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處的“小香港”——洛南“三線”衛東廠的前世今生(1)

在陝西省洛南縣洛河邊傳說倉頡留下所造字跡的元扈山,向東南,是洛南西部千百年來都在沉寂著荒涼著的幾條溝谷,即現在的衛東。50多年前的1964年冬天,這裡的沉寂與蕭索突然被打破,來自大江南北的數萬人走進了這裡,拉開了“三線建設”的宏大帷幕。在短短几年間,秦嶺深處屬國防性質的“四廠一院”拔地而起,它的沸騰與繁鬧,改變了衛東狹窄封閉又簡單粗糙的日子,甚至改變了洛南……

   驟然被打破的沉寂

  從保安鎮往東約3公里,南過洛河,是傳說倉頡造字的元扈山。山上盤桓著一條保安通往衛東、永豐和商州的捷徑——十八盤。翻過十八盤,向東南行約5公里,是衛東鎮;東去19公里是洛南縣城。

  衛東原隸屬於永豐區,稱太平公社,是洛南西部北臨洛河、南界商州的一個丘陵坡塬地帶。和許許多多洛河岸邊普普通通、偏居一隅的地方一樣,溝谷阡陌交錯的衛東曾經寂寂無名,偏僻荒涼,散落於幾條山谷裡的莊稼人,千百年來按部就班地日出而作,放牛餵豬,養雞種地,過著平平淡淡、安安靜靜的日子。

  但是,就在洛惠渠主體工程建成5年後,即公元1964年底的一天,簡單而安靜的日子突然被打破,在繼之而起的歲月裡,是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的熱鬧、繁華、喧囂。彷彿是一夜之間,數萬人湧進了衛東的幾條山谷,在這裡陸續建起了他們這輩子第一次見到的高高大大、氣勢恢弘的樓房、廠房、住宅樓以及設施齊全的醫院、學校、琳琅滿目的商店等等。

  這一切均來自今天看來是那麼陌生的一個事件:“三線建設”

  “三線”及“三線建設”是中國特殊年代一份特殊的記憶。

  所謂“三線”,為區域範圍概念,是1964年至1978年那個特殊年代,由中國大陸國境線依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敵侵襲的可能性而向內地收縮,劃三道線形成的地區。“一線”指位於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三線”指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區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後方地區,共13個省區;“二線”指介於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帶。

  

秦嶺深處的“小香港”——洛南“三線”衛東廠的前世今生(1)

所謂“三線建設”即1964年到1978年,在中國中西部“三線”地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這是以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不斷製造攻勢的日趨緊張的國際局勢背景下,為加強戰備,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佈局所進行的一次規模空前的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也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工業大遷移。它歷經三個五年計劃,投入資金2052億元,佔該期間全國投資總額的43.4%,從外地遷入“三線”企業者多達400多萬人,安排1100個建設項目。作為國家最重要的一次戰略部署,“三線建設”決策之快,動員之廣,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建國來中國建設史上絕無僅有,對以後的國民經濟結構和佈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陝西地處內陸腹地,山川縱橫,地形複雜,乃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時,陝西勞動力充足,自然資源優越,礦產資源豐厚,經濟社會又有一定基礎,依據國家“三線建設”“分散、靠山、隱蔽”的原則,陝西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滿足了“三線建設”備戰要求,因而被國家確定為“三線”建設的重點省區之一,成為繼四川之後建設規模最大的區域。

  曾任陝西省國防工辦綜合計劃處處長、陝西省“三線建設”調整辦公室副主任的文純祥說,陝西地區國防工業的“三線建設”從1964年逐步展開,到1979年基本結束,“總計完成投資28.38億元,新建、遷建國防工業項目109個,其中生產企業52個,研究所26個,院、校、隊、站、庫31個;按行業分類,航空工業33個,主要在漢中、西安;航天工業24個,集中選點在西安藍田、寶雞鳳縣;兵器工業11個,分佈在西安周邊;電子工業28個,分佈在商洛、寶雞、銅川山區;核工業12個,主要在西安、漢中;船舶工業1個,在寶雞鳳縣。”  

秦嶺深處的“小香港”——洛南“三線”衛東廠的前世今生(1)

