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胞瘡患上就麻煩,瞭解它遠離它

天皰瘡是主要發生於中年人的一種慢性大皰性皮膚病。發病原因不明,某些藥物和紫外光照射可引起發作。有人認為是免疫異常疾病。皮膚和口腔粘膜均可發病。主要特點是表皮層細胞失去相互粘附作用而鬆解,因此皮膚容易起皰和擦破。病變廣泛而較難癒合,病期長,病情較嚴重。本病可分為尋常型、增殖型、落葉型和紅斑型四種,以第一種常見,也較嚴重,後三種少見,且較輕。

①尋常型:往往口腔粘膜先發生水皰,後在廣泛的正常皮膚上出現水皰或大皰,皰壁鬆弛,容易破裂。用手指推壓可使水皰擴大或移位。皮膚外觀雖正常,但表皮—擦即破。這是由於表皮層細胞相互間失去粘附作用的關係,稱為棘層細胞鬆解症,是本病的特徵。糜爛面滲出液較多,表皮生長又慢,於是液體、蛋白質等損失量大,加之口腔損害,進食困難,患者營養狀況逐漸變壞,抵抗力也隨之降低。有瘙癢或疼痛、發熱、厭食等症狀。

②增殖型:主要在囗腔、鼻粘膜及腋、股、乳房下、臍、肛門、外陰等皮膚粘膜處發生水皰,皰破後的糜爛面處細胞增生,高起呈乳頭樣,緩慢地向周圍發展。皮損間有少許膿性液體並結痂。

③落葉型:水皰位置比尋常型更表淺、皰壁更薄、棘層細胞鬆解症更顯著,有時可不形成水皰而直接成為糜爛面。脫落的表皮,被滲出液粘著成疏鬆痂皮,佈滿全身,積於痂下的液體可有惡臭。

④紅斑型:

此型的典型表現是在面部發生對稱性紅斑,胸背部紅斑上附有鱗屑或結痂,在這些紅斑上又可發生皰壁鬆弛的水皰。

診斷如有疑問,常需作皮損的組織病理及免疫熒光檢查。

良好的護理和營養對治癒疾病有重要作用。藥物治療以潑尼松(強的松)或地塞米松為主。若進食困難或服藥效果不佳,可靜脈滴注腎上腺皮質激素,待病情緩解後才能逐漸減少用量,並加服硫唑嘌呤或環磷酰胺,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