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十六字”訣竅

十六字訣”:松肩、墜臂、貼弦、控點、扭肘、搓指、轉腕

1.“松肩”:演奏時,左右肩的放鬆顯得特別重要,有人把肩比作“水塔”,是向兩肩輸送“水流”的,如兩肩一緊張,“水源”也就斷絕了,兩隻手也將“枯萎”。這個問題很多人重視不夠,有的人之所以肩緊,往往起因於“好高騖遠”、“拔苗助長”,過早的演奏那些力不勝任的高難技術或大樂曲造成的,演奏者應該引以為戒。肩部(包括肩關節和其周邊的肌肉、筋腱),從意念到實際運動都要做到放鬆,否則運功通暢的努力將因肩部的僵硬“剎車”而變形失敗。

2.“墜肩”:墜者,垂也、沉也,故墜肩又稱作垂肩、沉臂。臂下沉的前提是松肩,肩不松,臂也無法下沉。做到了墜臂,也就保證了整個左臂的重力運用,同時也有利於運功中的“慣性動量”向琴弓和絃上的傳遞。

3.“貼弦”:運弓力度和音量的產生,與運弓速度和弓毛對弦的貼靠力息息相關。通過合理的槓桿原理持弓,將弓毛有如磁石吸鐵般的粘貼、頂靠在弦上,產生適當的弓弦間的壓力,這是產生理想力度和漂亮音色的重要保證。

4.“控點”:控點的意思就是要控制好擦弦點(簡稱擦點,即弓毛與弦的接觸點)。這裡有兩從意思,一是講擦點位置的高低,二是講擦點的穩定性。按聲學道理講,擦點在振動弦的七分之一處時,聲音最好聽,所以如果擦點在琴筒的頂面上,就能保證發音(特別是上中把位的發音)厚實、圓潤。另外,擦點要牢牢的穩定琴筒的頂面上,不讓它上下滑動、蹦跳,否則,不但發音忽強忽弱。忽明忽暗,而且還會發出滑動或跳動造成的雜音。

5.“扭肘”:肘部是右手總重心的靠近點,它的運動與換向,不僅帶動著大小兩臂的運動與換向,同時也帶動全手的運動和換向。肘部適時地、有合理角度地、成慣性往復地換向運動(即扭擺),是右手模仿魚尾遊動形態、蛇爬行形態那樣的協調運動成功的關鍵動作.“扭肘”運動是全手的“動力開關”,扭肘動作的左右換向的移動軌跡應當成一直線。它是松肩動作的引導因素。它在換弓時藉助於“彈性回輸”原理而做出的“反響牽引”動作,是做到換弓連續、無痕跡的“秘密武器”。

6.“旋臂”:在做好松肩、墜臂、貼弦、控點、搓杆、轉腕、扭肘之後,在扭肘的同時,應讓大小臂有旋內旋外的旋轉動作,藉以加強全手的扭轉動作,加強擦弦時的扭轉力(擰緊擰鬆螺絲的那種力量)。

7.“搓指”:搓指動作是通過拇指與食指(也包括其他各手指)之間的又伸放(拉弓時)、左屈收(推弓時)的交替狀的搓動動作,並以類似按摩的動作施力於弓杆之上。這組動作藉助於手腕的反向支持力,同時也給予手腕以靈動轉動的牽引力,俗話說“五指動,腕子松”,道理就在於此。搓指的功能還在於能避免扭肘時運弓走“弧線” 從而使弓子平、直運動。

8.“轉腕”:腕子的轉動至關重要,常言說“腕不轉,音不美”。腕藉助於搓指而靈活。它是貼弦、換弓、換弦的重要中介動作。轉腕的頻率和幅度要收放得當。

實踐證明,由以上8組動作所構成的右手運功的魚遊行態、蛇行動姿具有以下特點:

① 運功平穩有力、靈活多變、省力與經久不疲勞。② 運功平直,弓與弦呈垂直摩擦,能避非聲音的產生。③ 能顯現合理的弓速、弓壓力(貼弦壓力)的配合,能保證一般情況下和變速變力時均有美好的音質、音色。④ 能顯現運弓本體技法和分體技巧在動作方法上的統一性,便於各個技法在使用方法上的理解和運用。⑤ 能顯現運弓動作優美、流暢、奔放、大度的動作美感。⑥ 能解決“換弓無痕”這個多年來一直困擾演奏者的疑難技術問題。⑦ 能避免肩緊、腕緊、食指和手腕緊張的毛病,從而避免生理損傷,起到保健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