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人類抗疫史上的英雄們

一. 疫苗之父愛德華•琴納與牛痘疫苗

疫苗是將有害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進行人工減毒、滅活等方法處理,然後注射到人體內,使人體從此對該病原體產生免疫能力。

人類歷史以來就遭受天花病的侵害,18世紀的歐洲每年有40多萬人死於天花。那時就有人從天花病人身上取膿物接種給未感染的人們,讓他們產生免疫能力。可是,這種方法風險極大,雖然救了一些人,但也讓一部分本來正常的人感染天花而死亡。當是,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發現擠奶女工好像都不會得天花病,他開始懷疑是牛痘讓她們得到了免疫力。牛痘和天花比較相似,但是傷害卻小得多,為此他專門做了實驗。琴納所做的事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後來天花逐漸被人類根除,他無疑為免疫學奠定了基礎。


盤點人類抗疫史上的英雄們

二. 巴斯德:葡萄酒與巴氏消毒法

仔細看牛奶製品的包裝盒上有一行小字—經巴氏消毒。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充滿了微生物,而微生物又是使食物變質的罪魁禍首。為了食品的安全,消毒至關重要。

1856年,巴斯德在新創立的里爾大學當化學教授兼總務長。當地的一位工業家比戈先生向巴斯德反映自家甜菜制酒工廠碰到了生產問題,酒精質量不好,巴斯德的家鄉也是一處有名的葡萄酒生產地。他對於工業家的苦惱感同身受,決心找出令酒變壞的原因。

1863年夏天,巴斯德在阿爾布瓦做最初的葡萄酒實驗。為了觀察葡萄酒釀造的每一個環節。他買下了鎮上一處葡萄酒莊園。他進行栽培、觀察和研究。在化學手段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時,巴斯德專注於防止微生物汙染。巴斯德把先輩們未加解釋、尚未論證的資料整理起來,對加熱法進行了重複的實驗,直到取得成功。巴斯德將這種方法稱為“巴斯德滅菌法”。


盤點人類抗疫史上的英雄們


三. 東晉葛洪治癒狂犬病和巴斯德的狂犬疫苗

在東晉年間,我國道家學者葛洪,對醫學藥理有著很大的研究,編著了《肘後備急方》,上面記載了被狗咬後,應對狂犬病的治療方法。他在這本書上記載了被狗咬後,會發生的症狀,並且明確說出了狂犬病有著潛伏期,對狂犬病的研究不可以說不深。

在這本書中,他記載了治癒狂犬病的方法,藥方中寫明瞭,被狗咬了之後,且發生了狂犬病的症狀,就要把這條狗給殺死,然後把狗腦取出來塗抹在傷口上,可以有效的治癒這種病。他發現了攜帶狂犬病病毒的狗腦中,有著對這種病毒有抗體的物質。

狂犬病疫苗的發明者,法國的巴斯德,在實驗的時候,從狗腦中提取了狂犬病毒的抗體,並且在多次實驗後,他把提取出來的物質注射到狗的身體裡,發現這條狗可以抵抗狂犬病毒的感染。後來,在一位感染了狂犬病的小孩身上注射了這種他研究出來的藥劑,成功把這個小孩治癒了。

盤點人類抗疫史上的英雄們

四. 科赫與科赫法則

科赫基於多年的研究實踐,於1884年總結出了確認某種特定細菌為某種特定疾病的病原菌的四條原則:

1、在所有病例的發病部位都能發現這種細菌;

2、這種細菌可從病體中分離出來, 並能在體外培養成純菌種;

3、將這種純菌種接種給健康動物後,能引起相同的疾病;

4、在接種純菌種而致病的動物身上, 仍能分離、純培養出同種細菌。

在科赫的實踐與理論的引領下,19世紀八九十年代成了科學家發現病原菌的黃金時代。例如,1883年德國的克萊布斯和萊夫勒獨立發現了白喉桿菌,1884年德國的加夫基分離出了傷寒桿菌,1885年德國的埃希發現了大腸桿菌,1887年奧地利的魏克塞爾鮑姆分離出了腦膜炎球菌,1889年日本的北里柴三郎分離出了破傷風桿菌,1894年法國的耶爾森發現了鼠疫桿菌,1897年日本的志賀潔發現了痢疾桿菌等。


盤點人類抗疫史上的英雄們

五. 卡默德、介蘭與卡介苗

肺結核是因人體肺部感染結核桿菌而引發的呼吸道傳染病。法國細菌學家卡默德和介蘭自1907年起,經過13年努力發明了卡介苗,卡介苗中含有的結核桿菌相當於抗原,接種到人體後,人體內會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對結核桿菌起到免疫作用,這種免疫屬特異性免疫。

盤點人類抗疫史上的英雄們

六. 恩德斯與麻疹疫苗

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和助手們利用組織細胞培養技術成功培養脊髓灰質炎病毒,使研究者可以在試管裡培養和觀察該病毒,而不是在猴子的腦子或脊髓裡。他們因此而獲得195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恩德斯被稱為“現代疫苗之父”。他發明了用組織細胞培養各種病毒的方法,加速了病毒學研究。此外,還帶領團隊,成功研製了麻疹疫苗。

盤點人類抗疫史上的英雄們

七. 索爾克與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

20世紀初,脊髓灰質炎曾多次爆發。美國人喬納斯·索爾克經過多年探索,研製出了滅活疫苗。這種疫苗不合傳統,因此外界顧慮重重。為了消除疑慮,索爾克給三個兒子打了疫苗,相當於用親人做人體實驗。後來他的疫苗被證實有效,為控制脊髓灰質炎做出了極大貢獻。


盤點人類抗疫史上的英雄們

八. 薩賓與脊髓灰質炎減毒疫苗

20世紀初,脊髓灰質炎曾多次爆發。猶太醫生薩賓經過多年探索,研製出了減毒疫苗,即後來俗稱的“小兒麻痺症糖丸”。後來,在蘇聯的支持下,薩賓完成了一場1000萬人參加的大規模臨床試驗。靠著這款疫苗,蘇聯戰勝了小兒麻痺症。相比索爾克的滅活疫苗,薩賓疫苗的優勢是可以口服、使用方便、成本更低,讓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也能用得上。


盤點人類抗疫史上的英雄們


九. 巴魯克·布隆伯格與乙肝疫苗

1963年,美國人巴魯克·布隆伯格首次在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血液中發現抗原性物質——澳大利亞抗原,隨後明確了這種抗原與乙型肝炎有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發現,使得乙肝疫苗的研製成為可能。他因此獲得1976年諾貝爾醫學獎。

盤點人類抗疫史上的英雄們

十. 屠呦呦與青蒿素

1968年,39歲的屠呦呦擔任抗瘧研究組組長,經過多年實驗,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對瘧疾的抑制效果極佳,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為人類抗瘧帶來了福音。屠呦呦也因此榮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


盤點人類抗疫史上的英雄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