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致用VS學不以致用

學以致用和學不以致用,一直是教育研究在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上的重大分歧,是“真理不能束之高閣”還是“為真理而真理”,是真理工具論還是真理本質論,雙方是爭執不休。本文就簡單的談談這一問題。

第一,初等教育更強調學以致用,高等教育更強調學不以致用。初等教育階段,學的大都是人生存的基本知識,學會人口手,學會1+1,學會ABC,學會看地圖,學會識簡譜等等,這些都是人在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基本要求,上班要寫報告,購物會算賬,開車能認路,所以學了就要能用,藍翔技校畢業就要會開挖掘機。高等教育階段,學的大都是高深的專業知識,而在現在專業知識更新換代加速的時代,更要注重專業思維和整體素質的發展,要通過專業知識的訓練讓學生更多的掌握該領域如何發現問題,如何認識問題,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過多地糾纏於知識本身。現在大學的專業教育模式被廣為詬病的,也是其過於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能力的提升,過於強調學以致用而忽視了學不以致用。

第二,自然科學更強調學以致用,人文科學更強調學不以致用。從大的學科分類言,自然科學更關注如何改造這個世界,科學家們往往會用有形的產品讓世界發生看得見的變化,蒸汽機的發明催生工業革命,互聯網的誕生激發信息革命,中國人把外國人的許多新鮮事物當成奇技淫巧,就是沒看到這學以致用的威力,以致錯過發展良機,走了一段落後又捱打的艱難之路。人文科學更關注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注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研究,與經濟基礎的距離最遠,所以更強調學不以致用。總不能讀篇小說,看段歷史就去當王子公主,去做皇帝丞相吧,大部分人文學者吸金能力較弱,也在於他們的學問基本屬於“無用之學”,別人學了不好用,自然花錢購買這種學問的人就不多了。

第三,應用研究更強調學以致用,基礎研究更強調學不以致用。應用研究就是將基礎研究成果予以轉換的過程,其追求的目標就是學以致用。工程院的就是要能做出量子對撞機,要能修建三峽大壩,要能造出天宮一號,當律師的就是要能打官司,做外貿的就是要能去談判,學傳媒的就是要會非線編。基礎研究就不一樣,基礎研究就是要去發現新問題,探索新規律,形成新認識,它只考慮本質和應然,它不需要考慮現象和實然,從本質到現象,從應然到實然,從理論到操作,能不能用得上,能不能轉化,如何實現轉化,那是應用研究考慮的問題。所以,不要總讓科學家去創業,這樣的後果只能是應用研究沒搞好,基礎研究沒搞透,賠了夫人又折兵,兩頭受氣,兩手空空。

第四,面向現在更強調學以致用,面向未來更強調學不以致用。面向現在的課題自然要正視現實,解決現實中的迫切需求。出現流傳性疫情怎麼辦?網上個人信息不安全怎麼辦?經濟危機了怎麼辦?兒科醫生奇缺怎麼辦?這些都要求想辦法預以解決,在這些問題上,不能以會屠龍不會殺豬來推託,就是要學以致用,把屠龍術轉換成殺豬刀。面向未來的課題則需要更強調學不以致用,老是追問搞黑洞的人你的研究有什麼用,就是目光短淺了。面向未來的研究,就是在未知領域的不斷探索,要面臨更多的可能性,每條路到底通向何方,誰也無法明白,但只要有一條路是對的,就會給我們人類帶來無盡的福祉。在黑暗中摸索,碰壁是正常的,面向未來的研究更需要等待和寬容。

第五,大多數人更強調學以致用,少數人更強調學不以致用。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生活在凡俗之中,大家追求的不過是有房有車有家有子,工作穩定,生活幸福,大家學到的東西都希望能在現實中變現,更強調投入產出比,這也是為何現在經濟類專業大火的原因,許多高考狀元也都投身於此,就在於這些學科更能學以致用,變現的更快而已。當然,生活中總有少數人,思考本身就是樂趣,他們像杞人憂天中的杞人一樣喜歡問些看似無用的問題,上帝存不存在?蘋果為什麼會落地?1+1為什麼等於2?法律到底是什麼?文字是怎麼創造的?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哪個眼神是什麼意思等等,在這些思索過程中,他們收穫了樂趣,覺得人生特別充實。這些追求無用學問的人中,大多數人可能都是無聲無息地度過了一生,但也有極少部分人改變了世界:看著水壺冒汽的瓦特,想著蘋果落地的牛頓,一生未出小鎮的康德,希望統一宇宙運行規律的愛因斯坦。

學以致用和學不以致用盡管在人群中有過太多爭執,但其實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無論是對於個體的人還是對於整體的人類,主要區別只是致用時間上的區別:學以致用是短時間內有用,學不以致用是長時間後有用,但兩者最終都是有用。曾經的DNA研究誰能想到會在現代醫學中大放異彩,曾經的量子物理誰能想到在今天的信息傳輸中大展身手?在人的一生中,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既需要學以致用,也需要學以不致用,既需要低頭耕地,也需要仰望星空,更多的時候,是需要一份等待的耐心。

學以致用VS學不以致用


學以致用VS學不以致用


學以致用VS學不以致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