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小腸病辨證——痰迷心竅,痰火擾心,心脈痺阻

心位居胸中,與小腸相表裡,心主神明,主血脈,主汗液,主火,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聲為舌。其心病常見證型如下:

心氣虛、心陽虛

症狀:二者共同脈症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脈細弱或結代。兼見面色蒼白、神疲體倦、自汗少氣、舌淡苔白等症者,為心氣虛;若見畏寒、肢冷不溫、面色滯暗、胸悶痛、舌淡、紫暗而胖嫩者為心陽虛。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者,為心陽虛脫之危症。

病因病機:多由久病體虛,或年老髒氣衰弱,或汗下太過,或暴病傷陽耗氣,或稟賦不足等所致。

心與小腸病辨證——痰迷心竅,痰火擾心,心脈痺阻

心血虛、心陰虛

症狀:二者共同症狀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若兼眩暈、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弱,則為心血虛;若兼五心煩熱、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則為心陰虛。

病因病機:多由於生化之源不足,或發於失血之後,或熱病傷陰,或七情內傷,陰血暗耗等所致。

心火亢盛、小腸實熱

症狀:心中煩熱或失眠、口渴飲冷、尿黃赤、舌尖紅、舌體糜爛、脈數。小腸實熱還可見尿血、尿道灼熱疼痛等。

病因病機:本證多因情志刺激,或六淫鬱而化火,或過食辛辣、溫補之品等所致。

心與小腸病辨證——痰迷心竅,痰火擾心,心脈痺阻

心脈痺阻

症狀:心前區或胸骨後刺痛或憋悶、心悸,甚則面青、唇紫、四肢發涼、舌質暗紅或見瘀斑、脈細澀或結代。

病因病機:本病多繼發於心氣或心陽虧虛之後,往往由勞倦感寒,或精神刺激,或痰濁凝聚等誘發。

痰火擾心

症狀:輕者心煩不寐,面紅,口渴,胡言亂語,哭笑無常;重者神志錯亂,狂躁亂動,打人罵人。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因病機:此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煉液成痰,或痰濁日久化熱化火,或外感火邪灼津成痰等而致痰火犯擾心神。

心與小腸病辨證——痰迷心竅,痰火擾心,心脈痺阻

痰迷心竅

症狀:神識痴呆,或意識朦朧,喃喃獨語,或神昏不語,喉中痰鳴,苔膩脈滑。

病因病機:病由精神抑鬱,氣鬱不舒,或感受溼濁邪氣,氣鬱阻遏,痰濁凝聚,矇蔽心竅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