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視,學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眾所周知,虎生性兇殘,但上古時期虎並未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相反人們還將虎視為農業生產的保護神,虎甚至成為人們祭祀的重要對象之一,其原因就是虎能捕食野豬,起到保護莊稼和田地的作用。

宋遼金時期的史料之中,有很多有關虎傷人的記載

宋代,由於人口的繁殖,原有耕地也已不能滿足人們的耕種需要,因而山區開始被不斷開墾,可想而知,虎患也跟著出現了。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視,學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宋遼金時期的史料,多有虎傷人事件的記載。這個時期不僅虎傷人的記錄增多,而且虎患發生的區域比以前更加廣泛。如杭州、揚州等地,都出現了虎患,這應該與唐宋以後經濟重心南移有關。

《宋史》中揭示了虎出沒的情況,《遼史》、《金史》也記載了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虎患。面對虎患,官方和民間採取了多種措施。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視,學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松劇照

這其中,官府和軍營多采取“射殺”等應對辦法,而民間百姓則有很多是徒手相搏或用手邊簡單的工具予以驅趕和捕殺。

如太和年間,將軍楊大眼擔任荊州刺史,其時“嘗有虎害”,而楊大眼“搏而獲之”,並且“斬其頭”。

類似記載,不枚勝舉。這些事蹟成為人們歌頌的載體,表達對地方官吏、勇猛軍士、和忠君為民精神的褒揚,亦從側面反映了封建儒家文化的價值觀。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視,學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松劇照

實際上,在生存環境受到擠壓的情況下,不僅虎這種野生動物進入城市、鄉村,還有狼、豹等獸類進入人們生活的記載。官方對此的態度,一般都是“格殺”。

民間百姓怎麼對付虎患?

相比官方應對虎患的措施,民間百姓就沒那麼輕鬆了。普通百姓不僅缺乏專門的捕虎工具、射擊工具,也缺乏與虎搏鬥的經驗。相比武將採取“遠距離射殺”的策略,普通百姓與虎作鬥爭更加困難。但也有例外。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視,學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松劇照

《梁書》中記載了一則人虎相鬥的故事。有一位女子與母親睡在一個床,虎患爆發之後,她發現母親被猛虎所擒,她為了救回母親,一邊叫喊一邊與猛虎搏鬥,“虎毛盡落”,兩方追打、搏鬥了數十里,猛虎終於放棄,將她的母親扔掉後逃跑了。女子抱著還有氣息的母親回家,只可惜,最終她的母親還是不治身亡了。

根據史料記載,民間百姓與入侵老虎鬥爭的過程都是驚險迭出、感人至深的,這些記載亦凸顯了官方對百姓孝義精神的表彰。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視,學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松劇照

到了明清時期,從現有資料看來,這段時期虎患十分頻繁,老虎作惡不僅猖獗,而且兇殘。此時期的虎患有三個特點:一是公然在白晝吃人;二是成群結隊地出沒;三是直接竄入城鄉危害人們的日常生活。

史料中每次記載的虎患,基本都有百姓喪生於猛虎之口,嚴重時每次傷亡達幾百、上千人。

福建出土石碑,碑文令人不忍直視,學者: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松劇照

1956年,福建霞浦縣出土了一座石碑,記錄了一起“虎患”:明朝初期,福寧州流民返回家鄉,卻發現此地已經被猛虎們佔領。它們根本不懼怕人類,“縱橫村落, 傷人不可勝數”,最終導致“道路人跡幾絕”。

這段情景十分慘烈,後人甚至能腦補出一絲“血腥的氣息”。碑文讓人不忍直視,甚至令人懷疑前代人們的打虎壯舉是否確有其事,就像學者段宇宏說的那樣,“武松打虎”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他學會“降龍十八掌”。

參考文獻:《宋史》、《遼史》、《金史》及《鳳凰週刊》記者段宇宏——《人能不能跟虎鬥:武松打虎的故事靠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