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今年第92屆奧斯卡算是史無前例的一屆,佳片雲集,《寄生蟲》創歷史斬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內四項大獎;《愛爾蘭人》雖爆冷顆粒無收,但大家依然為平均年齡近80歲的導演和影帝主演們折服;《小丑》和《朱迪》的精湛表演當之無愧摘取了影帝影后。

而其中顯得不那麼起眼技術類獎項,“最佳攝影獎”則頒給了《1917》,這部爆冷拿下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的戰爭電影。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1917》以一戰為題材,整部電影用數十個長鏡頭拼接而成,打造出全片「一鏡到底」的視覺效果。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在天亮時刻穿過橫屍遍野的無人區,趕到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 武器彈藥有限,沒有支援,前方敵況全是未知,兩個少年開始了生死8小時的終極考驗。

我很少看到有戰爭片,如此清新,將觀眾牢牢鎖住,彷彿VR特效,絕對是非主流的神奇體驗:

(一)“一鏡到底”究竟有多牛?

《1917》其實是巧妙運用偽長鏡頭——利用後期特效、隱藏性剪輯處理成看上去只有“一個鏡頭”的高技術含量活——給觀眾製造出“一鏡到底”的流暢連續感,緊張刺激到屏住呼吸。

這種劍走偏鋒的拍攝,來自著名攝影師羅傑·迪金斯,著名的奧斯卡“無冕之王”,連續13次提名卻始終陪跑。代表作都是精品:《肖申克的救贖》《冰血暴》《神槍手之死》《老無所依》《朗讀者》、《大地驚雷》《007:大破天幕殺機》等等。

他是科恩兄弟與山姆·門德斯的御用攝影師。2017年終於憑藉《銀翼殺手2046》斬獲90屆奧斯卡最佳攝影。這是他第二次獲此殊榮,當之無愧。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白髮蒼蒼,略帶靦腆的羅傑,這一次極具創造力,帶給觀眾一場身臨其境的浸入式體驗。

攝像機好像一個沉默的追隨者,讓觀眾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感受——同時從第三視角和參與者的身份進入故事,出乎其外,入乎其內。跟著主角穿過障礙,突破敵人的進攻,漫天炮火中匍匐前行。

這看似短暫的8小時,更像是充滿八十一難的取經路。不僅有敵人,埋伏,意外,更要和時間賽跑,突破極限。橋倒了,車壞了,朋友離開了,遇伏,敵友難辨,信任被踐踏,語言不通,都是生死考驗,一鏡到底,容不得觀眾放下警惕。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二)用技術傳遞情緒,客觀鏡頭表達情感與思緒

著名導演馬塞爾·卡爾內說過:“構築影像時,我們得像繪畫大師對待畫布般,考慮其效果和表達方式。”

電影僅有炫目華麗的長鏡頭,還不足以吸引人,需要起承轉合,烘托鋪墊反襯。

1.場面調度

系統化場面調度包括15種元素:(1)對比最強的區域(2)燈光風格(3)鏡頭與攝影機的距離(4)鏡頭角度(5)色彩(6)鏡片/濾鏡/底片(7)對比次強的區域(8)密度(9)構圖(10)形式(11)景框(12)景深(13)演員的位置(14)表演位置(15)距離關係。

由於大篇幅的長鏡頭,雖然會刻意減少豐富多樣的鏡頭語言;但《1917》擁有其他戰爭片,所不能比擬的詩意美感,源於優秀的場面調度,充斥影片全程的構圖的美感: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比如,途中兩位主角偶遇被擊落的飛機,緩緩劃出的完美的斜線;主角還在發楞,下一秒,致命的危險,隨著這條消失的斜線突然轉折,衝出平靜遙遠的畫面,飛速衝向主角和觀眾。觀眾因為沉浸在畫面中,衝擊感更強烈,也更能恍然醒悟——

戰爭之下,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只作為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大家都是主動或被動參與者,最終都成為了受害者。

2.光與影:

