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揹包帶:從太行三基地建設到下崗偷麥麩·三線備忘故事

三線建設已經是五十年前的往事,那個時代的故事寫起來沉重又艱澀。

我們這些三線子弟和我的父輩們親歷了三線廠的跌宕起伏,看著帶著保密代號的工廠,從神秘而莊嚴的舞臺上走下,最終在大街小巷裡一首《從頭再來》的高昂的喧囂中,走出人們的視野。

一根揹包帶:從太行三基地建設到下崗偷麥麩·三線備忘故事

三線備忘

今天通過一根揹包帶的歷史,給大家講一個源於我們曾經的三線基地的故事。

大學生寒假作業,要寫三線廠

老王的孫女叫王峪,已經是大三歷史系學生了,寒假在家要做叫《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抓耳撓腮的找不著需要“調查”的事,最後找到老王,準備讓老王講講三線企業的歷史,能不能寫個三線生存調查報告交差。

老王對著窗外沉思良久,緩緩的拉開抽屜,在孫女好奇的注視下,從最裡邊拿出了一團泛白的軍用揹包帶。

老王沒有理會孫女詫異的眼神,而是緩緩的把揹包帶展開。

這時王峪才發現揹包帶上用紅線繡著幾個字:二隊胡大柱。

“爺爺,原來這根揹包帶不是你的啊?”

爺爺緩緩的點點頭,又搖搖頭“不,這根揹包帶是我的。”

“那為什麼寫著胡大柱的名字?”

“峪兒,這就是你想問我的三線歷史啊!”

於是老王開始像孫女講述過去幾十年他和這根泛白的揹包帶所經歷的歷史故事。

一根揹包帶:從太行三基地建設到下崗偷麥麩·三線備忘故事

三線廠往事

1970:打著揹包,好人好馬上三線

這根軍用揹包帶是我從部隊上帶回來的。

1969年底我從部隊轉業,那時候北方比較緊張,我們就響應“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整個團的轉業軍人被安排在了太行山附近的三線基地的。

我戰友們大部分在裝甲車、坦克、火炮三個基地,當時並稱為“太行三基地”,我們的廠子屬於這三個基地中的一個分指揮部。

1970年的時候廠子選址在一個山溝裡的河灘上,四周一片荒山野嶺,沒辦法只好暫時藉助在附近的老鄉家。那時候的老鄉像當年歡迎八路軍一樣歡迎我們到家裡住。

剛到三線的你奶奶和爸爸還沒有到三線建設工地,所以我只帶著部隊上帶回來的被子卷,和一個裝衣服的柳條箱子,借住在姓胡的一個老百姓家。男主人比我小三歲,是村裡的民兵排長叫胡大柱。

在安頓行李時,我就發現胡大柱對自己從部隊上帶來的,用軍用揹包帶打好的行軍揹包特別感興趣,那時候全國到處都刷著“要準備打仗”的標語,所有人都羨慕部隊上的東西。我就特意打開了綁好的行軍揹包,專門教他怎麼打三橫兩豎的揹包,怎樣防止揹包打不結實行軍時散開。

我大約在胡大柱家借住了兩個月左右,廠子工地上的臨時房蓋好了,在搬家時就把這個根揹包帶送給了胡大柱,留作紀念。

胡大柱十分的喜歡,專門讓自己的婆姨,用紅絲線把自己的名字繡在上邊。

一根揹包帶:從太行三基地建設到下崗偷麥麩·三線備忘故事

三線家屬樓

揹帶情:互幫互助又十年

再見到這根揹帶的時候,我們三線廠已經開始基礎建設。

那時候附近的幾個縣的民兵都來參加三線建設。胡大柱作為民兵排長帶著他們村子裡的人也來了。他就是用我給他的這個揹包帶打的行李,正規極了,在隊伍裡特別顯眼,後來還專門讓我看上邊繡的名字——胡大柱。

