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的五大“關”

城關

城關歷史悠久,以位居古濰縣城裡而得名。漢築土城,明改築為石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濰州於此,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濰州為濰縣,明清兩朝濰縣治所設在城關境內。民國時期屬濰縣一區,1948年為濰坊特別市縣城市區,1949年為濰坊市縣城區,1950年與東關、南關合併為城區,1951年為第一區,1956年稱城關街道,1958年改稱城關公社,1980年復為城關街道,1984年隸濰城區。今為城關街道。

城關舊時既為官宦豪紳聚居地,古濰縣縣衙設於此,“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曾在此任濰縣縣令。境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笏園,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印樓、郭味蕖故居“疏園”和城隍廟等。城關工藝美術製品歷史久遠,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品,傳統的風箏、刺繡、核雕、仿古青銅器等藝術品馳名中外。

西關

1984年建西關街道。1997年,面積16.2平方千米,人口5.3萬人,轄月河西、月河北、月河南、西關大街、勝利支路、西園、友愛南、友愛、苗圃、苗圃西、前進街、高家東、勝利西13個居委會和於家莊、西黃家莊、南三里莊、北三里莊、北小於河、高家莊、南小於河、大胥家、馬良冢子、小許家、營子村11個行政村。2007年,將西關街道的友愛社區劃歸北關街道。

濰坊的五大“關”


東關

東關街道位於濰坊市奎文區中部,東起虞河,西到白浪河,北至北宮東街,南接勝利東街,面積3.65平方公里。轄11個居委會,37417戶,人口7.7萬。2006年,全街道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6億元,比上年增長63.8%;地方財政收入1919.82萬元,比上年增長35.58%;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75億元。

近年來,街道結合中心城區發展趨勢,把發展城市經濟和創建和諧社區作為街道的兩大重點。立足區位優勢,積極優化發展環境,培植做強服務業。金融街、泰華三期等現代服務業大項目落戶轄區,中央麗景、寶麗尚都等房地產開發項目投入建設,銀海恆基、泰華商務大廈等商務樓宇建成使用,形成了四平路餐飲區、世紀泰華商貿區、電子一條街和濰州路商業區等各具特色的服務業經營區。同時,街道堅持以人為本,從滿足群眾需求出發,分別建起街道、奎文門和葦灣社區服務中心3處,創辦"慈善超市"3處,建成"零失業"社區9個,引進社區託老、社區門診、家政服務等服務網點150多處。街道還積極綠化美化社區,加強平安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先後榮獲"中國街道之星"、"全國和諧社區示範街道"等榮譽稱號。

東關街道民生街社區成立於2009年7月,由原濰州路四個社區合併而成,東起鳶飛路,西至四平路,南起民生東街,北至勝利東街;轄區面積1.21平方公里,居民樓160座,住戶4647戶,人口18588人。其中未成年人2180人 。

濰坊的五大“關”


近年來,社區本著“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工作理念,以社區共建為切入點,創新工作思路,努力打造 “真情架起連心橋”的服務品牌,社區新建了總面積1210平方米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積極開展和諧社區創建,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建設了集服務管理、休閒娛樂為一體的121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內設辦公服務大廳、多功能活動廳、社區警務室、閱覽室和信息網絡苑、社區日託中心、青少年啟航驛站等,可為居民提供就業諮詢,醫療保健,環境保潔,民事調解、法律服務,娛樂休閒等20多項便民服務,實現了日常服務不出社區。

社區成立以來,堅持以“民生進萬家,服務每一家”作為社區的服務理念,以打造“和諧文化”特色社區創建為工作目標,走共駐共建之路,制定了社區幹部“首問責任制”、“錯時工作制”、“預約服務制”、“代理事務制”、“一口受理制”等便民措施。在去年然後成立了東關街道首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青少年啟航驛站”、“社區婦女兒童家園”及“社區黨員先鋒服務隊伍”,以此形成“社區一家親”的和諧氛圍,為和諧社區創建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社區先後榮獲先後獲得“山東省雙擁工作社會化管理示範單位”、“山東省商業示範社區”“全省分類引導青年試點單位” “濰坊市充分就業和諧社區創建先進單位”、“濰坊市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示範點”、“濰坊市奎文區黨風廉政建設示範社區”“濰坊市綠色社區”、“平安奎文建設先進基層單位”、“奎文區和諧黨建示範點”“奎文區先進基層團組織”等榮譽稱號。

南關

南關街道辦事處位於市區南部,東臨白浪河,西連西關街道辦事處,南與軍埠口接壤,北臨城關街道辦事處,街辦駐西市場二街,老過道內。面積16.2平方公里,轄22社區,包括西市場、東市場、西南關、火車站、南關大街、倉南街、五道廟、人民商城等8個城市社區,和武家、高家樓、徐家、顏家、花家、華家、姚家、小崖頭、大莊子、小莊子、馬家、高家、康家、南關等14個村改居社區,轄區居民1.9萬戶,常住人口、流動人口近10萬人,耕地面積3083畝,共有35個基層黨組織,1304名黨員。

