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種植能重茬嗎?為什麼?

用戶5027031098847


我覺得這個也沒有什麼,這個需要看自己種植什麼東西,你像我們這裡呀,常年都是種植小麥。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主主輩輩都是種植小麥的,要說影響肯定是稍微有一點。但是還是看主要土地是否肥沃。




我的一年四季


樓主你好,生地種植的話,首先要看你種植什麼農作物,咱們拿玉米舉例,在北方來說,都是收過小麥之後,然後種植玉米,一年兩季,重茬的意思,就是今年種過玉米之後,下一季的同一季節還種玉米,這樣的話只要耙地的時候耙的深一些,慢一些事沒有影響的,玉米也同樣會長勢很好很喜人的,但是以我在農村生活三十幾年和跟家裡長輩們學習的經驗來看的話,多年重茬是不建議的,因為現在的人都追求速度,效率,即使是耙地車師傅也是一樣的,耙地飛快,這樣就不能保證耙地的質量會很好,而且耙的不夠深,不夠平穩,所以再加上多年的重茬,長勢肯定不好,產量也會隨之下降,所以我建議你可以種兩年玉米,第三年換做花生或者大豆,然後循環種植,這樣就可以保證不重茬了。最後也祝願你們年年喜獲大豐收[微笑]




迷戀h


生地

生地從前主要為野生,在排水良好的溝渠旁邊,路邊,黃坡,沙地等皆可看到他的身影。隨著市場的擴大,生地成為一種暢銷的中藥材,野生生地,逐年減少,人工栽培現在已很廣泛,人工種植的生地,高產者每畝可達到5000斤左右的新鮮地黃,製成的幹品,每畝地大約在2000~3000斤左右,收益還是相當可觀的。生地主要收穫的是地下根莖,一般經過三年左右的種植,最好是進行倒茬種植,防止重茬病害的出現。人工種植生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尋找生地適合的生長環境,儘量不在粘重的土地中種植,粘重的土地透氣能力差,生地往往生長得不理想,凡是能種植山藥,紅薯等收穫地下塊根的土壤,都可以種植生地。

2,整地,一般每畝地使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5000公斤左右,硫酸鉀型45%氮磷鉀控釋肥,50公斤左右,黃腐酸鉀生物有機肥50公斤左右,將這些肥料均勻撒開之後,進行耕翻30公分,然後上面均勻撒施阿維菌素顆粒劑3公斤每畝地。然後進行起壟栽培,主要是為避免大雨之後出現浸泡。

3,種植時間,一般在春分前後就可進行育苗,選擇春季種植的生地,地質根肥大。大約一個月之後,10釐米地溫穩定在16度以上,就可將育好的生地苗進行定植大田。一般具有4~5片葉的幼苗為好,在移栽前大約7~10天,減少澆水,並逐漸進行通風煉苗,最後與大田地同樣的溫度即可定植。一般定植的密度,每畝地4000株左右,株距與行距,可按照25~30×40公分。

4,田間管理,生地生長期間,不能大水漫灌,兄弟,不耐澇,耐旱,即使澆水也要小水勤澆。生的植株比較矮小,容易滋生雜草,因此應注意鬆土以清除雜草,不可距離根部太近,以免傷根,一般為了生地能生長健壯,及時進行間苗,每穴留苗一株,將病,弱苗剔除。生地生長的中後期,有花蕾出現,應及時進行摘除,防止過多的消耗營養,促進地下根生長。

5,病蟲害防治,危害生地的一般有蚜蟲,紅蜘蛛,斑枯病等,蚜蟲可採用噻蟲嗪2000倍液防治,紅蜘蛛可選用阿維螺蟎酯2000倍液進行防治。防治斑枯病,常用的藥物一般有64%殺毒礬500倍液,甲基託布津600倍液等進行防治。


木雨聽風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醉美雪巖來回答!在回答問題之前,祝大家新年快樂!同時希望大家減少外出、勤洗手、做好通風、在自身安全做好防護,避免新型肺炎感染與傳播。



