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南面的龙门山,龙门石窟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风轻云淡易水寒


要说龙门石窟的由来,首先要从龙门由来说起。据说最早这里是有两座删香山和龙门山,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但是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这里可以说是块风水宝地,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



这时候可是群臣表现的机会,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并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有了,你想这可是皇宫正对这的啊,另外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



但是现今的龙门石窟被破坏的严重,在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统治中国,文化复兴,龙门石窟得到国家和国际的认可。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洗劫了遗址,并将许多雕像带回日本。现在看到的都是残缺不全,外部的几乎都没有了。


所以说龙门石窟依据地名而起,而其由来已久!


带你走进博物馆


龙门石窟最早的创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皇帝从达贡迁都洛阳时期,洛阳作为13个朝代的历史都城,具有象征意义。这些石窟在公元493年至公元1127年间被发掘并雕刻了佛教题材,有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北魏(493—534)。第二阶段是洞穴发展缓慢,因为在隋朝(581-618)和唐朝早期(618-907)的524年至626年间,该地区由于冲突而中断。第三阶段,唐朝时期,中国佛教兴盛,从626年到8世纪中叶,洞窟和雕刻大量涌现。最后一阶段,即第四阶段,是从唐朝后期统治延伸到北宋统治时期,石窟创作出现衰落。由于金元之间的战争,它结束了辉煌的历史。

圭阳洞,即孝文帝所称的石库寺,是第一个建在西山南楼中央的洞穴寺庙。北魏玄武皇帝紧随其后,又出土了三个石窟,其中两个是为了纪念父亲,孝文皇帝和一个是为了纪念母亲,这三个石窟都归为“三宾阳石窟”(宾阳山洞),由皇帝在一座2座以上的石窟上建造。

在527年,黄伏贡或石窟寺石窟竣工。它是位于西山南部的一个保存良好的洞穴。675年,佛寺在西山南楼完成了唐朝的建造。这标志着哥特斯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和高峰时期。据估计,龙门的洞穴约占60%至626至755年间。在此期间,除了容纳各种尺寸的佛像的洞穴外,一些佛教寺庙也在同一建筑群中以风景为背景的开阔空间内建造。然而,这些现在大多是废墟。在这一阶段,高宗、武则天皇帝在统治时期对加强这一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龙门石窟后来的历史,1368—1912年,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统治中国,文化复兴,龙门石窟得到国家和国际的认可。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洗劫了遗址,并将许多雕像带回日本。这些文物很多现在都在日本博物馆里。 破坏行为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是政治动荡的结果。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石窟被宣布为保护区,并正在被保护。《中国宪法》第22条规定,除其他问题外,还规定保护自然遗产,并根据为保护和保护中国这一文化遗产而制定的各种法律文书作了进一步规定。

龙门文物保护局成立于1953年,隶属于文化部。新建立的龙门洞文物管理与保护办公室对1954年的遗址进行了清查。1961,国务院宣布龙门石窟为国家文化古迹,需要特殊保护。1982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保护风景名胜区之一。管理保护厅于1990年更名为龙门石窟研究所,由洛阳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执政组织于2002更名为龙门石窟研究院。

战国时期,秦始皇的将军曾在遗址中打败了韩、魏联军。该遗址在其历史上的几个点遭到严重破坏。主要文物在二十世纪初被西方收藏家和纪念品猎人移除。许多雕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被摧毁了。据报道,纽约大市会展览博物馆和密堪里州斯萨斯城纳多逊-阿克金纳艺术博物馆展出了两幅从石窟中取出的壁画。

龙门石窟的保存与修复,雕刻的石灰石的分层,这方面的主要成就之一是联合国教书文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当评估,宣布龙门石窟为文物古迹,并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的雕塑是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表现;龙门石窟展示了一种由来已久的艺术形式的完美,这种艺术形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亚洲这个地区的文化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唐朝的高文化水平和高雅社会被龙门石窟的奇石雕所包裹。这也要求中国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根据经常视察遗址后不时发布的指导方针,将古迹保存在遗产地位。自1951年以来,龙门石窟在鉴定、标定、规划和实施修复工程方面进行了许多共同努力。首先,在石窟附近建立了一个气象监测站,以评估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并计划适当的恢复措施,随后进行了密集的修复工程。

最初形式是加强岩石基础,以阻止水从洞穴的顶部和侧面渗漏。根系生长过度的植被被清除了。进入洞穴的方法是新安装的栏杆、人行道和走道的形式。中国政府近六十年来所做的一切努力,确保了景区得以相当有代表性的保护。所有这些都是通过三个机构的综合行动来实现的,即:提供专业科学投入的中国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和龙门文物保护局。洛阳的当地政府于1999年批准的《五年、十年规划修编》。


鸢都荣哥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其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观注


想知道武则天长什么样子吗?龙门石窟里最大的那个佛像的面容就是按照武则天样子雕刻的。我这是听龙门石窟导游说的。


老高18176


龙门石窟大规模的开凿起源于北魏胡太后,国家因此疲弊,民不聊生。严酷的剥削和压榨造成了有名的六镇起义,在镇压六镇起义过程中尔朱荣势力做大,后被北魏皇帝暗杀,随后国家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被北齐和北周替代,在这里要再说下统治洛阳的北齐历代皇帝荒淫无比,残酷无比,后被建都长安的北周灭亡,随后建都西安的隋一统天下,中国再次走向强盛!可以说,龙门石窟是国家衰败的耻辱柱!


不让灯灯看


属下大臣和宗教领袖溜须拍马的产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