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庠葫蘆澳

驕傲!平潭這座小島美得讓影視劇組流連忘返,鐵柺李為她獻出葫蘆!

山外有山,島外有島。

在平潭主島海壇島的東北面,

有一個小島名為“東庠(xiáng)島”。

東庠島面積4.8平方公里,東臨臺灣海峽,南部與主島流水王爺山遙遙相望。島嶼腹地三面依山、一面傍水,島腹天然形成一處天然避風港“葫蘆澳”(澳,海邊彎曲可以停船的地方)。造物主在給予恩賜的同時,也帶來了凜冽海風和物質稀缺的考驗,然而早在600多年前,閩南湄洲地區的人就遷到這裡,白手起家,成為東庠島最早的先民。在平潭,舊時有“金東庠,銀塘嶼”的說法,足以說明這兩個地方漁業的地位,而葫蘆澳口無疑成就了金東庠島的美名。


昔 年

避風良港百舸爭流捕魚忙

盛春時節,行走於東庠島上,當地人肖德文推薦去葫蘆澳看看,他說,葫蘆澳不僅是天然良港,還是視野極佳的登高望遠之地。

東庠島是個海岸線大起大落的島嶼,島嶼向北的方向是三個大縱深,有人比喻說它像巨蟹,也更像鱟,所以山鱟北山,有澳鱟北澳。東邊的大縱深左邊是塔仔山,右邊是隆旗山與將軍山,中間就是著名的葫蘆澳。平潭歷史上有“一蘇二葫”之說,主要是指蘇澳與葫蘆澳都是天然優越的避風港。

東庠葫蘆澳


↑美麗的葫蘆澳

一路上,石頭厝安然佇立於海邊,在一座小廟背後有一條小路,沿著小路往山上爬。到達塔仔山頂,葫蘆澳口展現在我們眼前,澳口向北,三面有低丘環抱。葫蘆澳從大海延伸至東庠島,雖然澳口口寬僅0.07公里,縱深1公里,面積約0.07平方公里,卻成為東庠島與外海連接的通道。

平潭作家阿燦對東庠情有獨鍾,他對葫蘆澳作過深入研究。“像葫蘆澳這樣的港口在平潭確實不多見,可能也因這得天獨厚的港口以及同樣得天獨厚的東庠門漁場,而成就東庠漁業發達的輝煌,素有‘金東庠’的美譽。東庠國營農場該是這個稱譽的歷史註腳。”阿燦說。

有資料註明,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就有漁民在此設置豎桁開創定置網海上作業,利用海峽水流湍急的地理優勢和內海漁業資源豐富的條件,盛產馬鮫、鯧魚、龍蝦、蝦米、丁香魚等名貴魚蝦,特別是聞名遐邇的東庠門金鱘。金鱘以膏滿肉肥的特性著稱,成為平潭當地的緊俏海產品。

“葫蘆澳可以停泊100多艘漁船。早年開漁汛期一到,每天傍晚,幾十條漁船歸來,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到港口前等,有種萬舸歸港的豐收場景。”肖德文雖然現在不當漁民了,但一說起葫蘆澳往昔的繁榮,仍然感觸。“當年,那些100多匹馬力以上的漁船從這兒開到臺灣海峽去捕撈馬鮫魚、鯧魚、帶魚。”東庠門漁場曾經有職工200多號人,年產值達到三四千噸。東庠漁場可以說是平潭現代近海漁業數十年來興衰沉浮的一個縮影。

東庠東風村漁民肖成林今年47歲,皮膚黝黑、體格健壯,自稱是整個東庠島最年輕的漁民。“不管是船老大、船工,還是分揀工,都找不出比我更年輕的了。”

肖成林仍然熱愛捕魚行當,每天他的漁船滿載而歸,碼頭上等候多時的漁娘們就圍上來,承擔分揀魚蝦的工作。

東庠葫蘆澳


↑東庠漁民在葫蘆澳捕魚,平潭話叫“拔繒仔”

肖成林的漁船是東風村13條定置網漁船之一,共有4個股東,另外又僱了2個船工。“早年靠人工捕魚,出海的定置網靠漁船帶動收網,平潭話又叫‘鉤縵’,用漁網淺海直接捕撈,平潭話又叫‘拔繒仔’。現在用機動船省力省工不少,而且也比較容易捕到大魚。”“一張漁網600公斤重,出海都要撒網拉網,我們海邊人習慣了,請的小工剛開始也吃不消。”

時移世易,先進的機動船方便捕魚,但是隨著海洋資源枯竭,很多漁民也早已轉型,轉型成功的搞遠洋海運。但我們這些小漁工,就是靠大家集資買兩艘小漁船,在開漁期捕魚,禁海時修船結網過日子嘛。”

離開時經過東風村,一路上海灘前停著歸港的漁船,船兒外殼塗成藍色,上面畫有黃紅相間的胖魚,藍色、紅色、黃色都是色彩濃烈的顏色,但是用在樣式拙樸的大木船上,除了色彩十分協調,還透著漁家人祈盼豐收的喜慶之意。

