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素材——真實經歷

關於文學創作,法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弗朗索瓦指出:”如果創作意味著憑空創造出東西來的話,那麼他們所想出來的人物絕不是什麼創造。

寫作的素材——真實經歷


《鐵流》被魯迅稱為”劃時代的里程碑“。在創作《鐵流》前,綏拉菲莫維奇在莫斯科的一位叫索基爾柯的烏克蘭朋友家聽到三位達曼軍人講述他們在黑海邊上行軍的真實經歷,作家立即意識到它的價值——”群眾的思想意識的改造“,沒有多加考慮,首先動筆敘述”整部作品的意義全部集中在這最後一個場面裡“的結尾,緊接結尾,續寫開端,多次修改使首尾一致後,進行中間部分的寫作。在這中間部分寫作中,作家”時時刻刻反覆思考安排小說的脈絡“,最後經過多次艱難的修改,小說付梓。

文學創作的規律在於將生活中的素材昇華為文學題材。

例如,《安娜卡列尼娜》的素材是托爾斯泰鄰近的一個莊園主的女管家皮羅戈娃不堪情婦地位被始亂終棄而臥軌自殺的真實案件,作家把女管家的肖像和一些情節換掉,重新編織故事,創作出了傳世佳作。老舍決定創作《駱駝祥子》,就在一段時間內觀察車伕的生活。司湯達偶爾看了報紙上一個案件的報道——一個年輕的家庭教師和女主人發生的情感糾紛,這一現實中的人生案例啟發了思考,展開了想象,由此萌發了《紅與黑》的寫作。

小說家雖然主要靠虛構,但也需要這種對生活的親身感受和發現為基礎。如茅盾寫《子夜》,柳青寫《創業史》,老舍寫《茶館》,都曾主動地,有明確目的地去觀察體驗生活。這樣,才能從生活真實走向藝術真實。

寫作的素材——真實經歷


缺少生活材料,寫作艱辛備至。請看:

《火葬》是不可厚非的。它要關心戰爭,它要告訴人們,在戰爭中敷衍與怯懦怎麼恰好是自取滅亡。可是它的願望並不能挽救它的失敗......我對戰爭知道的太少,我的一點感情像浮在水上的一滴油,盪來盪去,始終不能透入到水裡去......我想多方面地去寫戰爭,可是我到處碰壁,大事不知,小事知而不詳。

老舍是一位寫作經驗豐富的作家,對《火葬》的創作有著積極的寫作慾望,出發點不能說不對。但故事背景的文城是被日寇侵佔的城市,從作家心中”鑽“出來的。抗戰數年,作家並沒有在任何淪陷區居住過,故事的內容”只好瞎說“。作家不可能深入生活導致寫出了認為”要不得“的作品。

寫作的素材——真實經歷

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權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深入生活獲取寫作材料,僅僅只是道聽途說從而進行蜻蜓點水似的創作,無論對作家還是讀者而言,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