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2月5日起,定點醫院原則上只收確診重症、危重症和疑似危重症病人,成為診療、救治的“主戰場”。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武漢市肺科醫院ICU病房內,醫護人員在照看病人。受訪者供圖


文 | 新京報記者 向凱


本文約6867字,閱讀全文約需14分鐘


定點醫院制度是武漢市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出的一項專門舉措。

疫情發生初期,隨著確診和疑似病例的迅速增加,床位等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武漢形成了救治的“堰塞湖”。

為了解決發熱門診就診排長隊、留觀床位緊張等問題,武漢市在1月22日公佈了首批7家定點醫院,並在此後一個月內不斷增加,共徵用5批共55家醫院,其門診部全部作為發熱門診,且提供床位,集中接診全市發熱患者。

新京報記者統計發現,截至2月25日,5批定點醫院提供的總床位數已經相當於武漢市醫院總體床位的近三分之一,和陸續投入使用的方艙醫院、社區隔離點一起,發揮了疏通“堰塞湖”的重要作用。

3月1日,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在武漢指揮部督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武漢市2月21日起基本實現了“床等病人”。這天,定點醫院空床率首次超過10%。陳一新說,目前床位已實現富餘供給,完全可以滿足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隔盡隔的要求。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2月21日,武漢市定點醫院空床率首次超過10%。數據來源:武漢市衛健委網站 製圖 新京報記者向凱


在這個過程中,定點醫院的角色定位也趨於明晰。2月5日起,定點醫院原則上只收確診重症、危重症和疑似危重症病人,成為診療、救治的“主戰場”。

武漢市預防醫學會衛生統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尹平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把這場疫情比喻成一場森林火災,那麼,“我們已經把主要的火源撲滅了。”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1月22日,武漢人謝瑩(化名 )帶著57歲的母親邁進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大門。彼時,母親已經發燒一週,醫院沒有床位,只能在家吃了3天藥。此前的CT顯示雙肺感染,但由於沒有核酸檢測試劑盒,最終診斷為疑似新冠肺炎。

當日,由於出現了醫護人員感染,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呼吸科關閉了。當時母親已暫時退燒,發熱門診也未接收,她們只好另尋他途。

在醫院裡,謝瑩看見了一份通告,稱根據文件精神,即日(1月22日)起,發熱患者進行定點醫院集中診治,並列出了7家定點醫院的名單。

這份通告的依據是,武漢市衛健委在1月22日公佈了7家定點醫院(漢口醫院、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市七醫院、市四醫院西院區、市九醫院、市武昌醫院、市五醫院),作為新冠肺炎疑似和確診病例的定點診療醫院。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1月22日,武漢市徵用市漢口醫院等首批7家定點醫院。新京報記者向凱 攝


這也是官方語境中首次正式出現“定點醫院”這一說法。

在此之前,武漢市對新冠肺炎確診和疑似病例的收治機構,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

2019年12月30日,武漢市衛健委醫政醫管處發佈《關於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稱武漢市部分醫療機構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12月31日,新京報記者在武漢市探訪時發現,距離華南海鮮市場2公里左右的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協和醫院,在12月底均已陸續接診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

“在定點醫院之前,大多是醫院的呼吸內科、急診科來收治。”一名武漢的醫生告訴新京報記者。

到了1月初,此類患者明顯增加了。1月3日,武漢市肺科醫院接診了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三四天之後,肺部感染的發熱病人明顯增多,一天有十來個。”該院呼吸科主任、新冠肺炎醫療組組長杜榮輝向新京報記者表示。

初期,武漢市確定傳染病專科醫院金銀潭醫院專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其他醫院接診的感染者均送到金銀潭醫院。1月上旬,新京報記者探訪時,上述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的患者,均已轉送至金銀潭醫院。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1月1日,武漢市最初集中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金銀潭醫院。新京報記者 張勝坡 攝


