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疫情結束後真的會有“報復性觀影”這件事嗎?

此前,看到很多業內人士說等到疫情過去,勢必會迎來一波報復性觀影,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消失的春節檔。我倒不算業內人士,但作為一名普通觀眾,這點我不敢苟同。


樂觀可以,但別盲目樂觀,觀眾:比起報復性消費,我更願意報復性掙錢


疫情造就的這個超長假期,一些人“被迫”的停止了消費,大家嘴上都說著,已經等不及要出去買奶茶、吃火鍋、看電影了,但嘴上說和付諸實踐不一樣。


作為一個拿著普通薪資的普通人,我嘴上說我要報復性消費,但是我的錢包不允許。


有微博在線疫情調查顯示,有大部分的人表示並不會報復性消費,”不會“的理由有兩個


你覺得疫情結束後真的會有“報復性觀影”這件事嗎?


-”報復性消費,拿啥報復“

-”好不容易在家省點錢“


所以說,就疫情結束後真的會有報復性觀影這件事嗎?我看未必。一切事件都有後遺症,更何況這次疫情對影視行業的打擊是前所未有的。消費的觀眾在經歷了兩個月的停工後,“荷包空空”沒有收入來源,特別是那些“手停口停”的群眾。可以說,疫情過後大部分曾經的消費人群根本就沒有報復性消費的基礎。


再者,21天養成一個習慣,當前很多年輕人早已經習慣了”月光“,超前消費,但這次疫情過後低慾望的生活選擇擺在了年輕人的面前。21天沒有養成報復性消費的心理,而是恰恰相反。那麼一個多月都沒踏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人,特別是對於那些“泛觀影”人群

眼裡,無院線與網絡之分。這些人的“消費觀”在疫情結束以後,很可能偏向網大。不過,疫情過後走向影院的那些人,會是以後票房的基礎,換句話說,影院自身也能看清楚市場的潛力。


雖然“悲觀”的看待問題,但得積極的解決問題


要我說,先別急著考慮疫情結束後是否有報復性觀影,先想想近些年來影院本身就存在的一些問題。


1、影院同質化嚴重、競爭日趨激烈。


2、近兩年的增長是建立在提高票價上,而不是觀影人數上的不良增長


3、院線不能只靠影迷來與流媒體競爭。


4、好片太少,每年不能只靠一兩個爆款,影院與電影是共生的。


著名電影學者戴錦華最近接受媒體採訪說“我仍然認為電影藝術的未來緊密地聯繫著影院空間的未來,影院在,電影在;影院亡,電影亡。儘管影院現在越來越成為影像藝術的一個廣告空間,但是它和電影這種藝術形態的共生和依存關係是絕對不可能拆解的。你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介質去看電影,但是電影的生產是因影院空間而存在的。”


5、影院並沒有真正走進觀眾的生活


記者曾在電影院門外採訪過剛看完電影的觀眾,提到觀影感受,觀眾似乎只在意“屏幕是否大,畫面亮度”等問題,卻對其他影院技術

缺乏基本認知,觀眾對這些新設備新技術能帶來怎樣的聲光效果,都感覺“差不多”,這對斥巨資升級設備的影院來說很憋屈。


就在前幾天影院又憋屈了一把


“影院復工”的消息登上了熱搜,電影放映場所是空間封閉、人員聚集和流動量大的場所,防疫風險較高,在疫情期不便於過早復工復映。不出所料,這則消息招來了網友的指責。


-“影院要錢不要命”

-“就是免費也不會去看”


這樣一來,怕的不是延遲復工,怕的是影院招黑,但實際上影院何時復工,影院自己都不知道。那份《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技術分會關於電影院復工準備工作建議》原意是準備在疫情結束前,對放映設備,放映間溫度、溼度等提出具體要求,仔細排查放映間設施是否存在安全隱患、要求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放映。


實際上什麼時候營業,並無具體安排。


你覺得疫情結束後真的會有“報復性觀影”這件事嗎?


這次網友們的對抗式解讀讓影院也正好思考這個問題,什麼時候不再是那一兩個爆款電影帶觀眾走向影院,而是融入觀眾生活的影院帶觀眾看電影


疫情期間暫停下來,可以好好思考以上的問題


有所改善才有所期待,你真的懂差異化運營嗎?你不懂


影院“+”差異化運營是條不錯的路嗎?

是的。這個觀點大家都知道,“+”差異化思維已經被說“爛”了。


真正做到的有幾人?或者說,真的有人知道怎麼做嗎?在我看來,差異化思維不只是創新,更應該是日常。影院“+”除了創新模式(也不是很新,只是做的人少)外,其內涵應該是融入生活,有“+”書店“+”餐飲“+”親子的,

他們本質都不是“+”,而是相融。1+1=2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影院“+”的思維並不是等於,而是大於。“+”是新的商業模式和思維模式,影院應該更多站在生活化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發展及如何通過“+”打造一個互聯互通的生態系統,增強觀眾粘性,而不是僅僅把“+”當做自救的創新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