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历史评价却很高?

三叔小记


朱高炽是庙号是“仁宗”,这“仁”之一字,实际上说的便是他在位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方针的方向。

所以,他实行的是“宽政”,是仁政。

清人写明史之时,这么评价朱高炽:“如果上天再让他多活几年几十年,凭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又以德教化天下黎庶,必定可以和汉之文帝、景帝相媲美!”

汉朝“文景之治”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又启引下一代“汉武盛世”,功绩自不必言。

明仁宗虽然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却能得如此评价,确实很让人惊讶。

谈论朱高炽,便不得不说说他的父亲朱棣。

朱棣的皇位是从他的侄儿朱允炆手上抢过来的,倘若朱标没有突然病逝的话,朱棣也没机会当皇帝。

朱标一死,朱棣这才成了朱元璋众多儿子当中能力最好的那一个,野心也才逐渐膨胀起来,朱标活着的时候,他可不敢打什么坏主意。

不过,朱棣确实也挺得朱元璋喜爱和器重,所以才会将他安排到了北方,让他为明朝镇守北方。

朱棣的正妻来头也不小,是明朝开国功臣之首徐达的女儿,徐氏虽出身于将门,可却颇爱读书,被人称为“女诸生”,她也常以儒家之仁教育自己的儿子朱高炽,所以朱高炽的品行也受到了她的影响。

不过,朱棣实际上并不怎么喜欢朱高炽,朱棣虽说不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可也是马上得的天下,也追求武功。

可是朱高炽却胖乎乎的,朱棣看着他总觉得自己这儿子没什么威势,更不用说什么王者气概了,所以一度想过废了他。

好在朝堂上的诸公力保又力争,才让朱高炽顺顺利利地接了朱棣的班,当了皇帝。

对于明仁宗的“仁”和能力,在洪武年间便已经能够看得出一二了。

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朱元璋册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之后,想看看他的能力如何,所以便让他和秦王世子、晋王世子、周王世子去检阅军队。

可是,秦、晋、周三人已经回去向朱元璋复命了,却迟迟不见朱高炽回来,朱元璋左等右等等了好久才看到朱高炽,所以便问他,你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

朱高炽打了一下腹稿,然后恭恭敬敬地说了,皇爷爷呀,这早上也太冷了,所以孙儿便让士兵们先吃了早餐,然后才开始检阅,所以便回来得晚了些。

这件小事不仅体现了朱高炽的“仁”,实际上也是他的聪明之处,四个人同去阅兵,没有带过兵,也没打过仗,哪会什么阅兵?可是,朱元璋总不可能闲着没事让他们去军队里玩吧?朱高炽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知道不能敷衍地去军队里随随便便走一遭。

于是,为了能够引起朱元璋的注意,也为了让朱元璋满意,朱高炽便来了一个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追求阅兵的效果,转而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果然这招一用,便获得了朱元璋的欣赏。

当时的朱高炽只有17岁,但是手腕和应变能力已可见一斑。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后才放心让朱高炽留守北平,后来每逢朱棣亲征或者出巡,也皆由朱高炽监国,朱高炽也总能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群臣无不称赞。

所以,朱棣只因为朱高炽长得胖,便想着废了他,绝对会遭受来自朝堂上的阻力。

朱高炽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即位,洪熙元年五月即病逝,在位不过短短十月,为何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竟和文、景媲美呢?

这当然离不开朱高炽在位时期所采取的政策。

朱元璋打下江山,然后传给朱允炆,百姓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朱棣便又发动了以争夺皇位为目的的“靖难之役”,朱棣抢到了皇位之后,又继续对外用兵,数次率军亲征,百姓早已不堪重负了。

朱高炽一上位,便废除了朱棣时期的一些苛政,百姓这才终于得到了喘口气的机会,这口气要是积压着喘不出来的话,恐怕会出事。

他还叫停了郑和下西洋的项目,虽然说有点惋惜,但是郑和下西洋确实太烧钱了,朝贡贸易并不能让明朝因此获利。

朱棣在位时还让人远道去云南、交趾采办黄金和珍珠,也很劳民伤财,所以也被叫停了。

他也不再在政治上搞白色恐怖,反倒是释放了很多永乐以来的政治犯。

朱高炽曾经下过一道诏令:“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虽然这道诏令只有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但却是他的施政核心,或者说是施政纲领,他所施行的一切政策无不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

为了这个施政核心,他甚至想要还都南京,因为他觉得朱棣迁都北京是为了去打仗,但他并不同意打仗,因为打仗耗钱耗粮,到头来苦的还是百姓,还都南京的话也可掐断后代皇帝继续北伐的心思,只不过未能成行而已。

总之一句话,绝不能苦了百姓!