1月10日起,武漢市肺科醫院也陸續將該院15名新冠肺炎患者轉到金銀潭醫院。“我們最早接到通知是作為‘後備醫院’。”杜榮輝說。

然而,隨著各大醫院確診和疑似病人數量的不斷增加,僅僅一家金銀潭醫院顯然不堪重負。1月20日,新京報記者在協和醫院發熱門診看到,排隊患者已經從門診樓內排到了樓外的人行道上。門診樓裡貼著一紙通告,“因就診患者較多,您可能需要等候3-4小時,請您耐心等候,或就近前往附近醫院就診”。

1月20日,即國家衛健委宣佈新冠肺炎為乙類傳染性疾病、按甲類傳染性疾病進行管理當日,武漢市首次將新冠肺炎的收治機構“擴容”——公佈了61家發熱門診,金銀潭醫院、肺科醫院、漢口醫院和6家遠城區人民醫院共9家定點醫療機構。

按照當時的規定,市區的發熱門診對應金銀潭醫院、肺科醫院和漢口醫院,遠城區的發熱門診對應各自所在區的人民醫院。發熱門診用於開展預檢分診和一般發熱患者的診療,檢出的患者送往相對應的定點醫療機構。

兩天後的1月22日,即謝瑩帶母親複查當日,定點醫療機構進一步“擴容”。武漢市衛健委宣佈,在金銀潭醫院和肺科醫院以外,徵用7家醫院作為新冠肺炎疑似和確診病例收治的定點醫院。遠城區的人民醫院也繼續承擔相應的救治工作任務。

次日下午,武漢市衛健委在官網發佈“關於市民關心的幾個問題的答覆”一文,解釋稱,目前全市發熱患者增多趨勢明顯,存在發熱門診就診排長隊、留觀床位緊張的現象,為此,市指揮部決定徵用7家醫院作為發熱患者定點診療醫院,其門診部全部作為發熱門診,集中接診全市發熱患者,並安排3000餘張病床收治疑似和確診病例。同時,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仍須設置發熱門診,開展預檢分診和一般發熱患者的診療,積極引導發熱伴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到全市發熱患者定點診療醫院。

至此,比“定點醫療機構”定位更加精準的“定點醫院”正式出現。

迅速擴容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第一批定點醫院的出現遠不能填平診療供需之間的巨大鴻溝。

瞭解到定點醫院的信息後,1月22日當天,謝瑩就帶著母親去了三家定點醫院,在市七醫院和市四醫院西院區,工作人員均表示,由於頭一天才接到通知,醫院尚未做好準備,目前無法接收病人。在市紅十字會醫院,謝瑩連門診樓都沒敢進,“看到後覺得恐怖,病人都堆在那個地方。”

她又致電另兩家定點醫院市五醫院和漢口醫院,被告知已滿床。無奈,謝瑩只好帶著母親回家,為了不傳染家人,謝瑩的母親選擇了單獨居住。

1月23日,新京報記者探訪首批定點醫院之一的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時看到,一樓發熱門診10個診室都在排長龍,掛號隊伍排到了院外,輸液室裡坐滿輸液的病人。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1月23日,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發熱門診排長龍。新京報記者向凱 攝


“高峰時,武漢一家醫院的發熱門診一天能接診一千多例病人。”杜榮輝回憶,這些發熱病人中相當一部分沒能住院或隔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回了家。”

據武漢市衛健委通報,1月22日至27日,全市發熱門診共接診發熱病人75221人,門診留觀3883人——也就是說,在公佈第一批定點醫院的頭一週內,能在醫院留觀的比例只有約5%。

1月24日和26日,武漢市徵用了第二批3家、第三批14家定點醫院,但這些醫院的床位也迅速用盡。

據湖北日報報道,截至1月30日,武漢市第一批徵用的7家醫院的2462張床位已滿,第二批3家醫院約1380張床位也已接近飽和。

協和西院是1月26日公佈的第三批定點醫院之一,協和西院血管外科副主任王維慈告訴新京報記者,院區改造完畢後,他們從1月28日開始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病區一開就馬上收滿”,“沒人預計到突然出現這麼多的病人”。