今 朝

旅遊佳地天然妝成美如畫

遊客在東庠葫蘆澳合影

置身於塔仔山上,遠眺島上四周,碧藍如洗,波濤如練;東霞村的石頭厝層層疊疊排在海邊。葫蘆澳口小肚大,形似葫蘆,故而得名“葫蘆澳”。因為口小肚大,即便是外海風浪再大,只要“收”進葫蘆口,就風平浪靜,形成了天然避風良港。而近處的東風村就位於“葫蘆口”一側,成為漁船停泊卸貨首選之地。

在葫蘆澳口有海蝕地貌的自然景觀——葫蘆石塔,守護著千百年來進出港口的大大小小船隻,在民間流傳著八仙中的鐵柺李的酒葫蘆掉在這兒後形成,酒香四溢,吸引了肥美魚蝦。阿燦說他曾到葫蘆澳採風,在澳口清晰地看見海水形成北進南出的旋流,更為神奇的是,澳口不遠的附近洋麵有一堆礁石叫“觀音礁”,那就像是鐵柺李酒葫蘆摔下被拋出的蓋子,依舊被一條無形的繩子拴在那裡。

東庠葫蘆澳


↑上世紀六十年代東庠地圖,可見葫蘆島的重要位置

鐵柺李經過葫蘆澳的傳說雖然無處可考,但是民間傳說背後寄予了海島人盼望風調雨順過上好日子的美好願望。

葫蘆澳除了是天然避風漁港,更是平潭三名澳之一:葫蘆澳,東尾澳,觀音澳。

現在塔子山下的礁石上立了一個石雕葫蘆鎮守澳口,這既是神話傳說的紀念,也是守望漁村安寧的象徵。

捕撈的鮮蝦卸下船

東庠葫蘆澳


藍天碧海,一望無垠的海上,有船兒緩緩從葫蘆澳駛進來,這個澳口無形間成為了東庠島人淘金的出入口。從這裡出發去臺灣,浙江、印尼等地捕魚。我們站在澳口的山崖上,看漁船進出澳口,攪起浪花,帶來豐收,駛向希望,作為東庠人的肖德文十分感慨。

又是一年旅遊旺季到,肖德文的妻子是名導遊,她也經常帶團到東庠旅遊,而葫蘆澳成了必看的景點。“這裡視野開闊,可以拍極好的風光片,石頭厝,漁船,大海,草原一樣的塔仔山,隨地一坐海風拂面,這就是漁家人的真實生活場景,讓外來遊客大呼太美了!”肖德文的妻子何海英接口說。

東庠葫蘆澳


↑漁民將煮好的蝦送往空曠場地曬乾

不僅遊客喜歡到東庠來,連影視劇劇組也來東庠取景。去年號稱中國首部荒島情景喜劇——《菊花島漂流記》就全部在東庠取景,在近半個月的拍攝時間裡,東庠島上的原生態自然風光,更是讓劇組的工作人員流連忘返。“這裡的海景很棒,我們拍攝的幾個地方比如葫蘆澳、南模澳都很漂亮,還有孝北村,不論是自然景色還是人文景色都和北方的很不一樣。”同樣是第一次來到東庠島的山東演員魏子銘說。

葫蘆澳的傳說

——源於東庠民間故事

話說平潭東北面有個東庠島,在島上有一個澳口,腹大口小,形似葫蘆,左右山丘伸入海中,像兩個巨螯夾住寶葫蘆,當地人稱之為葫蘆澳。

傳說不知哪年哪月,八仙中的鐵柺李大仙腰繫酒葫蘆,漫遊到東庠島,見山巒倒影,春樹迭翠,魚蝦騰歡,白帆點點,一時醉眼朦朧,以為身入蓬萊仙境,酒興大作,多飲了幾口,暈暈顛顛,信步向大海邊雲遊。

忽然有一位美麗的村姑迎面攔住勸阻:“驚濤無情,老伯留步。”

鐵柺李手拍酒葫蘆,哈哈大笑:“我遊遍五湖四海,難道怕這白浪濤濤?”

村姑好心提醒道:“此澳口風浪巨大,捕魚船經過時常遇險情。老人家你醉後踏浪而行,難免有險,還是小心為是。”

鐵柺李說:“巨浪能奈我何?若我被海浪打翻,甘願獻出葫蘆,化水為酒。”

只見鐵柺李口中唸唸有詞,揮動手中葫蘆,只見一陣狂風過後,飛沙走石間,葫蘆澳口形成了一個峽谷,內圓外方,形成葫蘆狀,風力自然就減小了。

鐵柺李信守諾言,獻出葫蘆,把葫蘆中餘酒倒入澳口——便形成了“葫蘆澳”。

東庠民間相傳,葫蘆澳的魚蝦喝過酒仙的酒水,長得特別肥美。東風村、東霞村地處葫蘆澳口,成了當年“金東庠”富裕的村子。

文字:記者 餘小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