朱高炽除了自己“仁”之外,还选了一个好的继承人,也就是明宣宗,宣宗即位之后继承了朱高炽的宽政、仁政,所以才有了“仁宣之治”。

史家常以明之“仁宣之治”比汉之“文景之治”,由此可见仁、宣二宗之地位有多高了,明史更是直言:“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朱高炽虽然在位短短十个月,但他是“仁宣之治”的奠基者,所以才会有着如此高的评价。

对于“仁”字,朱高炽也当仁不让。


宁糊涂


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是个大胖子,有多胖呢,应该在300斤左右。因为身体肥胖,所以行动不便,床铺,门口都要大一号,穿衣服费布料,因此,朱棣不大喜欢他,曾多次打算立二儿子朱高煦为皇储。

这事儿一直让朱棣十分纠结,后来是大明才子解缙给他下定决心立储的,解缙说:皇帝有个好孙子啊。因为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却生的英武雄伟,有帝王之气。

除了肥胖,朱高炽的才能一点也不比朱高熙差,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坚守北京城,以一万之众兵士,发动北京城军民一起守住了北京,李景隆号称五十万大军也没有打开北京城门(虽然其中有水分)。朱棣称帝之后,屡次北伐,朱高炽坐镇监国,朝政不乱,井然有序,充分说明了朱高炽的治国才能。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朱棣时代以严猛治国,其间又发生了靖难之役,人心思安,朱高炽一改朱棣的严酷和朱元璋时代的“重典治国”理念,施以平和仁政,由此,文官士人得以“身心解放”,百姓得以休息,朱高炽不同于父亲祖父的执政风格得到官民一致拥护。

朱高炽虽然在位仅仅两百余天,但是有几件事却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拥护,故而让后世之人给予高评价。

一是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誉为明初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广孝的恳求下,朱棣开始并没有打算杀死时为帝师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写诏告国。方孝孺不从,说:即使诛灭我十族,我也不会给乱臣贼子写。朱棣便怒诛方孝孺十族,历史只有灭九族的例制,朱棣将方孝孺的学生门生算上,诛灭方孝孺十族。高压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朱高炽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压的臣子平反,争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拥护,是得到历史高评价的第一个原因。

二是取消朱元璋时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时代,大小官员每日上朝提心吊胆,如履薄冰,与家人诀别,能够晚上归来,便举家庆贺,算是又多活了一日,这种严猛的氛围让官员们生死难耐,朱棣夺取了江山之后,沿用朱元璋的严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饭,是常伴官员们的“噩梦”。朱高炽即位之后,取消了这些肉刑,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评价。

三是提升内阁职权。朱元璋罢相之后,直接管理六部,组建殿阁,由殿阁学士辅助处理政务,朱棣形成内阁,但是内阁官员只有五品,缺乏实权,皇权还是相对集中。朱高炽提升内阁学士的品级,可达一品,这意味着内阁的权力得到提升,对于那些文官士大夫们来说,是一件绝对可以看见“希望”的好事,自然会被高评价。

四是休养生息。朱棣在世的时候,建北京、剿北元、开运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项目,劳民伤财,朱高炽深知这些大项目带来的民贫国困的后果,于是出台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国得以生养。

综上几件事,两百余天,朱高炽虽然在位只有不足九个月,但是却顺天应人,能够得到后世的高评价,确在情理之中。


青灯问史


朱高炽即明朝第四任皇帝,朱元璋之孙,朱棣之长子。

朱高炽在位只有将近十个月,但他的历史评价却是很高,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作为太子监国时期,朝无废事,谦虚好学,功绩突出。二是继位之后,为政开明,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下面我简单的说说,欢迎讨论。

