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困难就逃避、拒绝怎么办?专家指导:家长要具备三种能力


孩子遇到困难就逃避、拒绝怎么办?专家指导:家长要具备三种能力

涛涛是个二年级的大男孩,长得又高又壮,成绩也很不错。但是在期末家长会上,涛涛妈妈找到老师,聊了聊对孩子的担忧。

原来,虽然涛涛看着高高大大的,但是遇到任何事情总是往后躲,不爱说话,有些胆小,带去游乐场玩,看到一些有困难的游戏,就不愿意尝试,无论怎么劝说、鼓励,都没有用。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着类似的心理,遇到困难习惯逃避、拒绝。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时候,这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一、孩子遇到困难就逃避畏缩的原因

1.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独立性缺失

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是四个大人带一个孩子,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帮孩子做了,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过多,对生活照顾的过于“无微不至”。

比如两三岁了还在喂饭,放学接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孩子背书包,害怕孩子受伤而过于局限孩子的活动等。这样不但妨碍了孩子的自我探索意识,还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我不行”,“我需要别人保护和帮助”的消极意识。

2.父母与孩子不恰当的互动方式

有一位生物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跳蚤放到桌子上,让他自由活动。跳蚤可以轻松的跳达高出它身高好几倍的高度。然后,生物学家将这只跳蚤移到玻璃罩里,跳蚤每每高高跃起,都被玻璃罩顶了回来。随后,生物学家又逐渐降低了玻璃罩的高度,敏锐的跳蚤也慢慢降低了自己跳高的幅度,以免被碰疼头顶。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经不再跳跃。生物学家拿走玻璃罩。期待跳蚤还可以像以前一样充满生机,但是这只跳蚤已经失去跳跃的意愿,只愿意伏地爬行。生物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设限”,也叫作“跳蚤效应”。

这像不像有些时候,你和孩子的互动方式?在语言中给孩子施加种种压力,期待他知耻而后勇,在压力中成长。但事与愿违,孩子为了适应环境,顺应大人的意志,可能会主动降低跳跃的高度,减少自己尝试的勇气,因为一次次的打击和挫败渐渐地削弱了他们的自信心。

3.孩子成功经验太少,自信心不足

父母包办、过度保护的结果就是孩子成功经验太少,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成功的体验太少,失败的体验远多于成功的体验,也会让他因挫败的经验积累太多而失去自信,导致遇到困难就想逃避,不相信自己,以免再次产生挫败感。

孩子遇到困难就逃避、拒绝怎么办?专家指导:家长要具备三种能力

二、孩子遇到问题就退缩、逃避的危害

1.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直接选择放弃,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惯性意识,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遇到问题,他就会不假思索的直接放弃。

比如经常换工作的一些大学生,很多是因为他在工作中遇到了自己觉得解决不了的问题,而选择用辞职的方式逃避现实问题。

2.孩子遇到问题只会逃避,那么面对一些负面影响,也不会调解压力,当孩子心理承受不了,就会产生严重的抵触反抗情绪。

3.孩子在离开父母后,缺乏独立性,不能自我独立生活,有问题解决不了,就像如今别人经常说的“妈宝男”一样。

孩子遇到困难就逃避、拒绝怎么办?专家指导:家长要具备三种能力

三、帮助孩子战胜退缩心理,家长需要具备三种能力

当孩子拥有足够强的“我本来就很好”的信念时,他才可能拥有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但如何从生活中让孩子获得能量,去面对困难呢?《亲子沟通密码》一书中告诉了我们家长需要具备的三种能力。

1.反转力:让孩子反复确认“我能行”

如何让孩子在困难挫折面前拥有自信和勇气呢?家长首先要具备反转力。在孩子面对任何事情时,去肯定他、鼓励他,带领他发现自己的潜力,将否定语言转化为肯定语言。比如下面两种语言模式,你愿意选择哪一种?

孩子遇到困难就逃避、拒绝怎么办?专家指导:家长要具备三种能力

那么如何具备反转力,帮助孩子克服畏难心理,帮助孩子将否定句反转为肯定句呢?《亲子沟通密码》一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两种方法:

1.1如果法

假设孩子说:“我不想和同桌玩,他总是欺负我。”

你可以回答说:“如果你愿意和他玩,你想玩什么游戏呢?”

