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名府为什么那么出名?为何如今却沦为一个县城?

MoMaek32004723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名府?就这三个字搁古代,那可是重量级的城市,光人口就过百万,其繁华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北京城。

见过清明上河图没?跟那差不离了!可这么一座繁华的城市,走到现如今,变成一个小县城不说,还被列入了国家级贫困县,到了2019年才退出来。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落差咋就这么大呢?不能够吧?”

没法子,岁月催老人啊,时间这老头坏的很,他不仅能把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帅哥变成半拉糟老头,还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大名府前后莫名的落差,就是时间这老头最好的杰作,不佩服都不行。

而大名府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进入大家伙的眼帘,这完全归功于几年前《水浒传》的热播。

没法子,水浒里边的人,有那么一段时间,动不动去大名府这地溜达,就这三字不落入眼帘这都不可能。

那么为嘛梁上这波人都喜欢到这里溜达呢?

咋说呢?作为北宋的京师是在开封,但这地天子脚下,咋也得缩着不是,而大名府在北宋时期,那是陪都,这地溜达溜达还是可以的。

就这陪都的身份,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中,大名府都干了七次,作为都城干过两次,不可谓不风光啊!

既然题主问道了大名府为嘛这么出名?那么咱从头捋上一捋。

话说最开始的时候,这大名府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历史上了,那会他还不叫大名府,叫五鹿城,是齐恒公筑造的五个城池当中的一个,属卫国所有。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理解:“为嘛叫五鹿城?莫非这里出现过五头特别出名的鹿?”

您想多了,这是取福禄吉祥的意思。过去广州这地他还叫五羊城,是有五位仙人骑着五头羊救老百姓于危亡。

虽然这俩城的名字差不离,但来历是不一样的。

那么到了春秋末期,卫国已经被魏国灭掉了,那么大名府这就成为了魏国的一个封君之地,那么大名府就接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陪都,打这里开始就不叫五鹿城了,毕竟规格上了一个档次,为此魏国国君叫他元城。

元城就元城吧,可刘邦斩白蛇起义,一家伙把秦王朝推翻,逼的那么大一个项羽自杀,天下归刘邦所有之后,刘邦又开始推他的郡县制外加分封制。

就把这块地皮划归为魏郡,毕竟在秦之前这地属于魏国吗?

那么西汉就这么得了,这不后来老刘家的外戚王莽掀翻了西汉,自己建立了新朝。

而王莽的姑母就是这大名府的本地人,这地无形中又被拔高了,所以又了一个别名叫——贵乡。

这到了三国的时候,又改名了,叫魏阳平郡,北周又叫魏州。

这一路下来,没有啥特别原因,基本上就离不开一个魏字,没办法,搁过去皇帝封自己孩子叔叔大爷封地的时候,其实都是以战国时期各国的地盘为蓝本进行划分的,那么他就很有必要保留一些当时这地的特征,所以这魏字就经常性的成为了大名府的名字。

大发展

那么大名府迎来历史大发展,这还是在隋炀帝手里边的事,因为他开凿了一条从洛阳到涿郡的河道——永济渠。

老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那么过去没公路这说法,铁路你就别提了,这都是近代的东西,能够带动当地发展的这一定是水路。

这永济渠就把这大名府给连了进去,所以他的繁荣这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这就起来了。

当然他这名还不叫大名府,到了唐朝时期,唐德宗才把这地改成了大名府。

至此这大名府的字号就叫了开来。

要说发展,大唐王朝给了这地那是充足的养分,为嘛呢?