武漢市衛健委網站從2月1日起公佈定點醫院床位數,新京報記者統計發現,自1月31日至2月7日,空床率在1%-2%低位徘徊。但實際上,在這一週裡,儘管存在少量空床,但使用床位數已經超過了投入床位數,部分醫院為了多收治病人實行加床。

那段時間,由於得不到醫院收治,微博等網絡平臺上出現了大量的求助病人。武漢“520志願者聯盟”組織者陳星旭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們從1月31日起幫助病人尋找入院機會,最嚴重的時候,有人找了17天床位都無法入院。

面對持續增加的需求,定點醫院名單還在不斷“擴容”。2月2日,武漢市衛健委公佈了第四批17家、第五批10家定點醫院名單,至此,武漢市公佈了5批共55家定點醫院(含金銀潭和肺科醫院)。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除了金銀潭醫院和肺科醫院兩家傳染病專科醫院外,前三批定點醫院多為綜合性大型醫院或院區,但從第四批開始,區級醫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等也被納入了進來。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2月20日,武漢市肺科醫院。 新京報記者向凱 攝

截至2月25日(武漢市衛健委網站此後再未公佈定點醫院床位數),武漢市公佈的投入使用的定點醫院共開放床位數24387張。根據武漢市衛健委發佈的《2018年武漢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簡報》,2018年武漢全市醫院床位共8.17萬張。據此可估算,5批定點醫院的床位數已經相當於武漢市醫院總體床位的近三分之一。

2月17日,武漢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前期徵用五批定點醫療機構的基礎上,武漢市還結合實際需求統籌佈局,靈活調整徵用新的定點醫療機構。武漢市衛健委曾表示,對徵用醫院使用的整體原則是,改建完一批投入使用一批,最大限度緩解發熱病人床位緊張的問題。

新京報記者查詢武漢市衛健委官網公佈的定點醫院床位數據,發現在前期公佈的5批次定點醫院名單外,武漢市第一醫院、江夏區中醫醫院、武漢兒童醫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省中醫醫院(光谷院區)、泰康同濟醫院等多家醫院也成為了定點醫院。

在此過程中,伴隨著方艙醫院的投入使用和社區隔離點的啟用,床位壓力得到分散,定點醫院的角色定位也趨於明晰。2月5日起,定點醫院原則上只收確診重症、危重症和疑似危重症病人。

“三區兩通道”改造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在定點醫院不斷增加的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這些被徵用的定點醫院,絕大多數不是專門的傳染病醫院,有些甚至沒有傳染病科室,並不具備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條件。因此,大部分定點醫院都經歷了一場飛速的院區改造,以達到收治傳染病人的“三區兩通道”標準。

武漢市第一醫院曾是武漢市收治確診病人最多的定點醫院。副院長陳國華告訴新京報記者,2月10日,醫院接到武漢市防控指揮部的指令,要改造成定點醫院,提供1000張床位,並且要求兩天後能立刻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人。


武漢市第一醫院位於礄口區,本身是一家綜合性醫院,當初的建築設計不是按照傳染病醫院來的,“現在一下子要滿足這麼多床位需求,又要符合傳染病管理、隔離的要求,壓力很大。”陳國華說。

但時間不等人。2月11日,陳國華迎來了一個不眠之夜。一夜之間,武漢市第一醫院騰空了外科大樓,將原有的住院病人全部轉移,對院區啟動改造。

傳染病醫院要求滿足“三區兩通道”,“三區”是清潔區、潛在汙染區(緩衝區)和汙染區,“兩通道”是醫護人員通道和患者通道。陳國華介紹,接到指令後,醫院很快設計了方案,在“三區兩通道”基礎上增加了汙物通道和潔淨物品通道,實際上是“三區四通道”,符合國家對傳染病醫院的要求。

