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 床下點燈照虛耗

大年三十 床下點燈照虛耗

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成都廟會、花會均在青羊宮舉辦。

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清末過年時兒童喜放鞭炮情景的年畫。

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清末一家官員過年時“祭灶”的情景。

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老成都街邊耍獅子的人。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古時一家四代人除夕夜守歲時其樂陶陶的幸福情景。

2013年5月21日,晴。

天朗氣清,流沙河先生換去了慣常的長袖襯衣加小背心,著一白衣短袖,與孫夢漁、王健諸先生在府河邊吃茶聊天。筆者出示所藏清代同治年間《重修成都縣誌》,其中有關於成都古代習俗,流沙河先生看後感嘆:“我們成都真好啊!”

他說,清代《重修成都縣誌》談到成都時講,“土地沃美,人士俊義。”而談到民俗時又稱讚成都,“俗不愁苦,尚侈好文,民重蠶事,俗婦娛樂。”宋代的《成都府志》上說:“地大而腴,民勤耕作,無尺寸之棄,歲三四收。”這段說得好準確啊!特別是這句“無尺寸之棄”,過去成都郊外的農田非常肥沃,加之水系發達,灌溉良好,土地上旮旮旯旯都種滿莊稼,沒有一點浪費的,每年有三四次收穫,有小麥、油菜籽、水稻、豆子等等。

那麼,在物產豐富的成都,又有哪些久遠而又親切的成都民俗呢?

祭灶趣事

每到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家家戶戶都祭灶,羅隱有詩云:“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說的是文人窮,灶王爺也跟著受窮。東坡先生流放時,很長時間沒有吃到肉了,到了臘月二十二日,他知道明日一定會有肉吃了,於是寫下:“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第二天,當地的百姓果然將菲薄的祭品給先生送來。

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都是地段小神,傳說土地是社神,“社”的古音讀“土”。過去有一副對聯也很有趣,那是每逢過年,家家喜慶,燃放煙花爆竹,門外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那裡,卻很冷清,於是他倆在那裡對話:

夫人:哪裡放炮?

老爺:人家過年!

虛耗神

我小時候,家裡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在床底下點燃一盞油燈,媽媽告訴我,這叫“照虛耗”。因為每家每戶都有許多虛耗神,多藏在水井裡、廁所裡、陰溝裡、廚房裡,甚至床底下,讓家裡的財產在不知不覺間莫名其妙地減少,如果發現它們就要把它們趕走,如果你發現床下有耗子,就說明你發現了家的虛耗神,趕走它們就行了,這是大年三十晚上的活動項目之一。

除夕之夜,一家人團聚,飲酒聚餐叫“團年”;小娃娃給大人叩拜叫“辭年”;圍爐通宵不睡叫“守歲”;晚上燃放煙花爆竹叫“鬧年”,這些和今天的民俗基本上差不多,只是一點弄錯,大年三十晚上給長輩叩拜叫“辭年”,而非“拜年”,只有大年初一,去叩拜才叫“拜年”。

逛娘娘廟

農曆三月三,成都人逛娘娘廟:娘娘就是送子娘娘,娘娘廟就在福字街和順城街那裡,廟子早拆了。古時候,凡是想要生娃娃的或已懷孕的婦女,都要去拜送子娘娘。人們在娘娘廟獲取一種木頭刻的小娃娃,帶回去饋贈親友中有望得子者。當然東嶽廟也要去,東嶽大帝管一切生,而南嶽大帝管一切死。

遨遊 遨床 遨頭

每年春節放假期間,成都男男女女都要去浣花溪遊玩,這個風俗至少可以推到五代時期,成都遊賞之盛甲於全蜀。蜀郡太守帶著大家去郊外遊玩叫“遨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帶著小凳子,玩累了可以放下來坐著休息叫“遨床”;道路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少男少女相互嬉戲,還不時眉目傳情,遊玩多為看到意中人。太守被人稱為“遨頭”,意思就是“耍娃兒們的頭頭”。