一、太子监国

别看朱高炽皇帝只当了一年,但作为太子监国断断续续也搞了二十多年,靖难之役时,奉命留守北京,以一己之力拒李景隆五十万人之攻,为其获得很高的威望。在监国时,虚心求教,表现优异,获得了朝野的一致支持和好评。

所以朱高炽的口碑是很好的。

继任为帝

朱高炽虽然执政仅一年不到,但是这一年当中做了很多事情,为政开明,广开言路,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平反冤案,重任旧臣,废除苛政,励精图治。一副明君盛世的景象。为后来的蛐蛐皇帝铺好的道路,也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可惜十个月就突然暴亡了。有说是因为肥胖三高,心脏病突发而亡,也有说是被朱瞻基阴谋暗杀。


但无论如何,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位能力出众、品格优秀的明君贤君。


曹老师xixi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朝廷大小事全由皇帝批复,这是个繁重要命的工作,而且永远干不完,朱元璋死磕,累到吐血,朱棣看出其中道道,宁可打仗风餐露宿,也不愿窝在宫里死干,于是就有了朱棣6次离开京城,到处找仗打,由太子朱高炽监国,从史料上来看,虽然朱棣在位22年,大部分时间是不在皇宫的,朱高炽监国最起码13年以上,所以虽然朱高炽最后在位时间不足1年,实际上他是永乐中后期的重要统治者,后人对他的中肯评价,是要算上监国那段的,并不仅仅是那1年。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炽画像。

如果翻开朱高炽监国理政和当皇帝的事迹,绝对个标准的儒家君主,宽容、仁爱、开明、稳重,是他的人生标签,提出以仁治国,停止外国奢侈品的进口,禁止各地强征贡赋,多次下发宽恤百姓的政令,大举赈灾免税;讲亲情,就算两个弟弟心怀不轨,处处为难自己,也坦然维护,数次救过朱高煦、朱高燧的命。

仁宗时期,内阁有杨士奇、杨荣、杨杨溥一同辅政,并称“三杨”。

他同情建文旧臣,反对建文旧臣的杀戮,承认建文帝号,将朱棣迫害关押的建文臣子、家属等陆续解放,恢复自由,为方孝孺平反;也释放了大量在朱棣时期关押的臣子,比如黄淮,夏原吉,为解缙平反,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获得拥戴,齐泰、黄子澄等大批官员家属被赦免。

朱高炽献陵。

朱高炽的几位大臣比较贤良,如蹇义、夏原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政治风气良好,鼓励进谏;南6北4的科举就是朱主炽定下的,这一制度沿用到清朝,他崇尚儒学,建弘文馆,常与儒臣谈论经史,从以上可以看出,朱高炽虽然当皇帝时间短,但执政时间长,他对文人、文官非常好,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史料都是文官写的,皇帝得到了众文人的认可,记载肯定都是美溢之词了。


图文绘历史


存在感最低的明朝皇帝,但史书评价他可以比肩周成王,汉文帝

说到明仁宗朱高炽,可能是明代十六个皇帝里面,最没有存在感的。他上承朱元璋、建文皇帝和朱棣,下启明宣宗朱瞻基,爷爷消灭元朝,爸爸发动靖难之役,赶跑侄子建文帝,将首都迁到北京,仁宗的儿子宣宗则大力发展经济。

谁的成就都比明仁宗大。最主要的是,明仁宗仅仅当了8个月皇帝,就一命呜呼,仅次于当了一个月皇帝的明光宗,真是够悲催的。

但是,明仁宗朱高炽又是一个不能绕过去的皇帝,就如题主所说,史书对明仁宗的评价非常之高。那么,史书是怎么评价的,明仁宗又干了什么事呢?

先来看看史书是怎么评价他的。在《明史纪事本末》里面,作者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将明仁宗比作周代的周成王和汉代的汉文帝,这两个人都是起到承前启后,将朝代推向巅峰的人。可见,对明仁宗评价之高。《明史》里面则说明仁宗“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其实,《明史》的评价更高,竟然说他的功德都无法书写完全。那么,明仁宗朱高炽到底做了什么呢?