後半段男主Schofield獨自突圍的長鏡頭中,當他望向門外,無情的炮火竟然照亮了絕望的黑夜。明亮如白晝,照亮了男主前進的道路,卻是條漫長的看不到終點的死裡逃生之路,前行一步都是致命——男主無處遁形。光與硬的強烈衝擊,製造了希望和絕望共存的極端氛圍。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當Schofield為了保命,不得不動殺心,突破數個敵人的防線的時候,鏡頭巧妙把他全程藏在了黑暗中——這一刻心理被黑暗包圍的他,不再像他。這種隱秘的黑化,留白十足。

3.配樂:

《1917》不單完美還原戰爭場景的音效;更是為多組動線似曾相識的長鏡頭,搭配了不同節奏,情緒不一的配樂。觀眾全程都被鎖定在情境中,音效與劇情的無縫連接,也能預示將要發生的事。

電影差不多有90分鐘都在路途中,長鏡頭靠音樂,更加區分鮮明,錯落有致地排列起來,不再單調枯燥。刺激緊張程度不斷遞進,從緊張到恐懼再到最後的激昂,情感都不一樣,主角的動作因為音樂的烘托,更加體現出情緒的轉變。觀眾跟著音樂心潮澎湃,戛然而止的時候,更加緊張期待續劇情的反轉,下一秒的考驗是什麼。

4.色彩

受限於主題,雖然都是昏暗的色調,依然充分展示了殘酷戰爭美學。偶爾片刻的輕鬆,總是不忘在一片殘垣斷壁中,尋找自然的生機。水中漂流的凋零的花瓣,雖然下一秒就是水中的捐軀的士兵。片頭引入的自然美景,結尾呼應的相似場景,用美好作為反襯,讓人感受到比刺激血腥的直接戰爭場面,更強烈的衝擊。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三)靠“一鏡到底”成功吸睛,捨棄的鏡頭算是敗筆嗎?

梁文道對《1917》的觀點,代表了一類人的評價:為什麼要這樣拍?

這部電影更像是一次角色扮演遊戲。很多時候我們很難在裡面產生出什麼情感。人物太過單薄,儘管我們身臨其境了,但是身處其中的所有那些平凡的士兵們,他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一個士兵在當時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我有不太一樣的感受:

也許一鏡到底,是捨棄了表達每個個體更豐富的感受和心理的鏡頭,但長鏡頭隨著運動軌跡,大量的對話,其實充斥著非常豐富的信息量:個人的經歷,家庭,成長,在這不平凡的一天裡的情緒,所展示的人物的性格和人性,含蓄巧妙,讓人物形象非常飽滿——一定是細思之後,才會立體。

包括兩個少年在內,所有出場的角色,都是普普通通,沒有開掛的人,絕不是大英雄。

在流暢緊張的敘事中,沒被斷舍離的慢節奏特寫鏡頭總會讓我忍不住去思考:

比如Blake發現牛奶,愣住了——突然看到久違卻又是熟悉的日常之物,一時的呆滯。那一刻,一定想起了誰,也許是家,也許是媽媽。

剛上路,他們就被路上的鐵絲網扎破手——大概是這一刻的疼痛,才能真正感知到,這是個無比艱難的人物,稍有疏忽就會被危險淹沒。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如果一開始只是出於士兵完成任務的忠誠,在朋友犧牲後,他懇求其他人幫助,硬生生將車推出泥潭。那一份迫切和使命感,太讓人難過——畢竟朋友才剛剛失去生命,1600人的安危,都在他一個人身上,他也只有他自己了。

一旦聯想起來,1000個觀眾就會有1000種感受,豐滿起每個人物。

(四)溫情的片段,全片反戰思想的最完整的精華部分

同是戰爭片,《血戰鋼鋸嶺》更血腥衝擊,慘不忍睹。《1917》完全在少年都可以接受的尺度裡,不用大量血腥的鏡頭和駭人的殘酷景象,一樣讓你感受到戰爭是什麼——

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上一秒談笑風生,下一秒天人永隔。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戰爭絕對是放大對陌生人惡意的最嚴重的方式,害人害己。