包括西市場、東市場、西南關、火車站、南關大街、倉南街、五道廟、人民商城等8個城市社區,和武家、高家樓、徐家、顏家、花家、華家、姚家、小崖頭、大莊子、小莊子、馬家、高家、康家、南關等14個村改居社區。

火車站位於轄區內,濰坊汽車站與轄區隔河相望,有9條主要公路貫穿轄區。轄區內有人民公園,4處大型影院,5處大型綜合商場,3處專業批發市場。 街居工業起步早、發展快。街辦工業有濰坊市織帶廠、濰坊市新昌服裝廠、濰城區南關鑄造廠、濰城區向陽茶水鍋爐廠,居辦工業有濰城區南關銅鋁鑄造廠、向陽包裝印刷廠、向陽塑料印刷廠、向陽福利紙芯廠。主要產品有織帶、彩板門窗、印刷、鑄造件、服裝系列、茶水鍋爐等。其中有3種產品出口。 第三產業投資大, 發展迅速。

濰坊的五大“關”


北關

北關街道位於濰城區東北部,東臨白浪河與奎文區相望,南與城關街道、西關街道毗連,西與於河鎮接壤,北至濟青高速公路與濰坊經濟開發區相連。面積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8公頃,轄9個行政村,17個社區,人口4.1萬。

北關是濰縣蘿蔔產地。濰縣蘿蔔又稱“濰縣青蘿蔔”或“高腳青”,是濰縣土特

產,山東省著名蘿蔔優良品種。濰縣蘿蔔原多產於古濰縣城西郊,以北宮地片(今濰城區北關街道北宮附近)所產為最佳,故又稱“北宮蘿蔔”。北宮地屬北關,所以又稱“北關蘿蔔”。後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產地逐漸北移到北關街道東夏莊附近。1950年後,省農業部門把濰縣蘿蔔提純復壯和增進品質列為科研項目,協作研究,產量品質不斷提高。濰縣蘿蔔栽培由濰城郊區,逐漸發展到昌樂、壽光、寒亭、坊子、奎文、安丘、青州等縣市,面積不斷擴大。1998年,濰城區率先註冊了“巨豐”牌濰縣蘿蔔商標。

濰縣蘿蔔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曾在《勸圃》中書寫“濰縣蘿蔔名天下”,並在給某欽差大臣的禮單上賦詩曰:“東北人參鳳陽梨,難及濰縣蘿蔔皮。今日厚禮送欽差,能驅魔道兼順氣”。山東民間也有“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濰縣蘿蔔皮”的民謠。

濰縣蘿蔔為蔬果佳品,既可做蔬菜,也可生食。做菜炒、拌、燉、醃均可,舊時為秋、冬、春三季主打蔬菜之一。當地人喜愛生食,常用來招待客人。濰縣蘿蔔每隻重約500克,素有“維他命蘿蔔”之稱,具有開胃健脾、清熱解毒、理氣降濁、消食化痰等功能。當地民間素有“吃蘿蔔喝茶,不用大夫把藥拿”之說。青蘿蔔對食道癌、腸癌、胃癌、肺癌有防治功能,常吃可減少發病率。

濰縣蘿蔔有大纓、小纓和二大纓3個品種,以二大纓為最佳。均屬花葉型,葉色深綠。肉質根呈圓柱形,地上部佔3/4,青綠色。大纓蘿蔔長勢較強,肉質白綠色,辣味輕,宜做熟食和醃漬。小纓蘿蔔長勢較弱,皮色深綠,皮薄質脆,味甜帶香,宜生食。二大纓蘿蔔特徵介於二者之間,肉質緊密、顏色翠綠、脆甜多汁,生食如水果,且稍具辣香味,故又稱“水果蘿蔔”,所謂“濰縣蘿蔔”通常就指這個品種。濰縣蘿蔔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地理標誌產品”。

玉清宮,俗城北宮,原址位於濰城區北宮西街以北、河口路以西(舊濰縣城裡北門外)。約建於金大定年間,原為道觀,由道家全真派宗師丘處機的弟子尹清和所建。元至大三年(1310年)改建為玉清宮,有三座大殿。前大殿為“大通明殿”,內塑四大天王立像,東西各二;中殿為“玉寶殿”,亦稱“玉皇殿”,內塑玉皇大帝坐像,東西配殿分別是藥王殿、關帝殿;後為“三清殿”,塑三清真人坐像,右廂真武殿,左廂七真殿。宮內還有三皇殿、百子殿、雹神殿、祖師堂、鐘樓等。玉清宮殿宇雄偉,飛簷斗拱。院內植有松柏樹300餘株,殿宇樓堂掩映其間,被譽為古濰縣八景之一。舊時玉清宮內碑碣林立,其中書法價值最高的是“四面碑”,上刻清末狀元曹鴻勳所書《重修玉清宮碑銘》,為曹氏歐體楷書的代表作。玉清宮1948年毀損於炮火。


濰坊的五大“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