在我們恩施當地對剛剛開荒出來的地塊叫生地,另外對中藥材生地黃也叫生地。根據當下國情,不能隨便開墾荒地,因此,我認為題主所說的生地為中藥材生地黃。它是“四大懷藥”之一,特別是體質較差的人或小孩使用,能有效增強免疫,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

原因:生地在種植過程中特別容易感染病害,不僅忌重茬,在輪作過程中還要嚴格把控,前茬應選擇禾本科和蔬菜等作物為好,避免豆科、茄科、葫蘆科、十字花科等作物,可以大大降低病害感染率。



專門種植生地主要是藥用。那麼,怎樣才是更科學的種植呢?下面醉美雪巖就全面的為大家分享一下。

生地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各地都有種植,它喜溼怕澇,同時也不耐乾旱,對氣候要求不太嚴,但在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壤土和砂壤土中生長良好。在10℃以下不會發芽,溫度在20~28℃之間生長旺盛。



一、生地高產技術

㈠、繁殖方式:生地繁殖方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我們恩施地區多采用根莖切段繁殖,才用種子繁殖不多見。

1、【有性繁殖】:也就是種子繁殖,多為培養優良品種採用,在大面積種植過程中基本不採用。

2、【無性繁殖】:也就是採用地下根莖進行繁殖,此方法應用廣泛,而且見效快,品質好,產量高,在我們恩施地區廣泛應用。



㈡、優育良種:生地種子繁殖見效慢,所以很少用。但無性繁殖又容易引起品種退化,所以無性育種顯得非常重要。

1、【育苗選地】:生地育苗應當選擇光照充足,灌排方便,土質疏鬆切肥沃的地塊,避免前茬為豆科、茄科、葫蘆科、十字花科等作物地塊。

2、【苗床準備】:①清園:為了避免病害發生,首先要對選好的地塊進行田間清理,將前茬作物殘留和田間雜物進行清理並集中燒燬或深埋;②深耕:清理以後要進行一次深耕,翻耕深度保持在30~35CM左右;③施肥:按照每畝4000㎏的農家肥進行施肥;④整地:施肥可以結合整地進行,將肥料與土壤充分拌勻,同時將大塊土壤進行細化並正平;⑤作畦:最後將整理好的地塊進行消毒作畦,畦寬度保持在120CM左右為宜,畦高在5~10CM左右。

3、【育苗選種】:在恩施地區,育苗選種一般在8月上旬,將當年種植的無病蟲害,無損傷的健壯植株進行採收,去掉莖葉,保留根狀莖作為育苗種。

4、【栽前處理】:採收的根狀莖要擇優選擇,保證根壯莖直徑在1CM以上,將其折成3~6釐米的小段,保證每個小段上都有2個左右的芽眼,以提高出芽率,切好種段後再用草木灰塗與斷面,避免傷口感染。

5、【適時栽種】:育苗最好是挖取後及時處理,處理好隨機播種。播種按行距30CM,株距5CM左右進行下種,下種後覆土1.5CM左右,覆圖後澆透水一次。

6、【苗期管理】:因各地情況不一樣,恩施地區秋冬季節雨水並不多,後期應該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溼度,同時要及時除草,避免肥水浪費,雨水過多時還要做好排水工作,加上苗期管理,促使植株良好生長。



㈢、選地整地:地塊的選擇與處理是後期良好生長的基礎,也是獲得高產高品質的根本。

1、【選地】:生地種植前茬作物最好是禾本科作物。對土壤要求與苗床選擇差不多,要求光照充足、灌排方便、土壤疏鬆肥沃,且有機質豐富的地塊。

2、【整地】:大田翻耕一般在秋冬季節進行,翻耕深度保持在30CM左右。在雨雪和嚴冬的作用下,能有效殺滅大部分的病蟲害孢子和蟲卵。



3、【施肥】:在來年春季播種前,我們在施足基肥,一般每畝用肥5000㎏左右農家肥即可,避免化學肥的使用,施肥後在進行翻耕一次,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拌勻。

4、【作畦】:施肥以後,要將地塊耙平整細作畦,寬度一般選為120CM或者150CM,畦高一般保持在10CM左右即可。如果地勢低或者多雨地區,畦高提升到20CM左右為宜,以利排水。   