外科大樓整體被劃為汙染區,安置近千名發熱病人,醫護人員的工作區在門診樓,門診樓的二層和三層有通道和外科大樓相連。

由於即將有10支外地醫療隊入駐,為了避免擁擠,武漢市第一醫院把門診樓的二層和三層改造成醫護人員通道——進入外科大樓的6-13層病房,從門診樓的二層通道進,進入14-20層病房,從門診樓的三層通道進,以保證數量較多的醫護人員的分流。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武漢市第一醫院有10支國家醫療援助隊。受訪者供圖


院區結構上的改造完成後,就可以接診病人,醫護人員也可以在較為安全的情況下工作。

武漢市第一醫院手術室護士長葉紅告訴新京報記者,醫護人員進入病房前,首先在清潔區更衣,脫下外套,進入緩衝區,穿全遮蔽型的防護服,戴N95口罩。從汙染區出來後,要經過反覆的消毒、洗手,脫防護服時,每做一個步驟就要洗一次手,整個過程大概要持續半個小時。他們算過,從汙染區出來要達到12次洗手或者手部消毒。


陳國華說,從清潔區到病房一共要經過5道門,每個區間24小時都有工作人員,負責通道的管理和物資的配備、發放,每個進入病區的醫護人員都要先登記、領物資。他們還會提醒醫護人員如何規範使用防護服,比如防護服脫的時候要從內往外卷,把汙染部分捲到裡邊。

由於時間緊張,改造也難以盡善盡美、一步到位。

陳國華告訴新京報記者,在設計病區病房時,醫院本來設計了詳細的方案,每個病區都分開,但做下來至少得三到四天,鑑於要爭分奪秒搶時間,病區的改造做了簡化。在程序上,也不能像平時一樣,報圖紙、審核、修改、施工、驗收,均採取電話彙報的方式。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2月18日,武漢市第一醫院,經過改造之後,醫護人員在緩衝區穿戴防護設備。新京報記者向凱 攝


協和西院是第三批定點醫院。住院樓分東區和西區,以前都是病房,改造之後把東區作為工作區,西區作為收治病人的汙染區,中間的大廳封閉,只留一個通道作為緩衝區,在緩衝區穿好防護設備開門就進了病房。

協和西院血管外科副主任王維慈告訴新京報記者,前來支援的北京醫療隊曾經歷過非典疫情,比較有經驗。他們到來後,認為清潔區和汙染區之間只有一個緩衝通道容易造成空氣對流,傳播病菌,不符合標準。

雙方溝通之後,協和西院再次啟動改造。“(改造標準)不是能不能做到的問題,是一定要做到。”北京援助隊的一名醫生說。

“改造之後,又新隔了一道牆,增加了好幾道門,現在從清潔區到病房至少要開四道門。”王維慈說,從汙染區出來的時候,在不同的緩衝區依次脫防護服、做手部消毒、摘內層帽子口罩,“現在符合標準了。”

重症患者治癒率上升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改造後的武漢市第一醫院從2月12日開始接收病人,不到三天,1000張床位就被裝滿了。面對數百倍於往常的發熱病人,光靠原來呼吸、重症科室的醫護人員遠遠不夠,醫院其他科室都派員過來支持。在正式“上崗”之前,這些醫護人員先要進行防護知識、診療方案、院感防控方面的培訓。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2月18日,武漢市第一醫院門診部,被整體劃為汙染區。新京報記者向凱 攝


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湯浩回憶,在外地醫療隊到來之前,全院2000多名醫護人員全部出動,每個病區配備30名醫生,70至80名護士,“撐到第三天,援助隊來了。”

協和西院發生著同樣的場景。王維慈回憶,面對數量不斷增加的患者,“不管科室,全院壓上!”