狄仁杰知道吧?大家伙印象中这就是个断案小能手,但您不知道的是人家的“武功”也不错,就在这地抗击过契丹。

所以从这里大家伙就明白这就是个军事重镇,那你就不能荒废了,所以大唐王朝搁这里也下了一番苦功夫。

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这地俨然就称为了黄河北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有取代邯郸的趋势。

其实说道根子上,大名府之所以没落,和挨着邯郸太近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他的文化底蕴真的干不过邯郸。

好了,这是闲聊的一句,咱接着往下聊。

到了晚唐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就这地光地皮面积就达到了100平方公里,请记住咱说的是城墙里边的面积。

那么到了宋王朝的时候,他的首都是开封,能给开封起到保护作用的就是这大名府。

您如果把这大名府攻破了,开封自己就坦露胸怀的暴露在了敌人的面前。

所以宋王朝对这里的经营那是不遗余力的。

那么这大名府也就成为了宋王朝的第四个京城,因为这个身份,所以他就有了另一个名词叫北京大名府。

但请大家伙记住喽,这名字表示的不是北京下边的大名府,他是一个完整的名称。

北京这名称,在历史上出现过几次,而且位置也不是咱现在的北京位置。

好了,咱接着说事,所以繁荣自不必说,但后来架不住宋徽宗玩命的损耗北宋的国力,结果金国人可就打进了开封,把这喜欢玩闹的皇帝外加他的儿子宋钦宗给虏到了五国城。

这大名府就落到了金国人的手里,改成了大名府路。

大名府的存在搁到北宋的手里边那是军事重镇,而搁到金国人手里边,嘛也不是,在加上他们也不善于经营这地,所以就逐步的荒废了。

而且那著名的永济渠也开始因为常年的不疏通河道,而被淤泥给塞了起来。

要命的水路开始逐渐的荒废,那就更加剧了大名府的衰落。

而大名府那种“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的繁荣就此开始消失了。

到了元朝以后整个大华夏的政治中心就被搁到了北边,那么大名府作为一个抗击北方来袭的关键点的作用,显然就弱了。

而明清两朝,这种趋势更加的明显的,失去了军事价值,那么就没有政治支持,文化底蕴也比不过邻居邯郸,他的地位就直线下降了。

而且最为要命的在明清四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大名府这地发生的水灾多达六十多次。

那么这结果就是,现在大家伙看到的大名府压根就不是历史上的大名府,而是新建立起来的。

真正的大名府已经躺在了黄河河床四米以下的位置了。

综上所述,大名府变成一个县城也就难免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注意题主所说的今天大名县,虽然也是历史上的一座有名府城,但已经不是北京大名府了,只是明朝大名府。


所谓北京大名府,是宋仁宗庆历二年所建陪都,史称“北京”,《水浒传》中所提到的北京大名府就是指这所陪都,当时人口达百余万,可谓国际大都市。可惜这座府城最终因为黄河改道,被淹没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

大名府广义上就不仅仅指北京大名府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座座城池被湮没在黄沙之中,又一座座城池在原地拔地而起。

那么,让我们共同来探探大名府的前世今生吧,为何最终成为一座名不经传的县城呢。

春秋时期,此地属于卫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此外,南方广州被称“五羊城”,都是“禄寿吉祥”之意;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时改称大名府,此为大名府的由来。

五代时期,后唐时称兴唐府,后晋时称广晋府或天雄军,后汉、后周时称大名府。北宋代替后周,继续称大名府,直到宋仁宗时期建为陪都,被史称为北京大名府。之后,黄河改道被淹没。

金朝时期此地被称为大名府路,元朝时期称为大名路,明清时期任称为大名府,但此已不是北宋时期的大名府了。

清朝时期大名府属直隶省,曾一度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时期,将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大名府被降为县。

解放后,魏县曾一度被纳入大名县,大名县一直隶属邯郸专区,或者邯郸市管辖。并且于2019年5月5日大名县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实现全面脱贫。



安定郡小书生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论武艺他在梁山中要第一号,这个人就是玉麒麟卢俊义。

为了打败史文恭,宋江派吴用来到北京大名府,假装算命先生将卢俊义骗上山。在当时,北京大名府的名气,也仅次于开封府,说到这,大伙肯定想知道,这个北京大名府,到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答案就是——河北省邯郸市的大名县。

邯郸我们都知道,邯郸学步嘛,春秋战国时赵国的首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更换过城市的名称。可这个“大名”县的大名,还真是不够响亮。

我们去搜索一下一下大名县,显示的内容是,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有七十多万人,土地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六百多个行政村,大名县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城。

有没有搞错,当年那个大名鼎鼎的繁荣昌盛的大名府,竟然沦落成为了一个贫困县,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具体来看一下大名县的发展史。

