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盾舰都采用垂发导弹系统,垂发导弹一旦发射失败,落回甲板后会不会把军舰炸毁?

雏菊西瓜Peterpan


很多人认为垂发采用角度外倾,其实采用一定斜角进行准垂直发射只是冷发射的一种预防措施而已。对于冷发射的垂发导弹,需要依赖发射筒内气体发生器产生高压混合气体推动导弹出发射筒,导弹以30—50米/秒的速度被弹出发射筒,到达一定高度后(一般在50米以内),导弹发动机在空中点火,最后成功发射出去。这种冷发射导弹如果发动机空中点火失败,导弹则很有可能掉回军舰甲板,那么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处理呢?



(垂发导弹冷发射)

导弹的引信是设置了多重保险机构的,如果是导弹发动机没有成功点火,引信的保险是无法解除的,而且以几十米高度的自由落体速度坠落的力度,也是很难达到引信启动所设定的起爆条件的。因此即使导弹引信撞击到甲板,也是完全不可能爆炸的,完全没必要担心会炸毁军舰。冷启动后,空中发动机点火失败,导弹坠落在甲板上,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将甲板或者其他一些附属的武器装备砸坏,最佳的处理方式就是赶紧把引信拆了,然后把导弹运走,修军舰。


(俄罗斯反舰导弹发射失败)

那么如何避免冷发射导弹在发动机点火失败以后重新掉回甲板呢?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准垂直发射方式,也就是发射轴相对于舰体甲板而言并不是完全垂直,而是略微偏向舷外约10°,这样发射时导弹在被外部动力挤压出去后,即使发动机没有点火,经过几十米的上升,也已经偏离甲板上空,掉下来也是在海里,不构成安全隐患。例如俄罗斯著名的SS-N-19花岗岩反舰导弹,在垂发时采用约93°的大倾斜角发射,不仅增加安全系数,也减少了出筒时的推力,并且姿态发动机也更容易调整导弹的攻击方向,一举多得。


(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来052C冷垂发单元明显外倾)

而对于热发射导弹而言,火箭发动机在发射筒内已经点火,只要能正常出筒,那么导弹几乎是没可能会再掉落甲板,顶多就是偏离弹道,打不中而已。热发射垂发导弹最大的安全隐患在于各种误操作、电路故障等问题造成导弹在筒内自行点火,点火后发动机向外喷射大量高温尾气,如果这些气体不能被排解出去,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会将发射筒和舰体严重烧伤,甚至可能引爆导弹战斗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热发射导弹的初始安全设计。


(热发射发动机点火)

(德国萨克森号护卫舰标准2垂发导弹发射失败,舰体严重烧毁)

导弹在垂发筒内点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其直接发射出去,当然了,这样千钧一发甚至是毫无预兆的情况是完全不可能指望慢吞吞的人工干预的,导弹早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完成了这方面的安全预防措施。主流的方式是选择将发射筒盖闭锁装置与发动机点火程序设置为联动,筒内锁紧装置的摩擦力设计成小于导弹出筒的动力,只要发动机点火,发射筒盖就将自动打开或者被导弹顶开,最后被发射出去,如此一来,就无需担心导弹在筒内爆炸的情况发生。



除了将导弹自动发射出去之外,另一种方法显得更为复杂,这就是对意外点火的导弹进行冷却剂(一般是水)喷淋降温,使其温度保持在一定安全数值之下,从而避免对发射筒和舰艇构成永久性烧伤,并最大限度降低爆炸的概率。但是喷淋降温产生的大量水蒸汽与导弹发动机燃烧后的燃气混合,会产生大量气体,如果不排解出去,也会发生气体过大而导致水蒸汽爆炸。
(即使冷发射也会产生大量气体)

因此喷淋降温系统还要匹配一套发射筒的高效排气泄压装置,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美国MK41垂发系统的每个发射单元都安装了一套喷淋降温系统,其发射箱分为内外两层,内层遍布密密麻麻的小孔,在发射箱底部有一个冷却剂模块,当导弹意外点火,发动机燃气就会高速喷射冲击冷却剂,从而将其挤压向上运动,然后冷却剂就会从内壁小孔中喷淋而出,达到降温灭火的作用。
(MK41垂发单元内外筒设计)


军武吐槽君


准垂直也好,90度直角也罢,任何可能性皆有,假如弹射动力(冷发射)出现故障,只输出一半功率,导弹刚刚出筒就失去动力,不也就落甲班上了吗?所以说一切意外都是有可能的,不过你也不必太过担心,导弹发射失败会有不同的应对程序,比如导弹弹出失败,导弹自己会触发什么程序,再比如导弹弹射出筒高度不够,又会启动什么自我保护程序。如果要启动自毁装置的导弹一般都是成功发射出去了(和军舰舰体达到一定安全距离的状态下),自毁装置才会启动。至于你担心的情况,设计时都已经全面考虑到了,可以肯定的说,导弹比炸弹的引爆复杂的多。掉甲板上,只要快速处置(火情)没什么大碍。


大漠强



晴天说


如果只是坠落没有发生爆炸或燃烧,将对舰船造成轻度损毁,如果有爆炸,损失就大了,但一般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万一发生,只要没有引爆其他弹药,通常不会将舰艇炸毁,现在国内的导弹部件工艺都很好质量可靠,保养的也很好,发生问题概率很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