明仁宗从小宅心仁厚,倾心儒学,深受朱元璋喜爱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稍微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朱高炽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7月20日,是朱元璋获得的第四个孙子,朱棣的长子。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十年,国家还没有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就在前一年,朱高炽的父亲朱棣才刚刚被分封到北平,做燕王。

朱高炽虽然是长子,当时开始的时候,朱棣非常不喜欢他。为什么?史书记载,朱高炽天生就有脚疾,走路一瘸一拐,而且体形肥胖,每次走路都必须有太监搀扶,否则就会摔倒。

此外,朱高炽从小就喜欢儒家思想,喜欢读“四书五经“,每天书本不离手,还喜欢写书法,画画。儒家思想将朱高炽塑造成了一个谦逊有礼,宅心仁厚的人。

朱棣是个美男子,有文韬武略,戎马一生,自然对这么个“废物儿子”心怀不满。再加上后来,朱棣又有了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朱高煦能征善战,曾跟随父亲参加靖难之役,立下汗马功劳,深得父亲的喜欢。

在靖难之役中,有一次朱棣病重,甚至对朱高煦说,我病了,你要多努力,朱高炽身体有病。其目的是暗示,朱高炽是不可能做继承人的,朱棣心目中的继承人是朱高煦。

本来,朱高炽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没有机会做皇帝。但是,上天赐给了他一个贵人,就是他的爷爷朱元璋。朱元璋特别喜欢这个孙子,朱元璋找来了几个长孙,让他们住在身边。

有一次,朱元璋让他们去检阅皇城士兵,朱高炽是最后一个回来的。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回来这么晚。朱高炽说,冬天早上这么冷,士兵们在那里吃饭,我是看他们吃完饭才回来的。朱元璋非常高兴,说“能体恤下人,是吾心也”。

后来,每次朱元璋找朱高炽聊国家社稷,朱高炽都会对爷爷说,自己最关心的是老百姓是否能够生活富足。这让乞丐出身的朱元璋非常满意。

朱元璋的意见,也潜移默化影响了朱棣。

朱高炽的弟弟多次对他栽赃陷害,险些让他丧失了继位的资格

此外,虽然朱棣喜欢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但是朱高煦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甚至滥杀无辜,偷盗自己舅舅的马,这让朱元璋及其朱高煦身边的人,都非常讨厌他。朱高煦的这个性格,也注定导致自己悲剧的命运。

朱高煦还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很早就想栽赃陷害朱高炽,让他彻底丧失做继承人的打算。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带领军队南下作战前,朱棣命令朱高炽留守北平,进行监国。后来,建文帝的军队包围了北平,朱高炽在母亲徐氏的帮助下,安抚军民,礼贤下士,甚至以身作则,事必躬亲,每天四更起床,二更睡觉。

朱高炽说,父亲在外面作战,我怎么能够偷懒呢?就这样,朱高炽出色的完成了守城任务,后来与朱棣军队里应外合,赶跑了建文帝的军队,这一事件,开始让朱棣对朱高炽刮目相看。

不过,朱高煦却给自己的哥哥暗中下绊。他跟朱棣说,哥哥在爷爷身边的时候,与建文帝关系非常好,因此,他有可能会背叛我们,投靠建文帝。

建文帝的大臣方孝孺此时也考虑到,可以用这个办法离间朱棣与朱高炽。于是,故意写了封信去策反朱高炽。这件事被朱棣知道了,朱棣开始对朱高炽产生怀疑。

朱高炽很会办事,立即将方孝孺的人和信送到前线朱棣处,以此打消了朱棣的怀疑。

朱高煦作茧自缚,最终激怒了永乐皇帝

虽然朱棣开始对朱高炽不再厌恶,但是,他还是很喜欢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很多大臣建议他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不但不为所动,甚至掀起了几次冤狱,将有功之臣解缙、耿通逮捕入狱,最后被残害致死。这里面,也有朱高煦的挑拨离间。

真正让朱棣开始厌恶朱高煦的事件是,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按照明朝制度,成为藩王之后,应该到封地就任。但是,朱高煦迟迟不走,一直留在首都南京。朱高煦当然不能走,走了,他继位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这引起了朱棣的警觉与厌恶,并训斥了朱高煦,将他周围的官员贬谪到了交趾(现在的越南)。但朱高煦仍旧不为所动,后来甚至听说朱高煦在府中招募了三千勇士,在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擅杀兵马指挥使。