5、【移栽】:移栽要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而定,一般南方地區在3月初到3月中旬移栽最佳,北方多在4月到5月進行移栽。在整理好的畦面上,按行距45CM左右進行開溝,開溝寬度為12CM左右,深度為7CM左右,再按照30CM左右的株距放入育苗好的塊狀莖,地塊肥沃可以適當密植,兩行之間做到錯位放入根莖,最後覆土蓋平畦面即可。

注意:在南方地區,為了保證更好的出芽,每行外溝深做成10~15CM左右,將開溝的土覆蓋與下種的溝內,待生地基本都冒芽時才將溝邊土覆蓋於溝內,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澆水,更好的保持地溫,減少土壤板結,使生地出苗整齊。而且後期覆土也能避免春季雜草的快速生長。



二、生地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生地整個生長週期也正是雜草易生長的週期,所以要適時進行除草,特別是幼苗生長期除草更加仔細,當出苗達到95%左右時可以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中耕深度要特別淺,保證深度在2CM左右,避免傷害幼苗;當幼苗生長到5~6片真葉時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此時可以第一次補充追肥;生地封壟時可以進行第三次除草,此時可以根據需肥情況決定是否再次追肥。

2、【科學追肥】:除了苗期的追肥,後期也應該結合中耕除草,再進行兩次重要的開溝追肥,第一次是在苗高8CM左右時,第二次是在苗高20CM左右時,追肥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為主,每次每畝1500千克左右,開溝施於行間即可。   

3、【合理控水】:生地喜溼怕澇,還不耐旱。栽種後要澆透水一次,後期視土壤墒情進行合理控水,天旱要及時澆水,防止生地乾旱生長受阻。雨水過多時要及時排水,防止亂根叢生。要始終保持土壤溼度在30%左右為宜。



三、生地病蟲害防治

生地常見病害有枯萎病、斑枯病、黃斑病等,常見蟲害有蚜蟲、紅蜘蛛等。的病蟲害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做好前期田間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

1、枯萎病

枯萎病為真菌中半知菌感染。一般在5月份始發,6-7月份發病較嚴重,它主要為害根部和地上莖、葉。發病初期,葉柄會呈現出水浸狀褐色斑,葉柄開始腐爛,地上部出現枯萎下垂。

防治方法:

  • ①、做好田間管理,特別是排水溝要做好,避免田間積水。
  • ②、避免重茬,採用3年以上的輪作方式進行種植。
  • ③、發病初期可以用50%多菌靈1000倍液進行澆灌,一般連續用藥2~3次即可,每次用藥間隔10天左右。

2、斑枯病

斑枯病一般8月前後發病率高,天氣乾旱發病嚴重。主要侵害生地黃的葉子,發病時葉面上出現圓形不規則的黃褐色斑,入秋後色斑上還會出現小黑點。   

防治方法:

  • ①、做好灌排,保持土壤溼度在30%左右,避免土壤乾旱或水澇。
  • ②、科學用肥,避免營養不足,植株生長不良。
  • ③、發病初期用60%代森鋅500~600倍液進行噴施,一般用藥3次左右,每次用藥間隔10~15天左右。 

3、蚜蟲

蚜蟲主要危害葉片,常集居葉片、嫩莖、花蕾、頂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葉片皺縮、捲曲、畸形,嚴重時引起枝葉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蟲分泌的蜜露還會誘發病毒病等。

防治方法:

  • ①、控制澆水量,避免溼度過大,保持土壤溼度。
  • ②、適當密植,加大田間通風透光性,促進植株間空氣流通。
  • ③、蟲害發生時可以採用20%烯啶·噻蟲啉水分散拉劑進行噴施,每畝用藥20克左右,可連續用藥兩次,每次間隔10~15天左右。

4、紅蜘蛛

紅蜘蛛成蟲和若蟲都能危害生地,5月前後是發病高峰期,它會在葉背面吸食汁液,蟲害發生時出現黃白色小斑,隨著病情加重會導葉片褐色乾枯。

防治方法:

