全部否決!囂張程度已經引起了雍正的不滿!



但這一時期的雍正還不打算與年羹堯完全撕破臉面,因此選擇了折中的方案,派遣孫嘉誠前往西北助年羹堯管理經濟,一方面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避免年羹堯在西北一家獨大,進一步分化行政方面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是利用孫嘉誠管理經濟的權限,以避開年羹堯的壓制,繼續在西北推行改革,對於這樣的目的,年羹堯不可能不會察覺,可年最終選擇的應對方案卻是:直接殺死孫嘉誠!

年的這個做法,徹底觸碰了導火索,此前他雖然號稱殺人無數,自稱有先斬後奏的權利,但事實上他的權利完全是在雍正默許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所以他雖然不斷地實行先斬後奏的權力,但每次都有所顧忌不敢輕易觸碰紅線,但這一次年羹堯卻是大錯特錯,竟然公開把皇上直接派來的特使殺害,他的先斬後奏已經超過了雍正容忍的底線,而且也是對雍正計劃改革的執政理念進行公開挑釁,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與年羹堯的翻臉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遼寧資深球迷


孫嘉誠,是《雍正王朝》中的人物,也是雍正下決心除去年羹堯的導火線。

孫嘉誠,雖然是京官,但因為相貌醜陋以及為人過於正直,在官場並不被重視,只是五品官。他第一次出場就是反對新君的第一項舉措——阻止雍正鑄新錢,力陳新錢弊端。雖然讓雍正有點下不來臺,被雍正當面訓斥;但過後,雍正還是重用了這個正直的“醜人”。這也是為雍正執政和以後的故事做了鋪墊。

孫嘉誠再次登場是彈劾年羹堯被罰大太陽下求雨。年羹堯因為青海之功,已經非常囂張跋扈了。進京是百官跪迎,見君騎馬,金殿之上手下只聽命於大將軍不聽命皇上,皇上所提讓他減少軍費的三項請求都被他拒絕,安插大量官員……,等等,都讓君上已經非常不滿。

在這種情況下,皇上將公開彈劾年羹堯的大臣孫嘉誠派到軍前,一方面有約束跋扈將領的意思,一方面也是想挽救這個曾經的心腹大臣,希望他收斂。畢竟,孫嘉誠是朝廷上清流的代表,公開反對過年羹堯,並且是皇帝親自派給他的。如果年羹堯心中還有一點顧及,也需要小心謹慎一點點了。

俗話說,打狗看主人。孫嘉誠後面不僅有皇帝,還有朝廷上的清流,即代表著輿論。但年羹堯卻敢殺了孫嘉誠。皇帝知道,按照孫嘉誠的人品與性格,他是不會違反軍紀的,只是會阻止年羹堯的跋扈。

一個囂張到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手握重兵的能臣,皇帝一定非常忌憚了。下手除掉年羹堯已經不可避免。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年羹堯作為四阿哥胤禛的親信,在“九子奪嫡”中為雍正順利繼位提供了有利的幫助,因此成為新政權的核心人物。

後來年羹堯奉旨平定西北叛亂,名義上是川陝總督,實際上是整個西北地區的掌權人,他曾在西北軍營中四次動手殺人,三次成功一次未遂,為什麼在殺死孫嘉誠後,雍正就開始動手處理他了呢?

起初年羹堯去西北接管軍權,是奉了皇命前去平叛,所以不論是在他剛上任時就遭到了大將軍 富寧安的公開抵制,最後假借其作戰失敗將人殺害,還是在後來圍攻叛軍時,他因為某省的一位三品高官運送糧草延誤,直接以影響作戰為由將其處決,這兩次殺人都是為了促進西北戰事能夠順利解決,也關乎到新帝在朝中的威望,所以雍正都是默許和支持的,但是在孫嘉誠的事情上,年羹堯卻是徹底觸碰了皇帝的底線。

西北一戰讓年大將軍威名天下,成了皇帝的左膀右臂,自恃功高的年羹堯,心態也慢慢發生了變化,不僅在朝堂之上絲毫沒有人臣之禮,還把整個西北地區當成了自己的地盤,對於雍正提出的各項改革,他都以西北不合國情為由全部否決;雍正心中雖然不滿,也沒有和年羹堯撕破臉皮,他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派遣孫嘉誠前往西北,輔助年羹堯處理政務,以此來分化他的權利,可年羹堯卻將孫嘉誠直接殺死,公開挑釁皇帝的威望,在這樣的情況下,年羹堯的死期也就不遠了。