朱棣大怒,当面斥责朱高煦,甚至要将他废为庶人。此时,朱高炽出现了,他立即劝说父亲手下留情。朱棣对此感到很满意,于是坚定了让朱高炽继位的信心。

朱高煦失去了夺嫡的资格后,三儿子朱高燧又冒出来了,开始与哥哥做对。

朱棣后来先后五次带兵北上与蒙古军队作战,都让朱高炽监国。朱高燧多次栽赃陷害,但被朱棣识破。

由此,朱高炽前方的障碍都没有了,再加上朱高炽数次监国,都井井有条,非常出色,得到了朱棣的欢心。

朱高炽监国出色,最终让他顺利继位

在监国过程中,朱高炽主要做了以下几个事情:

第一是抚恤灾民。永乐七年(1409年),明中都凤阳遭灾,朱高炽立即命人前往赈灾。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修建完毕,政府开始从南京转向北京。朱高炽路过山东的时候,发现因为闹饥荒,老百姓衣不蔽体,没有饭吃。

于是朱高炽当场赈灾,朱棣非常满意。

第二是徙民屯田。主要是号召山西等老百姓和流民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

第三是亲近文臣。朱高炽读了大量儒家的书籍,并将其思想运用到治理国家中。

第四是贬斥酷吏。朱元璋和朱棣都喜欢使用酷吏,毕竟乱世用重典。但是,等到国家平定了,就必须以仁孝治国,于是,他罢免了几个朱棣手下的酷吏。

第五,宽缓刑罚。朱高炽多次建议朱棣,对于很多情节轻的罪犯,可以让他们用钱减轻处罚,没有钱的,让他们去种树,既可以发展经济,充实国库,也可以体现宽容的特点。朱棣深表同意。

明宣宗继位后的政策,为明朝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在了远征蒙古的路上。朱高炽顺利即位,是为明仁宗。

虽然明仁宗在位仅仅8个月,但他解决了很多明朝的的危机。

第一个就是解决了明朝与蒙古的恩怨。朱棣五次远征,劳民伤财,最后两败俱伤。明仁宗主动跟蒙古示好,甚至不惜作出让步,允许他们前来朝贡(朝贡就意味着蒙古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

当然,当时蒙古部落里面的瓦剌部,一直有入侵明朝的打算,但是由于自己势力还很弱小,只好先着重统一蒙古内部,表面与明朝修好,韬光养晦。

明仁宗当然知道瓦剌部的目的,但是他还是主动与瓦剌部和好。这导致二十多年之后,瓦剌部给明朝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冲击(俘虏明英宗)。

此外,明仁宗还主动与蒙古进行贸易,并严格监视边境的贸易,防止蒙古部落趁机偷袭。

第二个,明仁宗还主动调整了北部的边防和军队,如设立五军都督府和边防都司等,加强了北方边界的防守力量,使蒙古不敢轻易入侵。

第三个,明仁宗还恢复了重用贤臣的政策,释放了很多朱棣时期。被捕的大臣,真正开始以儒家思想治国。

第四个,取消了劳民伤财的下西洋活动。虽然我们后人对此表示惋惜,认为明朝丧失了在海洋时代,可以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与欧洲人争,开眼看世界胜的机会。但是,不得不说,这对当时国家恢复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个,则是关注赈灾和宽刑平狱。这其实是延续了他做监国时的思想。

明仁宗的这些政策,直接带来的是明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社会的稳定,缓和了内部的矛盾,为后来明朝稳定有积极的贡献。


兮兮说事儿


原因就在于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即位时间不长却奠定了明朝盛世——仁宣之治的基础

明仁宗短短一年的即位时间,虽然不长,但确实对朱元璋、明成祖施政不足的拨乱反正。明仁宗让明朝这辆货车离开偏差的方向,回到正轨,这就弥足珍贵。

明仁宗在短短一年做了什么:

1、明成祖一死、明仁宗尚未即位,即可释放在太子期间被下狱的夏原吉等旧部下;

2、即位后,即可停止下西洋、买马、采办等耗费大额国库资金的支出行为,削减财政开支,减轻国民负担;

3、淘汰厄官;释放被谪隶军籍的官员回家乡;规定文官70岁可致仕;

4、敕令官府所用的物资均以原产地市场价值计价购买,对科派生病人民的官吏严惩不贷;