  • ①、避免乾旱,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溼度,促使植株健康生長。
  • ②、及時清園,惡化紅蜘蛛的生長環境。
  • ③、發病時可用20%殺蟎酯800~1000倍液
  • ,或用樂果乳劑0.5千克加水1000千克噴射防治,清除枯枝落葉。



四、生地採收及加工

以上就是生地高產種植的關鍵點,除此之外,合理把控採收時間是提高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一般在寒露至立冬收穫,從畦的一端開溝順序採挖,跟紅薯採挖類似,去莖葉、鬚根、泥土,在火炕上進行風乾。

採收後避免水洗,前3天用微火,後面可以加大火候。頭3天每天翻一次,後期要增加翻動次數,保持烘烤均勻,直到生地發軟無硬核,顏色變深變黑,外皮變硬時取出就算完成了生地全部工作。



以上純屬個人種植經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因各地區氣候不同,在種植過程中也會稍有差異,大家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加一變遷,這樣才能達到更加理想的種植效果。


醉美雪巖


生地種植能重茬嗎?

生地為玄參科地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塊狀(圓柱形或紡錘形)肉質根莖供人們應用,雖然栽種於地下生長僅有一年餘,但該植物生長過程中受種根莖繁殖,種子繁殖,土壤等因素影響很大。其發病率受土壤汙染因素(頭茬殘留病蟲原)影響巨大,在人工種植中因不能完全消除土壤中殘留病蟲汙染原,不建議種植上,生地重茬,同時實踐中發現不要與豆科作物輪作,實踐證明,在豆茬地裡種地黃會造成50%以上減產。與禾穀類作物實行5年以上輪作,輪作年距愈長,防治地黃病蟲害愈好。


為什麼?

在生地種植中,生地植株常易得地黃斑枯病,輪紋病,地黃枯萎病,地黃根線蟲病及棉紅蜘蛛,擬豹蛺蝶,地老虎,蠐螬等蟲害。特別是這些真菌病毒和病原線蟲能在土壤中散落生長約五年存活期,如果重茬種植生地,這些病原在土壤中,靠人工藥物是無法完全消除的,雖然有些應用石灰粉等提高土壤中鹼性,可抑制部分病原休眠,多為暫時的。也影響土壤鹼性,使地黃生長不力,待鹼性過後病原菌絲萌發重新危害生地植株,多數頭次重茬會使生地受病蟲害影響,減產30一50%,二次重茬(同地連種三年)多數幾乎絕收。

生地(地黃)病蟲害

1,地黃斑枯病

斑枯病病原屬半知菌亞門,殼針孢屬真菌。

受危害地黃植株症狀

發病初期葉面呈黃綠色,近圓形病斑,邊緣不明顯,以後逐漸擴大,受葉脈限制呈褐色不規則形枯斑,上有不明顯輪紋,並生有肉眼可見小黑點,這小黑點就病原分生孢子器。病斑相連佈滿全葉,整片葉子焦枯,由外圍葉片逐漸向心葉蔓延,最後整株乾枯。

2,輪紋病

輪紋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殼二孢屬真菌。

受輪紋病危害地黃植株症狀

葉面病斑呈圓形或近圓形,淡褐色,有明顯的同心輪紋,上生許多小黑點,這小黑點就是輪紋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比斑枯病稍大,數量少,零星分佈,後期病斑焦枯,或形成穿孔。

地黃斑枯病和輪紋病發生規律

兩種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隨病葉遺落在土中越冬。第二年溫溼度適宜時,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引起發病。病部又可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重複侵染,擴大危害。田間空氣相對溼度大,有利於孢子產生,傳播和侵入。雨多,積水,土壤粘重地塊,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a,清除病殘體。地黃收穫後,將地裡病殘葉用火燒燬,減少侵染源。

b,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選沙質地種植地黃,雨季及時排水。

C,施藥保護,發病初期就開始。常用殺菌劑,波爾多液,代森鋅,退菌特,多菌靈,按藥品說明書,交替用藥,連噴3次,可有效控制危害。

d,選用抗病品種。

3,地黃黃斑病

地黃黃斑病病原為菸葉花葉病毒。

危害症狀

地黃植株感病後,葉部變厚,葉形變小,葉面出現不規則黃白色病斑,對光有透明性,葉片變成黃綠相間的花葉,葉面皺縮,葉脈隆起。開始在老葉上表現症狀,以後蔓延。全株葉片變花葉。一般在夏季高溫季節長出新葉,症狀隱蔽,不出現黃斑,天涼後,可耳現花葉症狀。地下部病株結塊性差,受害嚴重的甚至不結塊,根莖呈細長條狀。

