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入寺,42歲露天打坐,92歲爬山步履矯健,一生平淡安詳往生

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佔據了中國的文化正統地位,他們可以稱之為文化,也可以稱之為是一種信仰,儒家信奉孔子,到家侍奉三清,而佛家信奉釋迦摩尼,

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國,這次他就作為一種宗教,一種文化形式傳播開來,

而就在近代,卻也有著這樣一位佛教大師,堪稱佛教界的國寶,他就是廣欽大師。

10歲入寺,42歲露天打坐,92歲爬山步履矯健,一生平淡安詳往生

一 年少貧苦,看破紅塵

廣欽大師,出生於晚清光緒18年,當時的他是家中的小兒子,因為家中哥哥需要成家,而家裡邊就有一瓶如戲,無奈只得把他賣給一戶人家做養子。

但所幸養父母對他是極好的,他因為從小體弱多病,所以養母便帶著他開始拜佛,不沾葷腥,然而,命運多舛,十歲那年,最愛他的養父母去世了,而此時家裡邊的親戚非但沒有安慰他,反倒打起了他家土地與房產的主意,那年他十歲,他看破了人世間的醜惡面貌,嚮往清靜之地,於是他將家中的房產土地悉數分給親戚,毅然決然的做了一個決定,前往泉州承天寺出家

10歲入寺,42歲露天打坐,92歲爬山步履矯健,一生平淡安詳往生

一開始,他並未像其他和尚一樣吃齋唸佛,而是幫忙除草、做飯,幹一些髒活累活,他想過要退縮,認為太過辛苦,而就在他走出寺門的那一刻,他才想起,人世間苦難眾多,我這點苦算的了什麼呢?,於是他默默的走回寺院,而他所做的這一切都被當時的住持看在眼裡,自此,住持對這個年僅十歲的,小和尚高看了一眼。

而後來的他,再一次上山砍柴的途中,預感有事情要發生,沒想到災難竟然真正的發生了,眾人因為他而得以存活下來,對他說,你真應該去出家,普渡眾生,聽完後,他略微思考,轉頭就走。

35歲的那一年,他出家了,而作為新人,他當然要從小事做起,有一次他睡過了頭,晚起了五分鐘,導致大家上早課的時間推遲了五分,十分自責的他決定從此不再上床睡覺,當時的眾人以為這都是一個玩笑話,可沒想到自此以後,他的晚上從沒躺下過,而是打坐盤腿,一坐就是60年。

二 獨自修行服食五穀

1933年,42歲的廣欽大師,決定要好好的修行,於是他拜別住持來到泉州北圓山的一處山洞,開始了他的修行。

真正的辟穀只存在於小說中,現實中的任何人都沒有辦法不吃飯,而在它所帶來的乾糧吃盡後,他沒有選擇化緣,而是選擇摘取山中的野果來吃,出家人不食葷腥,但像他這樣的,連五穀雜糧都不吃,只吃山中野果的,也可謂是鮮有人在了。

10歲入寺,42歲露天打坐,92歲爬山步履矯健,一生平淡安詳往生

據說當時的他除雨天外,每天都會定時打坐,一打坐便是一晚上,而說來稀奇,每當清晨,有人上山時,就會發現,不論花草樹木上面都會沾有露水,而廣欽大師的周圍卻十分乾燥,由此可見,大師的佛學修為已是十分深厚,爐火純青了。

三 心外無物

廣欽大師,不食葷腥,不食五穀,只靠野果飽腹,可他的身體卻是十分的健康,92歲的那一年,一位弟子有幸跟隨到他上山,卻沒想到92歲的他,身手異常矯健,那位年輕的弟子竟然跟不上他,不由得大驚失色。

而廣欽大師的思想,同樣也是到了常人所達不到的境界,他曾經說,人與人之間並無怨恨,若有人平白無故的說你,在背後嚼你的舌根子,那一定是你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打鐵還需自身硬,假如說我們自己足夠好的話,根本就不會引發別人對你的誤解,所以加強自身的修為,對我們尤為重要,而能夠做到如此地步,廣欽大師的修為與胸襟已是常人所不能匹及的。

後來,廣欽大師突然把弟子們都叫道到身邊,囑咐弟子,說自己圓寂後的一系列的事宜,諸如屍體火化,不得佔用後人土地等,而過了一段時間過後,他閉上了眼,而就在眾弟子都為他的圓寂感到傷心痛哭的時候,他竟然又再次睜眼,喃喃道,“無論來還是不來走,或是不走,想來都是一樣的”。

10歲入寺,42歲露天打坐,92歲爬山步履矯健,一生平淡安詳往生

他開始了大聲唸佛,一刻都不停,1986年正月初五,大師對身邊的人以及眾弟子說,“無來亦不去,沒有事”,話落,大師安詳地閉上了眼睛,往生了,

有人傳言,廣欽大師已經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大道,而他的一生,被人尊稱為佛教界的國寶,真正的佛門精神在他的身上暴露無遺。

四 小結

說實話,對於佛教而言,我瞭解的並不多,但它能夠作為一種信仰,在人們的心底生根、發芽,、結果,想來一定是有它的智慧所在。

對於廣欽大師而言,他不僅僅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佛門弟子,更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聖人,他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佛法的奧秘就是平淡,看淡生死,看破紅塵,不為功名利祿追逐,不為生老病死憂愁,不為衣食住行煩惱,而不是神通或光怪陸離的異相。

10歲入寺,42歲露天打坐,92歲爬山步履矯健,一生平淡安詳往生

百因必有果,無論每個人的信仰是什麼,都要時刻記住,不要被貪心和慾望而迷失了自己的雙眼,時刻謹記自己的初心,也不要過於在乎別人嘴口中的自己,相信自己,成就自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