5、增加朱氏诸侯每年俸禄;

6、设立南京守备,为李隆任职;

7、废除要求都城人民必须在京城卫所养马的规定;

8、停止向民间购买金银,废除两京户部行用库;诏令天下卫所修建城池;

9、废除全国各地雨泽奏章收藏于通政使的做法,要求雨泽奏章即到即上奏,以了解各地天气情况;

10、规定三法司会同大学生、府、部、通政、六科在承天门共同给囚犯定罪,作为永久性法律;

11、增加京官和士兵的月俸禄;

12、释放建文帝时期因建文帝被牵连的所有官吏家属;

13、诏令都城附近的卫军轮番到京城进行操练,成为定制;

14、派遣御史巡视边境防卫和考察天下官吏;

15、规定朝臣回老家探亲的赏赐数量等级;

16、规定地方官员如果在发生灾情不上奏要求赈灾就要被问罪;

17、严禁法外加罚,即便是明仁宗亲自下诏法外 加罚,大臣必须上奏要求明仁宗废除;规定自宫的不孝论罪;除非涉及谋反罪,否则不得连坐家属;废除诽谤禁令,民间上告的都不得治罪;

18、在听说山东、两淮、徐州等地缺粮而官府正准备征收夏季税粮时,为防止工部和户部反对,在没有知会工部和户部,先让杨士奇起草诏书、自己用国玺盖章后,才通知工部和户部,让他们执行。


总的来说,明朝宽松治国、息兵养民的仁宣之治是明仁宗开启并奠定基础、明宣宗继续发展。明仁宗的作用就类似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只是明仁宗即位时间太短。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明成祖朱棣子嗣不多,一共有四个,和他的老爹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就算朱棣这四个儿子也是他当燕王的时候生的,他四十多岁登基以后二十多年没有一点动静了,这难道真的是巧合吗?这些暂且不论,我们就来说一说他的嫡长子~朱高炽。


汉人讲究嫡长子继位,而且朱高炽也的确是比较聪明,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过于肥胖,有近300斤的体重,走路都需要别人搀扶,而且走一步喘三喘,身体极其不好,因此朱棣也不喜欢这个儿子。

他想如果把大明的江山传给老大朱高炽,万一没过几天,他一命呜呼了怎么办?就他这身子骨能适合当皇帝吗?所以朱棣在立储的这件事情上一直很纠结,但是如果废长立幼的话又不符合情理,况且老二老三对皇位一直虎视眈眈,这让当爹的朱棣很是头疼,但是不管怎么纠结朱棣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大胖儿子朱高炽,朱棣因为他当继承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看上了朱高炽的儿子,他的孙子朱瞻基,觉得这个孩子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从小就喜欢他。



公元1424年九月明仁宗朱高炽继承皇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嫡长子朱瞻基继位。

大家请看从公元1424年九月,到第二年的五月朱高炽病重,一共不到300天,而在这短短的200多天的时间里,后人却给了朱高炽极高的评价,这一切单从他的庙号“仁宗”能看得出来庙号是后人在皇帝死后给皇帝立的封号,仁宗就证明这个人是仁义之士。



朱高炽继位的时候已经46岁了,实际上,史书评价朱高炽,并非仅仅是从他即位的那段时间来寻找依据,他即位之前的事迹,同样值得称道。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他天性沉稳,喜学少言。虽然他的沉稳品质深受祖父朱元璋喜爱,他也因此早早被钦定为燕王世子,但朱棣事实上却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朱高炽由于身体过于肥胖,他没有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但是话又说回来,他虽然没有打过仗,也不代表他是无能之辈,话说朱高炽镇守北平期间,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攻打北平。而且,建文帝还专门送了一封秘密文书给朱高炽,想以封王来引诱朱高炽投降。 尽管当时朱高炽只有一万兵力,但他却连看都没看,就直接把建文帝的文书转送给了朱棣。并且朱高炽在坚守北平期间,积极听取城中老兵的意见,以多种方式与李景隆斗智斗勇,最终李景隆被迫撤军。朱高炽也因此创造了万人守城的奇迹。

朱高炽由于身体过于肥胖好静不好动。在一个人的时候,他喜欢看书,喜欢学习,从书中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虽然不被父亲喜欢,但是他依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足以说明为什么后人对他有极高的评价了。