地黃黃斑病發病規律

地黃黃斑病病毒在病株和帶病種栽上越冬,第二年4月下旬開始出現症狀,5一6月份發生嚴重,7一8月份氣溫升高,植株抽出新葉一般不表現症狀(因高溫對病毒有抑制作用,病毒增殖最適溫28一30度,在37度以上停止增殖)。用帶毒的根莖繁殖會引起下一生長季節發病,在根莖繁殖中,若有根栽種帶病毒,就會代代相傳,黃斑病逐年加重,引起地黃退化減產。

防治方法,就需建立地黃無病留種基地,以防種栽,種子汙染。

4,地黃枯萎病

地黃枯萎病病原為半知菌亞門,鐮孢黴屬真菌。

危害症狀

地黃地下部細根最先感病,並逐漸向粗根蔓延,根莖呈黑褐色,腐爛,最後只剩下表皮殼和木質化纖維質,細根脫落,葉出現水漬狀褐色病斑,後期地上部分萎蔫下垂,枯黃而死。帶病菌的種栽載下後,會發生溼腐,不能出苗,或幼苗出土後不久枯死。

地黃枯萎病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地黃種栽上越冬,成為第二年初次侵染來源。病菌原在土中廣泛存在,能存活5年或5年以上,在適宜條件下即再侵染寄主,引起發病,蔓延迅速。帶菌種栽下地後,可引起苗期發病,土壤中存活的菌絲,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引起植株發病。6一7月土壤溼度大時為發病盛期,經地下害蟲螻蛄,蠐螬等在根莖中造成傷口,大量發病。

防治方法

a,注意選地,地勢低窪,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地塊不宜種植地黃。

b,實行輪作,每隔3一5年輪種一次,不與易得此病(枯萎病)地下根莖發達的作物輪作,最好與禾本科作物輪作。

c,藥劑防治,種植時選健壯種栽,用0.1%福爾馬林或50%退菌特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0分鐘後下種。在種植地發病初期,用70%託布津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澆注病株和周圍植株,每7天1次,連續澆注2一3次。同時注意地下害蟲防治。

5,地黃根線蟲病

地黃根線蟲病原為墊刃目,異皮線蟲科,胞囊(異皮)線蟲屬。成蟲雌雄異形,幼蟲分4期,以雌性幼蟲危害地黃根莖,經三,四期發育成蟲,突出入土中與雄考交配,產卵。

危害症狀

病原線蟲危害地黃植株根部,受害根變細,細毛根增多,上有許多白色的小粒,這小粒就是線蟲雌蟲體,感病後植株生成不良,矮化,葉色變淺,後發黃,塊根細小,嚴重影響產量。

地黃根線蟲病發病規律

病原線蟲以包有卵的胞囊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時幼蟲在卵殼中發育,脫殼後變第二期幼蟲入土。雌性幼蟲從寄主的幼根根毛侵入,在皮層內危害,身體逐漸膨大為檸檬形,突破錶皮露出寄生體外,用口腔吸著在寄主上,經過三,四期幼蟲階段發育為成蟲。雄蟲不侵染寄主。在土中自由生活與交配。老熟雌蟲可從生殖孔分泌出膠質粘液,形成卵囊,產卵於其中,環境惡劣時,卵不排出體外,而是留在子宮內和卵巢內,整個蟲體成為一卵袋(胞囊)。胞囊對低溫,乾旱的抵抗能力較強,在土中可存活10年之久。

線蟲一般一年發生4代,第一代出現在6月一7月,第二代7月中,下旬,第三代8月上,中旬,第四代發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7一8月份為發生危害盛期。

線蟲本身在土中移動性很小,在田間主要靠人,畜,農具,糞肥及排灌水等進行傳播。栽植禾穀類作物有助於幼蟲死亡,從而使病害逐年減輕。

防治方法

a,適時澆水,地溫高,土壤乾旱有利於胞囊線蟲的生長繁殖。乾旱時適時澆水,可造成缺氧環境,使大量線蟲窒息,減輕為害。

b,輪作,與禾穀類作物實行5年收上輪作,是防治地黃線蟲關鍵措施,輪作愈長,效果愈好。另外地黃也不能與豆科作物輪作,在豆茬地裡種地黃會造成50%以上減產。

地黃怎樣種植?