大名府,在历史上,两次被定为首都(北宋陪都、卫国五鹿城),曾经繁华一时,街上车水马龙,小商小贩遍布,人们生活富足,和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场景相差无几,在当年,绝对称得上是“一线大都市”。

大名府名扬天下,是在北宋时期,当时辽国兵力强盛,北宋和大辽常年交锋,而攘外必先安内,赵匡胤处处防着手下的将领,搞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让军队的战斗力极度削弱,因此和大辽的交战中,始终处于下风。自从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让,中原地区就象失去了一道屏障,北方的游牧民族,想侵入中原就变得十分轻松。

宋太宗有心伐辽,但实力却不允许,两次伐辽失败后,眼看燕云十六州再难有回收之日,为了防御大辽的入侵,他只好在燕云十六州的边境布兵驻防,具体位置就在太行山脉上,当时的大名府,与沧州、河间、邢州皆被视为国土重镇,守护着北宋的心脏。

因为大名府更靠近北宋的首都开封,所以就被北宋当做防御的最后一道墙,如果大辽攻破了大名府,那就意味着北宋即将灭亡,因此大名府位置,在当时极其重要,所以北宋就在大名修建陪都,大名府就这样名声鹊起。

当时,北宋总共就建了四大京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府占其一,宋真宗还曾亲临大名府,征战大辽,当然也是无果,不过作为四京之一的北京,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但好景不长,北宋没有被大辽吞下,却被大金灭亡。 北宋灭亡以后,大名府自然就落入金国的手里,鼎鼎大名的大名府,就更名为金国的大名府路。这时的大名府,因不再是军事重地,便渐渐失去了失去昔日的辉煌。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满人治理天下,设立大名府为直隶省会,为大名府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好景不长,直隶省很快又被清政府迁到了保定,大名府就又这样逐渐走向了衰落。

建国以后,因为治理黄河,以及剿匪的需要,政府设立了平原县,平原县分割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交界之地,大名府的南部地区就划归平原县。

平原县撤销以后,大名府被划走的地区,变成河南地区的涉县、武安、临漳县,这次的划分调整,把大名府直接从一个地区级的市,降为一个小县城,一直延续至今。

大名府的兴衰,历程几转几回,从春秋时期到现在,依然屹立在那里,大名县虽然经济发展的缓慢,但作为一个历史名城,仍保留着非常多的历史古迹。如今的大名县,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其长久的历史文化,值得大家前去观看。


历来现实


大名府成也因其“地理位置”,败也因其“地理位置”。

大名府地处山东丘陵与太行山之间,是扼守黄河冲积平原与海河平原的咽喉要道;穿过大名府,北上直达北京,南下就是洛阳。在古代,扼守大名府,就是守卫王朝中枢的最重要的防线之一。

从春秋时期开始,大名府就开始凸显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当时,大名府隶属于卫国,被称为五鹿城。

一直到北宋,中国的都城大都在长安—洛阳—开封之间转换,大名府作为王朝中枢的北大门,其存在意义不可忽视。

北宋时期,宋仁宗更是在大名府建立陪都,史称“北京”。

建立陪都之后,大名府的人口暴增,一度达到百万规模,在当时世界上,大名府乃是不折不扣的“大都市”。欧阳修、寇准等名臣,都曾在这里任职;“穿越之子”王莽,就出生于大名府。

大名府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北宋之后的多次南下、北伐战中,都未能幸免。比如金军灭北宋、蒙古灭辽、太平天国北伐等等战役中,大名府都遭到攻击。

说到底,冷兵器作战的年代,大名府作为重要的关隘,进可攻退可守。进攻方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将其攻克,对于后勤补给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大名府的落寞,也因其地形的制约。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定都北京,大名成了北直隶下边的一个县。在大名之上,还有更重要的顺天府、保定府、真定府;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北京”,成了大名县,级别甚至连真定府都不如。

此时的大名府,真真是感受到了什么叫“尴尬”。

往北,离北京太远;往南,离南京更远。从南京到北京,有京杭大运河,直接绕过大名府,从山东穿过去,比绕道大名更近;而且,此时的大名县地处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更尴尬。

清朝初年,明朝的北直隶被独立出来,成为河北省。

顺治十六年,河北省再次更名为直隶省,大名府也迎来了最后的“高光时刻”——直隶省巡抚驻地设置在大名府,即,河北省第一个省会。

可是,翻开地图仍不难发现,大名府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差!

