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中國式”買車現象,忽略產品本身,跟風已經成為了趨勢

深度解讀“中國式”買車現象,忽略產品本身,跟風已經成為了趨勢!

說到國內汽車市場往往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許多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往往都會聽到,這款車月銷量N+萬臺,大家都是買的這款,可以說汽車的銷量往往成為了一大賣點,那麼銷量不佳的車型就可想而知,也就是大家的從眾心理,當然有的車確實是產品質量突出,但銷量不好的車就很差嗎?其實不然。

深度解讀“中國式”買車現象,忽略產品本身,跟風已經成為了趨勢


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大家在購買汽車過程中往往會更加註重產品以外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產品之外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在買東西的時候往往會選擇貴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凡勃倫”效應;具體來說就是人們在購買商品時,往往會因為虛榮、攀比等心理而產生衝動性消費,並且心理上可以得到一定的心理滿足感,這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而這點在在汽車上則表現的尤為明顯,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深度解讀“中國式”買車現象,忽略產品本身,跟風已經成為了趨勢


汽車已經不是代步工具

汽車在當今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中,可以說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已經不僅僅是代步工具了。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形象,一輛價值不菲的汽車可以彰顯出一個人的品味、以及成功的形象,而在工作或者是商業上都是一個很大的加分項。可以給合作伙伴更加可靠值得信賴的感覺,往往洽談更容易成功,而一些普通家用車也有著不同的個性,德系車給人的感覺端莊穩重,而日系車給人的感覺則是穩定耐用,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出一個人的審美以及特點。

深度解讀“中國式”買車現象,忽略產品本身,跟風已經成為了趨勢


銷量高的,一定是好的嗎?

那麼反過來推理,銷量高的車質量各方面就一定可靠嗎,就比如一個1萬的手錶和100元的手錶都是計時功能,單論產品本身實用性兩種其實都是一樣。而汽車亦是如此,汽車作為一個複雜的機械結合體,有著3萬多個不同部件組成,質量不能絕對而言,都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都是正常現象,除了主要部件以外,都是大同小異。只是配置的不同以及做工用料會有些許差別,同樣的價格你會怎麼選?

買車的馬太效應

就拿大眾帕薩特和君越售價都是20萬,並且君越的配置還要好於帕薩特,無論各方面都基本是碾壓帕薩特,這個時候你會怎麼選?很多網友表示,肯定會選君越啊,車身明顯大一圈,做工用料也更加好,然而現實中往往都會選擇帕薩特,這也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銷量越高的越好賣,銷量越低的越無人問津,從而相互循環,很多人都跳不出以上幾個規律。

深度解讀“中國式”買車現象,忽略產品本身,跟風已經成為了趨勢


這也就不難看出為什麼很多車型明明有許多故障或是不好的問題仍然熱銷,而一些問題不大的車輛卻銷量平平,像大家所熟知的法系車也是典型的代表,一直以操控和用料紮實駐車,路上10幾年還在開的法系車比比皆是,但現實是銷量卻並不高,並且售價也更加低廉,卻無人問津,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凡勃倫”效應,同樣條件下大家會喜歡價格更高一點的,如此往返循環好的只會越來越好,從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像法系車在歐洲市場佔有率達到了31.5%,從銷量上並不能說明其產品質量差。

深度解讀“中國式”買車現象,忽略產品本身,跟風已經成為了趨勢


總得來說特別是國內消費者往往不會根據自己的心理來購買,而是喜歡選擇大家都覺得“還不錯”的車,來獲得一些心理認同感,很多人並沒有買到自己喜歡的車型,即便是後悔了也自我安慰,這麼多人買肯定沒錯,放大產品的優點,從而選擇性地忽視缺點,也就是自我安慰型,很多人買的車即使問題很多,對別人都會說我這車很好,不會有人說這個差很差,讓人感覺自己比較“愚蠢”的感覺,所以總得來說買車還是儘量從內心出發,選擇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也可以更好的彰顯自己的個性。以上是作者的個人觀點,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來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