城隍巡遊

城隍巡遊,這個節目現在看不到了。原先每年的清明、中元日、十月初一,成都都有三次遊城隍。成都城隍就是成都市的守護神,要抬出來,從北門出巡,就是在它管轄的範圍“視察工作”。這裡有個“舁(yú)”,就是木頭做的轎子,幾個人抬著木頭刻的城隍像,與真人一般大小,巡遊完後抬到廟裡泥塑的大像背後放著。巡遊還有求雨、祈福、禳災之功用。

曬書畫

六月六日曬書畫,每年農曆的六月六日,家家戶戶,都曬晾衣服、被子、書箱、字畫等等,甚至於官員曬官服,和尚曬經書,這樣一年都不生蟲子,這天就叫“曬衣節”。在農村這一天還要設醮祭祀田神,山區人要祭祀山神。

乞巧

七月七日乞巧。我記得小時候,農曆七月七日七夕之夜,一群小朋友,打一盆水,放在院子裡,我們用手摘下些豆芽杆、苕菜尖之類,放在水面上,看水下投射的影子,形狀像什麼,認為這形狀跟這個孩子的未來也有關係。比如那天有個小朋友放上去的影子,大家叫道:“像槍炮”,我們就笑他將來會當兵;我那次投影“像眼鏡”,他們說我將來可能很能讀書。

中秋望天門

過去,我還是小娃娃的時候,每到中秋月圓,大人就說:8月15日開天門,你們小娃娃,隨便在門外抱起一塊石頭,都會變成金子。我們都望著天上,期待著真的能看到開天門,總想著一旦開天門,就跑出去抱石頭。這故事讓我們小娃娃多了許多美妙的聯想、幻想。而如今,我們的生活大都與自然脫離了關係。

為何月亮又叫嬋娟?月亮看上去,中間似乎有一團比較暗,那是凹了進去,古人無法解釋,認為是一隻癩蛤蟆趴在上面,也有人說那是隻玉兔,還有人說是月宮裡栽的桂花樹。奇怪的是全世界都有這樣的傳說,外國人認為那是一隻青蛙,後來變成了一個美女。中國認為那是嫦娥。月亮與人類關係極為密切。月圓月缺,引發了人們多少美好的想像,牽動了多少騷人墨客的情思。月亮成為古典詩歌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意象,所以,月亮有許多代稱,大約有上百個,比如有夜光、太清、太陰、桂宮、蟾宮、玉盤、玉蟾、玉兔、蛾眉、桂魄、嬋娟。月亮有這麼多別名,還因為過去古人寫詩,講究平仄,想出多些代稱,便於寫詩選詞,如果只有月亮二字,皆為仄聲,作舊體詩,就有些困難。

打牙祭

遠古時代,軍隊都要祭祀“牙旗”,那時的旗幟的邊緣有齒狀物,像人的牙齒。古人殺牲祭旗,用豬血塗抹旗杆,從每年正月十六日開始,到臘月二十六日結束,所以,臘月二十六日這天就叫“倒牙”,表示今年的“牙祭”結束了。祭了牙旗之後,人們就將肉分而食之,過了“倒牙”這一天,肉鋪子都要關門,也表示不再打牙祭了。古時候,軍人常常說:“祭牙旗囉”,表示有肉可吃了。軍隊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語甚至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如我們經常說:“他們是一夥的”,或某某與某某是“同夥”,在古代,軍人編制是“五人一伍,十人一夥”,“一夥”就發給一口鍋造飯,同在一口鍋中討食就是“一夥的”;又如,文人也常說:“羞與為伍”,意思就是說:“我不願意與他編在一個戰鬥小組。”

本版部分圖片由鄭光路提供

/人物檔案/

流沙河,原名餘勳坦,1931-2019,成都人。幼學古文,做文言文,習書大字。十六歲就讀省成中。十七歲開始發表習作。1949年秋入川大農化系,後立志從文。之後曾在《川西農民報》《四川群眾》《星星》詩刊擔任編輯,在四川省文聯擔任創作員。詩作《理想》《就是那隻蟋蟀》曾入選語文教材。1985年起專職寫作。晚年流沙河專心研究漢字、人文經典,出版有《文字偵探》《Y語錄》《流沙河詩話》《畫火禦寒》《正體字回家》《白魚解字》《晚窗偷得讀書燈》《莊子現代版》《流沙河講詩經》《流沙河講古詩十九首》《字看我一生》等著作多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