火海中走出來的綽約的身影,敵友難辨,為什麼猶豫——主角輕易不想濫殺無辜;對方就是最好的反例,不管什麼,先下手為強。

Schofield拼殺之後,遇到他國的平民姑娘時,我覺得他的身心已經達到崩潰的極限。然而就是實力懸殊太大,語言不通的兩個人,反而可以和平對話:連比帶猜,小心翼翼地傳遞出信任。這個姑娘也勇敢地傳遞出自己的善意。

明明說著各自的語言,卻彷彿毫無障礙,交流自如。一個嬰兒的聲音,讓這一切更加夢幻,彷彿戰爭都遠離了。Schofield給這個喜歡他的小嬰兒溫柔地唱了一首家鄉的童謠,還給這個失去媽媽的小傢伙留下了口糧——就是前文提到的發現的牛奶,你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有安排,什麼都不會多餘。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這短暫的交集,片刻的閒暇,給這個幾乎絕望的年輕人更多勇氣,打開那扇門,迎接殘酷的現實。

電影幾次用了不短篇幅去描寫戰士們的歌謠:前線打響最後一站的早上,在攻擊之前,大家都在平靜地聽著那首講述回家和團員的慰藉的歌聲。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電影《他們已不再變老》——

是呀,在保衛祖國之前,他們只是人生剛剛開始的充滿希望的少年,然後他們停留在了十幾歲。

(五)殘酷現實 VS 人性底線,何去何從?

戰爭本就是無數普通人參與其中,戰場也是人生活的地方,或者說,是無數普通人活著的地方。

在極端環境下,三年戰爭,大部分的士兵都在呈現一種,嚴格執行背後的麻木和茫然,他們面對生離死別已經習以為常,恐懼,害怕,悲傷這類人類的基本情緒,幾乎都被磨滅了。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消遣的方式,雖然簡單粗暴,只是在偶爾行徑過程中的閒暇裡,隨手拈來的段子,互相調侃。戰爭中,大概只有這種最無須遮掩的初級直接的快樂,才能特殊治癒和放鬆吧。但對戰爭的共同反感,還是巧妙地融合在大家侃天侃地的吐槽中。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戰爭帶來的忐忑不安,前途未卜,精神緊繃,自身難保的恐懼感。越是岌岌可危,下一秒又會雪上加霜,遇上敵人,時刻不能掉以輕心。在極缺乏安全感的環境,偏偏又要相互信任,才能勝利,才能轉危為安,才能存活下去。主角一路上的經歷,也在展示戰爭是如何消磨人性,消沉意志,懷疑人心。

有些人,善良的一面,終究在無止境的絕望重複殺戮中被掩埋。

Blake救了飛機上的飛行員,出於人的本能;飛行員卻恩將仇報——就是因為敵對的立場。兩個人因為善意和惡念,都失去了性命。

但難能可貴的是,像Schofield和Blake這樣的人,每一次生死賭博都選擇了先相信人性。那潛意識的猶豫,而不是不假思索的攻擊,就是人心向善最好的詮釋。




我很喜歡這部非主流的戰爭片,有那麼一點像《美麗心靈》給我的感覺,不晦澀,不那麼厚重,不殘酷寫實,還有溫情向,但他確實深深打動了我這樣的非戰爭片愛好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平息。

在這種環境中,能堅持下去,靠的還是人性最可貴的地方——信任,同理心,勇敢,迫切的信念。

天助自助者。命運會幫助那些即使毫無希望,也沒放棄努力的人。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大結局的高光時刻,上述的信念支撐他進行最後300碼奔跑。他就像《阿甘正傳》裡永不停歇,絕不動搖跑下去的阿甘,不是不害怕炮火紛飛的正面戰場,而是戰勝了恐懼,疲勞,一往無前。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這一刻的音樂,甚至像一個人史詩,悲壯,蕩氣迴腸。

影片結尾,客串的卷福,告訴Schofield,希望是危險的。結合背景,對勝利的貪婪,慾望和利益,確實,懷抱這樣的希望,讓人喪失理智判斷和人性;

但像主角這樣,對人事物,對一切,對未來,沒有忘記充滿希望,這才是人性寶貴的地方。

除了驚豔的一鏡到底,《1917》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亮點?

作者:小冒,熱愛閱讀,平均年讀110+本書。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的野生寫作者。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願意寫深度思考後劇評的娛樂生活雜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