大名府位于直隶省的最南端,与直隶省北部没有多少联系,与保定联系也不多。因为京城的影响,直隶省大部分地区都归京城直接管辖,大名府的存在感低之又低;而与大名府贴近的河南、山东等地,又不归直隶管辖。

不出所料,大名府在当了几十年省会之后,在雍正时期,还是被撤掉了。

自此,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能光耀人前。

1898年,京汉铁路规划图出炉,这条从北京到汉口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将南北贯穿,为沿线所有的城市都注入新的活力。可是,如此重要的线路,偏偏没有路过大名府,而是路过了当时的一座微不足道的小城市——石家庄。

从此,直隶省多了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少了一座“北京”大名府。

再后来,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再落,成了邯郸市下面的一个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鹿城、大名府,现如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大名县。

历史上,与大名府有同样命运的城市还有很多,比如洛阳、开封、君士坦丁堡等等。

可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记者李满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最靠谱的答案。

首先说说历史上的大名府何以那么出名?

在古代,大名府由于交通发达,又是军事重镇,所以促使它繁华了一千多年,特别是在北宋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大名府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大名县,春秋时代属于卫国,那时叫五鹿城;战国时属于魏国;秦朝叫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叫魏阳平郡;北周称魏州;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改名为大名府;五代叫兴唐府;后晋叫广晋府;后汉又改为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建陪都,又叫“北京”,此时的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

从春秋到北宋,大名府一直属于军事重镇,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经过此地,修建了三大码头和八个渡口,增强了它的交通力度。由于晋高祖石敬瑭将幽云16州割让给了契丹,使得辽国势力直接威胁到北宋的边防。后来为了防止辽国的南侵,北宋就在大名府驻扎重兵。

公元1042年,辽军准备南侵,宋仁宗在丞相吕夷简的极力谏言下,把大名府视为重镇,驻扎大军,并投入巨资,把它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建成华丽异常的都城,光宫墙就达三里长,使得大名府的经济、商业、人口一度处于顶峰状态。

北宋以后,大名府逐渐衰落

北宋灭亡后,被金国占领的大名府完全失去了政治地位,加之金人不善于运营,使得经济迅速衰落,人口也不断流失。由于大名府距离黄河比较近,1401年,一场大洪水直接淹没了它,淤泥几米高,使得它彻底消失在历史中。后来明朝政府又在附近重建了大名府,但是跟北宋的大名府大不相同了。

但是,大名府在元明时期一直当作为路、府、道所在地,清朝时期是直隶省总兵驻地,辖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清朝末年修建平汉铁路时,原本计划经大名及开封南下,但袁世凯担心给他的家乡河南顶城招来灾祸,于是将平汉铁路西移,改道邯郸、安阳、郑州,这便直接导致大名府的衰落。

民国时期,大名府还属于南直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管辖从石家庄以南,到河南长垣黄河以北,包括山东东明。1963年为解决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的水利问题,而进行了区划调整,把大名府划归了河北省邯郸市,至此,大名府便成了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县城。

总体来说,大名府的兴衰跟北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喜欢吃白菜


1993年7月,北京大名府遗址成为了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处文化遗址,坐落于邯郸市东南方80公里的大名县,整个遗址占地面积约有36平方公里。

现如今,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名府已经沦为了一座县城,这里曾经是“和朔四镇”之一,从春秋时期至唐宋年间,大名府曾经七为陪都,更是黄河以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繁荣昌盛达千百年之久。

到底是何原因,让这座曾经的北方重镇,古城陪都沦落为了一个县城呢?