佳宁姐姐说历史


朱高炽虽然在位仅仅两百余天,但是有几件事却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拥护,故而让后世之人给予高评价。

一是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誉为明初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广孝的恳求下,朱棣开始并没有打算杀死时为帝师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写诏告国。方孝孺不从,说:即使诛灭我十族,我也不会给乱臣贼子写。朱棣便怒诛方孝孺十族,历史只有灭九族的例制,朱棣将方孝孺的学生门生算上,诛灭方孝孺十族。高压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朱高炽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压的臣子平反,争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拥护,是得到历史高评价的第一个原因。

朱高炽在位200余天,为什么在历史上的评价这么高?

二是取消朱元璋时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时代,大小官员每日上朝提心吊胆,如履薄冰,与家人诀别,能够晚上归来,便举家庆贺,算是又多活了一日,这种严猛的氛围让官员们生死难耐,朱棣夺取了江山之后,沿用朱元璋的严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饭,是常伴官员们的“噩梦”。朱高炽即位之后,取消了这些肉刑,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评价。

三是提升内阁职权。朱元璋罢相之后,直接管理六部,组建殿阁,由殿阁学士辅助处理政务,朱棣形成内阁,但是内阁官员只有五品,缺乏实权,皇权还是相对集中。朱高炽提升内阁学士的品级,可达一品,这意味着内阁的权力得到提升,对于那些文官士大夫们来说,是一件绝对可以看见“希望”的好事,自然会被高评价。

朱高炽在位200余天,为什么在历史上的评价这么高?

四是休养生息。朱棣在世的时候,建北京、剿北元、开运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项目,劳民伤财,朱高炽深知这些大项目带来的民贫国困的后果,于是出台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国得以生养。

综上几件事,两百余天,朱高炽虽然在位只有不足九个月,但是却顺天应人,能够得到后世的高评价,确在情理之中。


跪射俑


因为朱高炽是中国历史上最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一位皇帝,虽然只在位八个月,却得到了儒士集团的拥护和爱戴。

太子之路

被朱元璋所喜爱的皇孙

别看朱元璋杀起官员来毫不手软,但对自己的儿孙们却非常慈爱,经常亲自考教众皇孙的办事能力。《明史》中记载了这样几个故事:

  1. 朱元璋曾经让几个皇孙分别去检阅部队,唯独朱高炽回来的最晚,朱元璋询问原因,朱高炽说:“早上天气寒冷,我等士兵们吃过饭再检阅,所以回来的晚。”
  2. 朱元璋又让他们分别阅读奏章,朱高炽很快就把和军政有关的重要奏章挑选了出来,向朱元璋汇报。但是对于很多奏章中的文字错误,朱高炽却不说。朱元璋很不高兴,质问说:“你怎么能这么疏忽?”朱高炽回答说:“我不敢疏忽,只是小的过错不应该劳烦皇帝。”
  3. 朱元璋问朱高炽,尧舜时期的百姓遇到灾年,依靠什么度荒?朱高炽回答:“依靠圣君恤众爱民的政策。”

通过这几件事,朱元璋非常高兴,称赞朱高炽有做圣君的见识。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才略过人却不被父亲赏识

可能朱高炽有比较严重的肥胖症,史书上说他因为体态肥胖导致行动不便,走路需要两个内侍搀扶,即便这样也经常跌跌撞撞。对于一生雄才武略的燕王朱棣来说,儿子如此身体状态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尽管在朱棣靖难之时,朱高炽以一万人的兵力死守北京,抵挡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充份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但朱高炽的儒学修为却有着相当高的造诣,并和他的几个老师杨士奇、杨荣、杨溥、黄淮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为了辅政的干才,杨士奇、杨荣、杨溥被后世称为“三杨内阁”,开创了仁宣盛世。

公元1404年,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的极力推举下,已经成为皇帝的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朱棣一生戎马,多次亲征,所以太子朱高炽经常代替父亲处理政务。很快就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并且他的能力赢得了翰林学士们的尊重。但是“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他的弟弟朱高煦一直觊觎继承人的位置,并对哥哥展开了阴谋攻势。

