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曹操放弃汉中,是曹、刘两方军事史上的重大事件。曹魏作为失利而撤退方,《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对此仅有极其简略的记载:

夏五月,引军还长安。

蜀汉作为胜利而占有方,卷三十二《先主传》的记载较为详细: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三国志·先主传》曹操与刘备对汉中的战役

此前,曹操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秋七月,击败张鲁割据势力,取得汉中,在西部用兵获得辉煌胜利。他以心腹大将夏侯渊为汉中战区的指挥官,准备以汉中为前线根据地,伺机南下进攻益州腹地。汉中对他而言,不仅取得的过程相当不易,而且军事意义又极其重大。虽然夏侯渊战死沙场,但是汉中并未完全落入刘备之手,双方尚有一争。在这种情势之下,善于用兵的曹操,要做出全军撤出、完全放弃汉中的决定,必定经过一番缜密的考虑和艰难的选择。

曹操之所以放弃汉中,主要是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考虑的。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山脉和米仓山脉之间。北面的秦岭海拔较高,主峰现今称为“太白山”,海拔高达3767米,山势陡峭,不仅东西的绵延长,而且南北的纵深也很大,穿越南北的狭窄山路长达五百里之遥。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见《三国志》卷十四《刘放传》裴注引《孙资别传》。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曹操绘图

相对于秦岭而言,南面的米仓山则海拔较低,主峰现今称为“光雾山”,海拔2507米,比较平缓,不仅东西的绵延较短,而且南北的纵深较小,穿越南北的山路一般在一百里左右。特别是米仓山西端,古代蜀道所经之处,山势更加平缓,穿越的道路距离更短。

这样的地理形势,便使得曹、刘双方的军事后勤补给,在难易程度上发生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如果曹操要在汉中作战,他的军事后勤补给,比如同样运输一石米,或者一车武器,就比刘备一方要困难得多。困难多少呢?如果单以穿越南北的山路距离来计算,五百里对一百里,至少困难五倍军事作战,特别是对峙性的持久作战,很大程度上是军事后勤补给上的较量。于是,刘备便采取“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的持久战来对付曹操。而曹操思虑再三之后,最终也决定放弃汉中。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曹操雕像

曹操放弃汉中,对刘备而言虽然是显著的胜利,但是他要想以汉中为前线根据地,继续北上攻取关中,同样就会面临穿越五百里秦岭的困难问题。因此,如果将秦岭的南北穿越,比作一个极其沉的重包袱,那么曹操是将自己身上背的沉重包袱,通过放弃汉中而转移到刘备身上去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曹操此举是相当明智的。因为后来的历史现实证明,不论是刘备本人,还是多次北伐的诸葛亮,都主要受到这一沉重包袱的拖累,而未能成功占有关中。

于是,在曹操放弃汉中之后,秦岭便成为魏、蜀两国之间的稳定疆域线。这是三国时期最先形成的稳定疆域线,在军事地理上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通过它可以看出,三国时期两国之间的稳定疆域线,应当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在军事后勤的补给上,对峙双方都难以逾越;

二是即使逾越,也很难长期保持通畅,从而会招致重大的军事挫败。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对峙双方都难以逾越的秦岭

凡是符合这两种条件的疆域线,就是稳定的;不符合,则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疆域线,双方将会通过军事冲突的方式来进行调整,一直调整到稳定疆域线的位置。下面,我们就来观察其他两条疆域线的情况是否也是如此。

先看蜀、吴两国之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刘备取得益州,蜀汉政权基本形成。次年,蜀、吴两家开始从盟友变为对手,孙权派遣吕蒙夺取刘备控制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由于此时曹操平定了汉中,在北面构成严重的威胁,刘备只好与孙权谈判媾和,将双方控制的荆州六郡,大体以湘水和洞庭湖为界限,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面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西面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归刘备,事见卷三十二《先主传》等。这是蜀汉政权基本形成之后,蜀、吴两国之间,第一次人为划定的疆域线。尽管它是双方认同的,然而却是不稳定的,因为湘水和洞庭湖的地理界限,在军事后勤补给上,双方都非常容易逾越。用吕蒙本人的感觉来说,就是“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见《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吴、蜀两国分界线三峡

于是,在五年之后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年)冬天,经过充分准备的孙权,出动大军袭杀关羽,完全控制了上述的荆州六郡,从而将双方的疆域线,从湘水和洞庭湖一线,向西调整到三峡的位置。

三峡一线,两岸高耸的峰峦绵延四百里,山势极其险峻陡峭,水流极其汹涌湍急。这样的地理界限,完全符合上面稳定疆域线的两个条件。孙吴以水军立国,非常熟悉水文地理,对这样的水文地理认识最为深刻。所以吴军主帅陆逊,在推进到三峡一线之后,便明智地止军不前。而刘备因为报仇雪耻之心的驱使,不久统领大军逾越三峡,深入到孙吴境内决战。结果被陆逊先以坚壁不战之术,消磨蜀军的士气和体力;然后捕捉战机火烧连营,大获全胜。吴军得胜之后,依旧保持清醒,不逾越三峡一线深人追击。经过以上军事行动的调整,三峡一线从此成为蜀、吴双方的稳定疆域线,直至三国时期结束。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两岸高耸的吴蜀分界线三峡