地黃植物習性

喜溫和氣候和陽光充足環境,喜乾旱,忌積水,能耐寒,對種植地土壤要求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土壤以微鹼為好,土質過粘,低窪地不宜栽種,忌連作,輪作需5年以上。

地黃根莖萌櫱力強,芽眼多,易發芽生根,生育期150天左右。種子無休眠期,正常發芽率僅50%,在25度左右播種5天可出苗,根莖在20度時,栽後10天可出苗,出苗後先長葉,後髮根。

繁殖

以根莖繁殖為主,也可用種子繁殖。

1,根莖繁殖,生產上稱種栽。培育種栽有3種方法。

a,重栽留種,在8月上旬,於當年春栽的地黃選擇生長優良,無病的植株,或全部挖出,除去劣種,選大的,蘆頭短,芽密作種栽。將挑選出根莖,截成5釐米長小段,重新栽在專業育種地,出苗後,再次去弱留強,培育成第二年栽種(這樣N次選育,能防止退化)。

b,冬藏留種,秋挖時,選出蘆頭短,個大的,進行沙藏越冬,第二年春取出,將蘆頭切下,除去木質部作種栽。

c,原地留種,秋季收穫時,選留純正的優良品種,在原地不採挖,培育到春季時挖取作種栽。

2,種子繁殖,秋季收穫時,留一部分無病蟲害,生長優良植株不挖,施足磷鉀肥,使其開花結果,在第2產7月集成熟種子,脫粒,曬乾貯藏備用。在春季3月下旬,在整好苗床上開橫溝條播,種子細小,不好均勻播撒,可將種子拌草木灰撒入溝內,再覆上細土。在氣溫25度時,播後1周可出苗,當幼苗生長有5一6片真葉時,即可移栽,以後再選作種栽,連續選育3年可提供商品。

有性繁殖的後代其種性和產量都比無性繁殖的好。兩種繁殖方法交替進行,能有效防止地黃退化。

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

選種植地應選土壤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砂質壤土。地塊需陽光充足,附近有水源的地塊。

栽種前或頭年冬季深翻土壤,每畝施足農家肥翻入土中作基肥。栽前作好畦,挖好排水溝。

2,栽種,因各地品種不同,氣候條件和種植不同,北方主產地河南,早地黃在4月栽種,晚地黃在5一6月栽種。四川地區為避開清明雨季,早地黃2月栽種,晚地黃在5月栽種,安徽,浙江,江蘇等省一年兩種,或一年一種種植法。

栽前,將種栽去頭斬尾,取其中段,留5釐米小段,兩端粘上草木灰,晾乾下種,按行株距40x30釐米栽下,覆蓋上草木灰或土雜肥,再蓋上細土,畝用種栽約40公斤。


田間管理

1,間苗補苗,當苗高10釐米時,開始間苗,每穴留壯苗一株,缺苗穴者,下午或陰天在附近帶土挖苗補缺。

2,中耕除草,地黃根莖入土淺,中耕宜淺,不傷根,幼苗時用手撥去周圍雜草即可,植株封行後,可停止中耕。

3,追肥,地黃喜肥,除施足基肥外,每年還應追肥2一3次,齊苗後,可每畝施入2500公斤人畜糞水,餅肥50公斤,以促壯苗。第2次苗高10釐米左右時,結合間苗後,每畝施入3000公斤,過磷酸鈣100公斤,腐熟餅肥30公斤,促使根莖發育膨大。第3次封行時,在行間撒施入火土灰,促進植株健壯生長。