从朱棣本人来说,他是喜欢次子朱高煦的。因为朱高煦勇武善战,在靖难中多次立功,朱棣觉得很象自己。据说朱棣曾经许诺过将位子传给朱高煦。这样一来,就给了朱高煦很大的非分之想,借着太子监国,而自己跟随朱棣出征的便利,多次诽谤太子朱高炽。为此朱高炽多次受到申饬,亦师亦友的杨溥、黄淮也遭受牵连被囚禁。好在朱高炽品德端正,洁身自好,在朝廷官员的大力支持下,朱棣始终没能找到废黜太子的借口。

登基为帝

公元1424年,朱棣北伐返京的途中病逝。为了防止两个兄弟朱高煦、朱高燧作乱,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秘不发丧,并派人带着传位诏书飞报北京监国的太子朱高炽。一个月以后,太子朱高炽才得到消息,在大臣们的支持下正式登基为帝。

缓和矛盾

朱高炽继位后做的第一件是就是赦免建文帝的旧臣和父亲朱棣在位期间被无辜监禁和流放的大臣,尤其是为“诛十族”的方孝孺平反。这一行为有效缓和了政治矛盾,收拢了儒士集团的人心。

政治改革

在朱元璋和朱棣的领导下,明帝国始终处于四处征战的扩张期。而朱高炽继位后结束了这种状态,把国家的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首先朱高炽改组内阁,凡是朝廷的重大决策,都由自己和内阁共同商议决策。这样就把以前只是咨询机构的内阁,变成了决策机构。

而后朱高炽开始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对多余的职位,不称职的官员一并裁撤。大力提拔品德高尚和有能力的干才。

对于科举制度,由于当时南方的读书人很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所以考取进士的多为南方人。为了选取人才的平衡,朱高炽规定了选取进士的比例为“南六十,北四十” ,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经济改革

朱高炽取消了郑和下西洋计划,及皇家征用木材和金银的做法。并着手解决朝廷税负过重的问题。

朱棣在位时期,由于朝廷征税过重,很多人不堪重负选择了逃难。朱高炽继位后颁布命令,逃难者回到故乡的,免除一切所欠税负,并且免除今后两年的税负和劳役。

朱高炽派出官员调查各地的纳税负担,以便朝廷制定更合理的税收政策。但这一调查直到儿子朱瞻基在位时才完成,成为了朱瞻基实施减税计划的依据。

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很多,比如唐太宗,汉武帝,康熙大帝等等。但是在位不到一年,就做了很多实事,并且很多制度都被后人所沿用。并且得到大臣,学士的普遍尊重和友谊的,可能就只有明仁宗朱高炽了。

朱高炽是一位带有理想主义的儒家帝王,他秉承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质朴的思想并努力的付诸实践。而一直被儒家思想所主导的历史,当然会给予他积极的评价。


老曹讲史


明仁宗朱高炽:有的时候,厚积远胜于薄发 。

在笔者所熟知的明朝皇帝中,朱高炽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在位时间不过八九个月,这样一位在位时间极其短的皇帝,为什么能够在历史上享有那么高的声誉呢?我想这根他在当皇帝之前的所作所为是有极大关联的。


朱高炽虽然只活了47岁,只当了一年的皇帝。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却并不算短。公元1395年明朝洪武28年,年仅17岁的朱高炽便被撤离为燕王朱棣的世子,从此开始了他自己的政治生涯。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无论是性格还是学识,都要胜过他的父亲,甚至祖父。朱棣起兵靖难期间,朱高炽负责守卫燕王朱棣的根据地北平(今北京)。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北京城得以保全,朱高炽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立为皇太子,从此他便开始了自己长达十数年的监国生涯。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常年对外用兵,并多次御驾亲征,朝廷中的大事,几乎都是由太子朱高炽负责管理的。如果说在当燕王世子的时候,朱高炽所管辖的只有北平这一块地方,那么,自从当上太子之后,朱高炽就实际管辖了,大明帝国的绝大多数政务。

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尤其是对建文年间,儒家大师方孝孺的平反,更是使得朱高炽获得了儒家知识分子的认可。


纵观朱高炽的一生,虽然他只做了一年皇帝,但他的政治生涯却远远超过了他的皇帝生涯。在他纯正的30多年里,他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所管理的行政事务,魏明朝初期,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