陝西“三線建設”前期工作便是選址。

  文純祥說,從1964年至1969年,國家國防工辦以及當時的第二、三、四、五、六、七機部等中央30多個部門派來了勘察選址工作組,與陝西方面一起選址。文純祥說:“我掌握的數據,當時總共勘訪了陝西的44個市、縣,翻越了500多條溝,選定計劃‘三五’在陝建設243個項目,其中西安地區30個,渭南40個,咸陽9個,寶雞24個,安康31個,商洛13個,延安12個,漢中最多,為74個。陝西由此成為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也是“三線”項目最多的省份。”(見《華商報》)

  當時屬洛南縣永豐區、稱“太平公社”的衛東地區,被選為商洛“三線建設”的廠址。響應毛澤東“騎著毛驢也要建設三線”的號召,1965年從山東濟南來到衛東、現今已年屆80歲的陳克英老人,曾是衛東“四廠”某廠副廠長,他說:“最初選址的地方並不是衛東鎮,北京來的飛機在上面飛了再飛,覺得不行,還得往山裡走,最終才選址在了衛東鎮。”

  於1969年4月在蘭州軍區召開的陝、甘、寧、青4省(區)“三線”建設座談會,確定陝西的建設任務主要是“適當發展關中、漢中地區,積極發展商洛、安康和陝北地區。”當這一標誌著陝西“三線建設”全面鋪開的會議召開的時候,位於陝西省商洛地區洛南縣衛東鎮的“四廠一院”部分廠子已經建成。威武高大的

  就這樣,在驟然間,衛東千百年來的沉寂被打破,世世代代生活於荒涼偏遠的村野中的人們,突然間步入了他們做夢都想象不到的“都市”。

   在荒蕪中建起的“都市”

  選址完成後,太平公社被從永豐區剝離,單獨建制,由洛南縣政府直接管理,改名為“衛東”。

  在衛東度過了自己最燦爛的青春年華的陳克英,清楚地記得,他們來的時候,這裡人口稀少,而且人們居住十分分散,他們和北京、天津、南京等地一起來的人,就住在村民的土房裡,土房住不下就搭簡易工棚,有的甚至住在村民的牲口棚裡。

  那是特殊困難時期,建設者所需的蔬菜要從華縣去買,大米來自河南南陽或南方。

  

秦嶺深處的“小香港”——洛南“三線”衛東廠的前世今生(1)

親眼見證了衛東廠興起的東湖村80多歲的張南方老人記得:“當時從外面來的就是一萬多人,真是來自五湖四海。”那時雖然艱苦,但是人們的幹勁真是高啊,山溝裡沒有公路,就修起了公路;沒有現代化的起重設備,大型的機械全靠麻繩、木棍、肩扛背馱來安裝。

  出於保密,許多來自大城市的技術人員,離家的時候告訴家人,他們幾個月就可以回去。但是,他們卻沒想到,這一離開,在荒涼的山溝裡一待就是幾十年。

  老陳記得,就在那個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僅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四廠一院”在寂寂無聞、荒涼偏遠的幾條山谷裡陸續拔地而起。

  為了保護軍工機密,衛東的許多廠對外的名稱都是一般生產企業,郵政地址都是簡稱,4310廠簡稱72號信箱,4320廠簡稱66號信箱,853廠簡稱71信箱,895廠簡稱73號信箱,406醫院簡稱406,稱“四廠一院”。在洛南,國防企業還有位於縣城北部洛河邊尖角的704廠。而商縣當時也有一個,簡稱10號信箱。

  

秦嶺深處的“小香港”——洛南“三線”衛東廠的前世今生(1)

“四廠一院”除了高大而神秘的廠房和規模宏大的廠區之外,配套的有當時設備一流的醫院、燈光球場,寬敞明亮的子弟中學、幼兒園,24小時熱水的浴池,經常可以看電影的電影院,還有銀行、食堂、糧站、旅社。在洛南乃至商洛,電力供應十分緊張,絕大部分鄉村還在點油燈的時候,這裡便建起了當時商洛唯一的110千伏變電站,群山之間燈火通明,街燈若市,荒蕪的小山村突然間從點小油燈的“原始農耕”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

  就這樣,短短几年時間,在偏遠蕭索的幾條山谷裡,崛起了一座隱沒於大山裡的、令人瞠目的神秘而繁華的“都市”,其建築區域、人口規模、現代化程度、教育醫療水平等等,均遠遠超過了當時商洛地區的所有城市,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小香港”。

選自本人原創長篇系列散文《千里走洛河》。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