歷史些事


這個從史實角度來講大家都瞭解差不多了 換個角度 從心理 性格來說。年的追求,位高權重,功勳卓著在特定背景下都相對容易的達成了。那麼以年的出身低賤 包衣奴才 兄妹兩都是雍正潛邸的奴才 真正的下人啊 端茶送水 把屎把尿都得幹 ,被呼來喝去的也沒多少尊嚴 。雍正沒當皇帝前雖說區別府裡一般下人,但是對外來說,還是不入流的角色。京城裡皇親貴胄,極品大員天天見面打交道,誰能把他當個事呢,年又是個有追求心氣高的主,本事頭腦哪肯定也是不一般的,要不幹不了那些大事。完了心比天高,又被人瞧不起,常年累月,這個心情大家換位體會一下,被人瞧不起。所以呢年哥不是不懂人情事故君臣之道,人就是要追求心理上的平等,作死沒問題,年哥就是要這個範兒。跟最牛逼的人牛逼一把 死算個P 值了



雜玩sasa


這要從一頓飯說起,這頓飯非常出名,雍正給年羹堯底線,而年羹堯親手將這底線給撕破,臉面這東西是互相給,你撕破臉,在怪雍正無情也不地道啊?

那麼這頓飯是那頓飯,就是雍正在年羹堯回來時候,請他吃的那頓飯,在飯局中,雍正提了五件事情,三個要求,而年羹堯基本全否定了。

唯一答應的一件事就是孫嘉誠去西北任職。

看完飯局之中的奧秘,在看年羹堯殺孫嘉誠為何會死就能對整個事情明明白白。

在雍正王朝,一頓飯兩人“五問五答提三事”,按照劇情策劃來說可謂精彩絕倫,處處暗藏短劍,心機之深,讓人佩服。

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飯局第一問:

雍正帝:亮工啊!(年羹堯)西北是否還需要十萬兵馬?能減一些否?

年羹堯:不能減,外患還未定,匪患未除,削減軍隊,恐怕會生變故。

其實這段話,雍正實質上問了年羹堯兩個問題,而年羹堯也回答了二次。

第一問:西北是否,還有10萬兵?這個是否就有意思了?

雍正的目的,是問你小子手底下到底有多少兵馬?我需要知道準確數字。加上是否,就表明雍正也不知道年羹堯到底有多少兵馬。

第二問:能不能裁軍,這就是直接提要求了,我不管你有多少兵馬,但是,我要你裁軍。

年羹堯的回答也很絕。而且很不懂規矩!

第一答:直接拒絕,並說不能裁軍,那麼這深層意思,其實很簡單,挾兵自重。

第二答:給自己找理由,為何需要那麼多兵馬,因為西北還很混亂,你裁減我兵力,西北會更亂,那麼年羹堯意思是什麼?當然是告訴雍正隱晦告訴雍正,你動我的兵,西北就會亂。

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發生無數次,一般被叫做挾亂自重。

飯局第二問

雍正帝問:每月一百五十萬兩軍需,能減些嗎?

年羹堯答:回皇上,一百五十萬兩,已經是最低額度,不能減了。

那麼這話是什麼意思,那就是試探底線。

雍正問年羹堯,一月150萬兩能否減少?就是告訴年羹堯,我知道你有多少兵,這麼多錢花哪去了,如果你不告訴我這些錢怎麼花的,我就把它收回。

年羹堯回答更經典,不說原因,直接拒絕,還說這點錢都不夠養兵,已經是最低要求了,潛臺詞就是,再少就要出問題。

飯局第三問

雍正帝問:這一百五十萬兩能否在西北自行籌集?朝廷沒錢給了。

年羹堯答:西北就是窮地方,哪能支付大軍開支。

這段話就更暗藏殺機,當雍正問年羹堯,你是否可以自行籌集款項的時候,就是在試探年羹堯,如果給你這個權利,你是否會做割據一方的諸侯?

年羹堯回答比較聰明,斷然拒絕自行籌款,放棄了西北四省財政權。

而一個只有兵權沒有財權的軍隊,無法成為軍閥,算是他識相,要不估計死的更早。

飯局第四問

雍正帝問:朕欲在西北“火耗歸公”,你看這個事情怎麼樣?

年羹堯答:西北地方太窮苦,叛亂又剛剛平定,怎麼做不好。

其實雍正問的根本不是火耗歸公問題,火耗是什麼意思?

就是官員們在俸祿之外的額外收入,比如徵收糧食的時候,糧官踢一腳滿滿的扁擔,漏出來的糧食就叫火耗,也可以理解為正常損耗。

那麼這些所謂正常損耗就死官員的油水,歸公了,油水就沒了。雍正問年羹堯火耗能不能歸公,潛意識就是我要掌控地方,這個錢不能再私下發給官員。

拿人手短,吃人最短,拿年羹堯錢的官員當然和年羹堯成利益集團,雍正的意思就是你不能在培植自己的利益集團了,管好自己軍務就可以,別管政治了。

年羹堯居然說,火耗不能歸公,這相當於告訴雍正,我要用這些錢去鞏固培養利益集團。

好吧,這就是取死之道啊。但是雍正還是在忍,這個時候年羹堯估計也覺得自己表現太過了,於是主動求和,也就有了年羹堯最後的表態。

飯局第五段

年羹堯說:皇上,我知道朝廷難,可是西北更難啊。

雍正帝答:西北難在何處,說說看?

