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洋場話舊物

引言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個璀璨城,華燈下,處處亮.....",每當我們聽到這首由當時的名歌星周璇所唱得老歌時,彷彿回到了那個民國時代的舊上海,由於我是上海人,在小時候就聽著老人們述說這個城市的諸多故事。從歷史來看:宋代為鎮、元代為縣,明代為府,清代由於西方列強發動戰爭的影響成為重要對外通商口岸之一,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影響與華洋雜居,上海一舉成為遠東有名大都市,又成了很多冒險家的樂園,許多身無分文的人從五湖四海來到此地,實現了各自草根逆襲的夢想。他們在這座城市留下了一座座帶有時代印記的建築,同時上海又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許多革命前輩在這裡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與信念前赴後繼、英勇奮鬥!這座城市當時的故事很多,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民國時期人們在生活與娛樂中所涉及的一些物品,它們在現在的古玩與舊貨市場雖然不如那些寶玉石、紅木傢俱與瓷器等高大上的主流藏品,但在當時的舊上海,可是時髦貨與家庭必用品,有的背後也有鮮為人知的故事


十里洋場話舊物


手腦並用的麻將牌(娛樂)

舊時的上海搓牌是一個非常普遍而又時髦的娛樂方式,當地稱為“砌牆頭”,而在北方稱為“築長城”,四人為一組,有時三缺一就玩不起來。牌的材質也是參差不齊,講究點的為象牙與翡翠,次點是竹子與塑料合併。玩牌也是社交所備的一種能力,打得時候玩得是腦力,哪張牌能出,哪張要捂,這全掌握在每個遊戲人的腦海之中。

十里洋場話舊物

熟手每摸到一張骨牌時,指頭一接觸表面的圖案凹槽就知道具體名稱(又稱“指摸”),例如“東、西風,幾萬、幾條與發財等”,腦中自然會有概念,心中也有數。每人各自表面禮貌地寒暄,而暗地裡卻各自打著自己的“小九九”。在煙霧繚繞的房間裡,桌子上摩擦的嘩嘩聲在人們的嬉笑中折射出遊戲所產生的樂趣。

許多生意就是搓牌遊戲中先拍板後才能延續,例如茅盾的《子夜》中的不少資本家就是在遊戲中相互探聽市面的生意虛實,它另外也是一種接近某種勢力的手段,當時“軍統之花”鄭蘋如就是利用經常與汪偽官員們的夫人搓牌的機會慢慢接近七十六號頭目丁默邨,這在十幾年前由導演李安的作品《色.戒》中得以體現。一場既費神,又費力的搓牌遊戲下來,那在場的各位也應該吃點東西補充一下了,那去哪裡買呢?


十里洋場話舊物

便於攜帶又環保的食盒(日常生活)

牌搓累了得弄點吃的,舊上海老牌字號吃食店到處都有,例如王家沙、喬家柵、功德林、老大昌與德大等,而點心類是晚上玩友娛樂時的基本佳選,而且這些點心店只要接到顧客的電話點菜後就會安排廚師去做,完畢後由專門跑腿夥計根據地址送到規定地即可,可以說這就是當時外賣業務的雛形,但與現在相比,沒有便捷的手機點單APP與發達的路線導航網絡。一切基本都是靠腦記,還有書面記錄。

裝點心的東西可不像現在,都是一次性的打包盒,一次性餐具與外包嚴密的塑料袋,而是一個竹藤編制食盒,外形有方有圓,大小尺寸不一,使用起來都有一定的講究:食盒分兩到三層,每層可以放置不同的點心,例如分量較重的湯羹類放在底部,分量較輕的薄餅、包子與春捲類的放在頂,竹編的每層盒屜一方面透氣好,使得裡面的餐點不會在短時間內發生變質,而且每層在合併過程中鬆緊合適而大多不會造成在運送過程中的脫落。

由於製作精細,故經久耐用,不容易損壞,還很換班。夥計把裝有點心的食盒送上門後,玩友們先飽餐一頓後繼續各自的“砌牆大戰”。現在這種食盒在江浙一帶的部分郊區還在繼續發揮“餘熱”。

十里洋場話舊物

一年四季有寒暑,民國時期的上海還不具備現在充足的空調設備,那人們如何夏天消暑,冬天取暖呢?請看下一段。


敢於叫板洋品牌的“華生”(奮鬥與愛國)


①.三人同心、白手起家

現在由於各種品牌的空調已經遍佈千家萬戶,可當時夏天有一臺電扇已經算是好東西,但是那時的上海灘國貨還未盛行,獨霸上海灘電扇市場的是美國慎昌洋行經銷的奇異電扇,而且費用格高昂,不是一般的工薪族所能承受得起的。1916年的一天,三名不同職業的年輕人懷著同一個夢想在虹口區四川北路橫洪橋附近租賃了一個小間開始“搗騰”自己的電扇,他們分別是布店賬房楊濟川、洋行職員葉有才,木行跑街袁宗耀。其中楊濟川是在電器方面無師自通,理論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而其他兩位都是門外漢。當時雖有設廠製造電器雄心, 可是三個人都拿不出充足的資金。先要了解市場上奇異電扇性能的基礎上,才能逐步製造出自己的電扇,但是該電扇單個就達上百元,聰明的楊濟川從親友借了一臺。他憑自己對電氣多年研究心得, 重新設計了圖樣、湊集了幾十元錢購買所需的材料, 分別委託白鐵店匠店打鐵鋪、翻砂作照樣加工。而內部的電氣與裝配部件則由自己負責,說是簡單,這麼一忙,足足用了半年時間才“折騰”出兩臺電扇。


