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视,学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虎生性凶残,但上古时期虎并未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相反人们还将虎视为农业生产的保护神,虎甚至成为人们祭祀的重要对象之一,其原因就是虎能捕食野猪,起到保护庄稼和田地的作用。

宋辽金时期的史料之中,有很多有关虎伤人的记载

宋代,由于人口的繁殖,原有耕地也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耕种需要,因而山区开始被不断开垦,可想而知,虎患也跟着出现了。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视,学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宋辽金时期的史料,多有虎伤人事件的记载。这个时期不仅虎伤人的记录增多,而且虎患发生的区域比以前更加广泛。如杭州、扬州等地,都出现了虎患,这应该与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

《宋史》中揭示了虎出没的情况,《辽史》、《金史》也记载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虎患。面对虎患,官方和民间采取了多种措施。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视,学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松剧照

这其中,官府和军营多采取“射杀”等应对办法,而民间百姓则有很多是徒手相搏或用手边简单的工具予以驱赶和捕杀。

如太和年间,将军杨大眼担任荆州刺史,其时“尝有虎害”,而杨大眼“搏而获之”,并且“斩其头”。

类似记载,不枚胜举。这些事迹成为人们歌颂的载体,表达对地方官吏、勇猛军士、和忠君为民精神的褒扬,亦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视,学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松剧照

实际上,在生存环境受到挤压的情况下,不仅虎这种野生动物进入城市、乡村,还有狼、豹等兽类进入人们生活的记载。官方对此的态度,一般都是“格杀”。

民间百姓怎么对付虎患?

相比官方应对虎患的措施,民间百姓就没那么轻松了。普通百姓不仅缺乏专门的捕虎工具、射击工具,也缺乏与虎搏斗的经验。相比武将采取“远距离射杀”的策略,普通百姓与虎作斗争更加困难。但也有例外。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视,学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松剧照

《梁书》中记载了一则人虎相斗的故事。有一位女子与母亲睡在一个床,虎患爆发之后,她发现母亲被猛虎所擒,她为了救回母亲,一边叫喊一边与猛虎搏斗,“虎毛尽落”,两方追打、搏斗了数十里,猛虎终于放弃,将她的母亲扔掉后逃跑了。女子抱着还有气息的母亲回家,只可惜,最终她的母亲还是不治身亡了。

根据史料记载,民间百姓与入侵老虎斗争的过程都是惊险迭出、感人至深的,这些记载亦凸显了官方对百姓孝义精神的表彰。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视,学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松剧照

到了明清时期,从现有资料看来,这段时期虎患十分频繁,老虎作恶不仅猖獗,而且凶残。此时期的虎患有三个特点:一是公然在白昼吃人;二是成群结队地出没;三是直接窜入城乡危害人们的日常生活。

史料中每次记载的虎患,基本都有百姓丧生于猛虎之口,严重时每次伤亡达几百、上千人。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视,学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松剧照

1956年,福建霞浦县出土了一座石碑,记录了一起“虎患”:明朝初期,福宁州流民返回家乡,却发现此地已经被猛虎们占领。它们根本不惧怕人类,“纵横村落, 伤人不可胜数”,最终导致“道路人迹几绝”。

这段情景十分惨烈,后人甚至能脑补出一丝“血腥的气息”。碑文让人不忍直视,甚至令人怀疑前代人们的打虎壮举是否确有其事,就像学者段宇宏说的那样,“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他学会“降龙十八掌”。

参考文献:《宋史》、《辽史》、《金史》及《凤凰周刊》记者段宇宏——《人能不能跟虎斗:武松打虎的故事靠谱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