大名府

北宋年间的大名府,作为汴梁的陪都,走过了它最辉煌的70年岁月。大明府之所以能够成为陪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

首先就是大名府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名府坐落在黄河北岸,这就让统治者可以南控中原,北望幽燕,东掌齐鲁。再加上都城内又有河水穿流而过,这就为古城提供了便利的水利通道;

河水灌溉土壤,推动了这里的农业发展。整个大名府周围全是地市险要的沙丘、古道,成为了天然的兵家必争之地。以上这些因素,也是历代统治者要在这里修建陪都的重要原因。

大名府连环画

其次,政权的建立,文化的融合,经济的发展,让大明府逐步走向繁荣。早在十六国时期,随着陪都位置的确立,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到了隋朝,由于大运河的开通,直接让大名府成为了南北交通中最重要的一个枢纽,因为它就坐落在大运河永济渠的枢纽中心上。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让它一跃成为了北方重镇之一。

唐朝时期,随着藩镇割据的形成,大名府更是成为了藩镇割据的分支中心所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成为了一个单独的、不依附于朝廷的都城。优越的交通位置,分裂割据时代所形成的军事、经济优势,再加上数百年的陪都文化,都让大名府曾经繁荣不已。

大名府

可是这些都只是过往,大明府作为中原地区曾经的军事重镇一度繁荣兴起,然而到了元明清之际,当它的这些优势不在,就注定了大名府的衰落。它由盛转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第一点:自打元朝时期起,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南移。翻阅历史文献可知,自从元朝开始,大名府的经济已经日趋衰弱,甚至开始退出了全国发达城市的行列。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当地的农业经济饱受多年战争的摧残,导致整座城市的经济元气大伤,恢复起来更加困难。

大名府

第二点:宋朝以后,大名府交通枢纽的位置不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永济渠自宋以后常年淤积不通有关,这就导致南方货物必须换一条通道到达北方,这样一来,大名府失去了它原有的交通优势,北方重镇的地位一退再退。

第三点:随着水灾泛滥,又有新的城市取代大名府的原有地位。宋代以后,大名府连绵不断的水灾导致人们庄稼尽失、被迫迁徙,同时东部又有新的都市逐渐兴起,取代了大名府的码头和工商业,长此以往,大名府的衰败则成了必然。一座逐渐被历史所抛弃的城市,沦落为县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鸢飞九天2018


关于大名的遭遇,静夜史只想说沦为县城已经相当不错,至少还是座城。而距离大名不远的“邺城”,南北朝时期名副其实的“东都”,自隋文帝的一把大火后,就一撸到底,永世不得翻身,至今沉寂在田间地头,连村子都算不上。

而包括大名府在内的诸多名城之所以沦落至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河北省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名城名地简直不要太多,尤其是冀中南地区,区县分布极其密集,而这些区县随随便便一座县城,就是千年古县起步。大名作为河北省历史上的州府,有名是理所当然的,而沦落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名城荟萃绝不是大名沦落的根本原因,古往今来任何一座城市的兴衰都和所在地区甚至全国的战略密不可分。

大名府的有名,是因为北宋。

自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世的中原政权就失去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基本屏障,包括后来的北宋。

宋太宗在两次伐辽失败后,彻底断绝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转而在燕云十六州以南的河北平原上构筑防线。具体表现为在太行山前大植柳林,迟滞辽国骑兵锋芒,东部则大量开凿运河,甚至人为改道黄河。

而除此之外,北宋在河北平原上还营建了河间、沧州、真定、邢州、大名等州府,作为军事重镇。而大名相比于其他州府,地理位置更靠近开封,是北宋在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鉴于此,1042年,在辽朝意图南侵的危急时刻,北宋宰相吕夷简提议在大名修建陪都,作为开封北部的屏障,大名由此成为北宋第五个都城,号北京大名府,后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显赫一时。

但这一荣耀在1127年北宋灭亡后戛然而止了。由于南宋退居秦岭淮河以南,大名府成为金国国土,设大名府路。由于此时的大名地处金朝腹地,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因此地位逐渐下降。