十里洋場話舊物

老華生電扇(來源於網絡,有的博物館裡也有藏)


②.尋找投資、初露鋒芒

自己的電扇雖已出雛形,但大規模的生產需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其中的一個合夥人袁宗耀找到了資本家祝蘭舫,但這個“老油條”表面讚賞,卻利用三人的技術來生產自己所意圖的電流流量控制表。俗話說:身處他人矮簷下,不得不低頭,三人利用祝提供的資金生產控制表的機會,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鍛鍊了自己的經營能力,獲得了客戶的口碑,十年後突然開啟了電扇生產之路,這就是“華生”電扇!此時正是反帝愛國主義的大好時機, 提倡國貨、不用洋貨的呼聲遍及全國, 華生電器廠因時乘勢, 竭力推廣自家電扇的銷售市場, 站穩了腳跟。華生的出現使得當時的洋品牌感到焦慮,無論先用鉅款收購的軟手段來吞併,還是再用市場排擠的硬手段,都宣告失敗。他的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被有名作家鄒韜奮先生以筆名“落霞” 發佈在當時的生活週刊裡。

十里洋場話舊物


③.內抓質量,外獲口碑,投身滾滾抗日洪流

華生電扇之所以能成為知名產品, 戰勝實力雄厚的美國奇異電扇, 根本條件在於質量有可靠保證, 在消費者心目中有較高的信謄, 在華生電扇投產過程中, 始終堅持零部件規格化標準化, 有一整套嚴格的檢驗制度, 全廠上下一絲不苟, 認真負責, 而且各道工序從鑄造、衝壓、繞線到裝配、油漆、成品, 從部件到螺絲, 全由本廠製造, 在質量上獲得監督和保證。

在對外服務上,華生電扇從不以次充好,在經銷過程中經常認真聽取經銷商與代理商的意見。及時優化自己的產品,例如有個經銷商反映奇異電扇的分量重,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楊濟川就在分量上面動足了心思,他發現奇異電扇的底殼與電扇搖頭部分是鑄鐵,而且使用多年,樣式都不做改進,於是他在生產華生電扇時採用分量較輕的薄鋼板與鋁合金,使得產品產生了亮點,故一投入市場就被被廣泛認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民進入了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為了不使得國有物資落入敵手,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用自己的航運設備把大量物資運往重慶,楊濟川的華生廠內數百名工人與上百萬公斤重的設備也投入了這場“東方敦克爾大撤離”的行列之中。當時華生廠成為內遷民營工廠中資金額居首位之一。內遷之後的華生廠繼續在大後方的重慶生產電風扇與抗敵用品,為東方主戰場貢獻了一份力量。


十里洋場話舊物

抗戰初期物資通過運往重慶(來源於網絡)


暖上暖下的銅傢伙(家用品)

上面這篇華生電扇的故事說得有點嚴肅,這裡用輕鬆地方式來說一下舊上海冬天取暖的工具,總體而言有兩種,它們的材質都是銅,這是因為銅本身具有延展性的特點便於鍛造,導熱性快,前者肚大口小用於裝熱水,口用銅蓋封住,俗稱“湯婆子”,後者口肚尺寸各佔一半,用於裝燒熟的炭或鋸末,即可暖手,又可暖手,俗稱“腳(手)爐”,兩者都在明清都普遍流行。

在上海的平常人家使用也非常頻繁,由於我在以前的問答中說過湯婆子,故這裡不再展開,在此簡單說一下腳爐:它的蓋子的尺寸比較大,上面有蜂窩狀的氣孔,這便於內部放置的碳散發熱氣,由於當時不具備空調,夏天可以用電扇消暑,冬天只好靠腳爐來取暖,其樂融融。上有金屬提杆,拿取時不容易被燙。時間一長,銅的表面產生包漿後變得更加古樸。幾十年前由

上海崑崙電影公司拍攝的《烏鴉與麻雀》中,由演員趙丹扮演的小商販肖廣播,坐在椅子上,一邊盤算著如何進點小錢,一邊雙腳跺著腳爐取暖的鏡頭,正是反映當時千萬上海普通人家的一個縮影。


十里洋場話舊物



結束語

民國往事如煙,區區幾十年也是歷史浪潮中一個小小的漣漪,如今我們都邁入了日新月異的二十一世紀,上述的這些舊物已經漸漸的失去了它們的作用而紛紛談出了人們的生活舞臺,有的進入了博物館供人們參觀,有的進入了古玩舊貨市場供人們去淘貨,而有的還在繼續被使用。通過它們當時在人們生活中所發揮的各種作用中靜靜地流露出那個時代的滄桑!它們的故事很多,我只是簡單地敘述了其中一些細枝末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