4,摘蕾,去分櫱。地黃抽薹時,及時剪除花葶,對根際周圍抽生的分櫱,應及時用小刀從基部切除,使養分集中在根莖上生長,有利增產。

5,除串皮根,地黃除主根外,還能沿地表長出細長的地下莖,這些地下莖稱串皮根,需要消耗大量養分,應及時全部剷除。

6,排灌水,地黃在生長前期需水量較大,應勤澆水,生長後期,為地下根莖膨大期,應節制用水,尤其雨季田間不能積水,及時排水,防止根腐病發生。久旱無雨,追肥後要及時澆水。

採收

春地黃栽後,當年11月前後,當地上莖葉枯黃時,及時採挖,先割莖葉,順次挖取根莖,先在鮮時除去鬚根,按大小分級在火炕上炕幹。開始使溫度80度,經8小時後,取出堆悶發汗,約5一7天,再回炕上用60度,炕12小時,至顏色逐漸變黑,幹而軟時即生地黃。將生地黃浸入黃酒中,用火燉幹黃酒,將地黃曬乾就是熟地黃。


一般畝產鮮地黃3千公斤。


種養倩


大家好,我是你們老朋友烏蒙珍寶,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b60006940a65e92975\

烏蒙珍寶


生地可以重茬種植,也得看什麼作物,因為現在科技發達抗重茬的藥物很多。



張聯池


重茬又叫連作。連作的弊端:①加重對作物有專一性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害蟲和寄生性、伴生性的滋生繁殖。如的黑痣病的蔓割病以及花生線蟲、大豆菟絲子、向日葵列當、稗草等的滋生都和連作有關;②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狀,使肥效降低;③加速消耗某些營養元素,形成養分偏失;④土壤中不斷累積某些有毒的根系分泌物,引起連作作物的自身“中毒”等。還有另一種連作的弊端說法和上面的內容大概也一致, 只是不同的說法罷了:1、病原菌累積嚴重,病蟲害發生頻繁,逐漸加重。尤其是土傳病害不斷髮生,如十字花科的軟腐病、菌梗病;茄果類的枯萎病、根腐病、立枯病;瓜類的猝倒病、疫病、枯萎病,已成為生產的主要威脅。2、土壤變劣造成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養分分解作用下降;作物酶活性降低,細胞分裂減緩,膜結構遭破壞,從而影響礦物質元素的吸收運輸。3、土壤含鹽量及PH失衡隨栽培年限的延長而加重,並逐漸向表層聚集,造成表土層板結、理化性惡化,PH值增高,影響作物對養分的吸收


漂流的阿冬


種地最忌諱重插,因為重插的植株病害多,產量自然不好。上一年的病菌會在土地中殘留給下一年的植株造成嚴重病害,老人有句老話(倒茬如上糞)都是經驗之談。所以儘量不要重茬,如果實在要重插我建議深翻,最好是秋翻,這樣把蟲卵,病菌經過一個冬天的低溫和日曬會殺滅不少,保證下一年的豐收。


a易帆a


重茬又叫連作。連作的弊端:①加重對作物有專一性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害蟲和寄生性、伴生性的滋生繁殖。如的黑痣病的蔓割病以及花生線蟲、大豆菟絲子、向日葵列當、稗草等的滋生都和連作有關;②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狀,使肥效降低;③加速消耗某些營養元素,形成養分偏失;④土壤中不斷累積某些有毒的根系分泌物,引起連作作物的自身“中毒”等。還有另一種連作的弊端說法和上面的內容大概也一致, 只是不同的說法罷了:1、病原菌累積嚴重,病蟲害發生頻繁,逐漸加重。尤其是土傳病害不斷髮生,如十字花科的軟腐病、菌梗病;茄果類的枯萎病、根腐病、立枯病;瓜類的猝倒病、疫病、枯萎病,已成為生產的主要威脅。2、土壤變劣造成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養分分解作用下降;作物酶活性降低,細胞分裂減緩,膜結構遭破壞,從而影響礦物質元素的吸收運輸。3、土壤含鹽量及PH失衡隨栽培年限的延長而加重,並逐漸向表層聚集,造成表土層板結、理化性惡化,PH值增高,影響作物對養分的吸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