运用“如果法”,帮助孩子将否定语言反转为肯定语言,同时引导孩子想象出正面的,可能发生的美好场景。

1.2小步法

假设孩子说:“妈妈,老师说期末我可以考到全班前十名,我担心我做不到。”

你可以回答说:“那我们今天就努力一小步,可以做些什么呢?”

把目标分解,带领孩子朝向一个积极正向的方向。

2.接纳力:父母要学会管理期待和现实的差距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待,中国自古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总有与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驰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管理期待与现实的差距,重在保护孩子的尊严。

当孩子让你失望时,你是不是会在不经意间说出这样的话:

你太让人失望了,早知道我就不该同意你......

我这么辛苦,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

这样的抱怨和指责,通常会让孩子的内心因为你的否定而愤怒反抗,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尊严是他们坚守的底线。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或结果令你失望,与你的期待有落差时,不要急着指责,要用心去捕捉孩子的优点,不要和孩子站在对立面。

我们可以运用一种游戏,来发展自己的接纳力,尽可能的减少“不行”、“不能”、“不可以”。这个游戏就是即兴戏剧里的

“Yes,and”

这个游戏怎么玩呢?在即兴戏剧里,无论对手出现了怎样的意外情况,让我们多么不能接受,我们都要先说“Yes”,去接受现状,再加上一个“and”,去合力地积极地推动剧情。利用这个游戏,把拒绝孩子的心态转变为一个接纳的心态。

举个例子:

下班回到家,你看到孩子脸上画满了颜料,这时候,你的大脑第一反应是不是很生气?想要狠狠地训斥他?别急,运用“Yes,and”来接纳孩子。

这时候你可以说“哇,很好啊。”(先用一个Yes来接受现状)

然后继续说“你可以告诉我你在扮演京剧里的谁吗?”(用一个表达and的问题将这件事推动下去)

这时候,孩子会告诉你为什么画成这样,可能他还会对京剧产生疑问,和你一起探讨京剧是什么,带来一定的思维拓展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3.强制力:宝贝,我爱你,同时我不能答应你

太过自由的教育容易让孩子野蛮生长,缺少必要的刻意练习;太过专制的教育,又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唯唯诺诺。那如何在沟通中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可以实施有爱的强制力。

3.1一个默契

和孩子之间约定一个默契,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或者一个词。

举个例子:孩子总是不由自主的驼背,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词:背。用它来代替“你怎么总是站不直”,“再这样下去就成驼背,矫正不过来了。”,“你能不能坐直写作业”诸如此类的唠叨。

3.2一份坚定

当孩子面临挑战时,他会因为关注困难,暂时性地忘记自己具有的能力,这时候家长要坚持自己的决定,同时给予孩子包含理解和支持的鼓励,唤醒他内在的冒险天性和勇气。

举个例子:

孩子不敢去参加夏令营,这时候作为家长,既要坚定的要求孩子去参加,也要给予恰当的鼓励,给他勇气:“你一定得离开家,独自参加夏令营。虽然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你会舍不得,其实,妈妈更舍不得。但是,我得放手,因为,很多事情,你要自己去经历,妈妈会在家里想你的。”

3.3一个游戏

运用自我强制力游戏,让孩子将强制的被动化为自我强制的主动,将对强制的反感和抵触,转化为带着冒险和好奇的尝试。

举个例子:和孩子制定好一个固定的强制力游戏时光,每个人给自己设立一个强制力项目,同时需要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可以是读故事20分钟、背20个英文单词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过程中,要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项目完成后,要进行反馈。

孩子遇到困难就逃避、拒绝怎么办?专家指导:家长要具备三种能力

美国作家科里·帕特森说过:“尊重感就像空气,当它存在时,没人会想到它,但是,当你把它拿走,人们的脑袋里面想的就只有尊重。”

所以,无论什么办法,首先要给予孩子的,都是理解与尊重。

作者:小喵聊育儿,小学老师。静守时光,以待流年,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