远超建立后,推行行省制度,凸显“犬牙交错”,大名军事价值更加不值一提。不过大名作为中书省的一部分,开始了隶属河北省的历史。

但由于大名府靠近黄河,这使得大名不可避免要受到黄河的威胁,大名府城也在1401年被黄河淹没,大名府整体被彻底掩埋,今天的大名府是明朝在洪水后重新修建的。

大名府的回光返照,是1644年清朝入关后。1658年,清朝将大名设为直隶省会,但很快就在1660年迁到真定,再后来迁到保定,至此大名府的辉煌再降一级。

大名的沉寂,除了因军事战略价值的失去,更重要的是因为黄河的存在,使大名在被黄河冲刷了一次后,连基本的身家也失去了,这些身家就是大名府下辖的州县。

明朝建立,尤其是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河北省作为直隶省成为著名的京畿之地,而大名府作为直隶最南端的府,经过明清两朝的演变,逐渐形成东西距120里,南北距360里的局面。下辖一州十县,包括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内黄县、滑县、魏县、浚县。大名府向南延伸越过黄河,使河北成为黄河沿岸省。

但这一局面在1949年建国后发生了改变,为了治理黄河及剿匪,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省之间设置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北省南部,主要是大名道南部地区、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的西北部组成,下辖了6区56个县,管辖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历史上的大名府被彻底拆分。

而在1952年平原省撤销时,原来被划走的大名府地区却并未“回归”,作为和河南省的土地“置换”,河北省获得了原属河南省彰德府的涉县、武安市及临漳县,而原属大名府的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等地被划入河南省濮阳地区。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彻底夺走了大名府作为地区市的所有条件,剩余的大名县最终成为邯郸地区的一个县直到今天。

所以,大名府的没落,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大名府也叫做“北京”大名府!

此“北京”却非彼“北京”,“北京”大名府这个北京并不是天津和保定护卫下的北平之北京。

北平之北京在大名府是北京的时候,北平之北京是受大名府管辖的。因为大名府是第二首都。

从来,任何一个朝代的都城都是需要拱卫之城的,于敌人侵犯之必经之路关隘处筑城防守。

若潼关、洛阳之于西安;保定、天津之于北平之北京。

在宋朝,大名府的地位就是洛阳之于西安,天津之于北京,辽国如果想南犯了,必须先打大名府,一马平川的平原,绕过去自然也可以,但是后勤补给要不要?

渡过黄河后,屁股要不要?

不过幸好,宋辽“澶渊之盟”后,打仗的时候不多,做生意的时候倒很多。

边境战争之城竟然搖身一变成了边贸之城!成了繁华锦绣之地!

如果一定找一个现代城市类比的话,曾经的香港算是“大名府”,

不是现在的香港,是曾经的香港。

为什么这样说?

香港曾经是互相对抗的东西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WTO 后香港就没那么重要了!

同样的道理!

大名府也曾经是“宋辽两敌对国家”合法的大宗商品交易之城,也是人员往来的必经之城!

蒙古大元从漠北一推到偭甸,宋国也罢,辽国也罢,都成了一家人,再也没有贸易壁垒了,大名府变成了普通城市,大宗商品交易也不在那里进行了。

后来,明清崛起,大名府也就成了内地小城。


葭明通半瓶历史


大名府的名声,主要出现在宋朝相关的历史典故,亦或是演义小说中。

之所以大名府能够有一段时间的光辉时刻,离不开北宋的培养,相反,脱离了北宋,大名府的历史任务也就走到头了。

最初的大名府籍籍无名,虽然也有不短的历史了,但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城市,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而随着北宋北伐失败,大名府的军事意义被北宋拿到台面上来重新解读了。

北宋曾经设四京,包括东京汴梁,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以及北京大名府。

四京的格局,是宋朝那个年代的一个传统,不仅仅是宋朝有四京,大辽金国也有,大名府在北宋的真正价值,在于首都最后的屏障,若是哪一天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大名府可以作为汴梁的最后一个屏障。

早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北宋就曾经试图进行北伐,将曾经在五代十国时期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夺回来,燕云十六州的位置不可谓不关键,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战马的天然牧场,没有了这一片地区,首先北方少了一段天然的军事缓冲带不说,北宋还将失去战马,没有了骑兵,北宋军队的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

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北宋只好另谋出路,将大名府作为汴梁的另一个屏障,只是可惜,虽然有屏障,后来北宋还是被金国骑兵随便砍杀,不多久就打到了都城汴梁。