再看魏、吴两国之间的情况。一般都会认为,魏、吴两国是以长江天堑为双方疆域分界线的。这种看法,严格而言并不准确。

仔细观察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三国历史地图册》即可看出:魏、吴两国之间,不论是在长江的下游,还是在长江的中游,其相对稳定疆域线,都不在长江江流本身的沿线,而是向北岸推进至一百里到三百里的陆地沿线之上。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吴、魏之间的天堑长江

比如说,下游的疆域线,东起今江苏泰州市、扬州市以北一百里左右,向西经安徽滁州市、巢湖市、庐江县、霍山县南,直到湖北的麻城市和红安县北。在霍山县南,已深入到长江北岸的三百里左右。

中游的疆域线,东起湖北武汉市北一百里左右,向西经京山县、钟祥市、南漳县南,直至兴山县北。在京山县,也深入到长江北岸的三百里之遥。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形,同样也要从军事地理的角度去破解玄机。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长江两岸

曹魏的兵员来自北方,其主力兵种是步兵和骑兵,他们擅长陆地作战而非水面作战。发生在长江江面之上的赤壁之役,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曹军却大败崩溃,即是最有力的证明。对于曹魏一方而言,就连魏文帝曹丕自己,也承认长江确实是难以逾越的天堑。《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注引《吴录》记载:

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兵有十余,旌旗弥数百里,有渡江之志。权严设固守。时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

史文所言,是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冬天,魏文帝曹丕出动十多万大军,准备一举打过长江攻进孙吴地域的史事。但是,当他真正来到长江北岸之时,也感觉到无法渡江,只好宣布撤由此可见

对于曹魏而言是难以做到的要想跨过长,把疆域线推进到南岸的陆地但是,孙吴一方的情况就迥然不同。孙吴控制的长江以南地区,水道纵横,所以其军队将士擅长舟楫,一直是以水军立国。长江对于孙吴而言,不仅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反倒是自由扬帆、穿梭往来的交通大干线。他们运用长江来进行军事上的集结调动和后勤补给,反而比在陆地上更为省力、有效和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孙吴势必要跨过长江,把疆域线推进到北岸的陆地之上使长江完全变成自己所控制的内河,从而充分保证长江沿线的畅通无阻,并且使得南岸江边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武昌(在今湖北省鄂州市)等重要城市,处于绝对安全的状态之中。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魏、吴分界线长江

不过,孙吴又不能将疆域线推进到北岸太远的地方。否则,就近利用长江这条大干线来进行后勤补给和军事支援的便利,就会完全丧失。究竟每一地段向北岸推进多少距离,必须视北岸具体的地形地貌而定。

一般而言,缺乏有利地形凭借的平川陆地,推进的距离较短,大体在一百里左右,如建业及其以下的江段即是如此。

不仅具备有利地形可以凭借,北岸又有支线水道与长江相通,从而使后勤补给和军事支援得以有效延伸者,推进的距离就较长,比如巢湖一线即是如此。由长江经过濡须水,即可进入宽阔的巢湖,从而进攻巢湖北岸不远的曹魏军事重镇合肥(在今安徽省合肥市)。据卷五十四《吕蒙传》及同传裴注引《吴录》记载,当时的孙吴,先以精兵攻占濡须水汇入长江的水口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南),然后在水口两岸修建坚固的壁垒,再配备强弩一万张,从而保障长江至巢湖水道的畅通。这一处坚固壁垒,被称为“濡须坞”。从此之后,孙吴就凭借濡须坞,不断出动水军从巢湖进攻合肥,迫使后来魏明帝时的守将满宠,不得不放弃临近巢湖的合肥旧城,后退到西面三十里的险山之上,另筑合肥新城据守。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合肥新城遗址

而移至新城之后,果然有效遏制了孙吴的攻势,即便孙权出动十万大军也未能越雷池一步。关于满宠修建合肥新城而向朝廷上奏的具体内容,《三国志》卷二十六《满宠传》有如下记载:

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拒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

满宠是曹魏名将,其人善战多智略。他上疏中所言的“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正是孙吴军队何以能向北岸推进疆域线的最好证明。但是,一旦曹魏军队再退后到合肥新城,就能“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这又是孙吴军队何以不能在平原地区向北岸推进太远的最好证明。

因此,对于魏、吴两国而言,其稳定的疆域线,并不在长江的江面之上,而是在北岸一百里至三百里的陆地之上。因为这才是双方都难以逾越,即使逾越也很难长期保持通畅,从而会招致军事上重大挫败的地理界限。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看似失败的汉中之战,实则是他的深谋远虑

长江天堑

如果明白了三国之间稳定疆域线的基本状况,那么再来观察当时围绕彼此疆域线而发生的诸多政治纠葛和军事纷争,就会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你们关注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