我們廠的三線建設在前兩三年為了“趕時間,爭速度”,建設的飛快,到了1973年時候工地基本建成了,家屬區也蓋好了。那時候才回老家把你奶奶和爸爸接到廠裡。

七十年代的三線軍工廠要比當地老百姓生活好很多,我們也常常胡大柱一家。

那時候實行“給資本主義尾巴”農村的東西不能上集市上公開賣,於是我們就讓胡大柱把家裡養的雞、山上住的柿子、林子裡採的蘑菇送到我家裡,你奶奶幫著賣掉,還常常多給點錢,讓老胡能換些油、鹽、火柴啥生活必需品。

還有就是平時你爸爸和你姑穿小了的衣服、逢年過節發的魚、水果也一定會給胡大柱家分一些,畢竟那個時候軍工廠是國家配給,而農村的副食品很多買不到。這樣老胡家的日子過的要比村裡其他人好一些。

有些時候東西多的時候,老胡也是拿這個揹包帶揹著筐子來我們廠家屬區的。

一根揹包帶:從太行三基地建設到下崗偷麥麩·三線備忘故事

失去光環的兵工廠,未見揹包帶

講到這裡老王開始沉思起來,他在考慮是不是繼續再給孫女講下去。

王峪反而開始著急起來,“爺爺,那後來呢?後來揹包帶咋又回來了?”

老王這才從沉思中猛地醒過來,繼續往下講:

再後來,轉眼到了八十年代,隨著國內國外形式的變化,我們兵工廠停掉了軍品訂單,推向了市場。

我們的兵工廠從此不再是保密廠,那時候爺爺的工廠生產過自行車、電鑽甚至老鼠夾子,還有個車間倉庫改成了養雞場,總之面對市場想法很多,但是現實很殘酷,幾乎沒有一樣幹長久的。

而胡大柱他們村子也開始實行生產責任制,胡大柱也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帶著村裡人搞起了一個建築隊,邁出了山溝走進了縣城。

兩家都漸漸忙了起來,兩家見面的機會往就漸漸的少了,偶爾老胡帶些土特產到家裡,也沒再見過那個揹包帶。

一根揹包帶:從太行三基地建設到下崗偷麥麩·三線備忘故事

三線下崗潮,再見揹包帶

講到這裡王峪又沉不住氣了,“那揹包帶怎麼又回來的呢?什麼時候回來的?”

老王看看孫女,有些苦笑,咬咬牙繼續講起來。

說到這個揹包帶回到我手裡,那已經到了九十年代時候,由於地處大山,交通不便等等原因,漸漸的走向衰敗,工資常常拖欠,最長的時候都一年多不發工資,也漸漸開始了下崗潮。

那個時候我們廠子人到城裡的班車都沒有小偷,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廠子窮。

我和你奶奶算是老職工了,家裡還有點積蓄,不過你爸爸還上著大學,不過好歹你爸爸的爺爺奶奶還在世,口糧有時候都是從老家寄過來。

就在那個階段我們廠有的人家裡已經是實在沒錢買糧了,便偷偷跑到村子裡去偷農村餵豬的麥麩回來,炒一炒吃。

結果有一次被農村人追到到家屬區,人家一看是我們廠的,都知道這一定是餓的實在沒辦法了,就沒在追究。

這事就跟風以上,一下子傳遍了四里八鄉。就在那個時候,一天早晨你奶奶忽然發現咱家門口放了兩大袋子面,就是用這個揹包帶捆著的。這一定是老胡怕我們死要面子不好意思收啊。

說道這裡,老王開始眼角溼潤起來,用手撫摸著那根已經泛白的打包帶陷入了沉思。

一根揹包帶:從太行三基地建設到下崗偷麥麩·三線備忘故事

寫在故事後面

上面的這個故事考慮了很久,寫還是不是不寫?尤其是關於偷餵豬的麥麩的事情,寫意味著把我們最後一點尊嚴撕下來留給後人,不寫恐怕再也沒有人會記得這發黴的往事。

今天還是決定寫下來,故事原型是真實的,為了不讓當事人再那麼痠痛,我沒有提具體哪個廠,但這就是我們經歷過的,應該記下來讓後人知道,我們曾經走過的路。

套用一句都在說的話:“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一根揹包帶:從太行三基地建設到下崗偷麥麩·三線備忘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