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春雷乍動,萬物生衍。

哪怕身處還未破曉的嚴寒,

心存希望春日便不再遙遠。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教育

育人育才絕非朝夕一念,

當年一窮二白仍攀書山

如今已迎來教育的春天。


文盲率從80%降低到3.6%,體育比賽都要寫字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

注重科教的國邦永遠在通往春天的路上。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這是1951年,河北省定縣翟城村參加“冬學”的學員們在上課

誰還記得60年前全軍運動會賽跑場,

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從來不用聽發令槍。

而是誰先寫完規定的文字誰就能率先開跑的景象。

這種運動會起跑方式世界範圍實屬首創。

我們的父輩動用了一切力量來降低文盲數量。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寫字起跑

1977年5月高考恢復,

知識人才迎來了春天,

數以億計的青年學生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

走向了另一種人生髮展軌跡。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1960年公民工子弟就學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的統計,

中國的文盲率那時已降低至3.6%,

成年人文盲人口在過去20年減少1.3億(即下降70%)。

知識改變命運不再只是一句空話。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高考迎新


高曉松的“退學”是多元化教育的縮影


比起那個時代,

高考就是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

我們今天的選擇更多元化了。

接受的知識更加龐雜,

高曉松就是一個例子。

清華大學是無數中國學子的夢想。

當時在北京四中尖子班的高曉松,

以超越分數線60分的成績考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踏進名校,未來一片光明,

但高曉松卻有著一顆追求自由的心。

接下來的決定讓所有人震驚。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高曉松童年照片

高曉松出於對音樂的熱愛,

決定從清華大學退學,

選擇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

得益於多元化的教育時代,

每一個學子都有更多機會選擇自己喜愛的院校專業。

綜合類高等學府和專業型院校遍地開花。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高曉松

正因如此,我們才能聽到像《同桌的你》、《睡在上鋪的兄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正如歌詞裡說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

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高曉松生在了春天裡,

他可以自由的張揚個性,

選擇自己想要的教育

自己嚮往的旅行和人生。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高曉松


袁隆平90歲仍育學子的是教育傳承發展的樣板


中國教育的春天,從袁隆平身上可見一斑。

不僅有留學生走出去學習先進技術與理論。

更有中國的專家教授走出去傳播中國的科教成果。

中國教育的春天體現在,從被忽視漸漸變為被需要。

年逾九旬的袁隆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國際發展雜交水稻首席顧問。

他30次親赴國際水稻所展開合作研究技術交流。

先後10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等國家指導發展雜交水稻。

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在境內外舉辦了50多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

教授了40多個國家,2000多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袁隆平


教育是文化的根本,而傳承是教育的根基。

袁隆平要把自己數十年的工作經驗和科研成果傳承下去。

還記得袁老年輕時擔任教員用第一個月工資買了一把小提琴。

他把這把小提琴送給了班裡文體委員李俊傑。

如今年過90的他仍在擔任博士生導師。

儘管經常讓他急得抓耳撓腮。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袁隆平

甚至氣的說:麻煩得很,死腦細胞的!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袁隆平

但還是中國高齡教授的代表之一。

在教育的春天裡,越來越多的國寶級教授專家走進課堂。

能讓莘莘學子們目濡這些殿堂級大師的言傳身教。

諸如醉心詩文捐款3000多萬的葉嘉瑩教授、

熱衷知行合一85歲高齡的蒼南教授、

年逾9旬仍站著授課2小時的潘鼎坤教授。

正是因為有無數個他們的存在中國的教育才能迎來春天。


一件毛衣穿10年的清華教授是教育發展的風骨


一個時代總有一個時代的靈魂人物,

對於這個“教育”的春天而言。

趙家和就是這個時代教師的風骨。

生前默默無聞,堅守崗位。

直到去世四年後,

人們才知道那位資助2204名學生的“匿名人”是他;

將畢生積蓄1500多萬元,連通自己遺體一併捐出的清華人是他;

一件一美元的化纖毛衣穿10年的“摳門”教授是他。

趙家和是一名清華教授,也是第一屆清華優良畢業生得主。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趙家和少年時


“我愛教書,最高興的時候,就是講一個問題,別人聽懂了。”

趙家和說,自己最愛教書育人。

因為國家的需要,他三次被調動專業。

他在70年代到80年代間,先後籌建了清華大學電化教育中心,清華大學第一個非理工科學院——經營學院。

“以他的聰明,留在無線電系,奔個院士很有可能,可讓他轉,他就轉,一點折扣都不打。”

“他就像炭火一樣,在每一個需要的地方燃燒,恪盡職守,無聲無息。”同事們這樣評價他。

趙家和是清華大學“拓荒”的帶頭人。

高等教育如雨後春筍,公立高等綜合學府的角力發展,他是先驅者之一。

為教育事業付出,他無怨無悔,

這個絕頂聰明的人如果專攻所長術業,恐怕早已是名噪一方的院士大家!

但是他為了讓中國學術傳承有序,

甘願做無聲的耕耘者,也正是有這些無名的耕耘者,才讓中國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趙家和一家

他總是委屈自己,成全學生。

他見不得孩子接受不了教育,

家裡幾乎沒有什麼現代化的家電,唯一一臺液晶電視還是學生送的。

當了清華教授60年,為何一貧如洗?

趙家和將自己的錢全部捐給了貧困山區的孩子,和清華大學的助學基金會。

他常說自己是:君子自安,雖居陋室,自諳芬芳。


“愛當教員卻怕麻煩”的袁隆平、裸捐千萬捐獻遺體的教授趙家和,是他們讓教育的春天來得更早一些

趙家和夫妻

有學生如高曉松,生來個性飛揚,如今之教育也能因材施教讓才華有的放矢;

有老師如袁隆平,縱然垂垂老矣,如今之教育也能讓知識惠及海外共襄成果;

有先驅如趙家和,雖已與世長辭,如今之教育也能均衡發展,師德也能風骨長存。

有目共睹,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斐然成就,

經歷了結構調整、規模擴張、體制改革、教育立法......教育系統趨漸完善。

從全面普及9年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完善支教體系、撥款助學金等方面,促進教育公平的發。

在多媒體教育工具、5G教育研發等方面將帶來無限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在那些堅守崗位、兢兢業業的無名教師的努力下,

在科研與時代的潮流中。

相信未來可期,中國教育的春天已然來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