外地醫療隊的到來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醫護人員的壓力。目前,全國各地頂尖的呼吸、感染、重症醫生雲集武漢,有1.1萬重症專業醫護人員負責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這一數量已接近全國重症醫護人員資源的10%。

這些醫護人員彙集在定點醫院中,與人類未知的病毒展開博弈。

首先是要認識它,杜榮輝常形容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更狡猾”。她總結了1月初開始接觸新冠肺炎病人以來的病情觀察,有基礎病尤其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有心臟支架的病人更易危及生命;病患病情會發生突變,血氧飽和度急轉直下,導致有的老年病人脫氧上廁所都可能突然猝死。因此,在應對上,杜榮輝對醫護人員強調首先要保證呼吸支持,儘量保持吸氧狀態;關口前移,密切觀察病情,不要等事後再補救。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2月20日,武漢市肺科醫院呼吸科主任杜榮輝。新京報記者向凱 攝


新冠肺炎是一種全新疾病,沒有特效藥,因此,專家們也在不斷開展臨床試驗,試圖尋找有效的藥物。目前,有上百項臨床試驗在包括定點醫院在內的各大醫療機構中進行,肺科醫院也是某種藥物的一個臨床研究分中心,據她觀察,這種藥物“效果還可以,最主要是副作用比較小”。

迄今,國家衛健委已經發布了七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每一版都體現出對這種疾病認識的逐步深入。

在第七版診療方案中,備受關注的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俗稱“葉克膜”、“人工肺”)被列入“挽救治療”。

ECMO已經在定點醫院中投入使用了超過2個月。“早期對新冠肺炎這個疾病了解的少,上ECMO也只是做單向技術支持,但ECMO只是一項技術,要個性化評估上機時機。”定點醫院之一、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診中心副主任、ECMO團隊帶頭人夏劍此前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這項應用正在逐步成熟。

醫護人員探索的康復者血漿治療法、血液淨化治療、激素治療等,也陸續在診療方案中得到體現。在另一家定點醫院漢口醫院,醫護人員們總結出使用激素治療新冠肺炎的心得,“建議不常規使用;對重型、危重型患者建議小劑量使用,宜早期、短程使用,3-5天停藥或減半,儘量不要超過14天”。


戰疫“主戰場”:武漢定點醫院與疫情“硬磕”的48天

1月22日,首批定點醫院之一的漢口醫院一樓發熱門診。新京報記者向凱 攝


這些發生在定點醫院中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效果。2月2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在武漢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表示,目前,定點醫院收治的重症患者轉歸為治癒的佔比從14%提高到64%。

越來越多的病人得到治癒。2月9日,謝瑩給新京報記者發來一條消息,在定點醫院之一的武昌醫院住了15天后,她的母親治癒出院了。

面對武漢最新的疫情局面,武漢市預防醫學會衛生統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尹平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把這場疫情比喻成一場森林火災,那麼,我們已經把主要的火源撲滅了,“現在剩下一些零星的火源,我們相對而言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把它撲滅掉。”

尹平認為,接下來的重點工作是做好重症病例的救治,這可能是未來一個月需要重點去解決的新問題。公開數據顯示,截至3月7日24時,武漢市尚有重症病例4850例。

“提高重症和危重症的治癒率,成了目前最緊要的工作。”杜榮輝也表示。

隨著定點醫院的擴容、方艙醫院的分流,以及治癒率的不斷上升,定點醫院的空床率明顯提高。

3月1日,陳一新在武漢指揮部督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武漢市2月21日起基本實現了“床等病人”。這天,定點醫院空床率首次超過10%。他說,目前床位已實現富餘供給,完全可以滿足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隔盡隔的要求。

隨著疫情的最新變化,病人的收治機構也再次發生了變化。目前,武漢的16家方艙醫院已有12家閉艙,國家衛健委醫管中心副主任翟曉輝在3月8日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定點醫院已有近萬張空床,力爭在3月10日左右全部方艙醫院休艙,患者可以先收治到定點醫院。

2月下旬,杜榮輝在肺科醫院住院大樓9樓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談到近期新發病人減少,老病人逐漸治癒出院,這位已經在一線奮戰了兩個多月的呼吸科老將露出了難得的笑意。被問到“你估計什麼時候會好轉?”時,杜榮輝語氣中帶著信心,“快了,我想應該是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