年羹堯問:沒有地方不困難,特別是沒人手,陛下找人幫幫我。

雍正帝答:這個事情啊,我正有這個想法。

於是,雍正帝就派孫嘉誠去西北,輔助年羹堯。

這就是雍正為何在年羹堯殺了孫嘉誠之後動怒,必殺年羹堯的原因。

在飯局之中,年羹堯的飛揚跋扈,其實已經嶄露無疑,雍正帝的不滿在幾個問題中都有體現,而年羹堯最後也服軟,就是這服軟才讓他沒有更早死去。

服軟的結果就是雍正在年羹堯身邊,安排了一個絕對的自己人。這個人當然是雍正的眼線,也是雍正的臥底,目的肯定是監視年羹堯。

可是年羹堯居然把這個人,孫嘉誠給殺了,那麼年羹堯的無法無天,誰還能掌控?這就是他自己找死了。其實在我看來,雍正犯不著如此麻煩去做這些事情,他在不斷提醒年羹堯,也在不斷敲打年羹堯,但是年羹堯讓他失望了。他重視年羹堯的領兵打仗能力,也一再給他機會,派人過去就是讓他收斂自己的言行,誰又能知道,這樣的人他也敢殺?換誰是皇帝,也容不得年羹堯啊?


阿斗不傻


年羹堯飛揚跋扈,換作別人活不了半集啊。只是從情感上來說,雍正是有點捨不得他這個舊臣的。年羹堯殺孫嘉誠,殺的是清流官員的領袖,清流官員們哪能輕易放過年羹堯,年羹堯不管不問,雍正天天看彈劾的摺子煩都要被煩死。況且孫嘉誠是帶著雍正的旨意去監督年羹堯的,說的直接點就是代表著雍正,年羹堯捅的是雍正的底線,已經是在和皇權叫板。

年羹堯在西北過的是土皇帝的生活,吃喝用度甚至比勤儉的乾隆還要奢侈,雍正也曾多次敲打提醒,年羹堯不為所動。雍正在百官彈劾之下,要求年羹堯開源節流、實行裁軍和火耗歸公,年公然拒絕,已是惹怒了雍正。雍正乾脆派了一身正氣、敢叫板年羹堯的清流領袖孫嘉誠前往協助他,實為監視和分權。

年羹堯死在自己的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目無君夫,功高蓋主。另外,年羹堯太高看了他在雍正心裡的地位,覺得雍正不會因為一個御史處罰他,反而會袒護他。畢竟當年他血洗江夏鎮殺了那麼多人都被老四袒護下來了,年羹堯絲毫沒有將孫嘉誠一條人命放在眼裡,恃寵而驕到這麼淋漓盡致的,整個清朝歷史也找不到幾個。

而孫嘉誠呢?他一個耿直的清官,雖然電視劇之中沒有明確演出年羹堯是為何原因殺死孫嘉誠,但是孫嘉誠此行本來就是抱著和年羹堯玉石俱焚的決心的。孫嘉誠和張廷玉平日裡比較親近,在前往西北之前,孫嘉誠找到張廷玉,對張廷玉說:“若此人真有反意,我也能于軍中誅殺此賊。”張廷玉當時聽了肯定以為孫嘉誠是要暗殺年羹堯,只是沒想到他會以這種激進的手段,以自己的命為代價把年羹堯拉下馬。

孫嘉誠是探花,在年羹堯手下不可能連個自保的能力都沒有。年羹堯也不蠢,欺負孫嘉誠是可能的,但是要說殺他,肯定是孫嘉誠激怒他在先,孫嘉誠一心求死,還不知道做了什麼刺激年羹堯的事情。

再看雍正知道孫嘉誠被殺死之時的態度,當時雍正正和李衛商討改革的事情,由此時談及年羹堯拒絕火耗歸公。雍正感慨“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說他對李衛和年羹堯都是一樣的感情。兩人還談及對黃倫的處置辦法,因為是年羹堯的人,雍正為了給年羹堯面子,將黃倫革職之後還送到年羹堯軍中充軍,可見直到這一刻,雍正對年羹堯都是沒有殺意的,還在為他爭取顏面。

另外兩個細節,一個是李衛提起鄔先生曾經說過年羹堯早晚會闖出大禍,另外一個就是李衛說起民間流傳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傳言。這個時候年羹堯殺孫嘉誠的急報遞了上來,雍正看完之後立刻起了殺意。李衛這兩句話也是催生雍正殺年羹堯的重要因素,李衛這張嘴也是厲害,後來隨口說了一句話,也讓雍正起了殺弘時的心,這也是一張地道的烏鴉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