随着北宋的灭亡,大名府也成为了金人占有区,地处金国腹地,没有战乱,大名府的地位自然一降再降。


等到了元朝时期,大名府也没有恢复往日的辉煌,毕竟大名府之所以辉煌,是因为它可以是北宋的军事重镇,但一旦北宋灭亡了,不论是金国,亦或是蒙古人,对大名府都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态度,毕竟大名府在他们眼中仅存的价值也消失了。

一直到明朝,大名府更是因为洪涝问题,彻底被黄河淹没,洗刷干净了,这时候,大名府实际上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虽然后来明朝重建了大名府,但这时候的大名府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自然也不会有丝毫的优待。

明朝以后,大名府的存在感更加薄弱,特别是到了近代,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多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只有沿海城市才能够蓬勃发展,而失去了价值的大名府自然进一步透明化。


魏青衣


热爱历史,热爱地理,我是史论纵横,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大名府是如何从北宋四京之一,沦为当今一个小县城的。

大名府虽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发展,逐渐形成重镇,但是要说达到巅峰还是在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的都城是东京汴梁(今开封),与此同时又将河南府(洛阳)设置为西京,将应天府(今商丘)设置为南京,后又将大名府设置为北京,从此走上一个城市的巅峰。

在《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因为杀人被流放到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在此受到梁中书的赏识,后来还给梁中书押送生辰纲,就是从大名府出发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情况,一个是大名府是军事重镇,因此犯人才会发配到这里充军,另一个是大名府经济状况很好,不然梁中书不可能年年都搜刮出十万生辰纲来。

《水浒传》中描写大名府时用了一句“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可见对其的重视。

大名府的地位上升,被升格为北京,与当年宋真宗的对外政策有很大关系,从唐末五代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崛起,五代时期的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夺权,邀请契丹为外援,不惜 称比自己还小一岁的辽太宗为“爹”,自己也就成了儿皇帝不说,还将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

宋朝建立后,颇有一副重振中原王朝的雄风,尤其赵光义,更是以武将出身的皇帝,当时正值壮年,将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其毕生的愿望,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军事上处于巅峰的北宋初期,面对看似已经行将就木的契丹,两次北伐全都铩羽而归,至此,北宋王朝再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反而得了“谈辽色变”的恐惧症。

燕云十六州最大的价值其实就是作为游牧民族南侵时的一个地理屏障,燕云十六州不在手,那么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没有可守的战略缓冲之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仁宗接受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的建议,在大名府修建都城,防止契丹入侵。

经过重金打造的大名府,外城周长48里,宫城周长3里,颇为雄伟壮丽,由于大明府居于当时黄河之北,成为阻止契丹人南渡黄河的重要屏障,契丹人虽擅长野战,却不擅长攻坚,面对大名府这样的城池,心里还是有抵触的。

澶渊之盟后,宋辽百年无大战,跟设置大名府为都城也有很重要的关系。当然,大名府的衰落也跟此有很大关系。

金国崛起后,先是联合北宋灭掉契丹,随后又攻掠了当时的北宋都城开封,是为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洗牌,南宋政权偏居东南一隅,整个北方包括大名府在内的领土全部沦丧,大名府设立都城的最初意义就是为了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靖康之耻后,在金国的统治下大名府的战略意义已经荡然无存。

可以说,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北京大名府,如同昙花一现,闪耀了几百年,而由于临近大河,在明朝建文时期,又被洪水淹没,将大名府的历史一分为二,淹没前的大名府是有着千百年雄壮历史的古城,而淹没后在明朝重建的大名府,虽然距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也比较悠久,但是在明朝时期重建的大名城始终没有达到他原来应有的高度,此后的大名府,再也没有那些人文典故。

从明清到民国,经济发展呈现南强北弱;从民国到现在,经济发展呈现临海强,内陆弱,放眼大名府作为河北省下的一个北方内陆县级城市,想要有大发展,还真就不容易。

目前,大名府主打文化标签,大搞旅游业,希望能够有所作为,重新焕发生机。

热爱历史,尊重古城,我是史论纵横,欢迎关注走一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